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 乌云消散
“狂暴之路”的争议风波浩浩荡荡地持续了将近一周之后,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处于暴风眼之中的兰斯开口接受了采访,针锋相对的采访精彩程度远远过了“今夜秀”,双方你来我往的来回,将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对峙真正地推向了巅峰。
各大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对兰斯的采访进行了报道和解读,这也进一步引爆了所有人的争论,沸沸扬扬的观点铺天盖地,整个北美就像是煮沸的开水,根本停不下来,父权组织的领导者罗伯特…布雷更是在记者面前破口大骂,“荒谬可笑!道德沦丧!”连绵不绝的粗话口沫飞溅,脖子上的青筋暴突让人强烈怀疑他下一秒是不是就会爆炸。“兰斯洛特…施特雷洛那个肮脏的小人,他会在地狱里饱受折磨,每天都生活在耻辱之中,永世不得翻身!我会诅咒他,所有男人都应该诅咒他!”
这失去理智的话语看起来就像失心疯一般,但却没有人在乎,因为罗伯特的恶毒话语只会让这场争议越来越精彩,人们巴不得看到这样的疯狗横冲直撞,这势必会增加戏剧效果,如果兰斯也愿意回应的话,那这场大戏就更加好看了。
不过,不等兰斯回应,杰梅因…格里尔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与罗伯特针尖对麦芒地对骂了起来,“无法接受批评,甚至无法接受平等,多么可笑,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了二十一世纪,但却依旧有人活在遥远的十三世纪,怀抱着保守的封建思想,做着自己贵族老爷的春秋大梦!这才是整个社会的耻辱,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他们全部都绑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他们才是当代的异端!”
刹那间,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展开了短兵相接,双方的你来我往完全火花四射,刺刀见红,甚至让这场争议进入了更加白热化的阶段。
平衡,终于在兰斯的声之后被打破了。查理兹…塞隆第一个站了出来,以当事人的身份表了观点,“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有趣的讨论,事实上,兰斯没有追捧女性的意思,同样也没有鼓吹男性的意思。在电影里,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战,费罗莎是如此,麦克斯和纳克斯也是如此,安加拉德等人也不例外,所以,没有谁比谁更加厉害,也没有谁比谁更加强大。”查理兹是在洛杉矶的家门口接受采访的,过了两百多名记者将现场围堵得水泄不通,那涌动的热潮几乎让人以为来到了赤道,“但,我们都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居然会引起了如此大的争议,这着实是一件有趣的事,不是吗?”
正是因为性别歧视的存在,所以人们才会如此敏感,所以争议才会如此汹涌。尤其是那些男权主义者们,口口声声坚持着“性别歧视”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站出来表达抗议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随后,迈克尔…法斯宾德也表了看法,面对一百六十多名记者,迈克尔显得有些慌乱,他至今为止都没有担当过第一男主角的位置,“狂暴之路”一部电影就让他品尝到了会当凌绝顶的滋味,那种轻飘飘的空虚感着实太过不真实,但迈克尔还是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我十分尊重电影里的每一位合作演员,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每个人在拍摄中都竭尽全力,这些努力都呈现在了电影里——我不会看到那些外表的东西,而是看到了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坚持和信仰,纳克斯最后之所以会选择同归于尽,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男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所以,选择了放手一搏。我相信,在最后一刻,纳克斯的确是进入了英灵殿。”
迈克尔的言论显然更加贴近“狂暴之路”本身,这也让人们得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其实,人们从一部商业电影之中,解读出了如此多内容,这本身就十分不正常,无论是男权主义还是女权主义,亦或者是追求平等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这些深刻的内涵都是剥离于商业爆米花之外,真正体现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价值。就好像迈克尔的言论一样,每一次争议都可以让人们重新去反思这部作品,从这个侧面也证明了“狂暴之路”的出色,是一部商业电影,却又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
“狂暴之路”的剧组成员们先后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区别于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尖锐,他们以各自的理解对电影进行了阅读,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争议的回应,却又平复了争议的喧闹,让人们重新冷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剧组成员的开头之后,好莱坞业内三缄其口的明星们也终于6续开口,汤姆…克鲁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就表示,“当然,选择一名女性作为动作电影的主角,这需要勇气,但这恰恰也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们逐渐意识到了性别的差异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因素。我们拥有许多伟大的男性英雄,同样,在历史进程里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女性英雄。所以,兰斯愿意拍摄出这样一部电影来,我钦佩他的勇气,更佩服他的锐利。”
爱德华…诺顿则是直言不讳,尖锐地把矛头指向了那些男权至上的保守派人士,“我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但事实上,我却不尊重他们对人性的蔑视和忽略。去年天主教/***案的爆料,至今历历在目,现在他们又拒绝承认女性的地位,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宗教信仰。上帝热爱每一个子民,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宗教信仰不应该成为某个特殊团体甚至是某些特殊对象用来满足自己私利的工具。这才是整个社会最严重的问题。”
比起汤姆来说,爱德华的这番言论更加深刻,也更加沉重,真正地将隐藏在这场争议背后的社会问题挖掘了出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爱德华的底蕴,他不仅仅是一名演员,耶鲁大学的学历可以从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出来。
