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邦大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内容简介

/小。说+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让当时许多人跌破眼镜,他登上九五之尊之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这位地方小混混,竟然在秦末大乱的天下中,与诸英雄豪杰争强斗胜他打败了有史以来最为强悍勇猛的对手项羽,逼得项羽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一个每战必败、攻无有克的软脚虾,凭什么打败蛟龙称王?处于弱势的可怜虫又是如何抬头挺胸变成大丈夫?这些问题实在引起我们的好奇:他是怎么变成“弱势大赢家的?。” 

民国初年的一代奇人李宗吾,曾拈出“厚黑学”一词,并郑重介绍“厚黑学”代表人物“刘邦”。他认为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脸皮够厚心够黑,不只“厚黑”而且彻底,不像项羽似厚不厚要黑不黑,终究导致失败。 

“脸厚心黑或许是许多成功人物的写照,但却总缺乏那么点温柔敦厚的感觉。” 

历来批评家们总认为刘邦所以能够获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刘邦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橘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知人善任,所以拥有优秀的将领和一流的幕僚人才,巩固了领导中心;宽宏大量,所以能够散发领袖魁力,使属下心说诚服;宁愿斗智而不斗力,所以能残存喘息,绝地逢生,培养实力。这就是刘邦能够变成“弱势大赢家”的理由。由于居于弱势,他乐于与众人分享,终成强者。而成为当代无人能敌的强者之后,由弱势转强势的刘邦却开始走下坡。过去,他尚在草莽时,可以率性坦诚以待人,登上王位后毕竟“高处不胜寒”,又畏惧后代子孙遭受功臣压迫,便开始有计划地铲除功臣,所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只是说明其“家天下”的私欲而已。任何可以影响“家天下”的因素,都得不留情面地拔除。 

当刘邦与日后进行杀戮功臣的“大业时,刘邦这个“大赢家”开始失去了他的筹码。” 

在刘邦去世之半年前,他曾衣锦还乡回到沛县,并唱了一首悲壮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风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的开头充满着雄心壮志,结尾却语调悲凉人到晚年的刘邦,或许正后悔着杀害功臣名将的事情,为着大汉帝国的前途茫茫而不得不悲伤感慨创业虽然维艰,守成却更是不易啊。 

陈文德先生所著的《刘邦大传——弱势大赢家》正剖析着由弱而强、由强转弱的经营转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刘邦迈向成功之路的关键,也可以检讨出刘邦走下坡的原因。陈文德先生从秦王朝兴衰,一路检讨到吕后掌权的“后刘邦时代,从老子治术的方法,切入现代企业之经营策略,使得《刘邦大传——弱势大赢家》呈现另一个崭新开阔的视野。” 

刘邦登上帝位之后所做的“家天下”努力,也给予我们许多反思的空间。从企业经营的观点而言,刘邦所暴露的正是家族企业的危机。在争夺帝王之前的刘邦是开阔的、有创意的群体领导者,继登龙位宝座后,反而思路蔽塞、眼界窄化,一心只想建立家族企业。然而,家族企业是否能保有永续经营的优势?依历史、经验与实战综合观察,家族企业实是最危险的经营。因此读《刘邦大传——弱势大赢家》时,对“家族企业”的经营之省思是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部分。

 。。



刘邦大传导言

@小‘说〃网
华夏文明的组织

黄河,自古以来便被公认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其实,严格来讲,只能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的水,固然是人类生存和耕种不可或缺的,但“黄河之水天上来,也指出黄河的特色是长年泛滥成灾。为了治理这个严重的水患,居住在大河旁边的各个部族,不得不组成某种程度的“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华夏文明的开端。” 

从传说中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王朝)、黄帝王朝、夏王朝、商王朝,至周王朝时乃达到华夏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由于治理水患需要汇集人力,华夏文明讲求组织,并由固定的领导者分层管理,最高的领导者便被称为“共主”。依情势及力量的轮替,“共主”在一段期间后,便由有力量者取得,从有巢氏到周王朝,便象征着共主领导权的轮替。当然,“共主”之下,也依部族血统的亲疏及部族规模的大小,将很多“小领袖”安排在这个领导的“政治体系”中。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组织从松懈到逐渐紧密,在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形成后,组织的完整和系统化已至相当令人惊讶的程度,社会秩序和组织力量的发挥也到达了最高潮。 

