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钟进卫是来者不拒,只是道谢了事。

忙完这事之后,钟进卫问崇祯皇帝道:“陛下,曹大人往江南之行的情况如何?”

一听钟进卫问起这事,崇祯皇帝的脸便没有了笑容,微微摇头道:“钟师傅,要不是你的一系列建议,这事还不会有如此结果。”

钟进卫听了没好意思问,怎么又是自己的功劳了,只是看着崇祯皇帝,等他把事情都说给自己听。

“左都御史到南京的时候,东厂番役已经查清楚了整件事情的经过,那是江淮大盐商联合起来资助那个复社搞的事情。或者说,是那些大盐商居心叵测,不但资助那张缚成立复社,竟然还买通官员,扶周延儒上位。要不是钟师傅你来到大明,朕不知道会陷于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时,脸上一股深深地担忧之色。他长居深宫,对外所知有限,从没想过自己的臣子竟然能被那些大盐商所操纵,送到了如此高位。

要不是钟进卫极力劝说自己放出了厂卫,要不是钟进卫再三警告要小心复社,这一切还都被蒙在鼓里。

钟进卫听了只是笑笑,这就是来自后世的好处,他关心事情结果,就再次问道:“那事情最终是如何处理的?”

“参与民变的士子都已押解进京,这些人已被革除功名,准备流放海外。至于周延儒,也是如此安排。”崇祯皇帝简单地说了下,如果不是要藩王宗室封建海外的话,这些人中间有好多将是极刑的下场。

他接着又说道:“钟师傅,你所提议成立的廉政公署这次也发挥了作用,朕很满意。”

钟进卫一听,自己都差点忘记廉政公署的存在了,忙问道:“哦,他们怎么了?”

崇祯皇帝这次露出了笑容,对钟进卫说道:“在查抄那些盐商的家产时,有不少人中饱私囊,企图把财物据为己有。这些人不但包括了左都御史的人,还有东厂的人也有伸手,都被朕在你来之前已一一处置,全是流放海外的下场。”

钟进卫听了,有点八卦地问道:“那左都御史。。。”

崇祯皇帝听出了钟进卫的意思,笑着道:“他倒没有伸手,不过也是一个失察之罪,朕让他反省去了。”

没想到他昨天还在嚷着要治卢象升一个失察之罪,结果第二天这个罪名就报应到他自己身上了,真是世事难料!

崇祯皇帝接着继续说道:“此事朕已让人抄到邸报上,传遍天下。另外朕想着那个报纸上,也有必要宣传下此事,以警示那些潜在的贪官污吏。”

“不错,陛下英明,就应该让那些人知道他们头顶有一把看不见的正义之剑悬着,这样他们想贪都会考虑被发现的可能。”

钟进卫马上给崇祯皇帝的这个措施点赞,看来崇祯皇帝是越来越懂得利用舆论了。

他没有说什么达摩克利斯之剑,免得崇祯皇帝又问,就简单用了正义之剑代替了。

崇祯皇帝处理南京民变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让钟进卫挑不出什么毛病,少年天子随着时间的增长,执政的能力也在慢慢地增强。

这点是钟进卫所乐于看到的,一个能独立对付掉权势滔天的魏忠贤集团,智商不可能会低,只要引导好了,怎么都不可能再出现历史上崇祯皇帝所犯的那些错误。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所给的赞同,他在心中也是微微自豪。不过他很快把这事放脑后了,他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东厂刚送过来一份你要的调查报告,有关大明生员情况的调查报告,你看看。”

他说完之后,内侍便把御案上的一份文档转呈给了钟进卫。

钟进卫马上接过来,细细地看了起来。他越看越心惊,那个后世谁写得《生员论》,说大明亡于生员之手,果然是有道理的。

第五百四十九章生员之论

钟进卫看完之后,把调查报告递还给了一边的内侍。上面的崇祯皇帝见了就开口说道:“钟师傅,这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得吓朕一跳啊!”

