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钢铁基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辛亥之钢铁基地-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经是满清的驻美国外交官,所以能说美式英语。罗斯福先生,受制于你曾经的职业,本人不能和你交谈太久。不过,本人很高兴能在自己的国土上,背靠着强大的国家,见到一名美国前总统,这让我感受到不同以往的自信。我应该感谢见到你,这让我有了接受新工作的理由!”

周自齐说完转身离开,只留下一个目瞪口呆的罗斯福,原来那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只是为什么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呢?

第三百五十一章

作为一名前朝外交官,周自齐饱受国家弱小的屈辱,在美国担任外交官期间,得到了清朝覆灭的消息,原来效力的朝廷不复存在,国内又出现了南方华国和北方北洋势力的争端。不愿意卷入国内政治争斗漩涡的周自齐先是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到山东单县老家。

国家统一后周自齐为了谋生,来到武汉成为一名专业翻译,后来多次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找到自己,希望能回到外交领域任职,都被周自齐拒绝。他还是被传统道德束缚着,认为进入政府工作就是对原来主子的背叛,曾经的好友、现在政府内工作的人也来劝过自己,但都没有迈过那道坎。直到遇见罗斯福,他才幡然醒悟,曾经面对美国一名低级官吏自己都要战战兢兢,现在面对前总统这样的大人物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切都是新生的国家带来的,所以,还有什么理由纠结于过去呢?

坐在原地的罗斯福没有深思那个名叫周自齐的人为什么突然离开,他将目光集中到周自齐手里拿的收音机上,在美国的时候罗斯福也有类似的东西,只是比起来更笨重、更难看、音质更嘈杂。

标有“madeinchina”的家用电器正在行销世界,当地球刚刚摆脱黑暗的笼罩,人们置身于电灯散发光明带来的喜悦时,华国用各种各样的电器让世界迅速进入电器时代。商场里的华国制造让人眼花缭乱,精致的外观和使用的性能让人忍不住慷慨解囊,华国电器商通过这种商品从全世界疯狂掠夺财富。

无奈的是,美国、英国等顶尖工业国仿制的电器根本无法与华国商品竞争,即使进口货需要经过运输、关税、中间商等成本的剥夺。一名普通美国人早上起来先打开华国生产的收音机,然后使用面包机和咖啡机制作早餐,晚上回家将购买的新鲜蔬菜放入冰箱。听说华国已经在出售一种叫电视机的新鲜电器,可惜没有向国外出口,报纸上介绍说可以通过电视画面看到活动的场景,真是让人神往!

以电视为例,一台普通的黑白电视代表了众多技术的集成,仿制者需要突破图像发射、电子扫描、显像管、扫描画面和接收等等一系列难关,逆向测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其余冰箱、收音机等也是类似的原因,导致本国生产的电器无法与华国商品竞争。

具有战略意义的电器是性能更高、更小型化的无线通信设备和便携式电话机。现代战争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华军甚至将小型无线通信设备装备到排,这使军队编制扩大的同时,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军用通信设备质量更高、体型更小、战场适应性更强,也意味着价格更高,设备生产商赚不到军方多少钱,大规模采购略微降低了价格。尽管如此,这些设备也花费了军方一大笔预算开支,国家实力弱小的情况下那些设备只能当做奢侈品来采购一小部分,比如华国的盟军朝鲜军就将设备装备到团,即使如此朝鲜军的装备水平也能媲美发达国家的军队。

在1908年全年,华国出口各种电器三百五十万台,纯利润3亿华元。这一次各国贸易保护的大棒没起作用,华国也有许多其他工业国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旦都筑起关税壁垒,各国的工业生产将陷入半停滞状态,这样的损失谁也承受不起,各国只能忍气吞声的看着华国电器攻城略地,加大了本国电器行业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

与电器的火爆相对应的,是电力行业的普及和强大。在1908年,华国的发电量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遍布全国的火电厂成为工业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来自北方山西、陕西、内蒙、东北等地的煤炭运往全国,铁路系统有近百分之二点五的运能是为煤炭运输准备的。

