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胡说八道。“沈冲戳穿他的客套话,笑着说道:“珍姐以前是在tvb做事的,跟我们一样,对电影发行一窍不通,能教你什么?你是被她训怕了吧。”

    江之强尴尬笑了笑,此时从他身上,还看不到丝毫电影大亨沉稳从容的气度。



    那天在《疯劫》剧组偶遇江之强后,沈冲立刻决定把他招揽过来,不仅因为他出类拔萃的电影策划能力和发行能力,更因为他的家庭背景。

    江之强祖籍佛山,和清末民初时期广东最有权势的风流名士江孔殷同属一族,江孔殷师承康有为,是清朝最后一届科举进士,他家财百万,慷慨风流,是当时广东政坛举足轻重的实力派人物。

    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是江孔殷出面相助,七十二烈士才得以安葬,武昌起义后,又是江孔殷出面,力促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脱离了清政府,宣布广东独立,与各省一道迫使宣统退位,所以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廖仲恺、胡汉民等政坛大佬,都亲自上门拜访。

    这些大佬中,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和江孔殷相交莫逆,是江家占地千亩的豪宅“太史第”的常客,其子廖承志可以说是在江家长大的,更是被江孔殷认做义子,而廖承志,现在是中央侨务办公室主任兼党组书记,中央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廖承志身份特殊,地位特别,在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要是能和这位大人物打上交道,对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只要能扯上一点人际关系,很多事情都会好办的多。

    显赫一时的江家在解放后烟消云散,子孙散落在海外各地,沈冲没那个本事,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廖承志关系亲密的江孔殷直系亲属,不过他知道,江之强家和廖承志肯定有香火之缘,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才刚刚建市,内地电影市场完全没对外开放,江之强的父亲就跑去深圳投资建了电影院,如果没有廖承志的关系,以香港人见风使舵的尿性,如何敢这么大胆……(注1)

    江之强的父亲早在50年代就从事电影业,经营独立电影院,是香港戏院商会的会长,江之强十三四岁就跟着他去欧洲买片子,耳濡目染之下,对电影行业很有兴趣,不过目前他父亲春秋鼎盛,上面还有大哥帮忙,家族的戏院生意他插不上手,无聊之下,才会跟着黎婆婆,来《疯劫》剧组打杂,所以他在接到沈冲的聘任邀请后,很快就答应了来东方魅力公司上班。

    江之强走后,沈冲对许鞍华说道:“许导演,我想要投资拍摄一部新电影,你有兴趣吗?”

    许鞍华闻言,放下烟头,眼睛发亮,急忙问道:“什么电影?”

    沈冲一字一句的说道:“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南海十三郎》。”

    ……

第一卷 第四十章 试映会

    百老汇戏院,位于旺角繁华地段,是江之强家族经营的一家老字号戏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戏院是旧式布局,只有一个观影大厅,空间很大,能一次容纳好几百名观众,不过《疯劫》的内部试映会,只有几十个人,东坐一个,西坐一群的,让戏院显得空空荡荡,颇为冷清。



    然而当电影放映结束后,这几十个人的掌声极为热烈,声浪在戏院里回荡,仿佛成百上千的观众在鼓掌。

    “安姐,恭喜你。”严浩本就坐在许鞍华旁边,电影一结束,他一边站起来鼓掌,一边大声称赞道:“拍的好!”

    众人也纷纷涌上来,围住许鞍华,表示祝贺。

    许鞍华有点激动过头了,热泪盈眶,说不出话,只是带着僵硬的笑容连连点头表示感谢。

    沈冲悄悄后退几步,站在人群外,眯着眼睛看着一片雪白的银幕,心中颇为感慨。

    《疯劫》这部电影,如果剥离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的话,只能算是一部平庸之作,说恐怖吧,场面不够刺激,说悬疑吧,情节不够紧张。在系统里,查询《疯劫》时,前世的旧版只给了“普通级经典电影”即是明证,经过多次观察,沈冲已经知道,获得这种评语的,大致相当于各种网络评分网站上6分左右的电影。

