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面墙-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不会奢求自由,他们也没有什么理想,整日里脑子想的只是如何讨上面的欢心。底层的要向上爬,中层的既要担心底层又要惦记着不能漏过再往上钻的机会,而上层的则是使尽一切办法不让底下的人有天翻到自己头上去。
  为的是什么?只为了能说句话,为了能抽根烟,为了能睡个觉,为了不再无缘无故的挨打;或是为了自己的床位能够舒服一点,为了自己不会睡在厕所旁边。无数的勾心斗角在墙外看来都是这么的无知可笑,可设身处地的亲身去感觉,你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悲哀。
  人在墙内,就相当于被社会隔离了。除了偶尔的机会,你接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只会是墙内的种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心在这里是那么的朦胧。每个人都在掩饰自己的内心,好比隔着一层雾花玻璃似的。你必须打起十二分心思来算计别人对你的算计,否则你就只能去墙角蹲着去。一切的一切为了生存,礼仪廉耻在这里不值钱,想要活的舒坦,要么你有资本,要么你只能舍弃那张脸皮了。生命的本性在这里显示的淋漓尽致,弱肉强食,千古不变的恒定规律。
  我们不能强行定义墙内的人都是坏人,就好比我们不能定义墙外的人都是好人一样。其实本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那只是个评判的秤,而每个人心中又有着自己的一把秤。环境造就人心,只要你进了那道墙,想要活下去,所有的人就要把心中的秤压向同一边。
  PS:对书中写的冤假错案我也不会做太多描述,只有一个人,武当,因为我也曾经看过一个非常类似的案件。那是我们那里的一件大案了,也是一农村老汉拿刀捅了个人,不过他是为了他老婆。说是一男的勾搭他老婆整十年了,有一天,被他正好碰上,二话不说拿了把刀就上去了,事后自己又去了派出所。开审判大会时,按规定会堂的前三排都是要空着的。(那次是偶老爹硬拉我去,说是要俺接受思想教育,汗…。)我自个一人坐在了第一排,面前50厘米就是那条汉子,我当时很仔细的看了他很久。年纪不小,看样子是受了一辈子的苦,一脸的淡漠,可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他那一双眼睛。两只眼一直都是无神的半张着,眼神中看不出一丝的光彩,空洞的黑色眼瞳就一直死盯着我的裤脚,从他的眼中我找不到一点的生气,好象整个世界都于他无关一样,甚至当法官正式宣布他被判处死刑时,他还是一无所动。只是当身边的武警要将他拉走时,我才察觉到他的神态有了些许变化,在转身的一刹那,我耳边捕到了一声长叹。气息十分的悠长,仿佛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后的放松,又好象是在忙活了一天后回家躺在椅上的感觉。那时我心中产生的迷惘直至看这本书前一直没有解开,但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直在想墙内的春天和墙外的冬天哪个更冷些。
起点…大木匠篇   
  《主人公麦麦谈》
  小说《四面墙》以其写实的笔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墙内鲜为人知的世界。特别是主人公麦麦的遭遇不仅令人同情,更多的是让人深思。
  麦麦是一个极普通的知识份子,普通到放在人群中很难让人分辩清楚。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由于经历了由自由人到罪犯、再到被改造的对像的不平常历程,将一个知识份子对人性、对自由、对前途的知之甚少到有了一定较为清醒认知的心路历程,表现在每个读者面前。
  麦麦的“义气”让他在遭遇到情与法的决择时,让他选择了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做为一个知识份子很难再说他是一个法盲;而做为一个事业小成的商人(经商前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向公安机关提供假情况并资助再逃犯的法律后果,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做了。而且做得理直气壮。麦麦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逃犯是他的同学。帮助同学是义不容辞的,否则就对不起同学、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麦麦的“义气”并非是一时的意气,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的。