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慈爱的对立面就是暴戾、恶意、嗔恨、厌恶。慈爱不能与嗔恨以及报复行为共存。 

佛陀说:“嗔不止嗔,唯爱能止。”(1) 

慈爱不仅仅趋于战胜嗔恨,而且也不容忍对他人怀有嗔恨之心。具有慈爱之人从来不想伤害他人,也不藐视和谴责他人。这样的人既不害怕别人,也不给别人带来恐惧。隐蔽而间接的敌人以朋友之名为掩护攻击慈爱。这是一种自私狭隘之爱(pema),因为没有受到指导的慈爱有时可能受到贪欲的侵袭。这一间接的敌人如同一个暗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随时可能给人带来伤害。痛苦来源于情爱,而不是慈爱。 

这一微妙之处不应该有任何误解。父母亲肯定不能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心,子女也不可能不爱他们的父母,丈夫不可能不爱他的妻子,妻子也不可能不爱他的丈夫。这种爱是很自然的。没有相互的爱,世界就不可能存在。在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无私的慈爱并不同于一般的情爱。 

仁义的态度是慈爱的主要特征。实践慈爱之人总是希望他人更加幸福。他在一切众生处发现的是善美而不是丑恶。 

慈爱的随顺善益 

一、实践慈爱之入能够安祥入睡,因为他没有嗔恨,以轻松美妙的心情入睡,自然而然地就能马上进入甜美梦乡。这一事实得到那些充满慈爱之人的亲身验证,他们一闭上眼睛就马上沉沉入睡。 

二、因为以慈爱之心入睡,他亦以同样慈爱之心起床。仁慈和悲悯之人常常面带微笑,从容起床。 

三、即使在沉睡时,慈爱之人不被恶梦惊吓。因为他们在苏醒时总是充满了慈爱,所以在睡眠时也很安祥。他们若非安祥沉睡,就会有香甜的美梦。 

四、他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亲切。因为他爱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众生也爱他。当一个人照镜子时笑意盈盈,镜象中微笑的面容也将会回报于他。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以愤怒的脸色面对镜面,他将会看到同样的反映影像。人们怎样对外部世界发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施以反作用。一个充满错误和缺点的人总是容易在他人身上发现过失和过错,从而无视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波尔顿霍尔,一个英国诗人,曾意境优美地写道: 

我在批评的显微镜中看着我的兄弟, 

我说我的兄弟是多么的粗鲁! 

我再次在望远镜中看着他, 

我说,他是多么地渺小! 

当我面对真理之镜时, 

我说.我是多么象我的兄弟啊! 

在我们最完美的人中也有罪恶的存在,在我们罪大恶极的人中也有善德的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看到他人的丑恶呢?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切众生的善美,这将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五、实践慈爱之人也会受到其他类众生的爱戴。即使动物也被他吸引。苦行憎隐居在树林之中,同凶恶的野兽为伍,并向它们施以慈爱,如此而不受它们的伤害。 

六、由于慈爱的力量,他万毒不侵,除非他要受到—些定业的报应。 

因为慈爱是富有创建性的健康力量,它能抵御敌意的影响。正如在一个系统中,嗔念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同样地,慈爱之念能产生健康的生理效应。据说,一个热心慷慨而虔诚的女子名叫苏皮姬,她的大腿曾经受过重伤。但是当她一见佛陀。她的伤口就痊愈了。佛陀与这个女子的安祥意念融合交织在—起;从而产生有益的效应。 

当佛陀第一次回到他的家乡时,他年仅七岁的儿子罗睺罗跑到他的跟前,情不自禁地说道:“大师,即使是您的声音也使我感到舒适。”这个孩子受到佛陀慈爱的如此感染,使他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七、因为慈爱的力量,看不见的天人也加倍衷爱此人。 

八、慈爱迅速导致精神集中。因为当意识没有受到嗔恨意念的侵扰时,就很容易做到心无杂念。当意识安祥之时,此人将会安住于自己创造的天堂。即使那些与他相交之人也会体验到这种快乐。 

九、慈爱能使一个人的面容柔和恬淡。人的脸部通常反应了他内心世界。当一个人生气时,心跳及血液循环的频率要比平常快三四倍。沸腾的热血涌向脸部,然后呈现红色和紫色。这个时候,他的脸部丑陋不堪。相反地.慈爱之念使人心情愉快,净化血液,人的脸部显现出一付可爱的表情。 

