《大逆转190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逆转1906- 第4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1914到1915年间,3309所就已经用他们那个千分之一比例的质量投射器打了多个物体到太空去了。
  不过也只是普通的酬载而已,没有打探测仪器上去。原因很简单,“小天桥”的千分之一比例除了代表载荷重量只是千分之一外,加速度也是一千倍,大约是3000倍重力加速度(3000g),约持续0。3秒左右。目前还没有什么仪器能够承受这样大的加速度之后还能正常运作,于是也就只能发射些实心金属块之类的物品,用来测测弹道、烧蚀状况与相关追踪体系的完善程度,并研究改善高速飞行体的外型而已。
  不过也就因为这样,打上轨道的物体很快就落回大气烧得干干净净,不会发出什么信号,因此也就不会被其他国家察觉。哪怕被各地的天文台看到了,也不过以为是流星而已。
  “小天桥”的大部分轨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别的是这条轨道是封闭式的,并且布置了冷却系统。在运作时里面会抽成真空,实际上只是空气极稀薄并不是绝对真空,这是为了防止载荷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损坏电磁轨道。
  不过“小天桥”建成之后,3309所的进展就大大落后于3301所了。当3301所已经才策划载人航天的时候,3309所在航天领域的工作几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正式版的通天桥太大了,哪怕是不考虑载人,只发射货物上去,这轨道也要好一百多公里长。否则的话,除非是运实心金属块,换做仪器类的东西肯定会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压坏的,比如要送卫星之类的精密上天的话,就必须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内,这就需要130公里长的轨道。如果载人的话,这长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桥”最终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来载人的,而且他还打算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这需要延长加速轨道,降低加速发射时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够达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当然,加速度越低,则轨道就越长,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计划,将客运型航天器匀加速度设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时需要的轨道长度即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车站与检修区,以及出口端的保护段,总长度即为1500公里。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大工程。当然,这只是“通天桥”的最终形态,它并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铁路一样。长度不够的时候用来运货,够了再来运人就好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哪里修这个“通天桥”?这个东西可不是一点点大,那里都摆得下,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种载人版的质量投射器就是好几个国家联合修建的。没办法,一个国家的地盘不够用,就算是大国,国土跨度足够,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适。