    但要是考虑许鞍华是第一次执导,1天完成剧本,20多天完成拍摄,80万的预算,在简陋的环境里,拍出了这种质量的电影,是极为难得的,其才华毋庸置疑。

    而现在,有了沈冲全方位的支持,新版的《疯劫》,系统给的评语是“经典级普通电影”,虽然只是换了个词语次序,档次却升高了不少,这是7分以上的电影才能得到的评价。

    虽然电影质量提高了不少,但沈冲还是觉得有些遗憾,以《疯劫》的素材,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可以媲美《沉默的羔羊》这样的殿堂级悬疑电影,然而无论是作为制片人的他,还是编剧陈韵文,还是导演许鞍华,都是初次上阵,没有经验,实力不足,而且时间又紧,只能暴殄天物,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沈先生,恭喜恭喜。”这时,一个和江之强有几分相像的男子走过来,祝贺道:“这部电影很棒,一定会大卖的。”

    “承你吉言。”沈冲笑容满面的和他握手,说道:“文哥是老江湖,说大卖,肯定会大卖,等电影上映了,我就在家躺着,等天上掉钱。”

    此人正是江之强的哥哥江之文,他闻言大笑,然后问道:“沈先生,恕我冒昧,你说这部电影,有没有可能在我家的戏院上映?”

    “怎么?”沈冲有些惊讶,问道:“你们百老汇不是一直放映西片的么?”

    “那倒也不一定。”江之文解释道:“以前香港制片业被邵氏和嘉禾把持,我们这些独立戏院没有片源,迫不得已,只好去欧洲美洲买片子回来放,其实香港本地的独立制作,我们也是很欢迎的。”

    “这个得和邵氏商量一下。”沈冲微一沉吟,说道:“我当然希望越多戏院上映越好,不过毕竟和邵氏签了合同,需要先沟通一下,免得起了误会,伤了和气。”


()
    “还是沈先生想的周到。”江之文点头,说道:“那我就等沈先生的消息。”

    又随便聊了一会后,江之文有事要办,走开了。

    等他走后,沈冲爬上银幕前的高台,用力拍了拍手,高声宣布:“各位,这里不是聊天的地方,我已经在敦煌酒楼定好了席位,请大家移步,咱们去吃宵夜,边吃边聊。”(注1)

    众人轰然叫好,三五成群的走出了戏院。

    这次内部试映会,除了几大电影娱乐杂志的记者和编辑外,沈冲还广结善缘,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可能来的人,统统发了邀请函,许鞍华的人缘好,《疯劫》的主演也不是无名之辈,因此前来观影的人数颇多,在敦煌酒楼开了八桌席位,刚刚好坐满。

    在宴席上,沈冲绕了一圈,和第一次见面的人握手认识之后,脑海里“嘀”的一声轻响,任务完成的提示出现了。

    “你已经结识超过100名知名电影工作人员,任务完成,获得50枚电影勋章。”

    “yes!”

    沈冲握紧拳头,悄悄做了个动作,发泄一下兴奋的心情,然后心念一转,关闭了提示。

    回到自己的座位,看着高朋满座,气氛热烈的厅堂,沈冲忽然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几个月前,他和严浩,舒琪等人在大排档上聚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候,他是个不名一文的穷学生,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身家千万的电影公司老板。

    人生际遇,神奇如斯!

    不过比起今天,当时的聚会,只能算是”乞丐版“的群英会,现在才算是初具规模的群英会。

    香港地域狭小,电影行业又相对集中,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几乎任何一个电影人,背后都能牵扯出很大一块关系网,比如徐克来了,因为他和许鞍华前段时间同在冲印公司做剪辑,比如章国明来了,因为他和许鞍华曾经同在tvb菲林组,比如王晶来了,因为他和舒琪同在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做导师……

    除了幕后,台前的也来了不少人,许鞍华在tvb工作了那么久,主演之一的赵雅芝又是tvb现在力捧的花旦,自然不乏前来捧场的明星,像黄杏秀,郑裕玲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角。

    随着财富的累计和见识的增长,沈冲早就过了见到明星就兴奋的年纪,因此结识这些人,也不是很兴奋,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几个资深影评人对《疯劫》的看法——这些人的评价,对电影票房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因此他特意把影评人安排在一桌,然后给自己留了个位置。



    拿着酒杯,沈冲向其中一名中年男子致意,问道:“石大哥,你觉得《疯劫》如何?”

