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艳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倾国艳伶-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倾国艳伶》

    作者:虫不老

  文案:
  她是明剧宗师,一代名伶。
  他是民心所向的九五至尊,国之帝王。
  她为他萌初心,入险境,倾半城,情丝系,入宫门。
  一朝由爱生疑,她所拥有的尽数失去。
  长风万里,天涯两隔,
  人生不止爱憎,
  还有走不尽的前路。
  标签: 女强 独宠 王妃 虐恋
  闲聊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很早以前就想写的,这段话也是早就想说的,可是那时情节还没进展到合适的时机,在昨天的更新里,终于六爷在知雅水榭上看着风雨骤起说出了他毕生所求,我这才能够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前不久跑去和好友要票要收藏要点击的时候,她问:你为什么不写京剧呢?
  我说:京剧不好写呀!
  太博大精深,太容易被挑刺,我虽然喜爱京剧多年,可是甚至连了解都不敢说,而且一旦真的要写的话,我怕我会忍不住要借鉴太多那些名家的真实的传奇故事。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京剧的繁盛时期,那时候的中国反而正是苦难深重。
  这就很让人矛盾,我想写那样一种艺术形式在天下流传,一群从艺者天下追捧,却在情感上怎么都不愿意写那段国破家亡的岁月。
  至今想起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为rb人唱的那场昆曲,后来为此在法庭上被指责,都觉抽痛。据说其原型有马连良的影子,南麒北马,也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在那段时期为伪满唱过一场戏,成了他人生的污点。
  若真的写京剧,这些是避不开的。
  虽然可能更增悲剧气氛,或者也更吸引人,但宝宝内心是拒绝的。
  所以,我将这剧叫做明剧,将它起源发展壮大的时代设定到了一个国富民安、没有外敌的架空时代。
  当然,我是有私心的,若能因为我的描写,或者一两句提及的唱词、剧目名而真的可以为当今的京剧争取到少数燃起了兴趣的读者,就是我的额外收获了!
  最后,在这周得到了青云榜的推荐,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并指正、讨论。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
  (大言不惭厚颜无耻的想,如果真的有一天可以出书甚至被人看中做ip,我再改成民国背景吧,哈哈哈!)

    楔子
  庆佑十一年,从夏末到秋初,西南边的大雨就没停过,各地汛情不断,噼里啪啦的雨点,敲在远在上京的当今皇帝的心坎上,敲在西南各府县官员的官帽上,敲在摇摇欲坠的农房的油毡房顶上。
  商秀儿睁大了眼睛,却什么都看不见,只能听到外面唰唰的雨声夹着打在屋顶的噼啪声,还有已经漏进了屋里的滴答声。
  她认床,而且这天多么冷啊,一张勉强能称得上是被子的薄单子紧紧的裹在身上,可是那又有什么用?她浑身上下都是湿的,又冷,又饿,又累,可她偏偏睡不着。
  她眼前还浮现着全家在大水里逃生的一幕。
  小商河的南边,现在已经全淹了,那么多的水,不知道从哪儿来,在商秀儿眼里,好像铺天盖地一样的,冲进了屋子。那屋子已经被雨水淋了那么多天,浸了那么久,一下子就支离破碎,一股大大的力量把她冲了出去,又重重的把她拍在水下面,她挣扎着探出头,水花飞溅中看到水里无数的人在浮浮沉沉。她爹胳膊下夹着她弟弟奋力朝着所谓的岸边游,天知道,小商河现在已经看不出来哪里是岸了!她老娘抱着屋门口的老柳树大声的喊:“秀儿!秀儿!”商秀儿运气好,爬上了自家的门板,勉力的划拉到了她娘身边,把她娘拉上了门板,两个人一起抱着那棵柳树,又一起声嘶力竭的喊她爹和她弟弟柱儿,隐约听到远处有人回应,娘儿俩才略微放心。不知道过了几个时辰,水势才略微降下去,商秀儿觉得浑身僵硬,胳膊都直不过来了,和她娘刚稍微松了口气,就听见四周此起彼伏的哭喊声。抬眼望去,雨雾中,看到那么多的人半泡在水面上动也不动,还有那么多的人嚎啕大哭捶胸顿足,但是,昏暗的天色下,大雨还在不管人间疾苦的下着。
