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胚胎时期,六根(sa1ayatana)逐渐从这些具有无限潜在力的心理和物理现象中演变。这些极微尘粒因而进化成为复杂的六根之器。

人体机器在形成之初是十分简单的,但坏灭之时却十分复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一般机器在制造时十分的复杂,但使用之时却十分简单。一根手指的力量足以驱动庞大的机器。

六种器官的人体机器几乎是机械地运行着,没有任何灵魂或操纵者作为其动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自都有相应的色尘和作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各自的根器相接,从而产生六识。六根,六尘,以及所形成的六识的结合就是相应的触(phassa),它是纯主观的,非个人的。

佛陀说:

“因为眼和色而生起眼识;就是此三种的聚合。因为耳和声而生起耳识;因为鼻和香而生起鼻识;因为舌和味而生起舌识;因为身和触而生起身识;因为意和意根而生起意识。触就是此三种的聚合。”

但是,我们不应认为仅仅相聚就是触(na sangatimatto eva phaso)。(7)

以触为缘,受(vedana)得以生起。

严格讲来,当物质与根器相接时,感受体验了这种外境,正是由感受体验今生或前生所作善恶业的果报。除了这一感受之外,没有体受此行为之果的灵魂或其它主宰的存在。

受或感受是一便行心所法。感受主要有三种,即乐受(somanassa),苦受(domanassa),无记(adukkhamasukha),加上身体上的苦(dukkha)和乐(sukha),共有五种。无记性也被称为舍(upekkha),即无分别,或中性之意。

据《阿毗达磨》说,只有一种意识与痛苦相随,同样的,也只有一种意识与快乐相随。此两种皆同苦受有关。在89种意识之中。其它85种或是乐,或为无记享受。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涅槃之乐不与任何感受相连。虽然涅槃的喜悦至高无上(nibbanamparamamsukham),但是;它是一种从痛苦中解脱的快乐,而不是任何物质享受。

以受为缘,贪欲(tanha)生起。在缘起法门中,它同无明一道,是两个尤为重要因素。执著,渴望,贪图是此巴利语的另外几种译法。

贪欲有三,即:贪求感官享受(kamatanha);贪求与永恒相关的物质享受(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欲乐,认为它是永不消失的;贪求与断灭相关的享受(vibhavatanha),也就是享受物欲,认为人死之后一切不复存在。最后一种为唯物主义观点。

对永恒存在的贪求(bhavatanha);以及对不复存在的贪求(vibhavatanha)被分别解释为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著。一般来说,这两个用语被诠译成对生或无生的贪著。

与六尘,如色、声等相应;就有六种贪欲。当它们被认为有内外之分时,则有12种形式。当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看,它们有36种。当它们与前面所说的三种形式的贪相乘,则成为108种。

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执著于物欲享受是很自然的。战胜感官欲望十分不易。在生命的轮回之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因素是无明和贪欲。它们是缘起法门中两个主要因素。正如所看到的一样,无明为缘起现在的过去因;贪欲为缘起未来的现在因。

以贪欲为缘,生起取(upadana),这是强化了的贪。贪(tanha)如在黑暗中摸索着偷窃某物,而取(upadana)则好似确实偷取到某物。贪求和邪见引发了执取,使我或我所等错误观点得以产生。

执取有四,即:肉欲,邪见,执迷于祈祀,或灵魂。

最后两种也被称为不正见。

以贪为缘,生起有(bhava)。它构成业有(kammabhava)的善恶行为积极迁流过程(即生存的不同界道(upapattibhava)),和消极迁流过程。行和业有之间有着微妙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涉及的是过去生,而后者涉及的是现在生。二者皆意为业力的活动。但只有业有构造了未来生。

以有为缘,生起未来生命(jati)。

严格来讲,生是心理和物理现象(khandhanam patubhavo)的生起。

老死(jaramarana)是生命不可回避的结果。

以因为缘,而产生结果,那么,如果因断则果定灭无疑。

十二因缘的逆转法门将会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只有在或者通过心理和物理构成的肉体,即六根之器,老死才能成为可能。一定要待这样的机械体生起后,才能有生。但是,生是贪爱执取过去业或行为的必然结果。当感受产生时,这样的渴望也就出现了。感受是感官和根尘相触之后而产生的。

