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转身欲走。
    贾代善心中同样不平静。不是因为启圣帝,而是因为四皇子突然站出来的举动——
    虽然不是弹劾同一件事,但他其实也做好了弹劾太子,激怒启圣帝的准备。
    只是没想到,被四皇子抢了先。
    但看着太子远比他预料中还要颓丧的表现,他便知道,四皇子去做这件事,比他更合适。
    “太子殿下,”贾代善叫住太子,“四皇子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您好。”
    虽然与四皇子不对盘,但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他不能让太子与四皇子产生嫌隙。
    太子脚步顿住,半晌后,自嘲一笑:“你们都看得清,怎么孤就跟被人蒙上了眼睛似的,还妄想着……”
    “殿下!”
    太子住嘴,哈哈大笑三声:“国公,孤明白了。”
    说罢,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原地。
    贾代善看着太子的背影,不知怎地,突然觉得看起来特别孤寂失落。他摇了摇头,“想什么呢?人家可是一人之下的太子,这天下迟早是他的,日后这天下的人都得奉承他,就算他觉得孤单,那也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幸福得多。”
    贾代善转身,朝着宫门的方向离开。
    贾敬站在宫门处等他:“二叔,太子殿下怎么了?”
    贾代善摇头:“没什么,只是想通了。”
    “想通?”贾敬奇怪,“太子殿下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怎么没有?”贾代善回头看了一眼朱红色的宫门,“这天底下最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在皇宫却根本不曾有人在意。这在意的那个异类,可不就想不通了吗?”
    贾敬瞳孔紧缩,赶紧住嘴。
    贾代善拍了拍他的肩膀:“敬儿,以后啊,记得互相扶持,不要跟……似的,父不父,子不子……”
    他顿了顿,苦笑,“我怎么有资格劝你呢?我那府上……呵呵……”
    第84章
    修仙题材的话本儿才发行,就吸引了许多读书人前来购买。
    茗心茶馆这些属于林家的茶楼茶馆,在书发行的前一天,便开始在说书讲故事,很是吸引了一批客人到林家书肆购买《故事集》。
    虽然遗憾于《故事集》里的故事并没有预想中的新奇,但相较于其他书肆的话本儿,《故事集》的内容已经是难得一见的创新,读者自然不会觉得不满。
    之后,林家书肆又举办了许多次征文,给那些以写话本儿为生的文人增加了许多可写的内容,其中虽然没有出现注意青史留名的,但质量很高,很受大众欢迎,最后不但在各大茶馆被改编,成为说书人的最爱,还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戏曲,随着各大戏班子走南闯北的表演,而传遍了整个大夏。
    而这,还要归功于第一期《故事集》的内容。
    《故事集》中的十个故事,虽然开篇都是和往常一样的才子佳人,但高潮与结尾部分,却意外地颠覆。因为这些结局出乎意料的发展,在喜欢话本儿的那些人当中很是引起了一些轰动——
    这倒是贾数在挑出这些故事,并让林家书肆的人找到这些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过结局后没有预料到的。
    贾数原本以为,这样的故事结局,怎么也要花个一两年的时间才能让读者接受。
    当然,她更没想到的是,《故事集》在茶馆内口口相传,引起许多人争吵讨论的火爆局面,甚至还给林家书肆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京城内一家在权贵中十分知名的戏班子,在听过其中一个故事后,很是心动,尤其在听说故事来自于《故事集》,并让人将其买回读过后,觉得里面有好几个故事都适合被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
    那家戏班子有许多真心喜爱,且身份高贵的观众。
    在戏班子的班主有了这样的想法,并找到那些权贵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便被人带着来到了林家。
    林母对戏子的身份有些忌讳,若非看在那个权贵的面上,根本不可能让戏班主进门。
    所以最后,那戏班主与权贵是由贾数接待的。
    “你是说,想要购买《故事集》上面的故事,并将之改成戏曲表演?”贾数有些怔愣,“你确定?”
