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叱咤乐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叱咤乐坛- 第6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俩……还真是一对儿“冤家”。

    “道歉有什么了不起的,做错了那就道歉咯,老子敢做就敢当。”杨正明脖子微微一梗,斜着眼睛就把视线转向了叶梓这里,大声说道:“小叶子,刚才我真是气糊涂了,不该拿你撒气,更不该在你这里动手,我给你道歉。”

    “你大人大量,千万不要往心里去。”

    “嗐,老杨你这么说可就没意思了啊,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叶梓随意的挥了挥手:“刚才我就说过,呆在这儿的就是朋友,咱们今后还要处下去呢,道歉什么的根本就不存在。”

    说着,叶梓走到杨正明的身边,在他肩上轻轻拍了一下,顺手就把他从沙发上拉了起来。

    杨正明赶紧活动了一下手脚,觉得毫无问题,就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但是就在一分钟之前,他还靠在沙发上丝毫都动弹不了呢。

    这一下,杨正明真的是服了。

    “我擦,小叶子你牛X,你TM真是太牛X了!”杨正明对着叶梓高高的翘起了大拇指,在他的眼底深处,藏着深深的震撼。

    杨正明这个人悍勇嚣张,脾气臭,胆气也足,不过他最佩服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叶梓刚才使用的手段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这已经让杨正明彻底服帖。

    这个时候,杨正明就是最好说话的人。

    真要说起来,杨正明这样的人其实很好相处,没什么机心,叶梓也很喜欢他这样的爽直个性。只是他这个暴脾气真的是太臭了一点,一言不合就要老拳相向,真不知道这两年他跟黄智健他们是怎么合作下来的,在今天之前关系还处得相当不错。

    不过今后嘛……这可就难说了。

    ……

    “小叶子,我……我也……我也向你道歉,对不起啊。”黄智健眼馋的看着杨正明站在那里伸胳膊抬腿儿,杨正明的话音刚落,他便开口说道。

    不过相比杨正明道歉时的落落大方,黄智健的道歉可就有点期期艾艾、遮遮掩掩了,说话的声音也是越来越轻,到最后还弄了个满脸通红。面子问题,始终都是黄智健难以跨越的一道天堑,要不然也不会因为谢云、刘琦两人的专辑先后出版发行,就导致他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果不是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也不会被这首歌曲死死的拦住了十天之久。

    说到底,黄智健还是觉得后辈们一个接着一个出版了专辑还拿到了不错的成绩,面子上觉得有点下不来了。

    这种心态……

    其实歌坛也好、乐坛也好,都有不少黄智健这样的人,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影响自己的心态平衡,导致他们或者用力过猛,就像黄智健这样,或者畏缩裹足不前。

    在歌坛、乐坛这种鱼龙混杂、竞争惨烈的地方厮混,很多时候都需要拥有一颗无所畏惧的大心脏——为自己补充足够的“新鲜血液”,也就是勇气和自信,这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经过今天的这件事情,叶梓总算搞明白了一点,为什么前世“白玉兰乐队”拥有足够出色的才华,也能在申城歌坛获得不小的名声,但却始终无法真正的红起来。

    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黄智健这个乐队队长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是很成问题啊。这就是典型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例子。

    叶梓心里轻轻感叹了一下。

    希望……经此一事,黄智健的心理状态能够稳定一点、坚强一点,要不然这支在申城乐坛久负盛名的乐队的前景,可就真的很难说了。

    ……

    叶梓同样拉起了黄智健。

    “老黄,趁着这个机会,赶紧说一声吧,为了这张专辑。”叶梓极其小声的又点了他一句。

    这一次,黄智健总算没有再像刚才那样大喊大叫了,站在那里,黄智健犹豫起来。

    一只手啪的一声拍到了黄智健的肩膀上。

    “阿三,刚才是我急了一点,有些话说得过头了,有些事情也做得冲动了,你别在意啊。”杨正明顺势搭着黄智健的肩膀,凑了过来,就跟平时一样:“晚上我请你喝酒给你赔罪,今天的事情不许再往心里去啊。”