钟进卫听崇祯皇帝的感叹,他也颇为感慨。不说报告中说一个大县基本都有上千生员这事,因为钟进卫对此不敏感,但后面所说的情况就让他吃惊了。

一个县有十万顷地,而属于生员的就有五万顷,因为生员有粮田是可以免税的,稍微用些手段,这五万顷地就全免税了。但这个县一共有十万顷地,就必须交十万顷地的税。这些税最终都落到了那五万顷地的百姓身上。

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惊人的比例,十万顷地有九万顷是生员的。也就是说,十万顷地的税最终压到了只有一万顷地的百姓身上。

还有徭役也是一个道理,统统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让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亡。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就是因为生员太多。那些有钱乡绅看到生员享有的好处,纷纷使尽手段,或买或捐来取得生员资格。

钟进卫点点头,严肃地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但现在还不合适去做。”

崇祯皇帝早已看了这份报告,也有过思考。听钟进卫所言,也不吃惊,点头询问道:“钟师傅所言是为藩王宗室封建海外一事?”

“陛下英明,土地兼并所引发的流民,刚好给了藩王招纳大量的人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有如此,才会有最多的百姓离开大明前往海外,这是其一。”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听着钟进卫继续往下说:“其二,土地是我们汉人的命根子,要是动这一块的话,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剧烈反弹。在这多事之秋,大明正开始改革图强要中兴之际,会增加太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太大。臣以为,朝廷得抓大放小,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说。”

崇祯皇帝也是这么想的,他听钟进卫说得和自己想得一样,就开口说道:“钟师傅,你说得这些,朕都明白。朕就是想知道第二点如何解决?”

崇祯皇帝指得第二点,其实已经发生过几次严重事件了,包括这次的南京民变。

具体来讲,就是生员凭借自己的一些特权,扰乱官府的正常办公。

生员可以见官不拜,有粮可领,有徭役可免。平时依仗自己是官府在地方势力的延伸,勾结胥吏或者本身直接就是胥吏。遇到触犯他们利益的事情,或者收取贿赂后,常常阻扰官府做事。

如果官府想治一治这种情况,就纷纷鼓噪起来,说什么杀士、坑儒,群起而攻之。或贴大字报,或堵衙门口,不一而足,最终的结果往往会如这些生员的意。

这种事情其实在大明已经延续了一百余年了,以致生员越来越嚣张。从万历年间到崇祯三年,光是有生员领头闹事的大规模民乱就发生了好多起。

在大明一朝,谁都要名声,没有哪个儒士肯担当杀士、坑儒的名声,就算是皇帝,也是不愿意的。

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则是生员和各级官吏之间复杂的关系,比如同窗、同年、座师这些关系,甚至延续到了钟进卫来之前的那个年代,都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关系所在。

这次的南京民变之所以敢下手,是闹事生员背后隐藏的黑手被东厂番役给揪了出来,证据确凿,加上其所作所为又妨碍了国策的原因。

钟进卫想了一会,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事说难是难,说简单则也简单。”

“钟师傅,此言何解?”崇祯皇帝关切地问道。

“陛下,如果朝廷被动地去做此事,比如生员出一事,朝廷应对一事,则想根治此种情况就很难。”

钟进卫的这个话容易理解,不过不是崇祯皇帝关心的重点。他略微有点急迫地问道:“钟师傅,那简单的呢?”

钟进卫的眉毛一扬,声音略大地回答道:“陛下,简单的方法就是把生员引导回正途。这么说吧,朝廷优待生员的目的是什么,就让他们去干什么。可以结合当前的实际形势,再加以略微变化,就可以很好的引导生员。”

崇祯皇帝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他对钟进卫道:“还请钟师傅说说具体的措施。”

钟进卫闻言伸出一个手指道:“第一,严格执行朝廷对生员的规章制度,考核一定要严格定期举行,不符合者依例剥夺其功名。”

接着钟进卫又伸出第二个手指道:“第二,可适当增加生员的知识面,不至于让他们都去背诵套路固定的八股文。摸到门道的人,年轻轻就通过考试,以为天下大事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很容易出现只会动嘴却不会做事的人;摸不到门道却有才华的人,却一辈子不得当官,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合理。”