    在古代,戏曲基本等同于现代的影视剧了,那几乎是人人都渴望的消遣,真正受到观众欢迎的“角儿”,在大夏的百姓之中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堪比巨星。
    虽然戏子地位低,但真成了角儿,得了权贵们的真心喜爱,就不是能让人轻易欺辱的存在了。
    那戏班主自觉身份低微,并不敢拿乔,听到贾数问话便将自己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说了:“回伯爵夫人,那《故事集》中的十个故事,草民看过后,发现好几个都很适合改成戏曲搬上舞台表演。”他小心地看了贾数一眼,“其中最让草民喜爱的,便是《伶人怨》,还请夫人一定准许我等将这个故事改编。”
    贾数皱着眉,觉得这个发展有些出乎意料。
    但想到对方身份,她又觉得很正常,不由点了点头:“你说的是好几个故事都想改编?你们以往看中了某个故事,想要将其改编成戏曲,是怎么做的?”
    戏班主一听有戏,愈发不敢隐瞒:“回夫人,其他戏班子倒是改编过话本儿故事,但我们这个戏班子还从未有过将话本儿上的故事改编成戏曲的经历。”
    一般来说,戏曲新曲目的创造有三种来源,一是由戏班子的人自己完全原创;二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三才是改编话本儿故事。
    他们那个戏班还算有名,有钱,养的人也多,故而每月都能排练出一两个新曲目,原本是没必要改编话本儿故事的。
    只是戏班主实在太喜欢《伶人怨》的故事,所以才动了改编的心思。
    贾数当即拧眉:“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还想让他们当冤大头,将故事送给戏班子改编?就算林家财大气粗不在意这点银子,但写下那些故事的主人并非林家人,他们总不能不给人家一个交代。
    戏班主赶紧跪下:“夫人误会了,草民的戏班子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其他戏班子却做过,草民只是不知该不该照搬他们的处理方式。”
    文人大多瞧不上他们这些下九流的贱民,就算写话本儿的人不过是落第书生,但对他们这些在底层混迹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已经十足地高贵,若是没能耐,没名声,他们根本就没办法与写下故事的作者见面。
    贾数缓和脸色:“说说看其他戏班子是怎样做的。”
    “给故事的原作者一笔银子就好……”说这话的时候,戏班主的眼睛根本不敢落在贾数身上。
    正是因为觉得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林家书肆,戏班主才一直试图想其他的解决办法。
    戏班主以为贾数会生气,却见她偏头想了想,直接点头:“既如此,你直接找书肆的掌柜将原作者的名字告诉你不就好了?为何一定要到林家来见我?”
    林家书肆一向最看重名声,这戏班主理当不至于不信任才是。
    戏班主神情错愕:“夫人,您愿意将故事的原作者的姓名告知草民?”
    若告诉了他,他便不用通过林家书肆,便可自己去和那原作者联系,后面能用多少银子将故事买下来,便不是林家书肆能掌控的了。
    贾数完全不在意:“你直接去找书肆掌柜。”
    戏班主离开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草民还以为,伯爵夫人不会愿意让人将故事改编成戏曲……”
    毕竟那些故事在茶馆茶楼中,经由说书人讲出来,也是很可观的一笔钱财。
    他原本都做好求人的准备了,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他反倒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没几个月,《故事集》第一期中的十个故事,便有六个被改编成了戏曲,其中便有那戏班主最喜欢的《伶人怨》。意外的是,这些曲目大多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而饰演这些曲目的戏子,几乎每一个都在观众面前混了个眼熟,许多人甚至因此赎身。
    也因此,《故事集》在那些戏班的戏子眼中,完全就是抢都抢不到手的香饽饽。
    ——贾数将这些曲目的火热看在眼里,顿时心思活泛了——
    光是戏曲便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若是她直接让人将故事改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上演,岂不是比戏剧更加受欢迎?
