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拍案而起:“如此之猛将,为何会留守殉城?”
“那人具体情况,目前还不得知,蒙古统帅是铁木奔,他为人谨慎,攻城不似耶律隼般疯狂,这也是镇远关能多守两个时辰的一部分原因。”
圣上皱眉道:“蒙古和契丹不能离间?铁木奔不是一直不赞成入侵大盛?”
飞龙回道:“铁木真十分宠爱他的妹妹,也就是耶律隼的乌兰可敦。上次乌兰可敦强行打掉了,清媛郡主的孩子,耶律隼本要废了她,是铁木真以出兵为条件,才保下乌兰可敦。”
“原来如此,按龙卫预计,潼关能守多久?”圣上也担心莫子岚。
飞龙低下头:“据报耶律隼十分疯狂凶残,从进攻开始,就不曾停歇。”
“不曾停歇?就没停过?”圣上难以置信。
飞龙回道:“从攻战开始,到信出之时,并不曾停歇。今晚还会到一批消息,到时候就知道攻势可有停歇。如果耶律隼不间断攻城,最多能守十日。”
圣上盘算,今天已经是第五日,要大军完全开拔,十万人赶到潼关,日夜行军也需要最少五日,可现在粮草不齐,连军备也不齐,如何出兵?
“你传令龙卫,五日之内朕必出兵来援,让他们协助莫子岚守好潼关,潼关绝不能破!”
飞龙领命正要离开,圣上又低声说:“如果潼关城破无法避免,将子岚媳妇带回。”
“是!”飞龙低头退下。
而此时的潼关,已经是一片血色夕阳,耶律隼的进攻已经持续了五天四夜不曾停歇。潮水一样涌上云梯的契丹兵和蒙古兵,像蝗虫一样,打杀不尽。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四章疯狂进攻
莫子岚这五天四夜,也只眯了个囫囵觉,他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依旧有条不紊的指挥着。
“东一,一百人,中三,一百人,西二,一百人,换防!”
城墙下排列好的士兵,已经有序的按莫子岚的指挥,到指定的区域,换下已经守了两个时辰,还幸存的士兵们。
整个长长的城墙,被莫子岚划分了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名将领,负责带队指挥。伤亡一般的区域,两个时辰一换,伤亡惨重的区域,则随时派人支援。
被强制换下来休息吃饭的士兵,有些杀红了眼,并不想下城墙,被将领强制勒令休息。而做后勤工作的潼关其他男丁,带着战死者的尸首,抬着受伤的士兵,将精疲力尽的士兵扶着走下城墙。
他们将伤者送往一处救治,死者再送往另一处焚化,而重新又投入后勤工作之中。退下来的士兵们可以去排队吃饭,回营地休息,等他们睡个好觉,再自觉的去登记,重新回到城墙下,等待统帅的召唤。
而这次,本该回来报数的三个将领,却只回来了两个。中三区的那个队长,哽咽着说:“中三区一百人,回二十五人,副将王顺战死。”
莫子岚旁边的书记官,默默的记录下来,这已经是战死的第八个将领,目前战死的士兵,已经达到三万六千八百多人。这个数字,还每时每刻不断增加,他从最初的暗自抹泪,到现在面无表情,书记官已经麻木了。
声音同样沙哑的曾浩英,刚才从城墙上下来,对正准备出去的莫子岚说:“子岚,沸油和石块已经用完了,我估摸箭矢也撑不了几天了。”
莫子岚脚步一顿,没有回首只坚定道:“大不了,就短兵相接肉搏罢了!”
曾浩英匆匆接过饭菜,可一看着油腻腻的红烧肉,就一阵反胃,刚才他射箭射得手都麻了,现在看见肉,真心吃不下。不过再吃不下也要吃,他一边紧张的看着各区域的损失人数,准备随时支援,一边食不知味的将饭菜吞进肚里。
眼看着天已经擦黑,潼关城墙上的火把,都已经点燃,还在继续攻城的契丹蒙古勇士们,依旧不知疲倦往上冲。而城外的契丹蒙古大营,也是灯火通明一片,
高大的城墙下,已经堆积了一层来不及清理的契丹蒙古人尸体,不断有人把伤亡者用车运走,也不断的有人继续从云梯上滚落。
潼关守卫占据高大城墙,可以居高临下的防守,就已经伤亡近四万人,而蒙古与契丹,作为攻城方,自然就伤亡得更多。
铁木奔沉着脸,闯进耶律隼的营帐,怒道:“耶律隼,你是疯了吗?哪有你这样攻城的,是让勇士们送死还差不多!”
