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觉悟之道目录


译者序和前言 

第一章 太子出家 

第二章 精进成道 

第三章 天上佛陀 

第四章 成道之后 

第五章 请佛说法 

第六章 初转法轮 

第七章 宣说佛法 

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第九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续) 

第十章 佛陀的反对者和护持者 

第十一章 王族护法 

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 

第十三章 佛陀的一天 

第十四章 最后的行化 

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 

第十六章 佛教的主要特色 

第十七章 四 谛 

第十八章 佛教的业力说 

第十九章 业是什么 

第二十章 业的运作 

第二十一章 业力的本质

第二十二章 生命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 佛陀怎样看待创世主——上帝

第二十四章 相信轮回的理由 

第二十五章 生命的轮回 

第二十六章 轮回的形式 

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第二十八章 怎样轮回 

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 

第三十章   道德责任 

第三十一章 业的起落 

第三十二章 业力和轮回说在西方国家 

第三十三章 涅槃寂静 

第三十四章 涅槃体性 

第三十五章 涅槃之道——戒 

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 

第三十七章 五盖——五种精神障碍 

第三十八章 涅槃之道——慧 

第三十九章 阿罗汉 

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 

第四十一章 十波罗蜜 

第四十二章 四梵住 

第四十三章 八种世间法 

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

。。



译者序

。小[说网}
译者序

佛教在印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后,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佛教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形成一体系完整,传播广远 ,信众无边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就僧团的组织、教理的研究、佛法的研究而言,南传上座部佛教都较为传统。早在公元前一系纪,其经典就以文字记载下来,以后虽有增减,但程度甚微,基本保持了原始佛教风貌,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完整的部派佛教根本大典。

在这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亲可敬、智慧圆满、慈悲无碍的佛陀。他的一生因追求真理、觉悟真理、奉献真理而究竟完美。他是传授人类解脱大发的无上师,又是医治人生病苦的大医生。在他的身上,人类找到离苦得乐的希望,发现了圆满觉悟的大道。但是,成就希望、获证菩提还需人们自身的努力。“汝应自精进,如来唯老师”。

那么,作为一个大彻悟的无上师,佛陀给我们迷茫有请讲说了哪些解脱之法?作为一个慈悲心切的大医生,他又给我们苦恼众生开示了多少灵丹妙药?

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了证四圣谛——苦、集、灭、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导引众生离苦得乐的无量方便法门。 

苦是真实的存在。它既有现实人生社会意义,又有哲学意义。不但有苦苦、坏苦;更有行苦,有缺陷,无常,空,无实之意。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社会有生住异灭。诸行无常,缘生缘灭本身就是苦。

但是佛教并没有完全否认世间之乐,如家庭之乐、五欲之乐、生活之乐等,而是教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快乐,即不可执著。因为世间的一切有为快乐都是虚幻不实,稍纵即逝。佛陀以种种方便权巧讲叙诸苦,这不是危然耸听,使人忧心不可终日,从而产生悲观消极之心,更不希望人们成为苦的牺牲品和悲观的奴隶。佛陀说苦,不是要人们悲观、消极地接纳承受苦,更没有把它当成是上帝或命运的惩罚,而是把他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说苦不是佛陀应世的本怀,而是一种方法,使人从而生起厌苦趣乐进取之心。他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苦,明白它的起源,公正平等地看待它,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苦的根源就是贪,而贪又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我执。无明烦恼是产生我执的罪魁祸首。

既知苦,又知苦因,绝因断苦就是涅槃之乐。此涅槃之乐唯亲证者明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怎样才能达证涅槃之乐?唯一之径就是八正道。此正道远离了极端的自我享受和极端的自我折磨。

此八正道没有任何神秘色彩,无论有信仰者,无信仰者;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可以在此一生中得到裨益,获得解脱,免受六道轮回之苦。为此,有人也许会问,如果说我们在此生即可觉悟成佛,那么,佛陀到底有没有讲述轮回之理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在许多经典中都可找到证明。佛陀在觉悟之夜,即观念其无量前生及无边众生如此依业而往生六道。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佛教的因果轮回不同于灵魂转世之说,因为,佛教否认有一不变的灵魂实体。

每一众生因善恶之业轮回不断,此业由迁流、不熄的意识之流运载。意识在贮藏旧业的同时,接纳新造之业,并使其深深烙印其中。一段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意识之流的终结。在死亡意识现前的刹那间,有形的躯体因失去赋有生命力的意识之流而丧失活力,但是,意识之流再次找到自己相应的色体因缘,继续不断地迁流下去,其运行的动力来自内部本身,而非他力。如同一只滚动的球与另一只相同静止的球碰撞后,静止的球则按前一只球的动力向前滚动,而先前滚动的球则停止不前。

因此,佛教的轮回是业力的流转,而不是灵魂的轮回;佛教的无我是诸法无有恒常主宰之实体,而不是否认一切。因此,佛教从真谛上讲诸法无我,从俗谛上讲六道轮回。这就是轮回与无我的相对统一。

《觉悟之路》由斯里兰卡上座部佛学大师那兰陀长老所著。长老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以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和高深的佛法修证而闻名于上座部佛教国家。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以原始经典为基础,真实地介绍了佛陀的一生,结合现代科学和哲学,精辟地论述了上座部佛教的特色,系统的讲解了因果业报、六道轮回、涅槃及菩萨思想,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作者自己修证后的真知卓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学者的必读书。它既适合普通佛教信仰者,更适合广大智慧探索者,二者均可在本书中品尝到法味。正如作者所说:“小孩可以在此得到新鲜奶水,成年人可以从中获得美味佳肴。” 

 学 愚

 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

前 言

东西方学者,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撰写了许许多多富有价值的著作,向那些对教感兴趣的人解述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导。

