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第三日,生意依旧红火,有一天的营业额甚至突破了三百文!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林稚发现,客流高峰主要出现在两个时间段:太阳没出来之前和太阳高升之后。
  没出太阳前的这段时间自是不必多说,做的是上朝官员的生意;而等到太阳高升之后,做的则是那些晚起之人的生意。
  比如那些不受父母管束的小儿郎,太阳晒屁股才起床,慢慢地梳头洗脸穿衣打扮,拾掇完了,肚子饿了,这才上街买早点吃。
  这点小小的懒散和现代人如出一辙,林稚突发奇想,若是做一做外卖生意,一定很是红火。
  这日林稚依旧赚得盆满钵满,正准备同往常一样收摊回舍,突然有一道声音在身后响起。
  “等一下等一下!小郎君请先留步!”
  作者有话要说:
  下章攻出场~
  没搜到确凿证据说宋朝没有鸡蛋灌饼,我们就当他没有。
  ①参考百度
  ②这里的“大哥”以及后文会出现的爹娘等称呼都是参考别的朝代。
  。
第4章 大理少卿
  林稚依言顿住脚步,回头一看,一个锦袍圆领的少年朝自己跑了过来。
  少年约莫十六七岁,长相俊俏,头发高高竖成一个马尾,周身尽是少年人的青涩气息,跑得累了,靠着林稚的炉车大口大口喘气,丝毫不在意炭火会弄脏衣物。
  瞥见他明显污了一块的衣角,林稚不忍道:“小郎君,小心脏。”
  少年这口气总算喘匀了,摆摆手,抬起头道:“不碍事!”
  四目相对,林稚发现,他居然认识面前的少年——大理寺少卿孟琼舟的弟弟,孟淮安。
  认识的原因很简单,有一次孟琼舟来慈幼局视察,孟淮安跟了过来。
  恰巧林稚当日身体不适,去医馆的时候见到了孟少卿的弟弟,却没能见到那位大名鼎鼎的孟少卿。
  孟琼舟不过二十五六岁,年纪轻轻却已经担任正四品官职,别说是甩开同龄人一大截,就连年长他十几二十几岁的长者都望尘莫及。
  据说他断案如神,破获的疑难杂案、平反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而众多案件当中,林稚对其中一则指马为鹿案印象最深。
  鹿脯是用鹿肉加工的肉干,味道咸香,是临安城一道有名的小吃。
  然而鹿肉成本高昂,有些商贩便动了歪脑筋,用马肉来代替。朝廷禁止宰马,鲜马肉不容易得到,造假商贩只能用老死或者病死的马来充当原料。
  死马很便宜,买到手以后,剥皮取肉,切成大块,先用烂泥埋起来,过一两天刨出,外观会很新鲜,但是不能吃——腐肉的味道太浓。
  为了祛除异味,这些奸商大量采购豆豉,用咸豆豉来腌制和炖煮死马肉,炖上一天,无论颜色、口感还是味道,都跟鹿肉没什么区别,可以批发给小贩了。
  造假一事表面无足轻重,实际获利巨大,再加上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一时之间竟无人敢接手此案。
  当时孟琼舟年纪极轻,又是新官上任,性格冷淡得远近闻名,所有人都不看好他。
  出人意料的是,短短半月,孟琼舟便查明了指马为鹿一案的黑幕,揪出了其背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所有涉事人员通通按照律法严肃处置,刚正不阿,冷酷无情,从此一案成名。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让他十分出名——这位孟少卿患有恶食症。
  恶食症就是厌食症,是一种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的病证。
  那日林稚无缘得见这位孟少卿,后来听慈幼局其他人将对方翻来覆去夸了好几番,说他如何气度不凡,如何丰神俊朗,如何俊美无双……诸如此类。
  林稚却觉得是他们的粉丝滤镜在作怪。
  气度不凡倒很有可能,至于俊美无双……
  想象一下,一个常年患有厌食症的人,多半是一副面黄肌瘦、形容憔悴的模样,能有多俊美?总之,他对此持怀疑态度。
  不过,站在他面前的孟淮安虽然仍有些青涩,却能看出未来必定是个美男子,如此想来,他亲哥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只可惜得了那种怪毛病。
  回过神来,林稚问:“小郎君是要买饼?”
  孟淮安点头:“对,看你快收摊了,可还有剩?”
