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的死亡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医的死亡笔记-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到办公室,我重新翻阅了以前的案卷资料。通过现场勘查,我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许通过案卷,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据工厂里的人反映,舒三的智力有缺陷,平常不怎么爱讲话。他是李明杰介绍来工厂的,李明杰说舒三是自己的亲戚,来投靠自己,个人简历也是由李明杰帮着填写的。本来工厂不打算要人,是李明杰跟厂里说了不少好话,还愿意降低自己工资,工厂才要了舒三,安排两人在办公楼值班。
  案卷里的照片显示,舒三微胖,身材要比李明杰高大。
  火灾过后,李明杰手上的前臂部位受了伤,说是救舒三时被烧着的,但手掌却没有粘附燃烧的残留物。——李明杰自己的解释,是当时戴了手套,而现场也的确发现一双粘着烧焦物新手套!
  翻到案卷里的一份补偿协议时,我仔细阅读了一番,这份东西让我很感兴趣。这是舒三死亡后,他的亲属与工厂签订的。工厂承认舒三因工作原因死亡,属于工伤,承担了舒的安葬费,并给予亲属一笔补偿金,钱的数额还真不小!
  协议双方在协议书的后面签了字,舒三的亲属还按照厂方要求,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我特意翻出工厂的员工档案,查看了李明杰和舒三的个人信息,那里也有俩人的身份证号码。对比着看了一下,两个号码的前几位数字与协议书上亲属的身份证号码相一致。
  我叫来了侦查员小沈,让他帮忙查一下那三个身份证号码拥有者的详细信息。
  这时,潘云通知专案组的人员开会。
  会议室里,大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现场没有什么痕迹物证。可以肯定没有人到过那里!”司马雨首先介绍现场勘查情况。
  “越来越无法解释了!”有人笑着说道,“真是见了鬼了!”
  “现场虽然看不出什么破绽,但闹鬼的说法也太荒谬了!”潘云说道,“当然问题的关键不是给出怎样的结论,我想在未展开调查之前,大家的心里就有否定的结论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解释所谓的闹鬼现象,跟老百姓一个合理的解释。大家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既然荒谬,就不妨先放一放!”我发言道,“咱们倒可以从案件本身着手,答疑解惑,解开人们心里的结。不弄清案件的真相,恐怕‘鬼’的阴影还会隐藏在人们的心里!”
  “你的看法是……?”潘云有些迷惑地看着我。
  “案件本身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开的迷。”我答道,“在我看来,不是先前分析的那样简单。”
  “说说看。”潘云看着我,等待我说下去。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死者舒三躺着的两张椅子离地面40厘米,而火炉离地面10厘米。也就是说,舒三躺着的时候,距火堆30厘米。我们得思考一下,这样的距离至不至于引起他的衣服燃烧?”我停顿一下,看了看大家。
  “炭火的温度很高,可以达到四百多度,就算相隔一段距离,燃烧应该没有问题吧?”司马雨说道。
  “就算能达到燃烧的高温,也不一定能达到燃烧的条件。”我说,“要知道,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空气浓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无法燃烧了!从舒三血液里的一氧化碳浓度来看,当时恐怕难以达到那种条件!”
  “按你的意思,舒三不是被炭火烧着的?”潘云皱了皱眉头,“他着了火可是千真万确的!”
  “不!我不是否认燃烧。”我解释道,“我只是质疑燃烧的方式!”
  “哦?……”潘云有些不解。
  “据李明杰介绍,当见到着火后,他把办公室的门打开了。是不是那时室外的氧气流入,导致了燃烧?”司马雨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是这样,那么着火的顺序又不对了!”我说,“根据当时的现场勘查报告,办公室门窗靠里的一面有烟熏痕迹,而边缘的缝隙里却没有。这说明从生火炉到发生火灾,门窗是一直关着的!对于一个具有生火常识的人来说,这是很反常的。而且,舒三比李明杰的体型高大,两人在同一封闭空间内,如果一氧化碳中毒,李明杰的中毒程度应该会比舒三重,而为什么反而是舒三严重而李明杰没事呢?”