因此,它的产生就必须具备有不可独立于心色二法的六根。由于对事物的无知,不明道理,在业力的牵引下,心法与再生意识同时产生。

整个形式过程可以被总结如下:

以无明为缘,生起业行。

以业行为缘,生起再生意识。

以再生意识为缘,生起名色。

以名色为缘,生起六入。

以六入为缘,生起触。

以触为缘,生起受。

以受为缘,生起爱。

以爱为缘,生起取。

以取为缘,生起有(kammabhava)。

以有为缘,生起生。

以生为缘,生起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

如此,则痛苦产生。

无明的彻底断除,导致业行的终止。

业行的彻底断除,导致再生意识的终止。

再生意识的彻底断除,导致名色的终止。

名色的彻底断除,导致六入的终止。

六入的彻底断除,导致触的终止。

触的彻底断除,导致受的终止。

受的彻底断除,导致爱的终止。

爱的彻底断除,导致取的终止。

取的彻底断除,导致有的终止

有的彻底断除,导致生的终止。

生的彻底断除,导致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等的终止。

如此,整个痛苦之果聚完全了结。

此十二因缘之第一二因缘与过去相关,中间八个与现在有关,最后两个与未来相关。

其中,善恶之行(samkhara)和有(bhava)被认为是业;无明(avijja)、贪欲(tanha)和取(upadana)被认为是烦恼(kilesa);再生意识(patisandhivin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layatana),触(phassa),受(vedana),生(jati),老死(jaramarana)被认为是果(vipaka)。

因此,无明,行,爱,取和业是过去五因,生起现在五果(phala),即再生意识,名色,六入,触,受。同样地,现在的爱,取,业,无明和行生起未来的以上五果。

如是,因果无休无止地延续。这一过程的起始无可知晓,因为人们无法想象出此生命之流什么时候染上无明烦恼。但是,当智慧代替了无明,生命证得涅槃之境,则轮回终结。

“此无明使人们沉轮于恐惧的无数生死轮回之中,时此时彼。”

“但是,觉悟之人不再有未来生。”(8)

[注]

(1)见《阿毗达磨手册》。那烂陀长老,360页。

(2)《经集》。v。730。

(3)第14页。

(4)佛陀在《增支部》中说“此意识具迁流性。”(pabhassaramidamittam)。第一品,第10页。根据注疏的是再生意识。

(5)在结果有依的情况下,(ahetukavipaka)。

(6)在结果有依的情况下,(sahetukevipaka)。

(7)《相应部》。第二品,第70页;英译《相应部》,第二品,第50页。

(8)《佛陀的教诲》,查姆斯,729,730。

x



第二十六章 轮回的形式


一次又一次,沉轮不断;一次又一次,再生又再死;一次又一次,众人抬我去坟墓。

——《相应部》

十二缘起以精密的佛教术语说明了轮回的进展过程,并把死亡归结于如下四因:

1、再生业力之终结(kammakkhaya)。

佛教认为,在生命存在之时,通常来说,想、行和贪的力量最为强大,而在临终之时,它们变化为一种主导支配力量,引发相续的后生。在此最后的意识活动中具有一种特殊的潜在能力。一旦再生业力的潜伏能量耗尽,在一特定界地的寿命结束之前,表现其生命力的肉体有机活动终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堕落恶道(apaya)的众生身上,当然,也可能出现在其它道界。

2、寿命的终止(ayukkhaya),这种因不同的界道,情形也不一样。

因年老自然死亡可以被分类在此范畴之中。

不同的生存道界,其众生的寿命限量随应变化。无论业力还有多大延续力,当一个人寿命极限到时,他必死无疑。如果说他的再生业力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业力在同一界道中再次显现,或者更生上界,如天人等。

