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公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第一公子-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大部分人都是猜测那是要对付赵光义的策略。

    赵匡胤也对自己的这位皇弟无可奈何,其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关于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被赵拒绝的事情。

    大宋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巡洛阳,这是真的衣锦还乡了。

    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

    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

    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

    传说赵匡胤回到夹马营旧居参观时,欣喜怀恋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还从某处土坷里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爱不释手地带在了身边。

    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

    赵匡胤突然提出了迁都洛阳,令群臣大为惊骇,而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也让赵匡胤满心不悦,索性在洛阳一住两个月,拒绝东返开封,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迁长安。

    如此僵持的两个月对群臣无疑是一种折磨,洛阳的日子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最

    后,终于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劝动了赵匡胤,虽然还是心有不甘,但悻悻之间总算肯起驾回京了。

    五个月后,开创了大宋江山的一代圣主在开封的皇宫中猝然亡故。

    赵承嗣心思不停的活跃着,这些都在史料上记载的。

    赵匡胤迁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自己的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所以最初定都开封谈不上选择,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承袭。

    开封确实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定都于此的都是短命政权,但赵匡胤雄才大略,大宋开国后即开始为开疆扩土而南征北战。

    战略上以攻为主,战场主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十多年来国都从未受到过威胁,而开封的通达便利更成为了利兵利战的优势。

    应该说,宋初定都开封是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客观需要的最佳方案。

    问题在于,当大宋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南方诸国而将目光转向北方时,形势却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盘距在山西的北汉政权联合北方的契丹,凭借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势,成功阻止了宋军向北的步伐。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皆受挫而返。

    当战略上的进攻转化为对峙,作为一个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从心而产生失望和无奈,也当然会意识到巨大的危险。

    北汉在黄河以北,与汴梁仅相隔一河。而强大的契丹也随时有可能挥戈南下,以汴梁平坦开阔的地势,如何抵挡辽军铁骑?

    要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为险,所以驻守开封的禁军数量急剧膨胀。

    那些已经习惯于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们,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师或许会感到心安,而赵匡胤则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军队庞大对国力的巨大消耗。

    他提出迁都洛阳就是为了“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只可惜,他的远见卓识未能得到大臣们的理解。

    极力反对赵匡胤的提议,大部分臣子都反对。

    最终在赵光义“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的劝说下,不得不做出妥协。

    其实,对于这次迁都之议还有另一种猜想:御弟赵光义早有谋位的野心,一直在做着精心准备,他作了十几年开封府尹,在京城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

    不管赵匡胤对此是不是有所觉察,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过是受了他的鼓动,帮他制造氛围而已。

    这样的分析“阴谋论”色彩过重,却并非没有道理,此后事态的发展,甚至包括赵匡胤几个月后的诡异死亡,都可以作为怀疑赵光义的理由。

    在最终做出妥协时,赵匡胤忍不住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此语在百年以后验证。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着大宋十分之九的财力,却仍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

    开封终于在靖康二年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

    现在赵匡胤说出来汴京已经是是非之地,要去洛阳巡视,谁又能保证这是不是对赵光义有所警示呢?

    不过赵承嗣却不敢乱说话,只是低着头,这种事情是可以乱说的,这毕竟是人家赵家的家事

    虽然自己也姓赵,但是不是人家赵氏皇族。

    不过想到宋朝的百年屈辱,赵承嗣还是忍不住的说了一句:“官家,臣下冒死猜测,莫不是您有迁都之意?”

    赵匡胤眼中精光乍现,这小子说到自己的心坎之中去了,这小子果然不是一般的人。


………………………………

第一五九章 在德,也要险

    “纯臣,你可知道你这是死罪,妄议国都这是诛九族的大罪。”

    赵匡胤直勾勾的看着赵承嗣,似乎真的想要治罪一般。

    一朝的国都都是在建国时候定好的,还没有说在王朝上升期间更换国度的。

    一般都是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才不得以更换国都的。

    就像商朝中前期就就频繁的更换都城,政局相当不稳,差一点灭国,知道迁到殷这个地方,才算稳定,开启了青铜时代,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

    现在大宋王朝国力蒸蒸日上,怎么好更换国都呢?

    赵承嗣这样说完全可以定罪。

    但是赵承嗣根据历史上的一些记载,知道赵匡胤也有更换都城的打算,所以自己说了出来。

    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让那些悲剧历史重演。

    汴京城确实航运便利,但是也无险可守,一旦被攻破,整个国家就灭亡了。

    都城是一个朝代的象征,一旦被敌人占领,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灭亡了,对士气是一个打击。

    “臣知道,这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臣效忠的是官家,是大宋,有些话不得不说,即使后果是自己难以承受的,可是依然要说。”

    赵承嗣傲然战着。

    “臣下也知道我不说这些话,什么是定都会没有,但是如果说了,也许臣会就此离开这个花花世界,可是我依然会选择将心里话说出来,因为我问心无愧。”

    其实赵承嗣心里在犯嘀咕,刚才自己说出来那番话的时候,就后悔了。

    天知道自己来到这个时代改变了多少东西,自己虽然是为了华夏民族打算,但是难保皇帝不会拿自己开刀。

    刚才自己的刚刚从鬼门关走了出来,因为赵光义的事情。

    现在自己嘴贱竟然说什么都城的事情,这不是找死吗,不过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也没有退路了。

    “官家,我虽然不学无术,可正因为如此,我才勤奋的读史书,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终于有所得。”

    赵承嗣开始装逼了,有所得,能没有所得吗?

