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锦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折锦春-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薛允衍转过身来,琥珀般的眸子凝在秦素的身上,眸底深不可测。
  “此计可行。”李玄度再次插言道,冰弦般的声线似有韵律,让他说出的每个字都格外动听,“贵国陛下对太子之忌,与我国很是相似。我父皇便将太子母族的军权解了,如果吕将军愿意解下部分兵权,此事则更容易。”
  “此法虽妙,仍有不妥。”薛允衍淡声说道,“泗水军本就分属七姓,形如散沙,吕时行调度起来极为艰难,其掌中兵权有名无实,陛下并不笨。”
  妄想以区区几句话就骗得中元帝改主意,薛允衍认为,他们并没有如此乐观的资本。
  “此事交予我罢。”他最后说道,算是结束了这个话题。
  秦素闻言,与李玄度对视了一眼,颔首道:“好,就看薛大郎君的了。”
  这种事情她一介女流是根本使不上力的,李玄度就更是管不着了,也唯有薛允衍有这个实力去管。
  “大郎君还请小心些,陛下身边的金御卫,实力不俗。”秦素轻声提醒了一句。
  薛允衍淡然地一拂衣袖:“我明白。谢殿下。”
  秦素向他笑了笑,便换过了一个新的话题,问:“卢士程的调令下来了么?”
  卢士程便是卢商雪的父亲,依照前世轨迹,他会在明年调回大都。
  “尚无。”薛允衍说道,神态一派淡然,似是与当朝公主论及朝臣动向,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不过,桓公最近却经常过问吏部诸事,观其言行,大有兼任吏部尚书令之势。”
  此言方出,秦素的眉头便蹙了起来。
  桓公如果想要谋求兼任吏部尚书令,倒也不是坏事。只是,他的做法却显得急迫了些。
  “据我这边的消息,桓子瑜在吏部的动作也不小。”李玄度说道,一面给秦素的盏中续了些茶。
  秦素端起茶盏,浅浅地啜了一口,蹙起的眉心没有半分放松。
  桓家父子两个都在往吏部使劲,毫无疑问,他们是想要借着吏部掌管天下官员之机,为桓氏罗织力量。
  “桓公任吏部尚书令的可能性,有多大?”秦素问薛允衍道。
  “几无可能。”薛允衍想也未想地道,眼底深处划过了一丝冷意:“桓氏本就深为陛下所忌,似此等要冲之地,陛下绝不允其染指。”
  “可是,桓公却有志在必得之势。”李玄度立时接口道,显然,他的观点与薛允衍不同,“以桓氏的力量,如果桓公一力要拿下这个位置,也未必不可能。桓氏的实力远在七姓中任何一姓之上,这一点不容置疑。”
  秦素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并且,她还是支持桓公拿下吏部大位的,但前提是,不能引起中元帝的反感。


第666章 父嫉子
  “如桓公强求此位,陛下必厌之。”薛允衍凉静的语声响起,仍旧平静得毫无起伏,“当今局势,于桓公不利。江、杜、周三姓隐有合围之势。桓氏远离朝堂多年,族中在仕者极少,麾下府兵也再非当年之精锐。与之相比,江氏如今却日益壮大,如桓氏逞强,必将引来三姓联手反击,则桓氏将落败局。”
  寥寥数语,却是正说出了秦素心中的隐忧。
  她颦眉低首,转动着手中的茶盏,沉吟良久后,道:“如果薛氏能够与桓氏……”
  “还远不到时候。”薛允衍打断了她的话,语气中有着难得的凝重:“奇兵正用,乃兵家大忌。”
  秦素微微一怔,旋即了然。
  桓家才回大都,桓公到现在也都还没个实职,如果这时候薛家冒出来,从力量配比上并不能起到强势压制之效,反倒会让对方更加警醒。
  既是奇兵,自然要用在危机之时,方能收到奇效。
  凝眉沉思了一会,秦素便道:“我总觉得,桓公不是如此浅薄之人。我想,桓公表现得如此明显,是不是他已经有了令陛下去疑的法子?”
  这话一出,房间里便安静了下来。
  薛允衍微微垂眸,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打量着秦素。
  胆大时能把天捅出个窟窿,行事亦是毫无顾忌;然心思缜密之处,却又能一眼勘破全局,点出关键所在。这个秦六娘果然是个人物,也难怪能把全天下的人都给骗了去。
  “吾,亦如此认为。”良久后,薛允衍说道,掸了掸衣袖,缓步回到了座位边。
  秦素见状,唇角便往上翘了翘。
  薛大这是认可了她的想法了,当真可喜可贺。不过,到底她也是活了两世之人,冒充个聪明人也是不难的,谁教她知得多、看得远呢。
  秦素这厢正暗自得意着,便闻李玄度冰弦般的语声响了起来:“却不知,桓公去疑之法,法在何处?”