  林稚低头看了看,笑道:“小郎君真是好运气,正好还剩下一张饼的量。”
  孟淮安嘿嘿笑了两声。
  林稚动作利索地煎饼,拿筷子戳破,倒入搅散的鸡蛋液——生菜叶用完了,他便多打了一颗蛋。
  将做好的鸡蛋灌饼一切一折,林稚递过去:“一共八文钱。”
  不用他说,孟淮安已经提前把铜钱准备好了:“我知道多少钱。小郎君,你在我们国子监可出名了,人人都说十里天街新开的饼摊,店主人不光长得好看,饼做得也好吃!”
  闻言,林稚哑然失笑。他不过一个开小吃摊的商贩,哪里称得上“店主”?这小少年夸起人来还真是……挺受听的。
  大门大户里出来的孩子,又是十几岁的年纪,不仅不叛逆,待人接物还这样有礼貌,实属难得。林稚不由得对这孩子产生了几分好感。
  “既然如此,下次来的时候给你们削价。”
  “不用。”孟淮安拿起饼,大方地扬了扬手,“他们一个个都有钱得很,不用降价。”话音刚落,和来时一样,一溜烟地跑没影了。
  林稚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
  少卿府毗邻十里天街,黄绿琉璃瓦剪边,雕梁花窗,四周围廊,修葺得十分精巧。
  孟淮安踏进垂花门,一路小跑,边跑边喊:“阿兄,我给你带好吃的来了!”
  这句话他从小到大喊了上百遍,莫说别人,就连奴仆们听得都有些耳朵起茧,纷纷装作无事发生,眼观鼻鼻观心,低头刷刷地扫着地。
  今日休沐,孟琼舟在屋内执笔题字,眼神不起一丝涟漪,淡声道:“不要喧哗。”
  “不行,今天这个哗我一定要喧。”孟淮安撩开珠帘走进来,“阿兄,你猜我买到什么了!不猜?那我就告诉你——当当当,鸡蛋灌饼!”
  他把那犹带热气的饼子往桌上一搁:“这饼子最近红极一时,程……我好些同窗想买都买不到。要不是我散了午学特意踩着点给你买回来,你还吃不到呢——就差一点,那小郎君就收摊了!真真是一步之遥,你还不快感谢我。”
  孟琼舟对这饼子也有所耳闻。
  近日上朝,隔两步就能看见几个官员举着这鸡蛋煎饼吃,他还以为是官家改了什么公厨食谱,后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然而他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这上面,笔尖一顿:“小郎君?”
  “是啊,你也觉得很奇怪吧?我一开始也以为,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饼子,对方一定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娘子——或者大娘子。却没想到是位小郎君,而且还是位长得很好看的小郎君……”
  看了一眼孟琼舟的脸色,孟淮安颇狗腿地补充:“当然,在我的心里,还是阿兄你长得最好看。”
  “不管是谁,以后不要买这种东西。”孟琼舟不为所动,“我吃不下,你买了也是浪费。”
  孟淮安可怜兮兮道:“我保证,你这次绝对吃得下……你要是吃不下的话,我替你解决,绝对不会浪费的!阿兄,你就试试吧,真的很好吃,万一这次你爱吃了呢?”
  从小到大,母亲和弟弟为他恶食的毛病没少操心,可惜总不见好。一日三餐,他只能强迫自己吃饱,从来没发自内心地喜爱过每种食物的味道。
  这饼真有那么好吃?
  孟琼舟垂下眼帘,纤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片阴影。他将毛笔轻轻放置于墨砚之上,拿起桌角被冷落已久的蛋饼,咬了一口,动作优雅美观地像在拈一朵花。
  许是多加了一个蛋的缘故,饼皮酥香,饼瓤却格外软和,和鲜香的茱萸辣酱结合起来,颇有几分刚柔并济之感。
  慢条斯理地咀嚼一番,将那口饼咽下去,孟琼舟缓缓道:“尚可。”
  闻言,一直在旁边盯着他的孟淮安瞪大了眼睛。
  对于他这个不是一般挑食的哥哥来说,“尚可”已经是绝顶好的评价了!
  要知道,他哥平常吃到什么东西,说的都是“不行”、“不好”、“吃不下”,就没有一句不带“不”字的。
  鸡蛋灌饼,是那位小郎君的一小步,却是他哥的一大步!
  “阿舟在吃什么?”