崇祯皇帝听了先是摇摇头,接着又点点头道:“钟师傅,朝廷之所以用八股文,乃是为了公平起见,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人为操纵的可能。不过钟师傅说得也有道理,如果朝廷选士只局限于八股文的话,确实会漏掉一些人才。”

他说到这里,脑中出现了宋应星、徐霞客,甚至是孙承宗、徐光启等人,后两者都是很晚才考取进士出身,才真正开始为朝廷出大力。

“钟师傅,八股取士目前还是不能少。不过你有什么补充的,不妨说说。”崇祯皇帝看着钟进卫,面怀希望地问道。

钟进卫不由心中暗暗点头,崇祯皇帝明显已经比自己刚开始见到的要成熟多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有点欣慰,然后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现在朝廷成立了研究所,其中的研究员都和散衔所对应了起来,其俸禄又有国企提供,可谓有名又有利,和普通的官吏其实并无多大区别了。臣建议,这一条路不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崇祯皇帝一听,心有所得,眉头一扬道:“钟师傅的意思是把生员等人再往这方面引导,让他们有事可干,有其他途径可选?”

古时的科举考试,比起钟进卫所在时代的高考,难度更高。真正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通过的只有极小一部分人而已。

有些通不过独木桥的生员往往就会留在地方为祸一方,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第五百五十章科举之补充

“臣正是这个意思。”钟进卫微笑着奏道。

科举一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了各方面的厉害关系。不是有很大威望的皇帝,不是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不能去动科举制度的。

关于这点,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也明白,他继续问道:“钟师傅,如何引导之?”

“加快推进成立两京十三省的研究院进度,公布地方研究院和京师研究院的隶属关系,地方研究员的选拔、升迁以及对应品级的规范。把研究院作为现有科举制度的一种有力补充,强化其研究、发展科技之功能。如此一来,从大的层面来讲,就形成了正常科举出管理人才、各级研究院出研发人才的一种互为补充、互不冲突的机制,既不会影响原有科举之途径,又能让更多的人才能够为国效力,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钟进卫这个设想,是开辟了一条新的出人头地之路,也是古代社会所没有走过的路。

他也不是猛然提出这么一个设想,而是之前已经做了一部分。先成立了京师研究院,还出了一些成果,有了实际的示范效应后才借着这次机会提了出来。

因此崇祯皇帝听了之后,就没有觉得很突兀,感觉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钟进卫刚才所说,只是把之前的事情总结了一下,使之更加明确了而已。

他想了一下,马上对一边的内侍吩咐道:“传内阁首辅温体仁觐见。”

虽然崇祯皇帝心底已是同意,但他还是要把温体仁找来,再行商量后才能拍板。

如果换成年初时候的话,说不定崇祯皇帝就直接拍板决定了。现在的他,做事稳重了不少。

“钟师傅,此法甚妙,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崇祯皇帝看着钟进卫,脸上露出一丝期待。

钟进卫一笑奏道:“陛下,各级研究院之人才基础其实还是读书人,只有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风气后,选拔的基础才会更大,得到的人才也才会更好。”

崇祯皇帝点点头,“嗯”地一声,继续听钟进卫的讲解。如果这样的话,不但有利于研究院人员素质的提升,还刚好能解决目前生员中存在的风气。

“臣想了个法子,就是把报纸充分利用起来。。。”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的话,马上脑中就想起他所说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当即会心地微笑了起来。

钟进卫看到崇祯皇帝的表情变化,知道他想到了什么,就说得更轻松了:“《明报》可以对大明所有人征稿,各方各面的研究稿件都收,只要其说得有道理,是别人所没有说过的内容,发明或者发现了什么东西,就都可以刊登出来。只要其稿件被刊登出来,就可以得稿费,另外再给其在学业上加分,这样名利都有,相信有不少人会参与进来的。”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温体仁过来了,崇祯皇帝就让钟进卫把他的想法向温体仁复述了一遍。

温体仁听了没有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