  “其次,舒三头顶的损伤也有些蹊跷。”我继续说道,“他的伤口程度均匀,看起来确实符合摔倒形成的状态,而且是垂直与一个平面撞击的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在遭受一个平面物品打击时,同样可以形成那样的伤口!我注意到一个问题,舒三身高170厘米,要伤到头顶,至少应从170厘米的高度摔下,而按照其躺在椅子上的体位来看,不过40厘米而已,根本无法摔成那样!”
  会议室里顿时开了锅,大家相互议论了起来。


第五十六章 鬼诉冤情(三)
  “所以你认为这个案件另有隐情?”潘云问。
  “是的!”我很肯定地回答。
  “这么说,现场变成鬼屋,是有鬼在申诉冤情?”有人笑着说道。
  “有没有鬼我不敢下结论,不过从现有的证据来看,以前的案情分析的确出现了偏差!”我说道。
  “对于这件案子,我们也有过很多疑惑,但一直找不到凶杀的证据。”董建国脸色凝重起来,“如果按照这样分析,李明杰的嫌疑是最大的!”
  “是不是有知情者扮鬼,向我们提示什么?”有人问参加蹲守的侦查员,“‘鬼’当时谈了些什么内容?”
  “一个人似乎在问:‘你怎么能这样?我是那样地尊重你!你怎么能害我呢!’另一个人回答:‘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你不要怪我。’问话的人好像叹了声气:‘终竟是我不该太相信你!……’”侦查员认真地回忆着当时的情形。
  “好像两人还谈论了一个女人。”另一个侦查员补充道。
  “这样看来,如果确实是件杀人案,是不是该从情杀角度入手,查找两人的社会关系?或许真是有人在向我们提示什么!”有人说。
  “这样的工作当然要做,我们再也漏不起任何线索了!”我笑笑说道,“不过,我不太相信这些交谈的内容!不是有一句‘鬼话不能信’吗?”
  潘云看着我说道:“谈谈你的看法。”
  “我偏向于谋财害命!”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然谋的不是舒三的财,他不过是谋财的一种工具而已!他的死也只是一种取得财物的手段。”
  “详细说说。”
  “舒三死亡后,有人从工厂领走了一笔安葬费和补偿金。领走钱的人自称是舒的亲属,并在与工厂的双方协议中签了名,留下了身份证号码。那份协议我在案卷里看过,问题出现在留下的身份证号码上。我们都知道,身份证号码中间的几位数代表的是出生年月日,在舒三亲属的身份证号中,我所看到代表月份的那两位数字却是‘21’,这只能解释为身份证是假的!这样,其他的证明材料也都不足为信了!”我缓了缓,让大家有时间理解我的意思,“据我们所知,舒三的亲属是闻讯赶来的,自称是他哥哥。是谁给他的消息呢?工厂方不了解舒三,当然不可能通知他的家里,那么可能性最大的应该就是李明杰了!舒三和李明杰一起进的厂,舒三的名字和家庭住址都是李明杰登记的,他应该最了解舒三。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舒三到底从哪里来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都是李明杰一个人的说法,无法证实!……”
  “等等!你是说,那个自称舒三亲属的人是冒充的?”潘云打断我的话问道。
  “至少,我现在还没看到真是他亲属的证据!”我回答道。
  “当时我们通过厂里登记的地址,向当地的公安机关发了协查函,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董建国解释道。
  “这就是最大的疑点!”我继续说道,“舒三的真正身份到底是什么?领钱的那个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也许只有李明杰才解释得清楚!”