自成体系的楚文明

传统的史学观,总把注目的焦点集中在这个华夏文明体系上,把他们活动的地区称为“中原,也只把他们视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其实,华夏文明蓬勃发展之际,在目前中国版图的各个地区,更存在着数万个大小部族,其中以楚文明最具特色。 

过去,很多的史学家,总把楚文明视为华夏文明内一个附属的偏远次级文明,并将其归属于周王朝的“诸侯即使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落人这个窠臼中,这多少是“大中华沙文主义”的心理在作祟但目前考古学家所发现的新资料中,逐渐证明楚文明不但不同于华夏文明,并且很早便拥有自成一体的文化,相当的精致并特殊,甚至比华夏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于华夏文明的“火”及“鸟”类图腾族,楚文明以“蛇”及“兽”类图腾为主,分布地区几乎遍及黄河南岸到长江南北岸。或许由于山岳及沼泽太多,这个文明的部族通常不大,独立性高,作战的机动能力很强。目前有不少史料显示,伏羲氏及黄帝王朝可能也来自这个文明体系的较北方部族(详见拙作《乱世经营术》。也就是说,这个图腾族很早便参与了中原华夏文明的“争权夺利”。 

不过,自从黄帝王朝的末任共主帝尧,被原属东方乌图腾族的帝舜篡位后,帝尧的残余势力被流放于南方,又回到楚文明中。历经夏、商、西周王朝连续将近一千年,除了少数几股留居在中原的部族外,这个图腾族几乎退出了华夏文明的政局。 

南北对峙的二大文明

西周王朝成立时,楚国自身已有了相当完整的政治体系领导者也自称为王,和周“天子地位平等,而不像一般的中原诸侯是归属于周天子的分封和管辖因此,楚王朝很早便和周王朝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 

日后的楚王,在名字上都有个“熊”字,应与兽图腾族有关,也有史家认为可能与黄帝的“有熊氏”属同一部族。《帝王世纪》书中便记载着帝尧被帝舜流放到长江流域的传说,或许这也是“有熊氏”退出中原政局后,“落叶归根”的行动。相信在那个时候,黄帝王朝的重要长老也有不少人跟着南返,楚王室或许便是由这些部族发展出来的。 

游猎部族的规模通常不大,但活动力强,影响幅员也较大,其政治组织皆属松散联盟“共主没有太大的权力,但名义上却可领导颇富作战力的庞大团体,因此他们的声势远大于实力,楚国便是属于这样的组织(在美国西部开拓时代的印第安人,也可看到这种联盟部族的型态)。” 

春秋时代,楚国几乎已整合了黄河南岸到长江流域的整个区域,统辖人口之多,也绝非中原各诸侯国所可比拟。而且楚国各部族皆好勇斗狠,善战又认真,没有一个中原诸侯不对他们感到畏惧。幸好,楚国是分权组织,楚王真正能动员的兵力有限,否则即使中原大诸侯联合对抗,可能也不是楚国的对手。 

不过,中原各部族一向自大,不管楚国有多强,中原的“共主”也绝不会给予平等待遇。因此当西周王朝建立时,楚“共主”曾基于礼貌向周武王表示庆贺,周天子居然以其是化外民族,赐给他一个诸侯中最低爵位的“子”爵。幸好当时的楚王也弄不清“子爵”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产生争执。 

诸侯国的称霸与抗楚

春秋是这两股文明南北大对抗的时代这段期间,楚国继黄帝王朝之后,趁中原乱局,再度积极地向中原扩充其势力,所以楚国属于攻击者,华夏文明的历任霸主则属于守势的一方。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成为中原第一个非周王室的“实质共主”,其攘夷的目标除北方少数异族外,最主要对象便是楚国。管仲以“八国联军”南征,却雷声大雨点小的以和谈收局,主要便在于他没把握凭借实力击败楚国,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即将展开的正式对决,以维持住齐国在中原的霸权,也暂时阻挡住楚成王的北上雄心。” 