    黄智健微微挣了一下没能挣开,只能由他。

    “我……”

    “那就这么定了,”杨正明轻轻捏了黄智健一下作为暗示,随即松开了他:“小叶子,晚上你也一起去啊。”

    “对……对对对,小叶子,晚上我们不醉不归。”黄智健连忙附和杨正明的提议。

    这句话说完,黄智健一扭脸:“老杨,刚才这件事情还是我不好,你也别往心里去啊。”

    杨正明已经率先给他道歉,这个时候黄智健的面子里子已经全都有了,他要是再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那他这个队长就真的不用再继续当下去了,这支乐队也就直接解散了吧。要不然,迟早也会有那么一天。

    面子是别人给的,却是被自己丢掉的。

    现在杨正明已经放低身段给足了黄智健面子,黄智健要是不还一声道歉回来,杨正明绝对会再次暴走。

    真到那时,叶梓都不好继续插手了。

    “哎,这就对了嘛,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说呢。”这种总结的话肯定是最年长的老戴来说最为合适:“不过话说回来,阿三,这一次你真的是拖了大家太长时间了。今天难得大家的状态都好,要是你这里过不了关,那大家今天又是白忙活了。小杨最着急的就是这个,他又是个急脾气臭脾气,话赶话一下子没能忍住。”

    “阿三,你是队长,你就多多包涵一下吧。”

    老戴这番绵里藏针的话一下子就把黄智健弄了个大红脸,这一次,他这个号称“申城第一吉他手”的乐队队长,真的是拖了整支乐队的后腿了。

    这一点,还是跟全真乐队的录制有关。

 第九百零九章 四分之三经典

    全真乐队的录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和一种不常使用的方法。

    一种乐器接着一种乐器单独的彼此互不干涉的分轨录制;一种乐器在其他乐器的配合下分轨录制……这两种都是常用的方法,叶梓为“白玉兰乐队“录制专辑使用的就是后面这一种方法。另外一种不常使用的方法在几十年以前其实是最常见的录制方法,那就是整支乐队一起进行同步录制。最早的时候录制出来的是单声道音乐制品,后来进步成双声道的立体声音乐制品,全都是一次性录制完成。到了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进行这种同步录制的时候已经同样可以做到让每种乐器都能分轨录制,当然也可以不分轨,就看专辑的需要和录音师的设想安排。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

    像上一次“白玉兰乐队”为叶梓录制《同桌的你》,叶梓使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法,一种乐器单独录完了那就完事儿了,接下去其他乐器分别一一进行录制,彼此之间互相并不干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每一种乐器都能精心录制,不会有模糊不清的面貌出现,但是成品听上去就不会有乐队的那种整体感觉。就算后期制作的时候精心修正,还是会让人听出一些不自然。使用这种方法录制单纯的歌曲伴奏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歌曲的主体是歌手的演唱,乐队起到的是伴奏作用,对于整体性的要求不是那么高。

    但是使用这样的方法录制乐队作品,那就会比较欠妥。

    在乐队作品当中,演唱并不属于作品的主体,它只是作品最直接的那个“说”而已,更多的更深的内容其实隐藏在每一种乐器的演奏里面。乐队作品当中使用的每一种乐器都有它必然存在的重要性,基本上属于无可替代,而且各种乐器相互之间还会彼此影响,牵一发动全身。如果使用第一种方法进行录制,所有乐器之间的联系都是隐隐割裂开来的,那就很难形成“一支乐队”这样的统一感觉,对于一首乐队作品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所以录制乐队作品的时候,没有哪一位录音师会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录制,最常使用的就是叶梓现在使用的第二种方法。

    ……

    按道理说,乐队作品最应该使用的就是整支乐队(包括演唱在内)一起进行的同步录音,那样录制下来的整体感觉和现场感觉、即兴感觉(例如爵士歌曲就要求歌手的即兴发挥)等等都会是最出色的,这就有点像录音棚里进行的现场演唱会。不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要求录音设备要达到一定的等级要求,而且对于乐手、歌手以及录音师都有极高的要求,演奏演唱水准、录音技术要求、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等等全都缺一不可,稍微有点差错、比如说演唱走音之类,这一遍的录音就得全部推倒重来。

