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大传-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项籍难道就能不感到惭愧吗?。” 

亭长闻之也悲从中来,不由得放声大哭。 

楚军无不感叹而泣。 

看开了以后,项羽倒相当冷静,他嘱咐亭长道: 

“我深知您的确是位可敬的长者这匹马我已骑了五年,曾经日行千里、所向无敌,是匹少见的名驹,我不忍杀之,现在就赠送给您,希望您好好地对待它。” 

说完,项羽下令剩余楚骑全部下马,徒步继续和汉军对抗,他自己更独自奋勇砍杀汉军数百人。此时跟随之楚国敢死队已伤亡殆尽,项羽也身受数处创伤,筋疲力尽之下已无法再战。 

他回头看到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也在包围他的行列中,乃大声喊道: 

“我们应该见过面,你也认识我吧!” 

吕马童于是向旁边的汉将王翳表示: 

“这个人便是项王啊。” 

项羽微笑表示: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级,这件功劳就记在你的头上吧!” 

由于无人敢再接近项羽,项羽大声朗笑后,便举剑自刎而死。 

王翳领先冲近,割下项羽首级。 

围在旁边的汉营将领也争先恐后地前来争夺项羽尸体,因而发生严重冲突,甚至举刀相向,互砍而死者达数十人。 

最后由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身体的一部分,加上王翳所割下的首级,的确是项羽本人的尸首。 

事后,刘邦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一代霸王的尸身惨遭五分,也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时为公元前202年,项羽死时仅三十一岁。 

楚国的最后结局

项羽早年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这也是他第一个封地第一个正式官职。 

项羽去世后,楚国各部落都向刘邦投降,只有鲁地拒绝接受招抚,因此汉营将领们均主张引天下诸侯军队以歼灭之。但刘邦却不表赞同,他认为天下已平定,像鲁地这种为主死节、遵守礼仪的情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特别派遣特使持项羽首级,依礼节到鲁地举行祭祀,并进行招抚行动。 

鲁国父兄见刘邦遵守义理,乃开门投降。 

刘邦下令以鲁公之礼葬项羽于穀城,并亲自前往吊祭。他感叹两人由同事成宿敌,为争霸天下而至决生死,项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敌人。见此结局而念及故人,刘邦也不禁悲从中来、饮泣不已。 

项氏的长老全数被赦免,并保留原来地位。 

张良之至交、对刘邦也有恩情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其余重要长老则分别封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并赐以“刘姓以表王室恩宠。” 

诚如项羽生前所言,刘邦是楚人,所以不会给楚国长老太大的难堪。 

司马迁以项羽重瞳子又长得高大,因而怀疑他是舜帝的后裔。舜属鸟图腾族,在今山东一带活动。项羽传说是楚名将项燕嫡长孙,项燕虽是楚人,但长年经营楚国东北与齐国之边界地区,若项燕长子娶齐国贵族之女,依当时国际婚姻制度是相当有可能的。项羽的身材高大雄壮,不同于矮小的楚人,或许是承袭自母方的血统。 

项羽是天生的战争机器,作战效率几乎空前绝后,但他绝不是位优秀的经营者,他最后的惨败其实也是可预料的。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学问的人是知识不断地增加,修道的人却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欲望必须不断地削减再削减,以至于清净无力的境界。 

能够作到无为的人,由于没有意念、没有欲望,一切顺乎自然,反而成了无所不为、无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顺自然之道而运行的,所以只有抱持无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强的、不能顺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态度再积极、效率再高,也无法战胜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在其名著《项羽对刘邦》中,以小说家特有的浪漫情操,描述项羽因式运不济而在偶然因素下为刘邦所败。 

细读完其作品,我们反而更搞不懂项羽为何会输、刘邦为什么能够赢的原因,因为即使在广武对峙中,刘邦仍然胆小如鼠,根本无法和叱咤风云的项王相比。 

我们倒不是坚持以成败论英雄,但成败绝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项羽诚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举止令人怀思,其最后的悲剧收场也令人感叹。但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多了,他的失败绝非武运不济、天运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论是经营能力。心态和策略规划,项羽的确是不及刘邦。 

项羽认为只要会作战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这诚然是幼稚的笑话。 

战争是反自然的行为,亦即以人的意念及欲望来改变自然的形态,而且认为人力必能胜天,这未尝不是项羽心中最执着为“意念。” 

就是这个意念,使他不懂得无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断违背天意,最后却以“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为遗言,实在是位相当不了解自己的人。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最后评论道:“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篇后·实用观点 双赢和沟通


只要彼此有利害冲突或互相对立,我们最关心的便是谁输谁赢也在这输输赢赢的人生中,我们不断确定自己的价值。 

人生的郁卒也于这输输赢赢间,深藏在我们的心中。输的人在受伤中坚定复仇的意志,赢的人在威胁中充满着不安,因此我们很难体会双赢的可能性。 

在突破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中,懂得反省的人开始提出了双赢和共赢的心态这或许是人类未来的新希望,但如果不能体会达成双赢之困难,尽全力而为之,恐怕到人类自我毁灭的那一刹那,我们仍然无法了解人类为何无法“双赢。” 

阻碍双赢达成的是我们强烈的输赢心态。 

强烈而执着的输赢心态,来自于我们从秀生活在“有条件的关爱”中。” 

出生的前三个月,大概是人类有机会接受他人(父母)无条件关爱的惟一时机;逐渐长大后,我们必须在有条件的爱中生活。 

乖孩子才被爱,听话的才值得爱,长得清纯的别人才爱,会读书、成绩好的才有资格被爱;即使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师长、朋友,也都是以这种态度来评断我们的价值我们必须学会用别人的眼光来评断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便是输赢心态的开始。 