    甚至于,她还因此联想到了给两个孩子的画像。
    贾数一直坚持着每天都给两个孩子画一幅画像,因为数量众多,且相隔一两天的画像变化不大,她若是将画像装订好快速翻阅,很有一种看孩子的成长短片的感觉。
    在古代,拍真人电影就不要想了——
    就算是外国,无声电影也还没出现呢,甚至照相机的出现都还早得很。
    但是无声的动画电影,却还是可以想想的。
    贾数记得现代的时候,有一个动漫十分出名的国家,那个国家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动漫伟人,哪怕在二十一世纪那种完全可以通过电脑制作动漫的年代,他仍旧坚持着自己手绘电影画面,每一部电影的出现,都是十多万张动漫原稿堆积出来的。
    若是能解决无法将画面按照完全相同的频率播放的问题,那么弄一个无声的动漫电影出来,似乎也不是那么为难的一件事。
    但在目前,无论是话剧还是动漫电影,贾数都只能想想而已。
    她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不过在此之前,贾数先做了另一件事。
    两个孩子的启蒙有些辛苦。不过认个字,林如海却不会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导,反而直接教他们背三字经,等背会了,自己按着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认,认完了,林如海才会给他们讲解三字经里面的典故。
    这对贾数来说,有些吃惊,而且觉得这样启蒙不太有效率,对孩子来说,负担也太大——
    字都不认识,就要开始背书,人干事?
    就算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林如海只不过教他们背诵四五遍,他们自己就能跟着将三字经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贾数还是觉得太坑了。
    关键两个孩子才三岁而已。
    所以,贾数干脆让人将三字经里面的字画成图画,然后教他们认字。等字都认得差不多了,她才又将其中典故绘成小人画,加深他们的印象。
    不得不说,贾数这样做不但简化了两个孩子学习的过程,还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林如海与林母在见到贾数弄出来的东西后,满脸赞赏,干脆让贾数将两个孩子的所有启蒙读物都弄成了带图画的故事书。
    给自己孩子准备的启蒙读物,贾数选择了亲力亲为——
    字,全部交给林如海写,画,则由她一笔一笔地勾勒,为了让孩子喜欢,她甚至给那些画都上了色。
    两个孩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
    林如海原本给两个孩子定下的,一年内背熟三字经,并掌握其中所有典故的计划,也在两个孩子将带图画的启蒙书拿到手后,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
    林如海见效果好,也更加高兴,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开始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而那些已经被两个孩子掌握的书,也就没了用处。
    贾数原本想将书好好保存起来,林母却对那些书意外地感兴趣,然后开口留了下来,之后也时不时地翻看。
    林母对那些书是真心喜爱,所以经常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偶尔几次,也会将书本落在之前看书的地方,没有及时将书收回。
    然后这些故事书就被某次前来汇报林家书肆营业情况的书肆掌柜看到了。
    他立刻从中发现了商机——
    因为印刷方式的原因,带图画的小人书并未普及。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倒是有许多草药的画像,但以前都是用雕版印刷,成本太高,以至于从未有人想过将图画与故事结合到一起。
    在林家见到给幼儿启蒙的图画书后,几个掌柜就将主意打到了上面。
    贾数停了几位掌柜的想法后,只是犹豫了下,便干脆让他们拿着给两个孩子的启蒙的图书带去了印刷坊雕版。
    一开始,印刷坊印刷出来的书自然是不带颜色的。而且这些书虽然带了图画,却也因为书籍本身的内容都是给孩子启蒙的,而且价格比传统的三字经贵了好几倍,是以并未引起读书人的注意。
    那些无意间翻开了这些书的读书人,甚至觉得林家书肆将好好的三字经等书刊印成那样,不过是哗众取宠,并无太大用处。
    在书被印刷出来的半年内,就算林家书肆的三个掌柜雇人大肆宣传,也完全没在京城掀起半点波澜。
    这却是三位掌柜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