“铁木奔,你们蒙古人死三个,我们契丹就死七个,你心疼,我还心疼呢!”耶律隼也才接到最新统计,这五天四夜,契丹蒙古联军死了十一万多人。
铁木奔吼道:“那就停下来,休息一下再攻!”
“停下来?那再攻时就不伤亡了?我们就是要趁大盛朝廷还没来援军前,攻下潼关!过了潼关就一马平川,谁也阻挡不了我们的无敌骑兵!”耶律隼脸色阴沉,但依旧坚持道。
铁木奔气急败坏:“朝廷援军几日后就会到,我们还要这样送死吗?”
“铁木奔,你放心,等他们箭失用完了,伤亡就会跟我们持平或更多了。最多两日,他们的箭矢最多还能用两日!”耶律隼对潼关城里的军备,了如指掌!
铁木真怀疑道:“就算他们只有两天的箭矢,可朝廷援军一到,我们攻城岂不更加艰难?”
“朝廷援军最多十万,而且也不是说派就能派的!大盛骑兵并不多,要走着来潼关,日夜兼程也要十日,快马加鞭也要四五日,何足惧?”
耶律隼缓缓的坐了下来,招呼铁木奔道:“王爷不必担心,相信本少汗,不出十日,潼关必破!来,坐下喝杯马奶酒!”
“但愿如此,能在十日内攻下潼关!”铁木奔看耶律隼信心满满,也放松下来,和耶律隼对饮起来。
前锋营里的杨老将军和杨昭武,接到朝廷的传召,马上快马加鞭回京听旨。基本上只比京畿大营的郑阳王,晚到一个时辰。
祖孙俩快步进宫直,就直奔御书房,圣上已经传了郑阳王和神箭侯白霄在场,就等威远将军和杨昭武了。
“微臣参见圣上!”
“免礼。起来说话。”圣上脸色不显,可眉眼隐含焦虑。
圣上刚把京畿大营和骁骑营的防务,与郑阳王和白霄安排妥当,现在就是前锋营的了。
“廷威,昭武,契丹蒙古联手进攻潼关,你们已经知道了吧?”
威远将军杨廷威和杨昭武,皆行礼道:“微臣知道,而且还听说联军足有一百万人。”
“朕刚得到密报,的确是一百万人,耶律隼使用疲劳战,从战事开始,到现在从没有停歇。估计潼关只能守十日左右,现在已经是第五日夜,几位将军有何良策?”
圣上缓缓说道,谁也没想到耶律隼如此疯狂,为了攻城不顾一切。
杨老将军拱手道:“臣恳请圣上派老臣出战,老臣粉身碎骨也要守住潼关!”
“可现在粮草还在调集中,各种军备也没调配妥当,那如何出战?”圣上暗恼,子岚早就传回消息,说十五会开战,可朝廷一直抱侥幸心理,还是没有做好准备。
杨昭武挂心潼关,不是一日两日,莫子岚去后也常和他书信联系,他也曾细问过曾浩英,所以对潼关的情况,相对了解。
他回答道:“圣上,潼关城自古易守难攻,都是做持久战的准备,粮食储备可达一年半载,但城中箭矢并不太多。按正常大战,可以够一月消耗,等朝廷援助,可按耶律隼这样攻法,怕是十日也撑不了。”
“从潼关传信,到信传回潼关,基本也要十日,那潼关岂不是守不住了?”圣上语气不详。
杨昭武昂头道:“箭矢用完了,子岚还有刀,他会守住潼关城的。前锋营里有精壮骑兵三万,微臣愿带着他们即刻出发,驰援潼关。粮草辎重等皆可不带,沿路在各区县补给,马上只带箭矢,这样五日必到。”
“你的意思是你先行出发,剩下七万人等军备齐了,再行来援?”圣上也这样想过,不过觉得是杯水车薪,靠增加三万人,守不住潼关。
杨昭武回答道:“是!我们到得越早,潼关的军民就更放心,这样众志成城,一定可以守住。”
☆、第四百三十五章出征前夕
“你果真觉得先带三万人,就可以守得住潼关?”圣上想要的是潼关万无一失,而不是再失一员大将。
杨昭武拱手道:“回圣上,臣可以立下军令状,必将潼关守至朝廷援军到。”
“你以何为信心?”圣上有些怀疑,潼关事关万千百姓,大盛安危,圣上不能不慎重。
杨昭武朗声回答道:“以耶律隼如此疯狂的攻城情势看,他的损伤必在我大盛三倍以上。臣到潼关后会以进攻为防守,出其不意毁云梯,乱阵脚,让契丹蒙古不敢轻易兵临城下。再配合子岚和曾浩英的防务,必将稳守潼关,直到祖父援军到来。”
“可是就算威远将军到,也不过区区十万人,如何防守得住?”神箭侯白霄疑惑道。
杨昭武爽朗一笑:“白侯爷,我们知道是十万人,可耶律隼和铁木奔并不知道啊?再说要是在平原,我没完全信心,如当年战神王爷一样挡住契丹蒙古铁蹄。可是在潼关,有天险,有城墙,他们的骑兵并不能发挥最大威力,我定能挡得住!”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因前期契丹蒙古损失惨重,两方必有间隙。到时候再稳守潼关,待他们一而竭,再而衰,士气竭时,一举收复玉门关和镇远关!”郑阳王觉得可行。
圣上踌躇片刻,下旨道:“杨昭武立下死守潼关的军令状!明日就带三万轻骑,即刻出兵,驰援潼关!威远将军定于二十五日出兵,所需军备粮草,交于户部兵部,务必筹备齐全!”