当麦麦包庇逃犯事发被依法追究后,他的父母、妻子、同学、朋友并没有因为他犯罪而指责他,尽管亲人们非常伤心朋友也婉惜难过。这里当然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因素。但是麦麦对同学的帮助没有公愤才是主要的。也就是说,这种“义气”是人们所广泛认可的。假如麦麦如实向公安机关揭发了同学并协助将其抓捕归案,恐怕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就没的“混”了。甚至抓他的警察也不怎么难为他。在看守所候审、在监狱服刑所以受到较为友善的对待,都与此有关。大墙内的人们是一个很奇怪的人群,他们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对待那些杀人、伤害这样的犯罪是持宽容态度的。对于一些为义气、打抱不平的犯罪则是敬佩的。而对那些“花案”则是BS的。
  麦麦在服刑期间也表现出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如事不关己就遇事躲着走,即使是指点那么一下也不肯去做。而且也有意气失落的时候,但他最终还是表现出对前途的信心,对人性的渴望,这也是他能正确对待服刑、承认有罪的原因所在。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渴望友情、追求人性的麦麦,当他重返社会之后,也绝不会失去他的追求的。
起点…黑山老怪篇   
  《人性的光彩》
  丑与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常常一谈及罪犯就想到杀人强Jian之类的暴力犯罪,但罪犯也是人,在政策法律的感召下,也有改恶向善的一面,他们心中也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读《四面墙》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
  哥们儿的小说所拥有的读者量,令许多作家在起点的网络梦寐以求却望尘莫及。他的巨作《四面墙》真的像“四面墙”一样牢牢地控制了
  一大批读者,因为这部小说能够用精彩的故事扣住我们的心弦。
  一个心地善良为人讲义气但法律观念淡漠的的书商,在他自己意识不到“包庇”的时候,被公安请进了看守所。。。。。。 从此,他的命运就似
  乎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控制住,无论他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他的人生,由此走上了一条艰难而又委屈的道路。他是一位犯人,必须在大牢中
  去煎熬,必须以他所有荣华与幸福作为代价……

()免费TXT小说下载
  哥们儿在这部作品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鲜见的小说人物——麦麦,揭示了这个人物个性的多面性、复杂性,把他放到一连串由于他的个性
  所决定的命运中去打造,完成了一个理想的文学性格。当然,麦麦的个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他从小就受学校的规范教育,懂得真诚、
  善良,懂得责任。他本来有理由躲避,不向施展提供接受逃脱的金钱的,但架不住朋友的义气劝说和兄弟的请求。可笑的是,他白天去派出所说明情况,晚上回来则必须去跟施展联系,提供资金。他几次都可以选择逃避,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走上不归路。结果是,他的被派出所礼貌的请去,自己则成了人家牺牲的对象,成了囚犯,到监狱服刑。故事那种强烈的命运感将深深地打动读者,而人物那为了朋友要忍受社会压力的委屈感则使这个善良软弱的男人突现了坚强刚毅的一面。真实是麦麦这个人物成功的基调。我们知道,每部作品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基调。我以为,麦麦性格特别具有生活哲理意味。他的气质正是在复杂的现实中渐渐培养而成,他的思想也是在生活磨难中不断升华(这点我自己也不信,也许是自己的希望)。我们在体味麦麦这个人物的魅力时,也更加认识司法的人性化。
  过去的2003年可以称为是“人性化司法年”,司法机关出台的一系列具有亲民色彩的措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法治思想。
  哥们儿的“四面墙”在某种程度上力求摆脱传奇与神秘,使之成为非常生活化、明朗化的可读小说。他的作品离我们熟悉的生活很远,又离我们熟悉的生活很近。因此,较之我们读过的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而言,哥们儿的作品思想含量明显丰富了许多。用现在流行的批评术语就是“人性化”的程度相当高。