    在节奏越来越快、商业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方法耗时费力而且投资巨大……想象一下邀请一支十五人规模的弦乐团十天半个月(可能还不止)跟着进行录音,就知道使用这种方法的费用有多大了。而普通歌迷却又并不能完全分辨其中的奥妙,那当然就会被逐利而行的唱片商们渐渐舍弃。偶尔需要打广告标榜自己的实力的时候,才会拿出来使用一下。

    没办法,这就是现状,所以我们只说第二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拿现在陷入僵局的黄智健的录音来举例子。

    叶梓录制黄智健的主音吉他,按照这种方法那就是这样安排:黄智健在单独的录音室里独自演奏,叶梓在外面进行分轨录音,杨正明、老戴这些乐手就在其他的录音室内为黄智健进行现场“伴奏”。

    因为在录音的时候就像平时的排练和演出一样,有自己的队友同时进行演奏,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录制的作品各种乐器之间的联动感觉、协作感觉都会大大增强,乐队的整体感会非常突出。

    这是录制乐队作品最需要的特点之一。

    但是这样的录制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乐器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全部录制完毕。大家都知道录制人声的时候最好能在一天之内全部录完,而不能今天录一点,明天再录一点,那样会造成整首歌曲的不协和。因为歌手每天的嗓音状态不同会导致音色上的变化,虽然同一个歌手的音色变化并不会非常明显,但是前后拼接在一起,资深的歌迷一下子就能听出歌曲拼接的痕迹。普通歌迷就算耳力不够听不出来其中的不同,但是在感觉上也会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

    这是基本上稍微资深一点的歌迷都能知道的事情,其实录制乐器也是一样的道理。

    就说电吉他好了,今天演奏的时候,电吉他的调弦紧一点,同样音高下电吉他的声音就会稍微偏亮偏尖一点;明天调弦松一点,音色就会偏柔和偏沉稳一点,这就是不同。

    这样的不同放在歌曲伴奏里面,精心修饰之后还能蒙混过关,但是放在乐队作品当中,乐器演奏占据了很大部分比例,也是录音师重点调整的部分,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混过去的。

    那么,在一天之内完成录音就成为了必然,否则那就要重头再来。

    ……

    有人会问,既然这样,那就把每一种乐器最好的演奏保留下来拼接在一起,那不就行了?这个嘛……还是那句话,放在歌曲伴奏里面这是可行的,放在乐队作品里那就行不通了。

    前文就已说过乐队作品的录制最讲究整体性,上述那种把最好的演奏拼在一起的做法,是没有办法保证整体性的,因为每一次的“最好演奏”所处的同伴情况并不相同。还是以电吉他举例,对于同样的一首乐队作品来说有时候电吉他的声音更冲一点算是最好的演奏,但是也有时候电吉他的声音就要柔和一点才能达到最好演奏的标准,这是根据其他乐器的情况不同得出的结论。其实如果真要深究下去,就算是在一天里面,每一次的演奏情况也都有些许微弱的不同,不过那样要求的话那就只有同步录音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大致来说,一天之内乐器音色的微微变化、乐手状态的稍稍起伏,这都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上面所说的这种拼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么多“最好的演奏”放在一起,搞不好反而会弄出来一个极其糟糕的成品版本,偷鸡不着蚀把米。

    不过这种事情在唱片行业也的确是屡见不鲜,这世上绝不缺少这种“聪明”的懒人。这样的做法非常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在同等销量的情况下他们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从商业上来讲他们的确是赚到了,但是……精品、经典这些词语也将永远与他们无缘。

    ……

    所以……经过上面的分析,杨正明心里的怨气也就非常清楚了。正像老戴说的那样,好不容易大家都拿出了上佳的演奏状态,这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