当我们赢时才有价值,输了成为大家的笑话,输赢让我们焦虑、紧张,让我们的思考被封闭了。 

为他人的评价而活,拼命压抑自己的感觉,因此我们愈来愈焦虑、紧张、不快乐,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生,天天为输赢而担惊受吓,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谓的“荒谬人生。” 

不能去除输赢心态,便无法共赢。 

不能体认及接纳自己的感觉,我们便无法克服输赢的焦虑。 

觉得自己活在有条件的爱中,努力去给自己和他人无条件的爱,是克服输赢心态最重要的修心步骤。 

能接受自己感觉的,才能接纳他人的感觉。 

接纳他人感觉是沟通最重要的基础。 

沟通也是达成双赢最重要的策略。 

但沟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沟通常和说服混为一谈。我们通常会把说服视为沟通,以至于常常沟通失败。 

说服必有输赢,沟通则是双赢。 

了解他人的感觉,也能正确表达自已的感觉,没有批评、讽刺,诚心诚意地想和对方取得共识,这种沟通才是双赢的基础。 

刘邦对大多事情的无心,使他的输赢意念不致太强,也比较能忍受别人的批评,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相反地,项羽从头到尾都很在意面子,他很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语,所以也一直显得放不开。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是强者,项羽则是弱者。 

面对韩信和彭越的暧昧态度,刘邦不以自己为中心,反而能以同理心来接受张良的劝告,接纳韩信和彭越的感觉,这也是他能成为最后大赢家的重要关键。 

早年张良便曾称赞刘邦:“沛公殆天授也!”其所论及的便是刘邦重视自己的感觉、也接纳他人的感觉、不把输输赢赢看得太重的特色。”也是这种心态让刘邦能和天下诸侯共,而惟一该赢未赢的大输家便是项羽了。

。。



第九篇 大汉建国

(小//说;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以法治国,圣人之心就是治国之法。治国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变革的依据就是“百姓之心”。

善民的百姓固然要善待之,不善良的百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使要想办法善待他们,这样有可以得到主体真正的善,也才是真正的德政。 

诚实的百姓,固然要信任之,不老实的姓,我们更得信任之,这样才能使全体归于信实,这叫作德信。 

治理天下的圣人,对任何人都应收敛谦让,用其心,不用其智,质朴无欲,以心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会集中耳目的注意力于圣人的言行,圣人也会如同对待婴儿般的给全体百性无限的关怀。 

击败顶羽后,天下复回一统,刘邦建立了中国史上最重要的王朝——大汉。 

直到会天,我们仍以“汉族自称,可见汉文明对我们的影响了。” 

但当这个伟大王朝刚诞生之际,一切仍属童蒙期,至充满了无限生机,但仍不免危机四伏,统合及发展均面临诸多问题。 

一向没有什么“意见”的刘邦,必须扮演着这个新时代的首任领导者……

。。!



第一章 刘邦称帝


刘邦乃依古礼,客气地表示谦让,众大臣则执意支持。当然这只是表示刘邦德行的样板戏而已,他心中巴不得赶快登上皇帝位。 

掌握兵权,稳定领导地位

垓下之役,刘邦阵营的主战军团,是韩信的30万齐国部队。 

项羽灭亡后,最让刘邦担心的便是这股力量。 

幸好韩信军团中的两大团队——骑兵团司令灌婴、步兵团司令曹参,都是刘邦嫡系班底。 

特别是灌婴的骑兵团,在垓下之役功劳最大。 

获得项羽尸首的五大将领,均属灌婴集团。 

战争结束后,刘邦下令各诸侯先返回自己封地,等候进一步评定功劳和分封事宜,因此大家都在极愉快的气氛下,班师凯旋回到封国。 

张良、陈平建议刘邦以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30万部队的兵权,以免日后产生祸患反正在灌婴、曹参的协助下,只要刘邦亲临军团中,要制住韩信并不困难。 

刘邦得知韩信总部在返回齐地前,准备先到齐国西南巡视,并暂驻营于定陶城中。 

于是刘邦率禁卫军直奔定陶,假借劳军而直入韩信大本营,夺其30万大军令旗。 

由于灌婴、曹参均支持刘邦,韩信也不敢抗议,只保留直属兵团指挥权,其余的全很坦然地交付刘邦。 

刘邦承诺以韩信为楚王,齐地则将另有分派楚地本来便远大于齐,而且韩信又是楚人,所以韩信也很乐意地接受了。 

由于刘邦宣称,这次行动只在确立刘邦在联盟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并不伤害韩信权益,反而给韩信幅员更大的楚地,所以并未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夺权行为是善意的,而且也的确有其必要。 

临江王共敖死后,由其子共尉继任。共尉不向刘邦投降,刘邦乃派卢绾和刘贾率军攻击之,共尉兵败被俘。 

登皇帝位,奠定大汉政权

春正月,刘邦正式晋封韩信为楚王,统辖淮北地区,建都于下邳城。 

封原魏国相国、出身大盗的彭越为梁王,统辖魏国故地,都定陶。并下令大赦天下。 

这时刘邦其实已正式成为全中国的军政领袖但除了韩信、彭越、张耳、英布等大军团领袖外,刘邦并未立即作分封天下的工作,以免落入当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的祸端。” 

这一下,各诸侯和功臣由于名分未定,更紧张了。刘邦却认为天下局势未稳,一切从长计议。 

为了让政权赶快稳定下来,诸侯及各军团将相联名共请刘邦晋位为皇帝。 

刘邦却表示: 

“我听说皇帝之位应由天下最贤能之人拥有,否则只是空言虚语,得不到大家诚心支持,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权,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实在不敢负担这个责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