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巨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电影巨匠- 第3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兰斯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再次响起了一片掌声,这让柯克不由回头看了看身后喧闹的人群。这种几乎只会在电影节现场出现的画面,对于一部商业电影的首映式来说,着实难得,甚至可以说是不同寻常的。可是仔细想想,他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呢?观看完电影之后,不是回头就忘,而是想要和导演、和剧组进行更多的交流。

    想到这里,柯克收回了视线,也再次为兰斯送上了掌声。

    事实上,不仅仅是柯克有如此的想法,今晚出席了首映式的记者们和影评人们都有相似的想法,他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兰斯的野心——继“借刀杀人”之后,兰斯又一次在商业电影之中尝试了艺术表现手法,并且深化故事的内核,尝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

    “借刀杀人”成功了,那么“罪恶之城”呢?首映式的轰动,仅仅只是一个序幕而已,好戏才刚刚登场。

 545 狂热赞赏

    “抽离所有色彩的黑白画面之中,大红色的长裙,墨绿色的跑车,湛蓝色的眼睛,芥末黄的皮肤,还有荧光色的剪影。[(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打翻了调色盘之后,用缤纷的色彩作为武器,在一块黑白画布上,构建出了一座没有法律、没有道德、没有底线的黑暗城市,在这里,犯罪才是真理,暴力才是永恒,邪恶才是正常。

    昆汀…塔伦蒂诺曾经在‘低俗’之中将台词的魅力推向了巅峰,睿智而讥讽,生动而深刻,即使抽去画面,电影也可以成为精彩的评书使用。故事里的角色永远都在聊天,永远有趣、搞笑,吓得要死或者胆大包天。许多电影的对白仅仅作为铺垫或推动剧情使用,没有人愿意挖掘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昆汀做到了这一点。

    兰斯洛特…施特雷洛在‘罪恶之城’之中将画面的魅力推向了极致,即使抽去声音,电影也可以成为绝妙的画作艺术品来欣赏——不是用电脑视觉特效堆砌出来的镜头,而是一帧一帧构思搭建起来的精致画面,从拍摄角度到场景设置,从灯光运用到色彩使用,甚至于人物的移动方向、肢体语言都饱含深意。对于电影来说,画面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但却没有人愿意将画面效果带来的反思和回味真正挖掘出来,兰斯做到了这一点。

    电影开篇就有这样一个画面,杀手怀抱着女人的尸体,跪坐在高楼大厦的顶楼,风雨肆虐。女人穿着一袭鲜红色的长裙,残留着一口气,并没有立刻死去;杀手紧紧地拥抱着女人,彷佛在细细地感受着她的体温,双膝跪地的姿势显得如此虔诚,眉宇之间的落寞在犀利的光线之中若隐若现;一根根雨丝从高空落下,坠落在他们身边,轻轻漾起涟漪,四周不断吹起的狂风让人不寒而栗。

    这个画面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杀手的良知与冷酷形成鲜明对比,女人的死亡与红裙的鲜活形成鲜明对比,狂风骤雨与生命消逝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可以看到城市的朦胧灯光笼罩之下,在背景高楼里有这一起群体斗殴事件正在生,而周围的人都在围观着,并没有人报警,就好像‘搏击俱乐部’一样。

    仅仅只是一个画面,施特雷洛就用色彩和光线迅勾勒出了这座城市的面貌,甚至是两个角色的性格和处境,根本无需台词,也无需配乐,画面就已经讲述了故事,一切都摆放在那儿,等待着观众的细心现。施特雷洛的画面总是有弦外之音。”

    这篇评论来自于大名鼎鼎的罗杰…埃伯特,继“借刀杀人”之后,罗杰又一次撰写了专业评论,刊登在了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仅仅是这一个细节就可以感受得到,罗杰对兰斯的推崇和喜爱。

    在评论之中,罗杰按照常理出牌,对“罪恶之城”的影像风格进行了分析,但分析角度却显得与众不同,将兰斯作品对镜头的运用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第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兰斯作品的独特。除了“后天”之外,兰斯的其他三部作品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也让外行人们第一次真正地窥见到:为什么兰斯能够连续两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不过,罗杰对“罪恶之城”的评价可不仅仅如此。