  “李明杰事后不久就辞了职,不知去了哪里!”董建国说道。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在的工厂应聘信息上,也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身份证号码。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找到他。”我说。
  “你叫我查过他的信息,全是假的!”侦查员小沈悄悄对我说道。
  “我没指望过上面会有真信息,让你帮忙查询只是为了证实我的判断!但假信息不代表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把李明杰和舒三留下的身份证号码写在黑板上,“大家看看这两个号码有什么特别之处?……”
  “号码的前面数字相同。”有人说。
  “没错!我们可以看到前六位数相同,这些数字代表的是行政区划,可以具体到县市级地区。每个人在书写的时候都有惯性思维,既然三个号码相同,那么就应该没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到这两个人所在的县市。”我边说边在两个号码的前六位下面划了一条线,紧接着又在后四位数下划了一条线,“再看后面的四位数,这些代表的是出生年份。舒三的号码,从开始就书写得生硬隐晦,而且我看过尸体检验照片,舒三的实际年龄与身份证号码上的年份不符,据此我认为舒三的信息的确假得毫无意义!而对于这一部分数字,李明杰在书写自己的号码时笔画顺畅流利,只到月份时才有滞停的迹象,因此我认为他所写的年份是真实的!”
  “李明杰的身份资料在这个县或市!”我指指身份证的前六位,作了总结,“他的出生年份是后面的这四位数。”
  “这样范围就小了很多!”司马雨带着敬佩的神情看着我。
  “邓哲,你学的专业到底是不是法医?”潘云开玩笑问我,“倒像个心理分析师!”
  “法医研究的不仅仅局限于人体本身。有迹可循的心理有时也具有分析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犯罪心理痕迹!”我笑着回答他。
  开完会后,潘云按照我的分析思路布置了下一步的工作。——对于疑似的命案,谁也不敢怠慢!
  “邓法医,你是不是事里有事?”散会时,潘云这样问我,“如果事很急,这个案子你不用跟了,先回去处理一下吧。”
  “没有什么事呀!”我有些奇怪。
  “去现场的时候,我听到你跟谁打电话,说了些‘很忙’、‘回不去’的话!”潘云说。
  我想到母亲打来的那个电话,于是笑着说:“没事,我妈有些不放心我,让我回去一趟!”
  “回去看看也是应该的!需要请假跟我说一声就行了。”潘云说完,转身走了。
  我知道他是在照顾我,心里有些感动,但自己也不是小孩了,不能老想着把回家当成心理疗伤的方式!


第五十七章 鬼迷心窍(一)
  但想着潘云刚才的话时,我心里突然一动,一个念头从脑海里蹦了出来。
  “董队长,你跟电视台的人熟不熟悉?”我问董建国。
  “电视台?”董建国不明白我要干什么,“我有个哥们,是电视台的记者。你有什么事?”
  “我想查一下,昨天晚上各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是什么!”
  “查电视节目干嘛?和案件有关吗?”
  “现在还不能肯定,查完后才知道。”
  “我跟他联系一下,你直接去找他吧!”董建国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没有兴趣再问下去,于是给他那个电视台的哥们打了个电话,约好了时间,让我自己过去找他。
  董建国他们在调查李明杰的身份时花了不小的力气。虽然说,对李明杰的身份排查的范围缩小了很多,但是查询到号码所指的那个县时,相同年份出生的有一千两百多人。排除女性,还有七百多名男子!
  董建国他们把这七百多人的照片打印在纸张上,装订了厚厚一叠。拿着这叠照片,董建国让工厂的员工进行辨认。
  功夫做足了,自然就会有收获。经过整整一天的辨认,李明杰终于被人从照片堆里认了出来。他的真实姓名并不叫李明杰,而是叫舒有文。
  舒有文的家住在一个贫困县的镇里,这两年树了栋洋房,还买了一辆车,在当地很显眼,俨然是那里的名人了。当我们赶到当地时,毫不费工夫地通过别人打听到了他家的地点。
  当我们敲开那个曾经叫李明杰的人的家门时,一张熟悉的面孔从里面露了出来。
  “该叫你李明杰呢?还是舒有文?”我们表明身份后,单刀直入地问他。
  “我知道你们为了什么事来的!”舒有文整个人顿时矮了半截。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逻辑,事过几年后公安部门能找到一个人,肯定是详细掌握了那个人的所有事情!他的表现在我们意料之内,所以我们按照预定的方案,趁热打铁,把舒有文带到当地公安局马上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