    被沈冲询问的这位,名叫石琪,早在六十年代,就在香港用8mm摄影机拍摄实验电影,现在是《明报晚报》的影评专栏作者,号称“香港影评界第一键笔”,擅长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剖析电影,观点独到,言辞犀利,他的很多影评,都成为后来研究香港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有新意,也有诚意。”石琪先说了两句公认的评语,他把玩着酒杯,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疯劫》的结构很特别,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一视角,时空交叉联系,呈现了迷离的气氛和错综的事态,突破了简单化的模式,拍出了复杂的层面,而且杂而不乱,风格统一,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觉得,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本年度香港最好的电影。”

    “我同意石琪的看法。”另一位资深影评人罗卡放下筷子,说道:“这部电影首尾贯彻,内容和风格统一,虽然结构稍微有点松散,但画面挥洒,细节敏锐,风格写实,而且全片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不仅两位女主演出色,几位配角演的也精练动人,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注2)

    沈冲大喜,连忙举杯,殷勤劝酒,说道:“那电影上映后,还请两位多多美言。”

    “其实我真不想写《疯劫》的影评。”石琪说道,他放下酒杯,看沈冲愕然,笑着解释道:“好电影就如同钻石,你只能说这是好东西,具体怎么个好法,不好描述,而烂电影,就好像狗屎,指着它随便写,随便骂,读者看了之后,还会叫好,会给你鼓掌,所以我喜欢写烂片的影评,不喜欢写好电影。”

    此话一出,满座俱笑。

    “石大哥,你要是不写,可别怪我公器私用。”笑过之后,沈冲说道:“下个月《第一电影评论》收稿的时候,我让编辑每天打十个电话催稿。”

    “别,别。”石琪连忙服输,说道:“我怕了你们杂志的编辑了,一天几个电话,搞的我现在都耳鸣,走到哪都觉得有电话在响。”

    众人又笑,片刻之后,罗卡问道:“阿冲,《第一电影评论》反响如何?”

    “还不错,还不错。”沈冲夹了只龙虾,说道:“台湾,新加坡,还有印尼那边,已经有人打电话来订阅了。”

    “香港本地呢?”

    “马马虎虎吧,加印了一次,一共卖了还不足3000本。”沈冲剥着虾壳,漫不经心的说道:“香港本地人被电影画册养刁了,不太爱看这种纯文字的杂志。”

    “沈先生谦虚了,这种杂志本就不靠销量取胜,而是看行业内影响力的。”一个戴着眼镜的记者说道:“邵氏我不清楚,不过在嘉禾,《第一电影评论》可是抢手货,尤其是香港电影市场调查报告那个栏目,邹大老板开会时候亲口说了,所有嘉禾制片部门的人,都得好好研究那份报告。”

    他推了推眼镜,继续说道:“就为了这个,斧山道附近书报摊上的《第一电影评论》,全被制片部的人买走了。”


()
    “蔡经理也很重视《第一电影评论》,不过大家都心知肚明,邵氏现在是女人掌权,蔡经理早就被架空了。”《南国电影》的一个编辑直摇头,说道:“蔡经理是个有才华的,可惜再有才华,也斗不过枕边风啊。”

    “蔡澜在邵氏,确实可惜了。”罗卡叹息了一声,说道:“不过说起来,我更喜欢杂志上余慕云的‘口述影史’栏目,国事、影事、风流韵事,娓娓道来,既有史料价值,又能博读者一乐。”

    “老余写的确实不俗,不过最具爆炸性的,还是六叔的专访吧?”石琪说道:“我前几天去交稿,看到《明报周刊》的几个编辑在讨论要不要报道这事,六叔要是真的放弃电影制片,全力经营tvb,香港电影业可是要大地震了。”

    “是啊,是啊。”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这时候,许鞍华和陈韵文走了过来,她们俩面色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