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 第7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议室内,斯大林同志慢悠悠的说着他的想法,表情倒没有什么异样,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在这个全党上下,都人心惶惶的时候,作为领袖的斯大林必须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有办法的。
  “总书记同志,现在我们的困难的确前所未有,肯定是要改革的。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改呢?”莫洛托夫一脸疑惑地问,其他与会的政z局委员、候补委员也都是一脸茫然,仿佛除了斯大林,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们就一点办法没有了。
  斯大林吸了口烟斗,笑着说:“这样的困难,我们在20年代也遇到过。当年我们不就通过改革加以克服了吗?”
  “总书记同志。”赫鲁晓夫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您是说要恢复实行新经济政策吗?”
  斯大林笑着点点头——实际上新经济政策现在已经开始恢复了!早在斯大林离开莫斯科之前,在苏联乌拉尔山以西的“苏区”,平分土地的改革就已经开始了。而在全苏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风声,也早就吹了好一阵子了。
  不过今天与会的苏联大人物们,仿佛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儿。
  斯大林点点头说,“新经济政策将是我们这一次改革的参考,不过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比20年代初要大,改革的步伐也必然要更大一些。
  比如在农业政策方面,仅仅是将土地平分给农民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现在失去了最肥沃,也最容易开垦耕种的土地。虽然我们还拥有许多土地,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大部分的土地不是位于高维度的寒冷地带,就是位于中亚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在那里并不适合建立小型的家庭农场,最适合那里的是拥有规模化优势的大型农场。而我们要允许私人——不仅是苏联公民,也包括来自欧洲或是美洲的商人,在苏联租赁或是收购土地建立大型农场。”
  “总书记同志。”负责农业工作的政z局委员安德烈耶夫这时插话问,“您的意思是不是不需要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分配土地?”
  “不,当然不是。”斯大林摇了摇头,“分配土地是必须的,这是我们获得人民群众持续支持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不仅要为早就居住在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的苏联农村户口的公民分配土地。还应该为所有从西部迁移而来的公民分地,还应该为所有的城市户口的公民分配土地。
  另外,分配土地工作的重点应当在中亚地区。那里也将是安置东迁苏联公民的重点地区,应该把追随我们迁移的公民安排在富饶肥沃的土地上。”
  听到这里,在座的政z局委员和政z局候补委员们都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改革和恢复新经济政策都在大家伙的预料之中,但是斯大林现在提出的问题,可不仅仅是经济改革了,还涉及到了党的中亚政策……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失去了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后,苏联最有价值的地盘不是西伯利亚和远东,而是中亚地区!
  因为西伯利亚太冷,远东则又冷又远,都不可能用来安置从苏联西部迁移出来的众多人口。
  所以中亚就是他们唯一的去处!而大量的俄罗斯族人一旦到达中亚,中亚的人口结构就必然发生变化,而且新迁入中亚的俄罗斯人和当地的非俄罗斯人之间,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冲突。
  毕竟在中亚地区,真正适合开垦和居住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都分配给了俄罗斯人,那么当地的非俄罗斯人怎么办?
  斯大林继续说:“因为迁入的俄罗斯人将会改变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人口结构,所以这五个加盟共和国在适当的时候将会撤销。”
  这是要走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路线?
  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们心里面直犯嘀咕,不过谁也没提出异议。
  因为中亚摆明是未来苏联的核心地盘,当然要牢牢控制在手中,怎么能搞加盟共和国?
  “我们要允许分配到土地的公民转让他们的土地。”斯大林没有再提及撤销中亚几个加盟共和国的问题,而是回到了土地问题上,“也要允许他们用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制农场。”
  “总书记,土地是私有的吗?”安德烈耶夫又问了一句。
  “是私有的。”
  斯大林的回答让在座的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们又暗自吃了一惊。
  这个改革步伐可大了!是要恢复生产资料私有制了。因为土地是生产资料,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分配给农户和直接私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这也是必须的!”斯大林扫了政z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我们必须要给追随我们的同志土地,这也是目前我们唯一可以给他们的东西。
  另外,这对于我们吸收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经济,改变目前的困难局面,来自外部的投资、技术和市场都是必不可少的。”
  很显然,斯大林在莫斯科的那段时间,是认真考虑了苏联在失去西部富饶土地后的出路问题了。
  一国社会主义的路线现在看起来都是错误的,何况半国社会主义?