    “改编自同名原著漫画的‘罪恶之城’采用了环形结构讲述了四个篇章,顾客是上帝,艰难的告别,残忍杀戮,黄杂种。但这部作品和‘低俗’那惊世骇俗的打乱线性结构不同,四个故事并没有被拆分成碎片,重新排列组合,而是以类似于四个平行故事的方式,从个体到整体,又从整体化为个体,呈现出了这座罪恶之城的全部面貌。

    以一场无法追根溯源的杀戮开始,揭开了罪恶之城的序幕,罪恶之花缓缓盛开;又以一场黑吃黑的杀戮结束,宣告了罪恶之城的彻底混沌,掐灭了最后的一丝希望。

    施特雷洛用独一无二的视角诠释了弗兰克…米勒曾经描绘出的这座罪恶之城,却又赋予其更加深刻而沉重的现实意义:当正义不再成为抵抗邪恶的手段,当人们开始习惯漠视犯罪,当自我利益开始凌驾于所有事物之上,罪恶之城就是我们的未来。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我们始终坚信着,‘罪恶之城’里无法无天的混乱景象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就好像我们坚信着‘后天’里的世界末日不会到来一样,也如同1592年我们拒绝相信日心说一样。

    单纯将‘罪恶之城’割裂来看,施特雷洛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混乱而黑暗的世界,政/府机关形同虚设,仅仅成为了避免暴力进一步蔓延的防御手段;宗教信仰堕落黑暗,将信仰的利刃演变成为谋取私利的借口;正义英雄自顾不暇,沾满鲜血的双手已经忘记了所谓的伸张正义,沦为只是以暴制暴的媒介。

    所谓的正义、道德和法律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邪恶、更加邪恶、最邪恶的区分,没有人是清白的。在整部电影的四个篇章之中,似乎都拥有一个代表‘正义’的角色,但他们最终都掐灭了希望。

    第一篇章中的杀手,替天行道,但却杀害无辜;第二篇章中的肮脏警/察和无辜少女,但肮脏警/察受迫自杀,无辜少女残暴血腥;第三篇章中的卡西莫多,双手沾满鲜血之后,被法律送上电椅;第四篇章中的前任罪犯,化身黑帮、剿灭警/察、自建体系。

    由于这部电影才刚刚上映,大部分读者应该还没有看过它,所以我不打算太过深入剧透。但我就告诉你,四个故事里的希望都被掐灭了,遁入黑暗、化身邪恶。这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绝望的电影,如同电影的黑白色彩一般。

    ‘罪恶之城’是一部看似斑斓缤纷但却纯粹深刻的电影,架构在真实而令人恐惧的隐喻之上,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之后,却久久无法平静。

    话题又重新回到了现实隐喻上——‘罪恶之城’到底映射了什么?于是这就回到了这篇评论的标题之上:犯罪三部曲。

    让我们认识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上帝之城’讲述了一个现实情况:就在距离我们生活的不远处,有一座上帝之城,罪恶和黑暗横行,那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并不遥远,也许就在街角处。但我们却选择了忽略、无视、漠然,放任甚至是纵容罪恶的滋生,彷佛将他们圈在那片区域里,让他们自生自灭,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故事里的小霸王、红毛、帅奈德都是如此,他们在生存底层挣扎着,苦苦寻找着一条出路,但却屡屡失望,于是最终陷入了自相残杀的漩涡之中,全部灭亡。唯一的希望就是,阿炮逃出生天了,他来到了报纸任职,成为了一名摄影师,试图让外面的世界听到他的呼唤。

    那么,社会听到了阿炮的呼声吗?‘借刀杀人’给出了答案:没有,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生活,甚至自顾不暇,怎么可能有时间去搭理其他人呢——至少我们是这样说服自己的。