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仍然是埃德温一阿诺德男爵的《亚洲之光》。许多西方国家的求道因为此世界闻名之诗而被佛教深深吸引。

这些博学多闻的作家以佛法启迪觉悟了广大读者,他们这些值得随喜赞叹的精进努力受到东西方佛教徒的一片赞美之声。

本书以巴利三藏经典、注疏以及流传于佛教国家,特别是以斯里兰卡的传统为基础,又是一位佛教僧人的微薄努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佛陀的一生,第二部分阐述了巴利语系佛教。

佛教是一道德和哲学体系,是觉悟的唯一正道,但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学习课目。

佛法是让人来学习的,但更是让人实践的,归根结底,是让每一个人来了证的。

如果没有实践,再多的学习也是无效的。佛说,博学之人不修习佛法好似滑香味的美丽花朵。

不懂佛法之人如同盲人。但是,不修证佛法之人被比喻成是一个图书馆。

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批评佛教为一消极宗教。这一毫无根据的批评与事实相违甚远。

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个最为活跃的传教领袖。他往返于各地达45年之久,向广大的信众,包括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讲解佛法。通过自己的言行利乐人类有情,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诸大弟子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弘化世间。他们身无分文,徒步边远地区,弘扬佛法,从不希求任何回报。

“精进求证。”这是佛陀的最后遗教。没有个人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解脱和净化。因此,佛教谴责了祈求和祈祷,取而代之的则是导向自我约束,纯净和觉悟的禅修。禅修和服务构成了佛教的两大特色。事实上,所有佛教国家都是在佛教文化的摇篮里成长。

“诸恶莫作”,即不要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诅咒者。这是佛陀第一教诫。第二教诲则是“众善奉行”,也就是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他最后的劝告则是“自净其意。”这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佛法。

这样的宗教可以被说成是懒散消极的吗?

也许应该指出的是,在三十七道品(bodhakkhiyadhamma)中,精进(viriya)反复在九个地方出现。

为了澄清他和弟了们的关系,佛陀说:

“汝应自努力,如来唯老师。”

佛陀指出了正道,实践此道,以期清净,则是我们自己的事了。

“由已而清净,由已而染污。”

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比丘们在自己的天地里积极努力,从不违越。而在家佛教徒们可以在佛法的指导之下,以自己的方式为其宗教、国家和世界作贡献。

佛教给出家比丘指出一条路,同时也给在家居士指出一条路。

一方面,所有佛教徒都是无畏的勇士。他们战斗不止,但不是手拿武器和炸弹。他们大行宰杀,但不是无幸的男女老少。

他们同谁战斗?而他们无情杀戮的又是哪一个呢?

他们同自己战斗,因为,一个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心是人的最坏敌人,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这不留情地以戒定慧宰杀深藏在自己意识中的情欲、嗔恨和无知。

希望独自清净,愿与此奋战一生之人完全可以这样做。比丘们生活在僻静之地,痛杀贪嗔痴烦恼。为人类树立了光辉典范。对于那些心意满足者来说,寂静就是一种快乐。那些同生活战斗,并以此为乐者生活在世间,旨在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使世人可以在此绝对和平和谐的世界上做一个理想的公民,他们可以挑起这一艰巨任务。

人类不是为了佛教,但佛教却是为了人类。

根据佛教,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以正见观之,要成为一个理想的佛教徒,财富和贫穷都不应是障碍。佛陀的最大护法,给孤独长者是一大富者。乾堤诃罗被认为比国王更善于布施,而他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制陶工。

佛教对穷人和富人,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同样具有感召力。

佛教信仰以及简朴的宗教仪式吸引了广大普通老百姓,而佛教深邃的教导和心智文化却使知识分子陶醉。

一个偶然参观佛教国家的人,当他第一次跨进寺院时,也许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佛教只不过是一些宗教形式和仪规而已,它是一种鼓励崇拜偶像和树木的迷信宗教。

佛教深具忍辱,没有全部谴责这种外在形式的礼拜,因为广大信众需要它们。一个人可以看到他们在进行这样的宗教仪式时是多么的虔诚。他们的信仰由此而得以增长。佛教徒跪拜在佛像前,对佛像所代表的表示他们的恭敬之情。富有知见的佛教徒观想佛陀的善德。他们不追寻从此佛像中获取世间或精神的恩典。另外一方面,菩提树是觉悟的象征。

佛陀希望其信徒做到的不是这种形式的顺服,而是实实在在地遵循他的教导。“修习佛法最好之人为最敬我之人。”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富有知见的佛教徒可以不用外在的礼拜形式修习佛法。实践八正道,寺院和佛像非必不可少。

佛教认为过去和未来生无量,可供有情众生居住的星球也是无数,那么,佛教完全是为了另外一个世界。这种说法正确吗?

佛陀说法是为了解脱痛苦众生,断除痛苦之因,从而教导结束生死之法。但是,佛陀讲说了众多经典,旨在世间的进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不应为了取得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牺牲精神文明的发展,正如当今物质主义思想主宰的国家。各国政府和慈善团体应该适应人们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理想的生存环境;而宗教,特别是佛教,应提高人们的道德,使人们成为理想的市民。这是各自的责任。

佛教与绝大多数宗教相违,倡导中道,其教未能以人为中心,不同于以神为中心的信条。因此,佛教是向内寻求,注重于个人解脱。佛法是让每一个人自我体证。

通常来说,绝大部分人类希望的最终目的就是永恒或断灭。物质主义者认为死后不存一物。根据有些宗教,生命的目的在于死后同万能者或不可思议的神相圆聚,这是一种永恒主义。

佛教倡导中道,其目的不是为了断灭,因为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