据说,佛陀成道后,意念十二因缘,他的心境是如此的安详,血液是如此地澄清.一道道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这些颜色的交融之色,从他的身体发射出来。 

十、富有慈爱之人,能安然死去。因为他对任何人没有嗔恨之念。即使在他死后,他安祥的脸部也反应了他死时的安乐。 

十一、因为慈爱之人死时宁静安祥,他将会往生快乐之界,如果他得到禅悦;将往生梵天界。 

慈爱的力量 

在这些理所当然的世间善益之外,慈爱具有一种感召力。她能给远在异域他乡之入产生一种影响力,把远离故土之人吸引到自己周围。 

有—次,佛陀来到—座城市,许多著名的贵族成员前来迎接佛陀,其中有一位叫若伽,他是阿难陀尊者的好友。阿难陀看见了他,说道:“若伽,你来欢迎佛陀,这真太好了!” 

“不,尊敬的先生,我来迎接佛陀,并不是出于尊敬他的缘故。我们曾共同商量好,不来迎接佛陀之人,将会受到五百金的惩罚。由于害怕被罚,我才到这里来迎接佛陀。”若伽回答道。

阿难陀尊者稍感不快。他来到佛陀跟前,请求佛陀开导若伽。

佛陀当即向若伽施以慈爱之念,然后回到他的寮房。

若伽的整个身体沐浴在佛陀的慈爱之中。由于佛陀不可抗拒的慈爱感召力,他好象触电一样,又如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崽,到处寻找它的母亲,若伽在寺院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询问佛陀的住处。有人给他指出了佛陀所在的房间,他跑上前去敲门,佛陀把门打开,他一步跨了进去,纳头拜倒在佛陀跟前。听闻佛陀讲法之后,他成为一个皈依者。

这就是慈爱的感召力。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之所能,实践这种慈爱。

又有一次,一头被灌醉了的大象,被人驱使直奔佛陀而来,试图加害佛陀。佛陀镇静安祥地向这头大象施以慈悲之念,当即使之驯服。

这里也许可以再举一个动人的传说,在过去生中,当菩萨的亲生父母要加害他时,作为一个孩子的他,又是怎样修习他无限慈爱的呢?他虽然年纪很小,但他暗想:“这是我实践慈爱的殊胜机缘。我的父亲站在我的面前,我善良的母亲痛哭流涕,而刽子手已经准备砍下我的头和脚,作为牺牲品,我在他们的中间。”

“我必须以同等的方式,无有分别地对待我们这四人中每一个人。祈愿不要因为这一残忍的行为,而使我亲爱的父亲蒙受痛苦,愿我在不久的将来成就佛道!”

在他的前生中,菩提萨埵曾在一座皇家公园里修习忍辱行。醉意熏熏的国王为了考验他的忍受力,命令刽子手对他加以酷刑,砍掉他的手脚,但他仍然能够忍耐。暴躁的国王在他的胸口猛踢几下。菩提萨埵躺在血泊之中,疼得死去活来,但他仍然向国王表示祝愿,希望他长寿。他说,象他这样的人,从来不会迁怒于他人。

一个比丘要如此实践慈爱,他被禁止挖地或叫挖地,为唯恐伤及昆虫等一些微小动物。

佛陀以下的告诫,可以使我们明白,比丘要达到如此高尚的慈爱标准:“如果强盗用锯子割断你的手足,如果你因此而怀恨在心,你就不是佛法的信徒。”

如此的难忍能忍真是极其困难,但是这正是佛陀希望其弟子们达到的高尚道德标准。佛陀自己为此树立了高尚的榜样。

“犹如战场上的大象,隐忍着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利箭。”佛陀如此说,“同样地,我将忍受毁谤,因为绝大多数人确实不能严于律己。”(2)

当今世界混乱不堪.战争频繁,不得安宁。国与国之间军备竞赛激烈,相互恐吓。人类的生命随时有可能受到来自核武器的威胁。这个世界迫切需要广博的慈爱。因此,大家应象兄弟姐妹那样,在无上和平安乐的环境下,共同生存于同一个世界。

当一个人受到毁灭性原子弹和其它破坏性的武器威胁时,是否真有可能实践这些慈爱?是啊。不过当炮弹如雨般地从空中抛下来时,那些无能为力的人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他们能改变这样的悲剧吗? 