  除了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就是诸如能源、超导材料、超级电容等若干小问题,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天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文德嗣来说,也只能算是小问题,这些东西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是现成的资料,只要生产工艺升级到了就马上可以实现。
  所以,一直等到俄国革命,收复了安西地区之后,文德嗣才启动了正式版的“通天桥工程”。这条计划中的通天桥起点位于哈萨克中部,总长度1500公里,出口在新疆与蒙古的交界,阿尔泰山脉中的一座山峰上,出口海拔高度为3120米。另外,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不影响地面的规划,这个通天桥主体是在地下100到140米处,其涵洞直径15米,也就相当于建立一条超长的地铁。
  这个工程从1919年4月正式开工,采用了多段施工法,中间一共设置了38个施工节点。到了1931年,坑道作业已经完成了大半。从1930年开始,从阿尔泰出口段200公里的电磁轨道系统敷设工程动工,到今年4月,这一段电磁轨道系统已经彻底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
  共和2774年(西元1933年)9月19日,新疆,天路一号基地。
  天路一号基地是在准噶尔盆地以北,地下85米的深度。它的对外出口有一条通往迪化(乌鲁木齐)的铁路,途径克拉玛依、石河子等地,这条铁路也是物资人员来往的主要途径。这里也是“通天桥”的第一个启用的“车站”。
  此时,文德嗣和几位中央军政高官都赶到这里视察,并观看一次实际发射。
  现在他们正在围观一个像超大型炮弹一样的东西,这东西直径5米,长约25米,样子就像一枚战列舰用的风帽穿甲弹。这就是用“通天桥”发射的航天器,这种载具被文总命名为“天车”,眼下这个就是一艘试验版的天车。
  天车与磁悬浮列车的推动方式不一样,磁悬浮列车只依靠车底轨道提供推力,天车的轨道是环形管道,上面配置了六组四轨推进器,也就是说,它的推力是同等级磁悬浮列车的六倍。
  此时它正依靠强力电磁铁悬浮在环形轨道中间,在它后面接了有一个类似车轮的辐射状物体,但是只有轮轴与轮辐,没有外圈的轮廓。这个是它的推进轮主要动力提供器,推进轮四面伸出的二十四根支柱末端的电磁铁,伸入管道圆周上布置的电磁铁轨道里,与其作用产生推力。
  基地负责人韦垦在旁边介绍道:“文总,目前受轨道长度所限,还只能发射货车,客车还要等几年。这辆就是我们本次准备发射的【飞天一型】返回式货车。货车货仓尺寸为直径3。5米长18米,空重是15吨,最大载荷40吨。”
  “……也就是说,你们能把55吨的东西打上去?”总参谋长辛杰在旁边问道。
  韦垦答道:“是的,不过这一次是试验性质,我们并没有在里面装太多的载荷,只有四枚北斗导航卫星,和两个遥控机器人,总重量是35吨。”
  文德嗣问道:“那么它的最大载荷是多少?还有天车的最大尺寸是多少?”
  “文总,如果通天路完全建成,满载负荷能以标准2。75g投射全重720吨重的天车。目前这段轨道而言,我们能以20g的高速投射全重260吨重的天车。天车尺寸的最大长度为66米,最短为6米,最大直径为12米,最小直径为2米。我们上次发射的实验无人飞船,就是最小尺寸的,重量1500公斤……”
  “嗯,你们此次发射的这个准备做什么用?”文德嗣指了指眼前这个大号炮弹。
  “此次任务是敷设卫星和回收报废卫星……”韦垦打开旁边的触摸屏,点了几下,出现一艘类似飞机的飞行器的三维动画。“这是【飞天一型】天车的展开形态,其实它就是一种类似航天飞机的飞行器。天车本身带有一定燃料,在到达地球静止轨道后,它会继续使用自身动力,把北斗导航卫星布置在预定位置。然后按照计划,它会用携带的机器人去回收处于同步轨道的三颗报废通信卫星,将其带回地面。”
  “对了,韦总,你们还有几种天车?”张立铮问道。
  “货车有分单程式与返回式。单程货车不考虑返回,结构简单,可以运载更多的东西,把货物送到之后,就会自动掉入大气层烧毁。返回式又可细分为自由伞降返回以及滑翔返回等多种款式,依种类不同需要加上返回热盾、加强结构、附加伞包、控制器,甚至机翼与小型发动机等,因此返回式货车的载重量会较低,具体需视种类而定。至于今后的客车则全都是回返式的……”
  “明白了,请继续……”
  “……各位首长,通天桥中间每公里分为一个区段,有气闸区隔并已抽气机维持真空。如果完全建成,会有1488个区段,1489个气闸。天车在通天桥中发射时,将一路加速,前方一定距离内的气闸打开,经过的气闸则关闭。一般来说,只有头尾部分的区段需要让天车出入,才需要常常开闭进行抽气,中间的区段在完成抽气后就是长期维持真空。”
