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河血- 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觉得酥软,手腕也那样没有力量。

“这可咋弄啊!”

在这没有人的时候,他都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这地里旱着,眼瞅着地里快旱个差不多了,这今年可咋整啊。

望着田间那密实的麦苗,王老三终于还是一下坐到了田垄边,这麦种是去年他从合作社贷的,谁让他家里没留下种子呢?谁让村子里分了十个合作社的社员名额呢?这漆着一层红药的麦种,按合作社里指导员说,收成高,在地里冒苗的时候,看着其它人田里稀落落的苗子,再看着自家田里绿油油的一片绿,王老三觉得的自己转了运,这走背运走了一辈子,人老了老了,临埋地里的时候,运气来了。

可现在,望着那枯蔫的麦苗,那张黝黑的布满如沟壑般深深皱纹的脸上,顿时苦开了,几滴寻着见的眼泪流了下来。

一切都渺茫哟!他怅望着这旱迹显出来的田野。

在这一瞬间,他在心里头对那个用了一冬天修水渠的专员公署生出恨来,修什么水渠啊,千百年里,就没听说过这里用水渠引过水,还有,练什么民团,若非那什么春训,这会,大家伙都能把家里的劳力拉出来,从水井里、沟里打水,怎么着也不至于旱成这样不是。

“狗日的祸害人的官府!”

这会他显然忘记了,去年贷种后,听说贷种只要一分利,而且不是驴打滚的喜色,更没有了的当初看到地里麦苗长势喜人时,心里头对官府的感激。

无力的拖着锄头,王老三心里头苦着,己巳年为了活下去,他卖了两闺女,今年若是再旱了,那可咋整啊……

旱!

置身于田间,管明棠的神情肃然,视线所及之处,原本应该是绿油油的麦田,这会却是一片麦苗蔫黄,那蔫黄的黄斑散落于田间,甚至让人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预计全区受旱田地超过一千两百万亩!”

听着这个数字,管明棠的眉头紧皱着,望着旱情严重的田野,管明棠久久未出一言,农业、农村、农民,在过去的半年之中,说一千道一万,专区大半的工作都是围绕着“三农”为中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实业建设。

可是现在,就在民团有序的推进,一步步的构建着“合适”乡村基层建设时,农村还是在不经意见蹦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旱灾!虽说在今年冬天借动员民团之便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新建并且翻修了大量的水渠,可是在旱情来临的时候,这些工作显得如此的脆弱。

“若是旱情得不到缓解,界时今年夏粮将减产7成以上!”

望着眼前旱情严重的土地,木佳生这位专员公署的农业科长,神情中尽是愁容,与专员公署内大多数人皆是学科生不同,他是个典型有农村人,他读过师范,后投身于定县乡村建设,后来又受梁漱溟邀请前往邹平试验县从事乡村建设,而在管明棠出任邯彰专区专员后,请梁漱溟推荐一批“乡村建设贤才”时,梁漱溟便将其同其它十几人推荐过来,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其作为公署农业科长,无论是合作社建设还是农村良种推广上,可谓是出力颇多,与大多数农业问题专家不同,出身农民的他,少了许多夸夸其谈,在农村建设中的许多措施,一是借鉴定县、邹平等地乡村建设的经验,二则是依托专区实际情况。

“专员,于农民而言,夏粮之重重于秋粮,是许多农民家庭一年生计所在,若是夏粮欠收的话……”

“那样的话,农村是要饿死人的!”

神情凝重的管明棠打断木佳生的话,吐出这么一句话来。然后看着木佳生自己的农业科长说道。

“过去,饿死人的事情,可以在我们这发生,但是现在,在我们这里是绝不能饿死人的……”……”

声音微微一沉,管明棠的神情依然显得很是严肃。

“佳生,你有什么建议,说来听听!”

在农业问题上,对木佳生,管明棠可以说极为信任,他来到邯彰至今只提了两个建议,一是进行人口普查。专员公署和县政府设立了户籍室,掌握全县的户籍情况。乡和县政府装有直通电话,要求各区政府及时报告本区人口变动情况。全县的户籍情况,户籍室都有档案。而且有两种人,作为特殊人口,另立卡片:一种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即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一种是乡村中的坏人和不务正业的人,像流氓、盗窃分子、赌徒、好吃懒做的人等等,以便对他们的使用与管理,对于前者,则是用作培养乡村建设干部候选,而对于后者,则通过一定的措施对其加以惩治。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在专区农业建设中越来越重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无论是良种推广亦或是农技推广,甚至还有现在于专区内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各种纸币以及大洋的“合作券”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尽管曾经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告诉管明棠,现在当务之急是抗旱,但管明棠还是想听听他的建议,毕竟抗旱只是张张嘴,工作的落实和实施,还是要靠农业科去落实,去组织实施。

“我们要组织一切力量去抗旱,把去年冬天修建的水渠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渠通不到的地方,可以钻机井,直接使用抽水机实施灌溉……”听着木佳生的建议,料中的抗旱模式差不多。

“那佳生,这件事,力配合,你看怎么样?”管明棠则是不住的点着头,和他意就由农业科负责,专员公署这边全对于专员的建议,木佳生断然拒绝道。“专员,我觉得应该有农业合作社负责!”

第三百五十五章何为根本

“中古时期的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农村基础上的文明,中国历史也主要是农村社会的绵延。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村是整个社会的根基,农村的治乱兴衰决定着中国的治乱兴衰!”