庞大的工业和崛起中的城市消耗了大量电能,它们是用电大户。低廉的电费使人们习惯于电灯电器下的世界,高压输电线路比公路还早一步攻陷乡村地区,高耸的输电塔和通信塔成为乡村观察文明进步最重要的载体。

根据工业部统计,全国共有火电厂3560家,其中大型火电厂45家,中型火电厂587家,更多的小型火电厂遍布县城、大型乡镇等中小型城市,与当地数不清的小水电配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电力公司和石油公司、铁路系统烟草公司一样成为垄断行业的大托拉斯,国有化的公司不可避免的造成垄断,这是经济体制的要求,虽然存在弊端,但这些事关经济安全的行业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

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污染,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个时代环境保护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各国比拼的仍旧是烟筒的数量、工厂的多少,被称为“雾都”的伦敦是被羡慕的对象,只有工业的强大才会造成那种现象。至于环境保护,等工业化完成后再说吧,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去搞环境保护,相当于在饥饿的条件下打扮的花枝招展,不过是粉饰罢了,落后的国家没有权利追求享受。

临近傍晚,广场上的游人多了起来,烈日退去后广场变得凉爽起来,各种娱乐活动也随之增多。罗斯福坐在一个喷泉旁边的长椅上,从广场边一家酒店吃过晚饭后,他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再返回住所。

对华国强大的怨念,随着一顿美食烟消云散,他甚至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丝好感,因为能创造如此多美味食物的国家,应该不是邪恶的国家。

从北方的******,到现在解决温饱并向更高层次的享受进发,华国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据农业部统计,在1908年全国粮食产量9800万吨,超过美国的6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因为粮食产量的增加,甚至出现了农产品过剩的现象,为了解决过剩农产品、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华国向朝鲜、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地出口了大量粮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粮食还被大量用于酿酒,吕梁曾今因为讨厌酒精,差点出台“禁酒令”。当然,华国向吕梁一样讨厌酒精的毕竟是少数,华夏人对酒精的喜爱甚至形成了一种酒文化,与华夏传统人文相结合,变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吕梁认为这种文化代表了虚伪、做作和对信任的破坏,可是即便到了他的位置,掌握无上的权利,也不敢轻易对其动手。

据粗略统计,1908年全年华夏人消费白酒等各类酒水五百万吨,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消费的总和。很难想象华夏人的胃怎么能容纳如此多的酒精,或者说华夏人具备超长的呕吐能力,然后爬回酒桌继续喝!

除了种植业外,畜牧业成为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农业体系成员,1908年华国种植业占百分之七十五,畜牧业占百分之二十五。城市郊区和农村的牲畜养殖场成为最大的畜牧业产地,依靠过剩的粮食和饲料产业的发达,华国养殖场为华夏人提供了大量肉类补充,鸡鸭猪等肉类成为大部分华夏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吕梁曾经在1905年提出:“让每一个华夏家庭厨房里都炖着一只鸡,拥有一辆汽车”,这个目标正飞快的接近实现。

粮食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在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受到参战国的极端重视。争夺粮食产区成为参战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除了上帝的干儿子美国之外,其余诸国都曾受到粮食短缺的困扰,英法德俄日,这些参战国的民众靠土豆度过了那段不堪的历史记忆,导致日后土豆成为欧洲国家餐桌上的重要食物。

在获得菲律宾后,华国可耕地面积正式超过美国,拥有南方亚热带地区一年两熟、菲律宾海南等地区一年三熟等粮食产地,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中原传统农业区。1900年全国农业人口超过百分之九十五,1905年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八十三,到1909年的时候全国务农人口占到百分之五十二,接近一半。

华国农业条件不算优越,中原传统农业区因为几千年的耕作,土壤蜕化严重。南方人口稠密,农业生产效率不高。菲律宾雨林密布,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开发建设。唯一让人省心的是东北平原,这里也是投入成本最小、回报最高的农业产区。