  苏联想要生存下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制,还要想办法吸引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资源及土地。
  而且根据斯大林的设想,苏联将要实行的改革,对欧洲共同体其实也是有利的——未来的苏联可不会,也没有力量去排除来自欧洲的资本和商品。
  当然,实行一些私有化改革也不等于要完全放弃国有大工业。但是现在迁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国有大工业大多和军工有关,都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命根子。
  但是这些“命根子工业”生产出来的都是军工产品,根本无法满足苏联人民的需求。而苏联政府如果拿不出足够数量的轻工业品,那么就会遇到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前遇到的问题——农民不愿意向国家出售农产品,而没有农产品的话,国家也就无力维持工业和城市的运转。
  所以苏联在未来必须要进口来自欧洲的商品,同时还要向欧洲出口资源品。
  而这就需要吸收来自欧洲的投资……否则,苏联是无法长期维持存在的。
  “可是总书记同志。”伏罗希洛夫皱着眉头,显出疑惑的表情,“现在欧洲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了,而我们向西的贸易通道又都被白俄控制。它们会允许我们吸收欧洲的资本,并且和欧洲进行贸易吗?”
  斯大林冷冷地一笑:“当然了!要不然我们维持不下去啊!德国人现在不希望我们完蛋,因为他们不希望俄罗斯统一起来。既然如此,他们就会让我们从欧洲汲取必要的资源和资金。至少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日本的中途岛大捷?
  1944年7月10—7月15日,一场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剧变发生在了苏联和俄罗斯的土地上。
  大日本帝国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入侵,似乎变成了剧变的发令枪。苏联和俄罗斯帝国这对刚刚还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的“亲兄弟”,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达成了复杂而且富有建设性的和平协定——本来以为会没完没了打下去的苏俄内战居然半途而废了,而且苏俄双方似乎还要团结起来一致对抗日本这个俄罗斯民族的敌人!
  而且这还不是唯一的剧变,就在苏俄双方握手言和的同时,一场意义可能更加深远的改革也在苏联(乌拉尔以东)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输掉一场战争,同时又面对另外一场艰难的战争的布尔什维克党在7月15日当天宣布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决定:苏联将会开始进行一场全面的经济改革!原本的计划经济和公有制路线,将会做出重大调整……
  不过苏联将进行重大改革的信息,并没有吸引世界人民太多的注意力,因为日本帝国大本营在东京时间7月15日这天发布了令人震惊的捷报,宣称7月12—15日间,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中部太平洋的中途岛附近海域和北部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同美国—苏联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并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两场海战中,无敌之日本海军奋发作战,先后击沉美国航空母舰22艘,苏联航母1艘,击伤8艘,击落美苏岸基、舰载飞机合计1800余架;击沉美苏战列舰/战列巡洋舰8艘,击伤3艘;击沉巡洋舰、驱逐舰等中小型作战舰艇25艘,击伤15艘;击沉其他辅助舰艇、登陆舰艇26艘,击伤18艘;击毙美国、苏联海陆军官兵不计其数。
  而日本海军自身的损失则非常轻微,战列舰无一战沉;航空母舰则战沉三艘,负伤五艘;轻巡洋舰和驱逐舰战沉合计十二艘,负伤八艘;潜水舰战沉五艘;另外还有228架舰载飞机没有返回。
  总之,日本海军这一回在中途岛—阿留申群岛作战中已经大获全胜,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消息传回日本,立即举国欢庆,东京街头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祝捷游行。整个日本,沉浸在一片狂热之中,所有人都相信,大日本帝国称霸太平洋和亚洲大陆的日子,现在已经到来了!