对于每一个在农业合作社工作的职员,都可以直接背出这么一句话,这是邯彰专区农业合作社成立时,作为合作社名誉主席的管明棠,在成立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的开头,也正是这句话,使得这里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他们工作的目的,并非仅仅只是拯救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却是关系到能否如何拯救中国。

而邯彰农业合作社的命名同样能体现出这一点,与邹平等地成立的诸如美棉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庄仓、消费购销等多种合作社不同,在命名时其所采用的正是“农业”一词,而这一词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农村问题,同样的这也使得专区合作社,这个半官方色彩的机构,涉足到各个方面,成为了一个大型综合农业经济发展指导组织。

对于农业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性,不仅每一个员工深知,作为合作社主任的罗子,同样也深知,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他几乎吃住在办公室内,以期通过合作社的努力解决的农村的诸多问题。

“过去由于农村金融的枯竭和现代金融业的不发达,农民借债主要借的是高利贷,高利贷的特点是利率高,而且多是利滚利。农民一旦借了高利贷,其利息往往使他们不堪重负,甚至家破人亡。所以解决债务问题是复兴农村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了复兴农村经济的问题。””

又一次,几乎是刚一见到木佳生,他就说道起自己的设想,完全不给木佳生说话的机会,或许,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也就是这个脾气,否则,去年专员公署创办农业合作社时,以硬性“指标”的形势强迫百姓入会时,他也不会闯进专员办公室同专员拍桌子争执。

他的话音一落,为抗旱一事来合作社的木佳生,便开口说道。

“合作社现在不是已经在办了吗?”

合作社去年秋种时可是放出了超过三百万元的贷款,论及放款额甚至超过定县、邹平等地,数十万户社员从中受益,以至于乡间的一些士绅颇生了一番怨气。

“并不仅仅只看我们现在放出的贷款有多少人受益,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利贷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公署必须先出台相应的政策,减轻或取消农民巳借高利贷的利息,我算过一笔帐,如此一来,农民可减少负担超过六百万,还有就是对今后高利贷利率作出限制,”

这是罗子的经验之谈,无论是定县亦或是邹平,都没有实行减息,也没有一个实验区县取消或限制过高利贷的利率,而现在农业合作社与试验县信用合作社相比,向社员农民提供过贷款,唯进的进步是,不像试验县信用合作社提供贷款那般数额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的需要,农民仍需向高利贷借债遭受高额利息的剥削。

“现在合作社的建立,只是使得农民不再向高利贷者借债,但却没有解决根本问……”

“现在的根本问题是……”

打断罗子的话,木佳生看着罗子说道。

“你应该看到,现在的眼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夏粮、保住夏收!”

颇为急切的一句话从木佳声的口中吐出时,他总算是体会到,为什么专员喜欢用“厉声”发言,原因非常简单,他不想听到太多的“嘈杂”声,而在罗子愣神的功夫,只听木佳生说道。

“如果保不住今年的夏收,那么今年农民需要多少贷款才能度日?合作社的贷款只能解决其种收和短期生活所需,难道合作社能变成救济站,保证今年夏秋之后,专区四百万百姓的吃饭问题?”

“佳生,你是说现在的旱情?”

罗子喃喃的问道,作为合作社主任,他自然关注现在的旱情,但对此他却有些无能为力,因为现在合作社并没有抽水机,在邯彰也没有像邹平一样的灌溉合作社,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合作社没钱了。

尽管表面上,合作社是“合作券”的发行方,可实际上发行权却在公署,而合作社名下的农民储备所,收取存款不过只有不足三百万,但至今放贷却高达五百万,其中三百万还是合作商店的利润以及公署拨款,想添制造灌溉设备,需要钱!

“不错!专员已经决定增发三百万元的合作券,用于购进灌溉设备、钻机井,抗旱工作由合作社与乡村建设学校共同牵头,公署、民团以及各县乡政府全面配合!……”

“什么?由我们,可,可现在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方案?”

对于罗子的诧异,木佳生只是随口答道。

“方案,回头再定,现在最要紧的是抗旱!”

放下手中的钢笔,管明棠看着面前的这个年青人,他是乡村建设学校的学生,作为那所学校的校长,尽管管明棠隔三差五的总会去乡村建设学校去,但却很少单独接见学生,只是偶尔接见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过之所以接见这个青年只是因为他的那一份报告。

“你说为什么反对由政府主导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营?”

尽管在他的报告中已经详细讲述的原因,但管明棠还是希望听他再说一遍,之所以如此重视的原因非常简单。

对于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使用,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亦是一个大问题,后世的中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有大有小可是许多水利工程却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在抗旱中却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就像自己挂职的那个大队,尽管他靠近一个70年代建立泵站,那是该镇的水利骨干工程,但在几次旱灾中,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管明棠挂职的那几年中,那里先后生过次旱情,而且有几次旱情已十分严重,可未有哪个村、组来找泵站抽水。为何在抗旱的节骨眼上,这些泵站却发挥不了作用?当时管明棠曾认真调查过原因,一是抽水价格过高。80年代的实施的市场化水利体制改革,将原有的水管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极大地提高了抽水价格。抽水价格过快过猛的上涨使许多需水农户对泵站抽水望而却步。二是渠系破损严重、抽水渗漏大。这些水利工程均修建于公社时期,设计灌溉面积大、渠系长。农村改革后,随着政府和村级组织动员能力的减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导致渠系严重淤塞、渗漏,一抽水就漫出渠道或沿途渗漏,中间损耗过高。三是组织成本高、收费难。这些水利工程,由于出水量大,不可能为单个农户抽水,因为单个农户无法承受抽水成本,它最小的抽水单位必须是一个村民小组或数个小组联合乃至一个或数个行政村联合,这就涉及到一定范围内的合作,然而,在这个范围内,总有农户想搭别人抽水的便车而自己不出钱,结果,无法共同从这些水利设施抽水。

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变成了摆设,而去年冬天利用民团修建的水利设施,实际上就是按照历史上邯郸、安阳一带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加以修建,所以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眼前的这个年青人,他的那份报告中却指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