  其实,文学与人性是很难割舍的,只是这种人性来自社会关系,而不是来自抽象的观念。值得赞赏的是,《四面墙》在描写和表现人性方面越来越依据广阔的社会生活,越来越成熟地在命运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他试图比别人更加深刻地揭示囚徒心灵深处那种“人性”的光彩,写出囚徒这个“职业”(我只能这样认为,因为我无法归类他们)特殊的人生。他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于是,有了以这种“人性”为魂的牢狱小说模式。
  我们知道,今年好像流行牢狱文学,主题与之较接近的有海岩的《深牢大狱》,《深牢大狱》讲述一个英俊男警察的命运故事,从警察到囚犯,到他原来工作的监狱服刑。
  一个作家要贡献一种写作模式,除了自身思想艺术成熟到位以外,更重要的是与广大读者沟通交流的结果。没有读者或只有圈子读者的作家没有资格谈模式,也不存在模式。读者成就作家的模式。《四面墙》将再次展示哥们儿模式对读者的号召力。能证实这一点的事起点的推荐帮,在哥们儿住院生病的日子里,论坛里少的事催促,多的是关怀和积极的讨论,结果是在推荐榜在哥们儿不更新的情况下不降反升。。
  当然,模式也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很可能过于钟爱模式而中止艺术上的突破,以至被动地迎合读者。哥们儿的模式也可能会出现局限。不过,现在文学对“人性”对人生探索远远没有结束,“四面墙”模式的生命力还特别旺盛。这意味着,仍然要积极巩固和发展这个模式,而不是过早改变。
  坦率地说,出版界对哥们儿的“四面墙”作品长期保持令人费解的冷漠(也许我理解错误,因为我看到许多不怎么样的作品都出版了,虽然出版不是评价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是我还是真心希望能手捧一本书,躺在床上阅读)。也许,哥们儿这样的“通俗”作家进不了评论家的视野(也许更大的可能是题材问题,这里我们不做讨论),只能在“书评杂论”里炒作。哥们儿以他的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证明了他的作品的含金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着深厚的“诺贝尔”情结、很自我的作品差。事实上,我们有许多看上去很“纯”的,让评论家津津乐道的作品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有的很可能是包装过的文化垃圾。不关注哥们儿这样的作家,是评论的失职,也是评论的失败。如果我们评论懂得与时俱进,以读者为中心去展开文学批评的话,那一定要感谢哥们儿以及“四面墙”模式提供的有价值的评论资源。
起点…淡漠青衫篇   
  评《四面墙》---不可不来,不可常来(作者: 淡墨青衫 )
  “不可不来,不可常来”是《四面墙》的作者给欣赏这本监狱纪实文学读者的忠告,我能理解他话语中的热情---他真是为了我们好,对此,我表示感谢,但坚决不打算“来一回”。
  看这本书我用了十四个小时,当真是酣畅淋漓痛快之极,到不是作者有魔鬼般的文笔,能另我在电脑便秘也似端坐良久,戕害着我明媚的双眼---委实是他说的故事太精采。这部网络作品带给我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皆因在《四面墙》之前,从未看过关于监狱生活这样鲜活精采而又真实残酷的纪实小说。在看《四面墙》之前看过的关于监狱的有方苞的《狱中杂记》,但年代太久太简约,而且记录的是封建社会;李敖虽然是大家,但他好象志不在此,关于狱中生活写的极少,没有系统的记录过。
  所以,《四面墙》等于一颗闪烁的流星划过我黑暗的心---这样形容有一种变态的感觉,但到是我最诚实的阅读态度的表述,乍看此书绝对是猎奇心理在先,毕竟社会主义的大狱我没有去亲身体验过,阅读伊始,好奇心便使我欲罢不能。作者自称此书是“大流水”,我深以为然,文中使用的小说技巧很少,基本上都是用平实的叙事体来讲述作者的亲身经历。从交待犯罪起因-犯罪过程-刑警调查-看守所-劳改队-出狱,作者如洪水般一泄而过,卷走一切会影响读者阅读快感的小技巧,也没有试图用笔去重塑和创造人物,虚拟事件,作者虽然使用第一人称写作,但没有第一人称的毛病,并没有试图用“我”去左右和影响小说情节的发展,“我”并不是狂热的介入者,但也不是冷静的旁观者---《四面墙》不允许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人在狱中身不由已,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