    除此之外,目前依旧正在影院公映的作品‘借刀杀人’又更近一步,抛出了一个人深思的话题,罗生门。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借口,使得犯罪不再是犯罪,就好像乔治…布什动的战争一样,彷佛站在正义旗帜之下,一切行为都可以合理化、合法化。

    故事里的文森特将杀戮变得理所当然,仅仅只是一种求生手段而已;但麦克斯却不认同,于是他进行了抗争,那么最后他成功了吗?麦克斯和文森特同归于尽,却让代表正义的安妮得以逃出生天——至于安妮的未来如何,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直到‘罪恶之城’的问世。

    社会的漠然和纵容,让遥远另一个世界的‘上帝之城’一步步演变成为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罪恶之城’。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商业电影,这也不是危言耸听的先知预言,这更不是不切实际的艺术创作,因为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见证了这一切。

    自1955年以来,美国天主教一直生着神父/性/侵/犯未成年儿童的事,而且不仅仅是一起两起,仅仅波士顿地区就多达八十七起;更可怕的是,主教一直都是知情的,他不仅利用教会的力量压下了消息,通过律师不经过法律程序的私底下和解来掩盖真相,而且还继续聘用犯错的神父,将他们调换到不同教区,继续将伤害扩大下去。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不是第一次被爆料出来。曾经闹上了法庭,我们忽视了;曾经见诸报端,我们忽视了;曾经牵扯出了十几名受害者的大型案件,我们忽视了。

    这就是上帝之城,这更是罪恶之城。

    在‘罪恶之城’映式结束之后的采访环节之中,我向兰斯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所谓的社会冷漠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为什么说这不是单独个体的特殊行为,而是一种普遍行为?

    兰斯是这样回答的:在‘借刀杀人’里,第一起杀人事故生意外之后,麦克斯质问文森特为什么要杀人,文森特的回答是,‘你听说过卢旺达吗’。”8

 546 三部曲现

    “你听说过卢旺达吗?”

    这就是罗杰整篇影评的结束语,颇有些戛然而止的感觉,可是却与影评的标题形成了交相辉映,“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犯罪三部曲——你听说过天主教神父/性/侵犯未成年儿童的事件吗?”

    洋洋洒洒的文字将罗杰内心的亢奋和激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尤其是他第一个正式提出了“犯罪三部曲”的概念,将兰斯的三部作品串联了起来,展现出了兰斯的野心,还有整个故事架构的恢弘。

    这也真正地让兰斯脱离了“新人导演”的行列,成为了一名拥有自己号召力的中坚导演;同时也证明了兰斯不仅仅是一名潜力新秀,他的才华通过犯罪三部曲得到了认可,真正地让他在好莱坞拥有了一席之地。

    为什么罗杰对“犯罪三部曲”的认可如此重要?可以说,这是从艺术高度给予的肯定。

    狭义的“三部曲”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原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为什么人们对于三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其实这是来源于心理学的。当时在希腊,代表三的符号是“III”,而不是现在惯用的阿拉伯数字“3”,在毕达哥拉斯的眼中,“III”是一个和谐的数字;亚里士多德则认为“III”有首有尾有中,代表完整;基督教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圣洁也来源于此;在东方文化之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老子掷地有声地说出之后,就成为无数学者体悟解读的源泉。

    所以,三部曲在艺术领域之中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过,当“三部曲”进入好莱坞之后,却被赋予了更多商业的意义,比如“星球大战”系列,“黑客帝国”系列,“夺宝奇兵”系列,“魔戒”系列,“教父”系列等等,全部都被设定为三部曲。但事实上,这些三部曲并不是艺术层面的,更多是剧情延续的作品,严格来说只能称之为三部续集。

    达到艺术高度的三部曲更多是“作品内容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同时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的作品,在这样的三部曲之中,往往注入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思想高度,同时又通过不同的故事和内容展现出来,看似毫无关联,却又能够引发相似的共鸣,真正地将电影作品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回归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赛尔乔…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伍迪…艾伦的伦敦三部曲,“独家新闻”、“赛末点”、“卡珊德拉之梦”;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蓝”,“白”,“红”;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未来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