  她爹背着柱儿淌着及腰深的水过来,和她娘商量了许久,才带着他们向小商河北边而去,那边地势稍微比南岸高点,秀儿的舅舅家就住在那里。
  舅舅看到死里逃生的商秀儿一家,脸上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笑眯眯的,连日的大雨,庄稼早就涝完了。但舅舅还是什么都没说,先让他们喝了一顿热乎乎的稀粥,然后让他们歇下了。透过隔壁薄薄的墙板儿,商秀儿听见她爹已经打起了呼噜,就连她娘都有轻轻的鼾声,他们实在是累坏了,睡在她旁边的柱儿翻了个身,本来也潮乎乎的薄被掉了下去,商秀儿轻轻坐了起来,捡起薄被,那薄被还带着湿热的气息,她想了想,还是搭在了弟弟身上。
  现在商秀儿躺在她舅舅家的床板儿上,雨声和鼾声就这样交织着。一个闪电照的屋里像白天一样亮堂,然后就又是漆黑一片,黑暗中传过来轰隆隆的雷声。
  然后她在雷声中听到了有人说话。
  先是小声的,她听不清楚,又困又乏却睡不着的状态让她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但那说话声越来越大,慢慢变成了大声的争吵,在商秀儿冷不丁听到“秀儿”两个字以后,声音又仿佛怕人听到一样,突然降低了。
  她心里突然就像擂起了巨鼓,“咚咚咚”的怎么都不能安宁,终于还是慢慢的、慢慢的挪到窗户那里。紧贴着四处漏风渗雨的破窗户,她向外面看去。突然间的一道闪,把她吓得往后一缩,可那一刹那,她清楚的看见她舅舅和舅妈站在外面,他们似乎也被这道闪吓了一跳,苍白苍白的两张脸抬头看了看上天。
  在接下来的雷声中,商秀儿清清楚楚的听到她舅舅大手一挥,说道:“就这么定了!反正都是卖,为啥不多卖点银子?”她舅妈一把拽住男人:“那是你亲外甥女儿啊,往火坑里推啊……一辈子就毁了!”话音刚落,她舅舅就不耐烦的把人一推:“这什么年景?卖到花街去,说不定还吃香的喝辣的呢!”她舅妈摔在泥水里,还没等爬起来,一抬头就对着她男人指着她鼻子的手指:“明天我就说带着秀儿去镇上朱大户家做丫头,你要是敢多嘴,看我打不死你!”
  商秀儿浑身发抖的隐藏在窗户后面,看着她舅妈瘫坐在水里,喃喃念叨着:“作孽,你作孽啊……”
  商秀儿对舅妈一直都没有好感。每次来舅舅家走亲戚,她都耷拉一张脸,爱答不理的,要是看她和弟弟多盛了半碗饭,那饭锅就能被她故意敲的山响。反倒是舅舅,每次都笑眯眯的,逗她和柱儿玩。
  可是,可是……商秀儿憋住眼里的泪,紧紧咬着自己的手,看着舅妈慢慢站起来,抹了一把眼睛,肩膀一耸一耸的跟在她舅舅身后走了。然后就听到隐约的开门声,轻手轻脚的进屋声,悉悉索索的被褥声。
  商秀儿不知道自己等了多久,手被咬的出了血,生疼生疼的。她不敢从门走,只得悄悄的开了窗户,一阵冷风夹着雨刮进来,被咬破的地方沾了水火辣辣的痛,她的牙齿咯咯咯的响着,回头看了看柱儿,她弟弟,蜷在那里,温温软软的和她相伴了六年的一小团,她再也忍不住了,眼泪流的满脸都是。
  她心里大声的喊着:“顾不上了,真的顾不上了!”又疯狂的在心里问着:“为什么?为什么?”
  可她身体的动作却一点都不慢,跨过窗户轻轻跳到了外面,一下子冰凉的水就浸透了草鞋,发出了“咕叽”的一声。商秀儿吓得急忙蹲下来,她不敢再走了,慢慢的跪在地上,一步两步的,爬出了舅舅家的院子。她无意识的爬着,直到很远,才猛地一个激灵,站了起来,疯狂的向前跑,可膝盖弯曲了那么久早就不听摆布了,她一下就摔在泥水里,然后又爬起来,继续跑着。
  商秀儿紧紧按着胸口,一颗心噗通通的快要跳出来,嗓子又干又紧,在大雨里一路狂奔着,夜是这么黑,幸存的没有被淹没的柳树张牙舞爪的随风展动着枝条。
  她突然就想起了一年前,她帮爹娘割完了稻子,欢快的拿着她娘给她和弟弟的几个铜钱去看戏,她用铜钱给柱儿买了糖安置在树下面,她自己躲在戏台下,呆怔怔的看着台上,那时台上的小生撑着伞,做出暴雨淋头、狂风大作的身段来,琴声急促,唱的是“仓皇皇无处投奔”。
  她要去哪里,她能去哪里,都不知道,她只知道跑,眼泪和雨水糊了一脸,喉咙里有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商秀儿心里越来越绝望,哪能这么没完没了的跑下去呢?
