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军火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 第3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在战前根据印军的部署情况,制订了极为详细的作战计划,特别是打击部分,但是在实际战斗中,发生的情况显然与计划的不大一样,甚至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无法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最突出的,就是40架jf…17远远不够用。

    为了应急,巴基斯坦陆军不得不再次动用远程火箭炮。

    问题是,巴军储备的制导火箭弹显然不会太多,也就不可能用火箭炮来填补远程打击火力的漏洞。

    在第四个拨次的10架jf…17投入战斗之后,巴基斯坦空军不得不临时抽调了一批执行警戒任务的jf…20参与打击行动。

    所幸的是,巴基斯坦空军储备了足够多的制导炸弹。

    虽然进攻行动遇到了一点麻烦,但是算不上大问题,至少向南突击的两支山地部队的速度没有慢下来。

    前面已经提到,速度就是一切。

    到天亮的时候,两支突击部队各自前进了40与50千米。

    在山地作战,这个突击速度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了。

    关键就是,突击部队沿途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即便遇到了小股巡逻的印军,也会立即呼叫远程炮火支援,而不是停下来跟印军巡逻部队交战。

    对付巡逻部队,配备52倍身管的plz…45g就足够了。

    天亮前,在锡亚尔科特方向上的巴军发起了进攻,一次就投入了2个旅的兵力,其中一个还是装甲旅。

    那场面,绝对算是震撼。

    几十辆“哈立德”主战坦克突然从巴军防线上冲了出来,在步兵战车与轮式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冲锋。

    打到现在,这是巴军的“哈立德”主战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对查谟南面防线上的印军来说,这可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很简单,在巴军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的时候,炮火打击同时开始,防线上的印军根本就来不及进入防御阵地。

    虽然在部分地段,印军做了顽强抵抗,但是印军的边境防线很快就被突破了。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当局才猛的回过神来,发现巴军的目的是攻占查谟,而不是扫荡整个克什米尔。

2017/12/9 9:41:22|46833767

第600章 混乱不堪



    只是一个晚上,巴军就从南面与北面撕开了印军的防线。

    在北面,巴军山地部队距离查谟也就只有不到50千米,而按照昨晚的速度,再需要半天就能推进到查谟郊外。

    虽然南面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巴军装甲部队发起进攻的时间太晚了,在天亮前只是突破了印军的防线,而且突破口还不是很大,但是锡亚尔科特就在查谟南面,距离查谟不到50千米。

    打到这,局面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巴军的意图就是攻占查谟,而且只要占领了查谟,就能扫荡整个克什米尔,从而控制整个克什米尔。

    对印军来说,丢掉查谟就等于丢掉了克什米尔。

    为啥?

    部署在克什米尔的印军都已查谟为大后方。

    此外,查谟还是斯利那加之外,克什米尔的第二行政中心,更是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总而言之,必须守住查谟。

    可是,怎么守?

    当时,印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把部署在停火线后方的山地部队撤下来,至少是把一部分山地部队撤下来。

    可惜,在印军试图联系这些山地部队的时候,才发现根本联系不上。

    为啥?

    战前,印军就让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进入了战备状态,因此部署在克什米尔的山地部队都已分散。

    很多分散的山地部队,只能使用无线电台跟后方联系。

    显然,在战时,无线电台是最不靠谱的通信工具,更何况印军使用的电台很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遭到巴军的强电磁干扰,部署在前线的印军根本无法跟后方取得联系。

    当然,就算取得了联系,也没多大的意义。

    为啥?

    突击的巴军山地部队不但在快速挺进,还在特种部队的协助下,控制沿途制高点,很多其实就是印军的阵地。

    为了支撑这些据点,巴军把能够动用的直升机全都派了过来。

    当然,大部分时候,仍然得靠官兵向山上运送弹药。

    在一些较为开阔的地点,巴军还出动了数量不多的…10运输机,向夺取了制高点的山地部队空投物资。

    其实,这也是巴军在当天白天停止进攻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突击,那么不用担心什么。

    只是,巴军的目的是占领整个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就必须控制沿途的制高点,围困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

    可以说,这也是整个突击行动中最困难的部分。

    要知道,在克什米尔,印军的兵力是巴军的好几倍。

    只要印军及时反应过来,把部队组织起来突围,甚至是发起反突击,就能够让巴军尝到苦头。

    所幸,印军并没有这么厉害。

    关键就是,在遭到突然打击,而且通信联络中断之后,印军根本不可能及时把所有部队组织起来。

    其实,在当天,就已经有一些印军崩溃了。

    天亮之后,斯利那加郊外的印军就开始向城区撤退,而且附近的印军也在朝斯利那加运动。

    为啥?

    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首富,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

    在发现通信受到干扰之后,附近的印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斯利那加退却,守住那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当然,如果可以,最好能够从那里撤退。

    为啥?

    斯利那加有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唯一的一座机场。

    哪怕只是一座小型机场,也足够让战术运输机起降了,而印度空军有几十架性能还不错的…10运输机。

    更重要的是,在斯利那加有卫星通信电台,还有一条直接通往新德里的电话线。

    总而言之,只有斯利那加才能跟后方取得联系。

    其实,在这个时候,印军错过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反击机会。

    什么机会?

    当时,印军已经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情报,而从战后公布的资料来看,这份情报来自美国的情报机构。

    什么情报?

