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明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起明末- 第3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大之后,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根据一直跟随着她们的卡片找到了自己的家乡,找到了自己的家人。

    在一家团聚的时候,她们同样将她们的思想散播到了她们的家乡。特殊的人生经历,特殊的身份地位,再加上她们以及她们家人对中华帝国的感恩的心情,使得她们成为了中华帝国新思想传遍的载体。

    这样的结果,是萧明乾唐洪生等人再一开始所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效果却出奇的好。甚至比之舆论力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到了华元一八五四年年底,中华帝国总计向中原输入多达三十万的政府官员,他们的存在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彻底的稳定了下来。

    即使是后来才逐渐平定的江西,湖南,贵州,以及云南等地,也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虽然还不时的发生当地汉人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但是中华帝国政府在应对这种冲突的时候,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态度。使得冲突的次数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

    当然这里面还有大量物资进入这些地方的功劳。

    在灭了张献忠以及那些反对中华帝国的土地政策的土司首领之后,这些地区相对安定了下来,萧明乾也逐渐的向中华帝国的商人们开放了这些地带的经商权利。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量的商品疯狂的涌入这些地带。粮食,食盐,铁器,衣物等等这些日常用品的廉价,使得当地百姓们的生活好了太多。而那些富裕人家更是慢慢的置办起了一些奢侈品。

    安定的生活,已经中华帝国大军雷厉风行的镇压手段,让当地人的叛乱越来越少。当地的治安也越来越好。

    而中华帝国政府致力于消除民族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绝口不提民族之别,并且全部以中华帝国百姓称之。公正的态度,使得那些少数民族的百姓逐渐的认可中华帝国,也让他们逐渐的在学校汉文化过程中,将那种民族标签逐渐消除。

    百年之后,除了少数几个大族之外,整个东南地带的百姓基本上没有了民族之别,全部都以中华帝国百姓自居。

    当然,受惠不可能仅仅是东南的百姓。中原地带是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地区。要想将其变成台湾那样繁荣,它的重新建设就不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所以萧明乾在年底的政府大会上,公布了一份中原重建计划。

    在其后的十年内,中华帝国将会拿出二十亿元的财政收入,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教育设施建设,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河大江的治理工程,大型的基础工业建设等等。

    同时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到这些建设中来,凡是进入大明各地办厂的工商业者,其给予五年半税的奖励。

最新章节 五百三十六章五年大发展(第二更)

    五百三十六章五年大发展(第二更)

    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破坏始终是非常之大的。。。。。几十年的天灾**已经让北方数省千疮百孔了。

    这一次的统一战争,中华帝国这边已经非常的注意不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更大的灾难了。

    但是一场战争下来,大明的正规部队,农民军部队,各地的士绅阶层组织的反抗,林林总总下来,死亡人数也超过了百万,而受伤的更多。

    百万死亡,也就代表着百万家庭失去了他们的主要劳动力。这要是搁在以前,就代表着这些家庭当中有很大的一个比例会彻底的破碎。

    不过中华政府在进入之后,便发布了一个扶助困难家庭的计划,有政府出面,组织数个扶住困难家庭的基金,利用这些基金来给予那些因为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的家庭以一定的帮助。

    在萧明乾等几个拥有巨大资产的工商业高层人员的积极配合之下,数以亿计的资金被投入到了这个计划当中,从而使得这项惠民政策,帮助数十万家庭。

    另外移民基金正式转变身份,改为扶贫基金,专门给予那些困难家庭在恢复其生方面以提供无息的资金帮助。虽然是要还的,但是这样的无息借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异于是天降甘霖。

    从华元一八五五年开始,中华帝国开始向中原各地输送无以计数的物资。使得整个中原大地上受雇于中华帝国进行物资运输的人力就高达两百三十多万。

    这些物资的输入,使得整个中原地区迅速的恢复了元气,百姓们的生活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便超过了大明最为繁荣的时期。

    除了没有了巨富家族之外,整个中原的完全可以富庶的宋朝时期相比拟。而这还只是开始。

    据帝国政府统计,五五年,整个原大明统治区域的人口高达九千八百多万人。而受雇于中华帝国从事物资运输,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等方面的人力就达到了六百多万人,占了总人口的十六分之一。

    在其后的五年内,这六百多万的人力,兴建道路两亿多公里,新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十五处,调拨物资八千多万吨。

    各地更是利用充足的人力对各主要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而各种工厂的建立,使得各地的百姓的收入是大幅增加。特别是那些沿海沿江地区,普通百姓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台北的六成。

    别小看这六成,要知道这六成代表这二百多元啊!这在以前,普通百姓是想都别想,即使是小地主小商人家庭也达不到这样的程度。

    近亿百姓的收入的增加,使得整个大陆地区的消费能力如同坐火箭一般疯狂的增长。

    大陆地区的消费量从五五年的只相当于台湾岛的两成,到五九年的达到台湾岛的三倍。这样变化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是个多大的动力,是个人就能够想象得到的。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只需再有五年,中原地区的巨大市场将会让其他地区的成为中华帝国国内市场的零头。

    虽然在这些年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使得中华帝国的财政始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在五年内,没有力量去进行扩军。

    两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上,只有一百二十多万的陆海军兵力,使得中华帝国根本无力向外扩充领土。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五年时间里,整个中华帝国的国力翻了三翻。而且在五九年的时候,财政收入已经开始出现了盈余。也就是说,等六零年开始,中华帝国就可以再次进行大规模军备扩充了。

    那个时候,便是东方巨龙翱翔九天的时候。

    通过五年的建设,整个中华大地是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萧明乾继在东北建立了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之后,又在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沿江地带,渤海湾沿海地带建立了数个大型的工业基地。