  ……
  “这是真的吗?日本人真的取得了这样的胜利?”
  柏林时间,7月17日,赫斯曼帝国元帅在措森的大总参谋部会议室内,问刚刚从日本返回的德国海军军事观察团同长奥斯卡。库梅茨海军大将。
  击沉22艘航母、8艘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还击落了1800架美国飞机!
  这样的战绩大的实在有些惊人了,如果是真的,那么接下去的大西洋战争可就容易多了。说不定……美国人连和欧洲联合舰队打下去的决心都没有,直接就花钱保命了。
  “帝国元帅,在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是分成两部分的。”奥斯卡。库梅茨大将回答道,“在中途岛方向上,以15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组成了第一机动舰队;而在阿留申岛方向上则是联合舰队主力,拥有13艘战列舰和4艘大型航空母舰。而我本人则随联合舰队旗舰‘大和’号行动,目睹了阿留申群岛方向上的作战。”
  “情况怎么样?”赫斯曼问。
  “可以确定击沉了3艘甘古特级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卡尔。马克思号。”库梅茨大将说,“全都是航空母舰上的日本舰载机将它们击沉的。”
  “不包括2艘喀琅施塔得级?”
  3艘甘古特级和那艘老掉牙的卡尔。马克思级没有多大价值,远远不能和2艘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相比。
  “不能确定。”库梅茨大将回答,“日本人虽然将这2艘战列巡洋舰列入了击沉的名单,但是并没有出示击沉它们的照片。”
  “无所谓了。”赫斯曼摇了摇头,“那2艘战列巡洋舰不大可能到大西洋来的,估计就是在太平洋上打个破交战,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
  他顿了顿,又扫了一眼坐在库梅茨大将身边的几个年轻海军航空兵校官。其中一个,就是赫斯曼的长子鲁道夫。冯。海因斯贝格—赫斯曼少校。
  “说说中途岛方向的战事。”赫斯曼吩咐道。
  “鲁道夫,你先说吧。”库梅茨让赫斯曼的儿子第一个报告。
  “遵命,大将。”鲁道夫站起身,行了个军礼,然后说道,“报告帝国元帅,在中途岛方向上,日本海军采取了分散布署航母战队的方法。15艘航母分成了15个战队,每个战队都只有1艘航母和4—6艘护航舰艇。”
  “分得那么散?”赫斯曼稍微懂一点海战,“这是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的打击吗?”
  “我想是的。”鲁道夫说,“不过我们没有15个海军航空兵观察员可以指派,所以只是在大凤号、赤城号、加贺号、飞鹰号和隼鹰号上各安排了1名观察员和3名助理。而我登上的是第一机动舰队的旗舰大凤号。”
  德国海军派出的观察员都是军官,助理则是士兵,负责拍照和发报。
  “大凤号?”赫斯曼问,“它还在吗?”
  “不在了。”鲁道夫说,“它被击沉了……是美国人的tbf鱼雷轰炸机发射的鱼雷打沉它的,一共中了4条航空鱼雷和1条潜艇发射的鱼雷。这艘航母虽然装备了10座双联装40mm高炮,但是没有把日本自己的25mm机关炮换成20mm机关炮,因此近防火力依旧不足。而且他们的100毫米高炮也没有无线电近炸引信,杀伤力也不足。所以在同时遭遇鱼雷机会俯冲轰炸机时非常危险。
  当时大凤号遭遇到三波共120多架美国飞机的围攻,飞行甲板上中了5枚500磅的炸弹,不过并没有致命的损伤。但是大凤号的抗雷性能似乎不佳,4条航空鱼雷给它造成了重创,在脱离战场的途中又被美国潜艇伏击。
  除了大凤号之外,赤城号和加贺号同样遭到了上百架美国飞机的围攻,遭受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