  这时,一个慈眉善目的妇人端着一壶茶走了进来——孟家兄弟的母亲,秦柔。
  作者有话要说:
  小老弟:为哥哥的爱情道路添砖加瓦
  ①“指马为鹿”参考《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癸辛杂识》
第5章 梅汁排骨
  孟琼舟放下手里的饼,低头见礼:“母亲。”
  秦柔已经年过半百,保养得却很好,一头茂密的秀发梳成雍容华贵的朝天髻,除了鬓角有几根白发,只眼角微微漾出几丝皱纹,整个人看上去温婉又大方。很担得起“和肃”这个诰命封号。
  刚刚孟琼舟说的那句“尚可”显然也被她听到了,一时之间又惊奇又欣喜,但见大儿子正在吃的饼子从未见过,估计是从哪个不知名嚼头摊位买来的,不免担心起卫生问题。
  孟淮安看懂她眉宇间的淡淡忧色,抢道:“阿娘,你放心,这是最近流行的鸡蛋灌饼,那卖饼的小郎君讲究得很,做出来的饼子干净又好吃。”
  说完,骄傲地挺起胸脯,“我特意给兄长买的!”这是在求表扬呢。
  秦柔常年幽居深宅大院,并不晓得近日城中流行什么吃食,既然小儿子说这饼的卫生安全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稍稍放下心来。
  她将茶壶放在桌案上,摸了摸孟淮安的头发,欣慰道:“我们小安真是懂事。”又看向孟琼舟,“阿舟,这饼子可还合你胃口?”
  不知不觉,半张蛋饼下了肚,这种满足的感觉已经许久没体会过了,孟琼舟原本没抱太大期望,现下却微微诧异,“很能入口。”
  蛋饼软嫩,用料新鲜,咸香可口,确实很好吃,比他从前吃过的硬煎饼好吃太多。孟琼舟有点理解这鸡蛋煎饼爆火的原因了。
  “那就好,那就好。”秦柔感动得几乎红了眼眶。
  孟父走得早,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多少年了,阿舟自娘胎里落下来的怪毛病,终于有了一点痊愈的迹象!
  “看来,以后要多多从那位小郎君那里买饼才是。”她若有所思道。
  孟淮安拍拍胸脯:“阿娘你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
  孟琼舟淡淡一笑,并不言语。不过一张饼而已,就算味道再不错,吃几天也就腻了,何谈治病?
  林稚还不知道自己被列入了某项未来规划,正乐呵呵地坐在床上,捧着钱罐数钱。
  “九百九十七,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
  自开业以来,短短五日,刨去成本费,他已经足足赚得了一贯钱。
  填饱肚子不成问题,小□□活仍需努力,至于他的终极梦想开一家酒楼……那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和赵二娘续租了半月,努力的小林同志出了门,准备上街进一批鸡蛋灌饼的原材料,顺便犒劳一下自己。
  宋朝的饮食习惯和后世大体相仿,除去花生、玉米、土豆、西红柿之外,各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在菜市场和果子脯都能买到。
  林稚想起前世曾去某地旅游,当地景区出售一种包装盒印着“大宋宫廷御膳”的花生糕,是用花生和白糖加工而成的点心。
  当时吃了只觉得味道一般,甜腻腻的,如今才发现不只口味普通,还有违历史——宋朝根本没有花生,怎么可能做花生糕?
  现在的商家啊……林稚摇了摇头。
  街市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莲藕莲藕,新鲜的莲藕便宜卖了!”
  “木瓜十文一斤!”
  “莼菜就剩最后一捆了啊,二十文!”
  林稚看了一眼那捆细得可怜的莼菜,心里直嘀咕:“这也能卖二十文钱,菜价真是越来越贵了。”
  精打细算,买了些自己喜欢又价格实惠的枇杷梅子、莲藕黄瓜,拎在手里慢悠悠游转。
  路过一处猪肉摊,见摊主不是那日撺掇自己做“那种生意”的小贩,林稚停住脚步。
  本朝猪肉无人问津有无人问津的好处,现代价格昂贵的精致小肋排,到了这里便宜得很。
  小贩冲他吆喝:“小郎君看一看,咱家这猪肉新鲜得很,怎么做都好吃!”
  这话不假,确实挺新鲜。林稚出手阔绰地买了一捆,想了想,又买了几斤猪肉肠——是时候该给鸡蛋灌饼升个级了。
  摊主见他出手大方,一次买了这么多东西,很是高兴,免费赠了一小块里脊给他。
  林稚笑着点了点头,临走前特意记住了对方摊位的位置,准备下次还来买他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