“臣遵旨!”杨廷威和杨昭武双双接旨。
骁骑营和京畿大营还另有防务,杨昭武和祖父先行出宫,在鼓楼正遇上礼部尚书杨义昆。
原来六部尚书已经商议妥当,由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将具体章程呈与圣上,其余人在宫门落钥之前,先出宫回府休息。
“父亲,昭武,怎么样?你们什么时候出发?”杨义昆看行色匆匆的儿子和父亲,关心的问道。
杨老将军看了儿子一眼,对杨昭武说:“你今晚就留在京城,看看你父亲、母亲和心丫头,我明日会让三万轻骑兵,辰时初在城外等你。”
“孙儿多谢祖父!”杨昭武也一直牵挂谢怡心,不知道她的风寒好没有,现在祖父给了他一夜的时间,自然高兴。
杨尚书也高兴的说:“那昭武先回去看看你母亲,知道你要出征,她一定担心你。”
“好,我先和父亲回府,再回将军府。”杨昭武祖孙三人出了宫门,杨老将军上马出城回营整军,杨昭武和父亲回了将军府。
明慧郡主得知,儿子明日就要出征的消息,吃了一惊:“今日八百里加急才到,明日就要出征,朝廷准备好了吗?”
“回母亲,一切已经准备妥当,我先带轻骑驰援,祖父随后就到。”杨昭武避重就轻,也不想母亲担忧。
明慧郡主点点头,正想吩咐几句,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昭武表哥,你要出征了吗?”清儿闻讯赶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杨昭武微微一笑,对清儿说:“是,我明日便出发。”
“那昭武表哥事事小心,清儿预祝昭武表哥:旗开得胜,大胜归来!”清儿也不啰嗦,直接说出了人人都喜欢的祝福语。
杨昭武还挂心谢怡心,正准备向母亲告辞,却见清儿向他眨眨眼睛,他茫然不解。
忽听清儿又道:“慧姨,上次表嫂回去就生病了,病了那么久,还是慧姨请了太医才好。昭武表哥,这次你出征,不如让表嫂搬回来,慧姨也好就近照顾啊!”
杨昭武心念一动,想起静雯公主和清儿都觉得,母亲和心心是因为相处太少,所以互相不理解,才会有误会。如果他出征了,有母亲和心心相伴,自己也能放心得多。
明慧郡主看清儿一眼,也笑着对杨昭武说:“昭武,上次谢怡心病了,一个人孤单单在将军府,很是凄凉。我去看过之后,才派人请了太医,你出征如不放心,让她回郡主府吧,人多也热闹些。”
“对啊,昭武。你和父亲都出征了,她一个人在将军府,难免寂寞,不如让她回来和你母亲做伴。”杨尚书也觉得,谢怡心一人住将军府,多有不便,不如回郡主府。
杨昭武迟疑不决道:“心心散漫惯了,回来怕她晨昏省定伺候母亲做得不好。”
“昭武,晨昏省定是应该的,你母亲当年贵为郡主,也从未耽搁过!至于其他的,她不是也享郡主禄吗?在府里没有谁会慢待于她。”杨尚书的想法很正统,杨昭武也觉得有必要。
但他还有一个想法,他想先看看心心的意思,于是笑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