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兵不死-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亮倒腾了几个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志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空前盛世不假,但我们身边危机四伏。文化上的入侵比比皆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灵魂,我们的信仰,是否还在?”

    “想要毁灭一个民族,必须先消灭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如果这些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都不被人知晓铭记,他们的名字一被提起来就会如此陌生。那真的是危险了。”

    评论区,老兵们也出来了。

    想来,这一刻,他们是热泪盈眶的。

    “四十四年了,我时刻将西沙海战的一个英雄们铭记在心,努力工作。我是当时389舰(现在更名849舰)的老兵,感谢!”

    “七十年入伍的海军北海舰队岸炮兵,想南海舰队的英雄战友们致敬,向你们学习!”

    “陆军,向海军战友敬礼!”

    “作为军人,必须牢记先烈的英勇事迹,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

    “请班长们放心,下面由我们接棒,祖国的海疆,由我们来守护!”

    中国海军的故事多的是,讲不完。

    王亮参与过,经历过,很多,愿用余生来分享,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结束直播已经是十二点了,今夜,涟漪在心中泛起。。。。。。

    洗漱完毕,王亮躺在床上。

    明天,还有新的征程。

    ps:西沙海战补充

    东海舰队三艘护卫舰编队于1974年1月22日17时30分从闽省沙埕港起航,19时经过台山岛以南海域进入台海峡,那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整个海峡一片肃静,没有渔船,也没有灯光,只有三艘军舰组成的纵队悄悄地向南驶去。

    海军编队南下时,在乌丘以东海域有一支国民党海军“阳字”号驱逐舰编队在巡航,中国海军编队在台山岛以东转入向台海峡航行的航线后,这支正在巡逻的国民党海军驱逐舰编队迅速驶离乌丘以东海域,退回到台海峡中。。。。。。

    中国海军编队在南下途中没有遭到国民党海军的拦截,南下过程十分之顺利。

正文 0179 别了,国旗护卫队

    0179 别了,国旗护卫队

    翌日凌晨四点,天安门国旗护卫班。

    王亮和孙为民早早地来到了这里。

    从看到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的消息后,王亮就想到这边转转,留下一段宝贵的影像资料。

    今天,孙为民带了一部专业的高清摄像机。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王亮不知道参加了多少次了,数也数不清。

    对于一个陪伴共和国走过漫长岁月的老兵来讲,此时此刻,老人家的感悟颇多。

    面对镜头,王亮道:“朋友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历史是悠久的,1949年10月1日到1950年的9月,升旗仪式是由京城公安纠察总队负责的。说是公安,其实当时总队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从部队抽调的战士,作风是相当硬的。”

    “1950年的10月1日到1976年,升旗的按钮一直是由京城供电局来负责的。我记得,那个时候并不是每天都要升旗的,只在像春节、五一,国庆这些重要节日里才会把国旗升起来。”

    讲着讲着,王亮的眼睛里面直放光。

    那一幅幅历史性的画面,仿佛浮现在了老人家的眼前。

    王亮记得,在那二十六年里,都是由京城供电局的一名工人来负责升旗。

    那个年代,升旗的仪式感还没有现在那么重,没有奏响的国歌,没有围观的群众。

    那是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那位工人的名字叫胡其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他哈还肩负着这样一个任务,一干就是二十六年。

    “日新月异啊,京城一变再变,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味道也在不知不觉中变了。”王亮感慨万千。

    王亮认识胡老,了解他第一次升旗的时候的心理活动。

    既高兴又害怕。

    当时胡老才二十二岁,头一天的晚上,他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

    十分激动,激动到晚上根本无法入睡。

    那种心情,很难去用语言文字来形容。

    胡老一会儿爬起来看下闹钟,就怕第二天起晚了,耽误了升旗。

    翌日凌晨三点,天还黑蒙蒙的,他便穿衣洗漱,整理得一丝不苟。

    骑着自行车来到天安门广场,仔细将国旗系好、展平。

    等太阳从东边冉冉升旗,冒出那一点点红晕,他就按下旗杆下小配电箱上的开关,国旗就缓缓升上天空。

    “那个年代啊,怎么说呢?那面国旗,对于胡老,含义太重了。在旧中国,胡老是连饭都吃不饱的穷苦人,后来成了新中国五星红旗的升旗手,而且升的是由主席亲自升起过的国旗。那心情,真的是。。。。。。”王亮回味着。

    曾经的日子,闪亮又明媚,而青春的美味早已分享。

    二零零七年,胡老去世了。

    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但他是共和国任命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的5月份到1982年的12月份,京城卫戍队伍代替了升国旗的义务,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叫作国旗保护班。那时由卫戍部队派出两名战士担负升国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要给道路上的车子让行,升旗的场面还不够庄严。”

    “再后来,武警天安门国旗班正式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和国旗哨位守卫任务。九十年代,军委授予武警天安门国旗班【国旗卫士】称号,国旗班扩编为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一人擎旗,两人护旗,正步前进。

    那咔咔的脚步声好似回响在王亮的耳边。

    感触太多了,千言万语该如何去说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九十五岁,到了这个年纪,总是不免感怀伤悲。

    眨眼间一辈子就过去了,回首往事,唯有泪千行。

    “三十五年了,一直都是武警京城总队第十支队守护在这里,狂风暴雨、严寒酷暑,日复一日的训练,他们始终坚守在这里。再有几天,他们就该撤离这里了,走,我们去看看他们。”