3、再生业力的完结与寿命的终止同时发生(ubhayakkhaya)。

4、在寿命终结之前,更为强大的相对业力意想不到地阻碍了再生业流(upacchedakakamma)。

一个人的突然非时死亡,以及孩子的夭折都是由于这一原因。

更为强大的相对力量可以遏止住流星飞箭,并把它拔倒在地。因此,十分重大的过去业力能使临终时意识中的潜在能量化为乌有,由此而破坏了有情的精神生命。例如,提婆达多之死就是由于他在一生中所作恶业的报应。

一至三被总称为应时死(kalamarana),第四种为非应时死(akalamarana)。

如同一盏灯的熄灭可能是由于如下四种因素造成,即:灯芯烧完,灯油耗尽,灯芯和灯油同时用完,或是其它外来的原因,如一阵疾风。

因此,死亡也许是由以上所说四因造成。

佛教这样来解释死亡的原因,讲述四种再生形式,即:卵生(andaja),胎生(jalabuja),湿生(samsedaja)和化生(opapatika)。

这种广阔的分类包含了一切有情众生。

鸟类和卵生的蛇类属于第一种。

胎生众生包括所有人类,一些生长在地球上的神祗,以及一些在母胎中怀孕的动物。

把潮湿作为自己生长之地,象一些低级动物的生命就在第三类之中。

以自然化现而生的众生通常非肉眼所能见。由于他们以前的业力,他们自然显现,不须经过胚胎繁殖过程。一般饿鬼和天人,以及梵天都属于这一类众生。

。。!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生小说_网 
世界无边,非行可至;

众生无量,唯觉能度。

 ——《相应部》

根据佛教,在宇宙之中几乎是一微粒的地球不是有情众生唯一可以栖息之地,人类也不是独有的有情生命。世界无限,众生无量。受精的卵细胞不是单一的再生方式,没有人能走到宇宙之边(1),佛陀如此说。

再生可能在不同的生命趣道中发生。根据各自的善恶之业,有情众生在31个可往生之处。

非快乐地有四。此四被称为精神境况,或界地。它们是:

1、niraya(ni+aya:没有快乐)地狱一受不善业报之恶道。它们不是众生遭受无休止痛苦的永久地狱。一旦恶业竭尽,沦落此道之有情因过去善业,有可能再生快乐之道。

2、tiracchanayoni(tiro=穿;acchan=行),畜牲。佛教认为因其恶业,有情沦落畜牲趣。但是,畜牲有可能因其前生所结聚善业而生人道。严格来讲,或更准确地应该说,以人类有情表现出的业,有可能以畜牲道有情表现出来,反之亦然。正如电流能以灯光、热量、移动等形式连续表现出来,其中某种形式不必由其它脱变而成。

应该指出的是,有时候一些动物,特别是狗和猫,因其过去的善业过着比一些人更为舒服的生活。

业力决定了一个人身材相貌,它们因其业力的善恶而变化。

3、peta=yoni(pa+ita),原意为离去者,或为无有任何快乐者。他们不是离开躯体的精灵或鬼怪。他们有大小不一的丑恶形象。肉体一般看不见。他们没有自己的住处,住在森林里,或肮脏之地。有一部特别的书,名叫《饿鬼部》,专门谈到了这些不幸有情的故事。《相应部》也讲述了这些饿鬼的一些有趣之事。

目键莲尊者在形容饿鬼的悲惨情形时说:

“正当我走下灵鹫山,我看见一具尸骨在空中行走,山雕,乌鸦和山鹰在它身后紧追不舍,猛啄其背,揪碎脊骨,它痛得大声呼叫。诸同参,我突然想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有情怎会变成如此。有个性的有情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此有情,”佛陀评说道,“在其前生为一宰牛屠夫。他沦落于此界,这是他前业的报应。”(2)

根据《弥兰陀所问经》,饿鬼有四,即,vantasikas依食呕吐之物为生者;khuppipisino又饥又渴者;nijjhamatanhika被干渴折磨者;paradattupajivino依他人之食为生者。

正如《垣外经》中所说,上面所提到的最后一种饿鬼享受到他们亲人以其名义而进行的布施功德,因此可以超生到比较幸运美好的趣道之中。

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