  这几乎也是屋中所有人心中的疑问,此言一出,房间里便又安静了下来。
  窗外,雪下得正紧。
  微启的窗扇上有雪落时细碎的声响,偶尔几片雪花随风而入,瞬间便被屋中暖意融化,落地时便成了水珠。
  也不知过了多久,薛允衍方才淡淡地道:“我曾听过一传闻,桓公属意幼子桓子瑜,执掌桓氏。”
  秦素一下子抬起了头。
  “此话怎讲?”她问道,面上是掩饰不住的惊讶。
  桓子澄才是真正的人中龙凤,堪称一时之俊杰,在她看来,没有谁比他更适合成为桓氏的郎主。
  犹记前世时,桓子澄之所以名传大陈,不只是因为他有着俊美如谪仙的样貌,更因其才气纵横、胸怀韬略,曾以诡术领兵大败赵国,更以一笔妙文而名著于世。
  与桓子澄相比,桓子瑜纵然再好,也只能算做寻常。
  “桓公……到底是怎么想的?”秦素喃喃语道,看向薛允衍的眼神中满是不解。
  桓道非是不是眼睛长到脚底下去了?为何把个绝好的未来郎主给推开,却妄想以鱼目替下珍珠?
  这人到底在想些什么?
  “裴氏式微,不堪用也。”李玄度的玄音乍然响起,似在秦素的耳边划响了“铮铮”琴韵。
  她先是愣住,旋即便醒悟了过来,不由神情一黯:“原来是母族无力。”她无奈地叹了口气,摇头不语。
  桓子澄的母亲出身于高苑裴氏。
  在士族林立的大陈,裴氏堪称末流,比吕氏还要差了一大截。桓子澄就算再是出众,母族却是式微,这是他的软肋。而桓子瑜便不同了,其生母卢氏出身于七姓之一的范阳卢家,如果桓子瑜当上了桓氏郎主,那么,桓氏就是集两姓之势,在力量上自是更强。
  桓公的选择不能说是错,然而,秦素却总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
  此刻的桓公,与秦家的太夫人,何其相似?
  也可能是同样亲身经历过一次大灾难的缘故,在面对困境之时,桓公与太夫人时的选择几乎如出一辙,那就是拉拢一切可拉拢之力,却根本忘记了,若自身不立,又何谈拉拢旁人?说不定反倒被旁人一口吞了。
  卢氏下任郎主卢申言,便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以桓子瑜的那点儿能为,没准儿就被人家啃得渣不都剩。
  然而,桓家离秦素实在太远,这又是人家的家务事,她根本就够不着。
  思及至此,秦素便长叹了一声,道:“罢了,既然桓氏早有取舍,则在取舍之后,桓公的去疑之法,便不外乎放弃一个嫡长子罢了。”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将桓子澄送给中元帝做质子,随便给他安排个什么差事,让他总在中元帝的眼皮子底下,如此一来,中元帝对桓氏想必会放下防备之心。
  “只怕未必。”薛允衍的声音平淡得近乎无情,“也可能桓公放弃的不是一个嫡长子,而是桓氏更多的子弟,以此换得桓子瑜一人之坦途。”
  “疯子。”秦素面上露出一个讥笑,语声亦越加寒冷:“桓公若如此做,当真不堪与谋。”
  薛允衍淡淡地扫了她一眼。
  桓道非这个人,本就不堪与谋。那就是个野心极盛而手段却极弱之人,说一声志大才疏都是客气的,眼大心空、眼高手低才是最贴切的写照。
  而更为可笑、也更不为世人所知的是,一直以来,桓道非对自己的嫡长子桓子澄,很是嫉妒。
  这本是桓氏秘辛,所知者极少。
  据说,老桓公桓复诚领阖族流放辽西之时,病故于异乡。而他之所以选中桓道非接任郎主之位,并不是看中了他,而是看中了当时还很年幼的桓子澄。他老人家当年曾言:“三郎守成,阿澄得成。”
  此言中所说的三郎,便是指当时排行第三的桓三郎桓道非。
  以桓复诚看来,桓道非只有守成之才,而真正可令桓氏兴盛者,是“阿澄”桓子澄。