宋襄公自认是齐桓公中原霸权的继任人,所以也尽毕生之力阻挠楚国势力的北侵泓水之战,他明知必败,仍奋力一击,成了护卫中原的悲剧英雄虽然此后中原霸权出现了短暂的断层,但宋襄公的拚命,却导致了楚成王和成得臣之间的政治斗争,致使楚国整合无力,无法挥军北上,否则楚国称霸中原可能会提早数十年。 

晋文公的崛起,使中原诸侯有力量再度抵挡住楚成王的攻势。晋文公重耳本人曾在楚国接受政治庇护,因此相当了解楚国的优势与劣势。就任晋国领袖后,他便利用楚王和成得臣间的矛盾,在城濮之战中,巧妙地击败了楚国,也把楚成王的争霸雄心彻底浇熄了。 

晋楚间的长期对抗,虽各有胜负,但却导致两国力量的趋于衰颓春秋末年,楚成王之孙庄王虽称霸中原,完成登上中国霸主之位的美梦,但楚国长年耗损国力,终为东南方新兴的吴国所败。 

吴越先后称霸,象征着长江流域的部落实力大增,南方各部族的实力也稳稳地超越了北方。楚国最后虽再度灭亡越国,统合黄河以南到长江流域各地区,但楚国的文明在历经动乱后也更形复杂了。 

战国亡雄的格局

 ∈者曾沿长江而下,考察最近出土的楚文明,除原有的兽蛇图腾外,鸟图腾的痕迹也相当的清楚。” 

但多元化也增加了整合上的困难,因此进入战国时代后,楚国的领域虽然更大了,但竞争上的表现反而不如春秋时期。 

长期战争,使杀人的武器大为进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杀伤力大增;战争的形态也由压倒对方气势的英雄式胜利,逐渐转成屠杀对方的毁灭性战争,大多数国家便在激烈竞争中遭到灭亡经历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时代,原本三千个诸侯国,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齐、楚、燕、秦的战国七雄与零星的姬姓小国。 

激烈的生存竞争,使诸侯领袖的关心重点,渐由天下争霸转为自己国家的安危。加上小诸侯纷纷消灭后,大诸侯间的缓冲区没有了,竞争不再只是为了争面子,而是攸关生死之大事。 

七强并立,谁也制服不了谁,想要靠外交技巧以一国领导天下的可能性不大了代之而起的是各国在强大竞争下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趋向国家主义,而富国强兵也成了当代最重要的政治目标。 

原本最强大的楚国,在吴越称霸期间,为了整合长江流域政治势力的需要,也暂时退出了中原霸权的争夺。因此使韩、赵、魏三国可以在较小的挑战下,承袭了晋国的霸业,而在战国初期的表现上较为优异。 

但条件愈好,危机也愈大韩、赵、魏地处中原要冲地带,承受的竞争压力最大,在历经多次战争以后,国力剧烈消耗,反而成为了最早的输家。 

东方的齐国,一向以经济挂帅,作战力原本不强,因此面对强烈竞争,其表现远不如以斗智为主的春秋时代。除了在齐威王、宣王时有昙花一现的强势外,齐国在斗狠的角色上显得手足无措。战国中期后,在和北方新兴军事强权燕国的连年征战下,更是两败俱伤,自顾不暇,无心参与中原的争霸。 

秦国的兴起

最经得起挑战的,却是原本最为弱势的秦国秦国的祖先是商王朝时代鸟图腾族的长老——蜚廉和恶来的后代,因此在周王朝建国之初,他们成了重级战犯,族群被迫流浪各方,命运之悲惨有如犹太人亡国之情境。 

残存的部落领导人远离了故居——东方的黄土平原,向西逃亡。其中蜚廉的一支庶传后代子孙,逃到山西一带,靠养马维生。不久便由于他们的专业技术,得到周王室的重用,出任养马官员;周穆王在位期间,更以军功被封于“赵,成为了晋国的大夫,也就是日后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祖先。” 

蜚廉长子恶来的嫡传后代则往西逃得更远,他们一直到雍地才定居下来,并和当地的戎人杂居一直到西周王朝末期,约二百年以后,才以军功受封于秦地,并恢复了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