  在这铺天盖地的黑暗和绝望里,商秀儿就看见了前面的一点微弱的黄。她揉了揉眼睛,那么一点点在摇曳的光,是真的,她真的看见了!
  她咬了牙,不管不顾的向那点光奔去,慢慢的越来越近,衬着微弱的光,隐隐看见了黑色的轮廓,矮矮的一长条,似乎还在晃动。她的心又砰砰砰的跳起来,然后就一脚踩空了,“噗通”一声掉在水里,她呛了一大口水,双手乱挥着,却四处都摸不到实物,哗啦啦的水声中她感觉到有人喊:“谁落水了?”接着是乱晃的人影和灯影。
  最终她被救上来了,那黑黑的是一艘船,她趴在船板上,仰着头,睁大着双眼,看好几个人围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低头看着她。
  她跪着,不停的磕头。
  “求求你们,收留我。”


第1章 九龄秀
  霍都位于松阳江、广平江、大横江交汇处,因地扼三江通道,又位于西、南、东三大郡交界处,虽非郡都,地位却远比郡都还要重要。历届的都守都有护卫、把守通往上京的唯一一条水路之职,手握重兵,权势和责任都极大,一般由皇上派亲信重臣担任。
  这座城什么时候建的已经不可考,原先刻着某位皇帝御笔亲题的“永镇三江”的旧城门,已经随着几百年来一直的扩建工程,变成了都城中心的一座历史遗观。以旧城门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几条主干大道通往三江港口,大路两侧俱是全国知名的商号,西南的药材,东海的鲜货,北地的皮草,中原的绸缎,书籍古玩、首饰珠玉,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小街区上的小杂货铺子和南来北往的客旅商贩就更是数不胜数,端地是一个人杰地灵、财源广进的好地方。
  就是因为霍都繁华富裕,三江景致天下无两,文人雅士也大多喜爱这座城市,北边儿的望京塔、东边儿的镇海楼,还有水流相对较为平缓的松阳江上的知雅水榭,日饮宴,夜笙歌,是文人们常去的聚集之地,多少诗句名篇,就是由霍都传遍天下。就算是当今的庆佑帝,虽未明示,但心里也早将霍都当作了“陪都”,曾三次南巡,第一次巡视霍都时登基还没到一年,留下了“三江笙歌好,不闻晨钟声”的御笔,且不论诗句好坏,这颇显靡靡的心态,倒是被御史捶胸顿足的重重谏了一本,诗刚题完,就被那时还健在的帝师以及众大臣苦口婆心劝告着送回上京了。
  靠着松阳江方向的码头处,停了一溜儿大小不一的船,一片片的彩旗帘子随着江风起起伏伏。
  第一次来霍都的人,说不定会搞错,误以为是高挂艳帜的风月之地,其实不然,这一片都是来自于四郡七府的戏船,沿江为这些戏船提供了数十处戏台,搭建的有的简陋,有的富丽,自然收的分成钱也不一样。来到这里的戏船唱什么戏的都有,以南腔和北戏为主,还有些唱梆子、高腔、江水谣等十几种地方小戏的戏班子。这些戏班,大多是当天来,隔天走,若能在这里立得住三天以上,就可算得上是又有角儿又有料的班子了,只因为这里可不是别的地方,这里是霍都。
  天下曲部间流传着一句俗话:上京红不是真的红,霍都红才算红。
  文气汇聚之地的霍都,连看戏的人都比别的地方要更懂行、更挑剔一些。
  码头那一片彩旗有的绣着“丽声班”、“富春班”等,那是戏班子的名字,还有的是班里的伶人多少有些名气的,就挂着绣了伶人名字的绣旗,什么“小艳红”、“震天雷”之类的,在这一堆红红绿绿中,有一块旗子是银白的底儿,上面绣着硕大一朵绿色牡丹,花蕊金灿灿的,光是从这旗子上看倒是颇舍得本钱,竟然用了金线,旁边一个略小点的旗子,就普通的多,上面直接绣了“九龄秀”,虽然没有彰示戏班子的名字,但也有不少人知道,这是“牡丹社”的旗子,听闻从西边沿着松阳江过来,有点名气。
  旗子下面站着两个正当妙龄的女孩儿。
  稍小一点儿的那个女孩儿眼眉又细又长,双目明灿如星,肤白胜雪,两腮泛着桃色。乍一看似乎和普通人家的闺秀没有什么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