    虽然这些工业基地的工业类型都非常的单一,主要就是钢铁,水泥,机械设备。还没有后世的那么繁杂多样,煤炭化工也只是刚刚起步,石油化工还在实验室里,但是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对整个中原地区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支援作用。

    就拿钢铁和水泥来说吧,五八年之前,几乎全部都需要从台湾输入,但是五九年开始,中原地区所需的钢铁,水泥有超过七成是由这些工业基地提供的。

    同时,萧明乾还在大陆的沿海兴建了四个大型的造船厂。其中在崇明岛,萧明乾建立了整个中华帝国最大的造船厂,专门用于大型战舰的建造和新的蒸汽动力的铁甲舰的研究。

    这五年来,虽然海军战舰数量没有增加一艘,反而因为旧舰的淘汰出现了减少的现象,但是随着更大更强更专业的战舰的出现,海军的实力是不减反增。

    现在即使是五艘新式战舰出现在孙新的面前,孙新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将其战胜。

    只待财政压力消失,那么经过长时间的积蓄的造船工业必然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让所有的海洋上都飘扬着中华帝国的旗帜。

    这一切的一切都还只是大型的基础工业方面的成就,民间的那种投资小,收益快的工厂更是在各地是四处开花。

    随着基础建设的推进,中原各地的交通的改善,五年内,近十万家各类工厂在各地建立起来,而且因为经济的快速上升,市场的快速膨胀,使得倒闭的工厂极少。

    随着这些工厂的建立,数以千万计的劳动力被吸引到了工厂中来,有部分还彻底的脱离了土地,成为了真正的产业工人。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广州附近,因为其地理优势,轻工业是飞速发展。这些地区的轻工业的规模已经全面超过了台湾岛,成为了整个中华帝国最大的工业区域。

    虽然这些地方在繁华程度,百姓的富裕程度上,还无法同台湾岛相比,甚至都还比不上吕宋岛的部分区域,但是这才五年不是吗?再过十年看看,吕宋可能只能望尘莫及,而台湾岛恐怕也只能保持平齐。

    

最新章节 五百三十七章迁都选择和政策方向的转变(第一更)

    五百三十七章迁都选择和政策方向的转变(第一更)

    一八六零年年初,整个台北陷入了一种难过的气氛当中。因为在年初,帝国政fu正式宣布,将在十年后迁都南京。也就是说,五年后,台北将不再是中华帝国的政治权利中心了。

    这样的消息一经宣布,整个台北是哗然一片。很多百姓多次以游行的方式请求萧明乾取消迁都的决定。

    但是所有的上层人物都知道,迁都是不可改变的了。中华帝国立国伊始,大家都知道,中华帝国的首都不可能一直坐落在台湾这个小岛之上,迁都是迟早的。

    只是大家都以为萧明乾会将首都迁到北京,没想到最终会选择在南京。

    其实一开始萧明乾也想将北京当做是首都的,但是一看中华帝国的地图,大部分的领土都在南方。

    北京可以说是个大陆政策的中心,而中华帝国如果不想失去对南洋,对澳洲,甚至是对太平洋,印度洋的控制,就不能选择北京这个大陆政策中心。最终选来选去,萧明乾选择了南京。

    虽然有人说选择南京的王朝都些短命王朝,即使是大明朝也最终迁都北京了。

    但那时因为以往的中国的政治都是南北政治,是陆地政治。而萧明乾从来都不认为中华帝国的中心是在陆地上,广阔的海洋才是中华帝国的舞台。而坐落在太平洋西侧的南京无疑是个最好的首都选择。

    台北是哀伤一片,而南京则是欢腾不已。

    五年的发展,已经让大多数人忘记了大明朝,彻底的接受了中华帝国。

    同时新式的教育方式也让人们的国家认同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即将迁都南京的消息,让整个南京的百姓是兴奋不已。以至于一段时间内,兴起了一股想要入住南京的风潮。

    但是帝国政fu迅速的阻止了这股风潮,宣布南京即将进入大规模的改建,在十年内禁止搬入。

    南京城里的原有百姓,也被要求配合帝国的城市改建计划,进行临时性的搬迁。等到改造完毕之后,将会让他们重新搬回来。当然在这十年的搬迁过程中,他们会得到极其丰厚的补偿。

    只是临时性的搬迁,回来之后,将会得到三倍于原来的住房面积的住房,更有优厚的补偿,傻子才不答应。

    毕竟虽然中华帝国宣传公民的财产不可侵犯,如果有人赖着不搬,理论上说帝国政fu也拿他没办法。但是不要忘了,南京纳入中华帝国的统治只不过五年时间,百姓们还没有那么强的个人权利意识。

    自古民不与官斗,而且还是皇帝和整个中华帝国政fu。所以所有的百姓都在得到了优厚的补偿之后,搬入了特地在南京城东侧建立的临时安置中心。

    说是临时安置点,但是一开始就是以南京城的一部分进行建设的,所以其规划也非常的好。

    所有分配到百姓手中的房子都是三层小楼,交通,商业,教育,工厂分布等等是一应俱全。

    所以所有搬入其中的百姓都说,这哪是临时安置啊,根本就是让他们来这享受五年来的。

    不管如何,迁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无可奈何,不管是失落的台北百姓,还是那些有望成为都城但是却没能如愿的城市的百姓,都最终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结果。

    到了三月份的时候,另一个重大的消息再次传遍天下。中华帝国的政fu总长,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唐洪生,以自己年岁过高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去总长一职的请求。

    而皇帝也接受了唐洪生的辞职请求,并且顺势而为,宣布中华帝国的政fu总长一职从此以后,将最多任职十年,十年后将必须离职。

    这一消息让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