  或许正是因为有此一言,桓道非便总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来,而他对桓子澄的态度,亦不大像是父对子,而更像是看待对手,他对桓子澄的处处打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想要证明自己比儿子更有能力而已。


第667章 卫氏女
  这些桓氏家族中的秘辛,薛允衍也只是偶尔听薛郡公说过那么一两次,其中的许多信息还是他自己拼凑出来的。而结合如今桓公的表现来看,薛允衍认为,他拼凑出来的这些事情,应该就是事实。
  桓道非舍好取次,就是不想让他父亲的预言成真。他就是要自己培养出一个未来郎主来,让他的父亲桓道诚认可他的能力。
  见薛允衍始终不语,秦素亦是半晌无言。
  她在想,难怪前世的桓家会一败涂地,原来是桓道非这个掌舵人太笨。
  桓公居然如此糊涂,这完全出乎秦素的预料,此时听了薛允衍之语,她只觉得满心的失望。
  她垂眸看着手中的茶盏,蓦觉眼前一暗,一只修长优美的手,探进了她的视线。
  “阿素喝口茶罢。”李玄度柔声说道,执起茶壶替她斟了盏茶,又道:“此处茶劣,过几日飘香茶馆的清露便到了,我送些予你。”语罢,他伸手轻轻抚了抚秦素的发顶,眸中满是柔情。
  大都也有一间飘香茶馆,是李玄度前不久才开的,其作用自然与上京一致,也是用来收集消息并走贩两国货物的。
  立在门外的李隼听了李玄度所言,眉头立时跳了跳。
  这位大唐来的九皇子,口气不小哇。
  这里的茶可是他家郎君最爱喝的“白毫”,几两银才只能买一钱呢,怎么到了这位九皇子的嘴里,就成了劣茶?
  此时,房间里的薛允衍亦端起茶盏浅啜了一口,淡声道:“桓氏之事,尚需时日观察,急是无用的。”
  也只能如此了。
  秦素无奈地点了点头,引颈往旁看了两眼,便问:“可有笔墨?”
  如果她今天不留下点儿东西来,薛允衍怕是会不高兴的。
  果然,见秦素问及笔墨,薛允衍面上的神情便更温和了一些,亲自走去了旁边的小间,将笔砚等物都捧了过来。
  秦素也不再多言,行至案边坐定,顺手将砚台和墨锭往李玄度手里一塞,细声道:“李郎替我研个墨。”
  李玄度被她说得一怔,转眸时,便对上了一双如蕴春烟般的眼眸,这眼眸就这样巴巴地看着他,让他的心立时就软成了一汪水。
  “好。”他风帽下的唇勾了起来,向她发上揉了揉,便执起了墨锭,一手捉起玄袖,竟真的替秦素研起墨来。
  薛允衍面无表情,门外的李隼却张大了嘴巴。
  身为武技高超的侍卫,纵然不能亲见,但他的耳力那也是极好的,他一听就能听出来,这位唐国九皇子的确是在替晋陵公主研墨。
  这又是怎么个话儿说的?
  世人皆说“红袖添香夜读书”,可今儿这东风楼的雅间儿里上演的,可是“玄袖研墨夜写字”啊。
  这又是唱得哪一出?
  李隼歪着脑袋、拧着眉毛,一脸的纠结。
  看起来,只要远离了薛允衍的视线,这位侍卫头领的表情那可是相当丰富的。
  且不说李隼在门外是如何地惊讶,却说秦素,待李玄度研好墨后,她便提笔飞快地在纸上写了几行字,写罢将笔一丢,顺手将纸推去了薛允衍的方向,笑道:“只有这些,大郎君先凑和用着,隔些日子我叫阿忍送信出来。”
  不消说,秦素此刻写的,正是所谓的赠言。
  薛允衍接过纸页略扫了两眼,便纳入怀中。秦素便离案而起,行至窗前,望着大雪中嬉闹的人群,轻声问道:“陛下要给我选两个大侍中兼伴读,此事大郎君可知晓?”
  “我知道。”薛允衍淡然地道,端起茶盏饮了口茶。
  秦素便道:“此二人中的一人,我已经有了计较。剩下的那个人选,大郎君可能给我举荐一人?”言至此处,她勾唇笑了笑,道:“我听说薛家的小娘子也是才情出众的。如果可以,我倒是愿意与薛家小娘子为伴。”
  “殿下见谅,我薛氏女并无入宫的打算。”薛允衍想也没想,直接便拒绝了秦素的要求,语罢,他将盏中茶水一饮而尽,又续道:“且,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