  韦垦继续介绍道:“……文总,我们的通天路系统中,很多性能都是动态的。比如货车装较轻的货物时,可以用较高的速度入轨,这样可以上到比较高的轨道。此外,如果装较重的货物,又或者是客车上面有特殊乘客需要较低的加速度,那么我们也可以低速入轨,但此时在货车与客车后方就必须接上一节火箭作为助推器了。鉴于安全考量,我们将会使用蜂巢式的固态火箭作为助推器。此外,货车与客车本体后部也都附有固态火箭发动机作为辅助推力,这是在速度不足时加速助升用,以及在轨道上的移动改轨之用。”
  “能源问题怎么样?”文德嗣继续问道。
  “通天桥的能源系统是由超大型高能电池阵列与两座充电用核电站组成。系统自带的核电站是最新型的第四代气冷快堆核电机组,拥有100万千瓦机组四座,每充电4小时可以进行一次720吨满负荷货物投射,当然我们现在用不了这么多电。目前也只建了一座核电站。”
  ………………………………………………………………
  9点55分。天路一号基地控制中心。
  这是一个相当先进的控制中心,风格非常的科幻,整个大厅以银白和蓝灰色为主色调。大厅里有着上百台计算机和许多仪器,还有许多超大屏幕,其中一个显示着地图,另一个则显示着出口。还有以及一排排的小屏幕千余个,显示轨道里每一个气锁区域内的状况。室内还有多具摄影机,记录着控制中心的情况,也纪录着这段历史。
  “文总,一切准备就绪……”韦垦报告道。
  “好,那就开始吧!”文德嗣点点头。
  众多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
  “轨道测试正常。”
  “气闸测试正常。”
  “飞天一号预备中……推进系统接合完毕。检查正常,飞天一号就位完毕。”
  “倒数开始……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飞天一号,发车!”
  飞天一号无声无息地滑了出去。此次投射是遥控的无人货车,因此可以使用20g的较高加速度。飞天一号迅速的移动,以每秒接近200米的速度匀速递加着,速度越来越快。
  主屏幕上的镜头随着飞天一号的前进迅速切换,始终紧紧跟着列车。墙上的灯号不断闪动,代表天车经过的气锁区气闸开启又关闭。最后,画面切换到出口。这组摄影机是用三重防弹玻璃保护,使其在面对音爆时仍能使用。
  “嘭……”位于阿尔泰山上的出口。突然发出一声巨响,飞天一号以秒速九公里的速度冲了出来,带着一大片的音爆云。
  天车在摄影机上只是一闪便缩成了一个光亮的小点,秒速九公里的物体肉眼几乎难以追随。在通天桥出口以西的一座山顶上有一座专门为此服务的雷达站,里面有一具强力追踪雷达,在飞天一号刚一飞出,就立即开始最终。
  众人立即将目光放向另外两个屏幕。第一个是雷达站传回来的雷达图像,第二个是这具追踪雷达控制的长焦摄影镜头的追拍。
  文德嗣等人屏息静气地看着。
  “飞天一号脱离一号雷达站视野。高度80公里。”
  “二号雷达站接手跟踪。”
  “飞天一号正常上升中,脱离二号雷达站视野。高度120公里。”
  “三号雷达站接手跟踪。”
  “飞天一号即将脱离三号雷达站视野,高度230公里。”
  “远望一号卫星接手跟踪。”
  “飞天一号即将到达预定轨道。高度340公里,主发动机启动,进行轨道修正。”
  在地面遥控下,飞天一号不断的做着姿势调整,修正运行轨道。
  “到达预定位置,开始敷设卫星……”
  飞天一号的货舱打开,一只机械手抓起一颗北斗卫星伸了出去,然后释放。随后,飞天一号给卫星发送了一段激活信号,卫星按照程序启动,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开机工作。
  “北斗一号的信号收到了……”一位工作人员惊喜的大叫,随后立即把信号发送到大屏幕,只见上面显示出一行字:“大家好,我是北斗一号!”后面还有个笑脸图标。
  “啪啪啪……”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个多小时后,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敷设完毕,全部正常。随后,飞天一号又开始回收报废卫星。货舱里弹出了两个课桌大小的机器人。说是机器人,但它们的样子一点儿不像人,倒是更像蜘蛛,再加上尾部拖着一根连接到天车上的导线,看起来就更像蜘蛛了。
  两只金属蜘蛛靠着自带的喷气动力,很快接近一颗报废的通信卫星,调整姿势后用手上的吸盘牢牢吸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