    说罢,王亮进入到了国旗护卫队位于紫禁城的驻地。

    也就是军营。

    当然,这里是绝对是禁地。

    在此之前,王亮已经打过招呼了。

    老人家只是想到这里看看,或许,这是生命当中的最后一次。

    四点三十分,军营的灯亮了。

    战士们洗漱着装,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王亮和孙为民没有打乱战士们的节奏,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记录着每一个片段。

    再有几天,这将成为历史了。

    五点整,护卫队队员们开始进行升旗前的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天不亮就要起床整理,每天平均要走两万五千步。

    从一名普通军人成长为一名合格升旗手、护旗兵的过程,旁人无法体会。

    每年万名新兵,三个月军事训练,四个月强化训练,层层考核,层层筛选。

    最后,只剩下几十名战士。

    站功、走功、持枪功、眼功、展旗收旗、日常作息,每一项,都是严峻的考验。

    基本功战功,日常训练都是四个小时,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顶大风迎太阳。。。。。。

    走功,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

    “收旗,要快速将国旗收拢成锥形,练习这个动作,手上都会不可避免地打出血泡。”

    。。。。。。

    晚上睡四个半小时,中午睡一个半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其余时间全部是训练。

    苦。

    三十五年,两万五千次升降,零失误。

    有些人,无动于衷。

    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讲,他们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或是伤感或是遗憾。

    “别了,国旗护卫队。”

    我们不会忘记1999年10月1日,国庆五十周年的升旗仪式。

    我们不会忘记2009年10月1日,国庆六十周年的升旗仪式。

    2019年10月1日,国庆七十周年的升旗仪式,那时,他们的身影注定消失。

    但是,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的升旗仪式上,所书写的光荣与辉煌不会被忘记,雄壮威武的场景终将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正文 0180 八一男排

    0180 八一男排

    早几个小时之前,天安门广场上就有不少的群众冒着严寒在等候着了,他们等待见证这一庄严肃穆的时刻。

    每天亦是如此,天安门广场人流涌动,络绎不绝。

    今天的日出时间是七时十五分。

    护卫队从天安门城楼出来了。

    官兵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过金水桥,护送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走过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台前。

    正步一百三十八步,步步掷地有声。

    在国歌奏响第一个音符时,擎旗手用最威武最庄严的动作将国旗展开抛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姿势。

    “敬礼!”

    口令一出,升旗手按电钮,护卫队行持枪礼。

    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回荡在广场的上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礼毕!”

    国旗升到旗杆顶端,三十六名托半自动步枪的战士齐刷刷把枪放下。

    两分零七秒,丝毫不差。

    。。。。。。

    又望了眼国旗,望了眼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王亮悄悄地走了。

    新的一天的征程由此开始。

    第一站,位于国防大学的八一男排训练基地。

    王亮要去看看孙子王烁的训练。

    八一男排的主场虽然远在海省的文昌,但他们的训练基地设在了在位于京城号称军中清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在国防大学,八一排球队一共有四个训练场馆,分别供男排、女排、青年男排和青年女排使用。

    今天王烁没有讲解任务,早早的在学校门口等候着爷爷了。

    “爷爷,您跟我来,我带您去看看我们的训练场馆。”王烁看上去十分欣喜,毕竟这是他喜爱的一份事业。

    对一直支持自己的爷爷,王烁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给他介绍一番。

    “好,好。”王亮眉开眼笑。

    一走进国防大学,心情就格外地舒畅。

    军营的味道,总是那么让人沉醉,忘却了归路。

    在训练场馆外的墙上,王亮看到了八一军徽和奥运五环,象征着这支队伍的光荣身份与神圣使命。

    为国而战。

    训练场馆看上去十分朴素,但宽敞明亮,毕竟是上个世纪的建筑了。

    八一男排的组建时间是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队最早的队伍之一。

    所取得的战绩也是不容小觑的,全国冠军十三次、亚军六次、季军九次。在国际比赛中,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军队男排锦标赛冠军,一次世界军人运动会冠军。

    在训练场馆里,见到了很多八一男排的主力队员,都是些不错的小伙子。

    实际上他们还有另一层身份,也是最基本的,那便是军人。

    “小烁,你去忙你的吧,别耽搁了训练,我自己在这转转就成了。”王亮道。

    “成。”王烁点点头,便回归到了训练的队伍之中。

    王亮也没有食言,示意孙为民开直播,让网友们看看进行训练的男排队员们。

    同往常一样,直播还没有开始就有不少网友在早早等候着了。

    评论区。

    “跟着老首长有肉吃!可以看男排的帅哥们了!”

    “排球,中国人对她有着太复杂的情感了,她给我们带来过荣誉和光辉,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但也承载着过悲伤和痛苦,看看也好,了解那些排球人,平凡而又伟大的排球人。”

    “一直对专业排球运动员的训练场馆好奇,终于可以了解一下了。”

    “我看到了高高悬挂的解放军八一军旗,激动了!”

    网友们评论着,王亮捡起了一个排球。

    就是一个普通的排球,训练和比赛中使用的排球。

    有一点不同,排球上写着“PLA”三个大写字母,中国人民解放军。

    求胜的信念,就在这三个字母上面。

    正在进行的训练是阵容的日常磨合。

    八一队是为数不多的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