另外密集的人口和传统的小农经济限制着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美国家庭农场、农业高度商业化相比不占优势。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为了解决农业落后局面,华国使用机械、化肥和水利三**宝,以五大政策促进农业转型,最终实现粮食产量超过美国。

华灯初上,广场上灯火通明,造型古朴的路灯本身就是一种风景。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人群聚集到广场上,或散步,或聊天,或观看艺人自发组织的表演,罗斯福觉得,只看人群的服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华国本身就是纺织业最大的市场,工业化开始后,传统的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分工更加明确和收入迅速增加使百姓手里有更多的钱,来装饰自己的外表。布匹的作用从御寒遮掩扩展到修饰,人们更多的注重服饰的造型、颜色等等,许多流行元素通过服饰来体现。

纺织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锋,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强大,纺织企业成为华国数量最多的企业,吸纳了众多劳动人口,提供最多的工作机会。据统计,华国拥有超过十万家大小纺织企业,利用棉麻、羊毛、鸭绒、皮革等原材料制造无数的工业产品。从事纺织业的直接就业人口达到550万,间接就业人口超过1500万,位居各行业首位。

内部巨大的市场使华国纺织工业的产能仿佛没有充足的时候,不过,根据计算和预测,在1910年后华国内部市场即将饱和,纺织企业要想继续扩大生产,就得向外部寻找新的市场。在殖民地被列强控制,地域市场相对封闭的年代,外部市场需要通过钢铁和大炮来获得。

制约华国纺织业发展的除了市场外,还有原材料来源,华国努力扩展内部原材料渠道,通过棉麻农场、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北方草原皮革生产基地、人造皮革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每年棉花丰收季节,纺织企业就会派出大量员工,到全国各个棉麻收购点抢夺原材料,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战争。企业员工采取各种手段,抢时间、抢地盘,为了让这种混乱的局面得到控制,不至于棉麻市场失控,纺织业协会要求纺织企业采取价格手段竞争时不得越过规定范围。

只是这样的手段还是不能满足纺织业巨大的胃口,华国每年都要从南美进口大量皮革,从印度、埃及等地进口大量棉麻。那些列强殖民地或者处于列强势力范围内的国家,其出产的工业原材料受到当地殖民者的严格控制,大部分只能出售给宗主国商人。

以印度棉花为例,每年英国商人都会从印度收集海量的棉花,大部分被英国本土纺织业消化,剩余部分则由英国纺织业协会负责协调出售,他们掌控者国际棉花市场的价格,操纵价格变化,并从中牟取最大的利益。华国纺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英国商人手里购买棉花。

与石油一样,这样原材料很容易被敌对国家断绝,英国商人在利用华国市场大赚特赚的同时,也在经受战争爆发、失去华国市场的危险。印度、非洲、东南亚等地原本就是英国人的原材料产地,是日不落帝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根本,容不得半点威胁。可以想象,一旦战争爆发,华国和协约国将在这些地方展开激烈的争夺,以维持庞大战争机器的运转。

贪婪的华国纺织企业主甚至上书吕梁,要求尽快夺取印度和东南亚等原材料产地,或者中亚地区也可以呀!从在新疆推广棉花种植来看,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棉花生长,气候类似的中亚地区应该也适合,纺织协会曾派出考察团到中亚考察棉花种植,得出的结论是华国应该将整个中亚纳入控制范围,那里是棉花生产的天然宝库。

纺织业协会控制的记者曾写过一篇专题文章,主题是“华国为何如此贫瘠”。这个国家与地大物博扯不上关系,铁矿稀少、质量低下,石油稀少、质量低下,耕地面积小、远远比不上印度和美国,高产、高质量棉花对土地气候等环境的要求高,国土上适合种植的地方很少。人口膨胀,人均资源量更可怜!资源短缺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