当一个人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死亡时,佛教的慈爱就是对这些毁灭性炸弹的唯一回答。如果所有穷兵黩武的民族都能以此慈爱精神取代物欲主义的毁灭性武器,并且以正义和慈爱而不是以武力和军队来统治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和幸福。

暂且不谈所有几乎行不通的大问题,就自己和其他人类而言,尽每一个人的最大力量来实践这一慈爱和美好善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怎样实践慈爱

为了修习慈爱观,以下几点可以作为一些提示。

一个人应该首先向他自己施以慈爱。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使他的身心充满安逸快乐、富有助益的意念。他应该思想怎样才能安祥快乐,远离痛苦、忧伤和嗔恨,这样成为慈爱的化身。在慈爱的加被下,他断除了一切歹毒的意念和消极的意念,以善报恶,以爱报恨,永远地安忍一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迁怒于任何人,自己沐浴在快乐之中。他也把这种快乐分享给他人,不仅心理上这样想,行动上也应这样做。在日常生活中,他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慈爱。

当他内心充满慈爱,没有嗔恨,他就能顺利地以慈爱对待他人。他无法给予他人他自己没有的东西。因此,在他努力使其他人幸福快乐之前,他自己首先应该快乐。他应该知道使自己快乐的方式方法。

他对一切亲近和爱戴之人,或个人或集体,施以慈爱,祈愿他们安乐、幸福、远离痛苦、疾病、忧恼和嗔怒。

他慈爱他的亲人和朋友,然后再以慈心施及非喜非厌之人。正如希望亲爱之人安乐幸福一样,他真诚地希望他非喜非厌之人安乐幸福,祝愿他们远离痛苦、疾病、—忧恼和嗔怒。最后,他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那些不友善之人施以慈爱,虽然这比较困难。如果通过修习慈爱,他能够采取友好的态度看待对自己不友善之人,那么,他的成功就更了不起,更值得赞美。正如佛陀劝告一样,“愿恼怒自己之人无恼怒。”

他从自己做起,应逐渐把此慈爱施及一切有情众生.无论他们属于哪一信仰、种姓、民族或性别,包括不知言语的动物界,直到他把自己同所有众生看为一体,不再加以任何分别,把自己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视自己同大众为一人。他再也不受自我感受的左右,超越一切形式的分别之心,再也不把自己局限于封闭之中,没有种姓、阶级、民族、种族以及宗教之偏见。他能把整个世界看成自己的祖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生命大海中的同道人。



使人格升华的第二种品德就是悲悯(karuna)。看到他人受苦,悲悯能使善良人的心为之颤抖,从而解脱他人的痛苦。它的主要特性就是希望拔除他人的苦难。

悲悯之人的心肠比鲜花还要悦人。在没有解救他人痛苦之前,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心满意足。为了解除他人的痛苦,他们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虎本生故事》中,菩萨为了救活濒临死亡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一光辉榜样。

悲悯促使人以利他之心服务众生。一个真正悲悯之人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人。他寻找利益他人的机会,不图报答,甚至感谢。

谁需要悲悯?

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应该得到我们的悲悯。无论他们属于哪一宗教,何种种姓、贫穷者、需求者、病者、无助者、孤独者、贫乏者、无知者、歹恶者、不净者、胆大妄为者都需要思想高尚的善男信女的慈心悲悯。

有些国家物质方面富裕,但精神方面贫瘠,而有些国家精神文明丰富,但物质文明贫困。这两种悲哀的局面应该得到物质文明发展国家和精神文明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

富裕者最神圣的义务就是解救缺乏日常所需的不幸贫苦者。财富丰厚之人肯定可以把剩余之物给予贫穷者和需要者。这样做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不便。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把家中的门帘取下送给一个穷人,并对他善良的妈妈说,门不会感觉到冷,但是贫穷之人一定感到很冷。这些年轻男女的善良之心应该得到高度的随喜赞叹。

很高兴地看到,一些富裕国家组织了许多慈善团体,在各个方面帮助不发达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男女老少也在各国成立了慈善机构,给予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