凯特…布兰切特也选择了挺身而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女性的地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许多人都认为,我们已经得到了我们应得的。但事实上,我们没有那么贪心,我们仅仅只是在争取属于我们应得的,不要太多,也不准太少。”凯特的言辞并不犀利,但谈吐之中还是带着一种强大的气场,让人无法忽略,“这次的争论之所以会起来,我想根本原因就在于,性别歧视依旧存在,在这场战争中,我们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无论是那些男权主义者,还是女权主义者,都是如此,我们试图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却寻找不到一个正确的方法。也许,兰斯在‘狂暴之路’中的尝试是值得参考的。”
这才是真正的控制力,不动声色之间就把“狂暴之路”再次推了上来,凯特对兰斯的力挺在轻描淡写中就体现了出来。
梅丽尔…斯特里普作为业界最为顶尖的女演员,她的话语自然分量不同,毋庸置疑,她也站在了兰斯的身后,“我始终没有表言论,就是因为我觉得这次的事件太过荒谬了。兰斯的这部作品我已经观看过了,我完全看不出来现在争议的焦点,我唯一看到的就是平等和自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同时也是美国建立的基石。我想,兰斯说得对,什么样的眼睛就会看到什么样的内容,也许,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梅丽尔的强大影响力体现在她无与伦比的实力与令人敬佩的专业之上,即使是学院那些冥顽不灵的老学究们,对梅丽尔也是敬重有加。后来人们不由调侃,只要是梅丽尔出演的作品,学院就一定会给予提名,甚至有人将梅丽尔戏称为“毒瘤”,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谈,但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梅丽尔在好莱坞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当梅丽尔都出列言了,可以预见的是,好莱坞内部的纷争将会出现决定性的转折。
果然,随后杰克…尼科尔森罗伯特…德尼罗妮可…基德曼茱莉亚…罗伯茨朱迪…福斯特威尔…史密斯等一大波大牌演员都纷纷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一时间,“狂暴之路”的支持者似乎无处不在——他们都在支持着同一个观点,电影本身没有立场,那些所谓立场都是人们的自我解读乃至过度解读,“狂暴之路”的核心思想没有任何问题,那么这些争议是否应该自我检讨呢?
笼罩在“狂暴之路”头顶之上的阴云似乎终于开始逐渐疏散,更加令人吃惊的是,“洛杉矶时报”成为了第一个主动支持兰斯的媒体,即使之前这份报纸给予了“狂暴之路”一百分的肯定,但人们还是十分意外“洛杉矶时报”的如此选择——为什么不等到“纽约时报”先表言论呢?为什么西岸的领军人物居然再次对兰斯表示了支持呢?
猜测纷纷扰扰,但却没有人真正地联想到西岸霸主迪斯尼的身上。
924 形势逆转
“消灭歧视之路,依旧漫长而艰巨。”“洛杉矶时报”以此为标题,撰写了一篇专题文章。
专题之中,克里夫罗宾森以好莱坞为起点,对这次“狂暴之路”争议事件进行了剖析。纵观历史轨迹,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父系社会在这个阶段真正达到了巅峰,当代闻名虽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但国家机器宗教信仰社会意识等框架却都留有封建社会的深刻烙印。
撇开其他不说,在欧洲各国里,贵族文化的遗留依旧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阶层,精英文化和贵族文化所导致的阶级差异也是欧洲在发展之中必须面对的桎梏,即使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阶级观念依旧难以消除。关于性别的压制也是如此。
男性在社会发展之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也直接导致了性别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为了树立绝对权威,甚至发动了魔女审判,女性的社会地位达到了绝对低谷。经历过数个世纪的发展,女性在消除性别歧视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直到1909年的三月八日,芝加哥女工团才第一次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而这一权益的真正发展却在漫长岁月沉淀之后才艰难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许多人都认为,比起种族歧视来说,性别歧视已经基本消失了。
但经过“狂暴之路”的争议,人们才意识到,其实所谓的歧视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漫长历史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通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深入灵魂,想要扭转甚至是改变,就必须通过教育的熏陶媒体的传播和社会的肯定,力量一点一点地汇聚起来,在年轻一代身上见证时代的变迁。
克里夫在文章之中表示,“狂暴之路”引爆的争议十分具有代表性。
好莱坞电影可以说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手段之一,辐射范围可以覆盖全球,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可以感受到电影的力量,但好莱坞却恰恰是性别歧视的重灾区,男女演员片酬不平等,男女演员在电影中的角色分量,男女演员在剧组的话语权,尤其是男女演员的公众定位大部分女演员都还是被广泛定义为花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根深在文化血液之中的性别歧视。
人们为什么对“狂暴之路”如此敏感?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地打破了好莱坞的固定模式,正如“综艺”杂志所说,从来没有一部电影真正的尊重女性,将女性放在和男性平起平坐的高度,从剧本到角色,从剧情到台词,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这对于整个好莱坞来说,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就好像去年的“断背山”。
但“狂暴之路”比“断背山”更近一步,后者只是艺术电影而已,前者却是商业电影,而且还依靠着前期宣传的火热,在首映周末就创造了历史,这才使得争议犹如火山一般爆发了出来。深入追究的话,华纳兄弟索尼影业和迪斯尼的推波助澜,让所有焦点成功地聚集在了“狂暴之路”身上,这也间接造就了争议的沸沸扬扬。
见微知著,“狂暴之路”所引发的争议,恰恰让人们感觉到了社会的进步似乎远远没有达到普遍观点所达到的高度。
“洛杉矶时报”的专题,分为了三个部分,克里夫仅仅只是撰写了其中电影产业的一部分,另外两个部分则分别由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深度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性别歧视问题在当代社会的不同体现,比如说女性在职场上遇到的歧视,再比如说绯闻之中社会对女性的苛刻态度。脱离了“狂暴之路”之后,这场争议真正地成为了社会问题。
随后,“纽约时报”也设计了一个系列专题,在整整两周时间之内,每天更新一篇,采访各行各业的现状,剖析性别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比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