    巴军已经在斯利那加西面与东面突破,三路突击部队已经挺进了数十千米。

    虽然西面的两路巴军在向南突击,很有可能是冲着查谟去的,但是东面的那路巴军很有可能会包围斯利那加。

    可惜,印军并不相信巴军能够在一夜之间突击数十千米。

    如果当时印军相信了美国提供的情报,就应该指挥斯利那加的军队发起反击,首先打垮在东路突击的巴军。

    结果,印度并不相信这份情报,认为那只是巴军的小股特种部队。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的主力在南面,也就是从锡亚尔科特杀来的那支装甲部队,北面只是佯攻。

    说得更直接一点,巴军在北面佯攻就是希望印军把部队派往斯利那加,而不是去加强查谟的防御部署。

    当然,印军做出这个判断也有一点道理。

    什么道理?

    在克什米尔突击的都是山地部队,而山地部队几乎都是步兵,因此就算打到查谟,也很难对查谟构成威胁。

    用步兵攻打印军在克什米尔的第一军事重镇?

    显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在如此,在搞清楚情况之前,印军并没有阻止克什米尔地区的山地部队向斯利那加汇集。

    不管怎么说,守住斯利那加比守住几条山谷重要得多。

    只要守住了斯利那加,什么都好说。

    其实,印军还一度认为,巴军想以偷袭的方式攻占斯利那加,派遣装甲部队攻打查谟都只是佯攻。

    为啥?

    斯利那加在印控克什米尔的中心地区,只要攻占了斯利那加,就能够迅速扫荡除了查谟之外的其他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如果巴军觉得无法打下查谟,就有可能以斯利那加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其实,印军的这些判断都没有错。

    关键就是,巴军的突击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完全打乱了印军的作战部署,让印军根本来不及调整部署。

    可见,这就是突击速度的重要性。

    只是,巴军并没有就此停下。

    当天上午,巴军的主力部队登场。

    同样是一支装甲部队,不过不是来自锡亚尔科特,而是来自杰赫勒姆,也就是查谟西面的巴基斯坦边境重镇。

    到此,攻打查谟的作战行动才算真正开始。

2017/12/9 16:17:24|46843437

第601章 快速突击



    这支部队有12个旅,兵力超过5万。

    只是,作战部队只有4个旅,一个装甲旅,一个机械化步兵旅与两个步兵旅,而另外8个旅都是支援部队,其中4个是工程旅,另外4个是后勤保障旅,其使命都是为作战部队提供支持。

    当然,关键就是第17装甲旅。

    这个旅是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第一个装备“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而且是加强旅。

    在炮兵的支援下,该旅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突破了印军的边境防线。

    其实,就是一座边防哨所,驻守该地的印军只有一个步兵连。

    随后,该旅就沿着印军的边境公路,准确说是边境线推进。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从后勤保障考虑,必须控制印度的边境公路,不然运输车辆就无法跟上。

    沿途,遇到了一些抵抗,不过算不上猛烈。

    因为没有料到巴军会从这个方向发动进攻,更没想到巴军会出现在身后,所以沿途的印军都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

    一直到中午,巴军才在查谟西面大约40千米处遇到了真正的抵抗。

    一个印军的装甲营出现在了前方。

    对印军来说,这个反应速度已经算是非常快的了。

    只是,这场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为啥?

    印军装甲营的主力是t72m1,而且是最老旧的一批,名义上做了改进,不过战斗力根本算不上强大。

    事实上,很多坦克甚至没有披挂反应装甲。

    为啥?

    t72的发动机本来就很差,在高原地区活动就更有问题,因此印军装甲兵很少为坦克披挂反应装甲。

    更要命的是,这些t72m1没有配备多少穿甲弹。

    当然,就算有穿甲弹,对“哈立德2”的威胁也是微乎其微。

    战斗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20多辆t72m1全部被摧毁,其中至少有8辆是被印军坦克兵抛弃。

    没有一辆“哈立德2”被摧毁。

    唯一在战斗中受损的一辆“哈立德2”还是被己方的一辆坦克打出的破甲弹击中,不过在当天傍晚就修好了。

    傍晚,巴军突击部队已经杀到了查谟城外。

    一个白天,这支装甲部队就突击了差不多100千米。

    这个速度,足够让印军感到震惊了。

    当然,这支装甲部队也足够强大。

    虽然在查谟,还有一个印军的装甲旅,但是该旅的主战装备依然是t72m1,而且状态非常糟糕。

    其实,下午被歼灭的那个印军装甲营就来自该旅。

    面对巴基斯坦陆军的王牌部队,印军装甲部队连出城作战的勇气都没有。

    当时,印军装甲部队直接退入了城区,而且把坦克分散部署,似乎利用坦克在城市里跟巴军作战。

    打到这个时候,巴军的意图已经是再明显不过了。

    有趣的是,印军总参谋部依然顽固的认为,巴军的目的是斯利那加,在查谟方向上的进攻依然是佯攻。

    此外,一些印军将领仍然认为,应该加强在拉合尔方向上的兵力投入,通过强攻拉合尔来迫使巴基斯坦陆军调整部署,毕竟跟查谟相比,拉合尔更加重要,巴基斯坦不可能为了查谟就放弃拉合尔。

    很难置信吧。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印军还有什么办法可选?

    装甲兵的主力在拉合尔方向上,剩下的全都在新德里附近。

    部署在查谟与斯利那加的,其实都是山地部队,也就是步兵部队,而糟糕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印军的战场机动能力,让印军很难迅速调整防御部署,也就不可能在大范围内调动作战部队。

    驰援查谟?

    关键是得有兵可派。

    此外,在印军看来,巴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从杰赫勒姆出发的巴军推进到了查谟郊外,但是这支巴军的后勤补给,全都得依靠印度的边境公路,而这条为了边防军修建的公路非常糟糕,不但路面狭窄,而且很多路段没有铺设路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