    自己前世研究的可是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自己读的史书不是一般的多,明智早就明智了。

    “就说这都城的事情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就像汴京是我们大宋的都城一样,提到大宋,就会想到汴京,所以都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国家,都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赵承嗣在赵匡胤严厉的眼神下赵承嗣还是说了出来。

    “历代都城不是占据土壤肥沃宜居之地,就是有这天险守卫,但是这些我们汴京都不具备,汴京虽然地处中原腹地,可是地力早就被耗费十之八九了,我们大宋所需基本上靠着航运,好在汴京的航运便利,但是百年之后航运就会成为一种负担,那个时候国力疲惫,对我们大宋就是灾难。”

    赵承嗣心里发笑,这在历史上可是赵匡胤的原话,这话他能反驳吗?

    赵匡胤心里深以为然,但是却不露声色。

    “按照你所说,也许用不了百年朕的大宋就会……”

    虽然自己心里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他不睡说出来。

    “官家,臣所得话可能是大逆不道,但是总的来说臣都是为了大宋好,臣绝对没有任何私心,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官家到底如何打算,那就不是臣应该考虑的了。”

    赵承嗣就所说的就像是御史闻风奏事,皇帝信不信,他们不管,他们的职责就是奏事。

    采纳与否那是皇帝的事情。

    赵承嗣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至于到底皇帝心里怎么想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好,就当时咱们君臣之间的私人谈话吧,如果,朕说的是如果,如果大宋更换都城的话,那么那里是最合适的地方呢,放心你大胆的说一下。”

    赵匡胤屏退了所有的人,所有的太监都被赵匡胤给赶到外边了,并且任何人都不准偷听,否则小命难保。

    而赵承嗣此时也是骑虎难下,不说也没有办法了。

    “官家,您是天子自然知道大秦帝国,这个西部边陲的小国,经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大国,最后一统东方六国,显赫一时,咸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孝公从栎养将都城迁到咸阳,一方面是为了摆脱旧贵族,另一方面未尝不是为了安全考虑,咸阳据据崤函之固,多次成功的阻挡了东方六国的进攻。”

    赵承嗣这就还是喷起来了,不过他说的都是有根据的,而且都是史书上记载的。

    “官家试想一下,如果咸阳一马平川,还没有等到千古一帝秦始皇出生,秦国就一定灭国了,虽然说国都在德不在险,但有的时候德行并不是万能的。”

    赵承嗣越说越兴奋:“当然臣并不否认德行,可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还是要靠武力解决一下问题,就拿咱们大宋来说,想要收复江南唐国,靠仁义行吗,那要靠武力,再者说如果唐国金陵没有长江天险,他们能坚持到现在吗?”

    金陵靠着长江天险,阻挡了大宋的进程,现在大宋想要收复唐国,首先就是要解决掉长江天险的事情。

    金陵都城靠着这个天险,让大宋望而却步,这就是天险的重要性。

    赵匡胤何尝不明白这些,要是没有常见的话,那么唐国早就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如果唐国换成汴京的话,自己早就已经得手了,那里还用等这么长时间。

    这小子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都城的天险也十分重要,这一点和自己的想法也确实一样。

    自己不仅仅为现在的大宋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毕竟开国皇帝做些事情还是相对容易的。

    自己迁都的想法早就有了,不过一直没有实施,现在这个小子居然根据自己的只言片语就推测出来自己有迁都的想法,不简单。

    “纯臣,那你觉得如果大宋要迁都的话,那里比较理想,不要有什么顾忌,这是咱们君臣两个之间的谈话,这里也没有外人,朕相信你。”

    赵匡胤拍着赵承嗣的肩膀,一副我很器重你小子。


………………………………

第一六〇章 天子守国门

    一国之君向一个小子询问在那里建都比较好,这未免有点荒谬。

    如果赵承嗣是当朝重臣,比如他是宰相的话的,赵匡胤这样问,也不奇怪,关键他是一个官。

    武德司的武德使,在满朝文武之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高官。

    虽然他属于典型的位卑权重,可这样的事情根本轮不到他参与。

    事实是赵匡胤开口询问了。

    “官家其实这样的事情不是我这样一个小吏应该说的,既然官家询问,不敢不应答,历代都城莫出长安和洛阳两城!”

    长安和洛阳都是古都。

    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洛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官家我们先说说这长安当时作为都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

    长安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

    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

    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

    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裏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