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重生薛蟠娶了林黛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重生薛蟠娶了林黛玉- 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沈益问了四皇子,四书五经他都读了,其余的东西读的不多。沈益将自己之前读过的史书,包括正史、别史、野史、杂史等等,都送给了四皇子。这些史书沈益都详细读过,书册里有很多夹页,上面都是他的批注,写明了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思虑和看法。
  将这些史书读完,这帝王之道该是如何,帝王之路该如何走,估计四皇子心中就有谱了。
  沈益还教四皇子了一套拳法和呼吸法门,只要好好练,将来他在宫中就有自保之力,然后就将四皇子送了回去。到了畅春园附近,果然很多人都在悄悄的找四皇子。沈益隐在暗处没有出面,四皇子跟着他们一起回去了。
  等四皇子走了后,沈益就将这事放下了,他自己科举不了,在京中也没有意思,就直接出去游历了。
  后来四皇子当了皇上,还联系过沈益,希望沈益能够出仕,做自己的太傅。
  那时,沈益已经将为官出仕的心,慢慢放下了。他寄情于山水,潇洒自在,已经受不来官场的拘束了,就拒绝了。
  沈益却没有想到,他后来回了扬州老家,竟然又捡了一个女徒弟。
  如今他徒弟宝钗突然在京中办了学院,他要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沈益到了京都薛家,让薛家人去找宝钗,宝钗听到师父回来了,连忙去见。
  沈益问宝钗建这个皇家女子学院的用意。宝钗这一生,最信任的人,除了薛蟠和薛太太,就是师父沈益,司徒澈尚且还要往后排。
  她建立这皇家女子学院的最终目的,宝钗并没有告诉司徒澈。宝钗苦笑,司徒澈之前想纳妾的事情,到底是让她在心底对他起了隔阂,不能对他全心全意的信任。
  如今沈益问起,宝钗没有犹豫,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说了。
  沈益听完,不由沉思。
  沈益和薛蟠一样,觉得宝钗走了一条很艰难的路。
  沈益这一生,早年丧妻后一直未曾续娶,一生无子无女。他收徒弟的时候,也没有性别偏见,收了一个女弟子,沈益心中自然对所谓的纲常礼法不屑一顾的。
  宝钗想改一改世道,提升女子的地位,沈益想起自己的亡妻,心中一痛,决定支持。
  沈益对宝钗赞许说道:“你之志向,为师不及也!”
  沈益多年没有见过皇上了,看来,自己是时候和皇上见一面了。
  皇上听说沈益求见,连忙让人将他请了进来。沈益到了御书房要下跪请安,皇上连忙冲过来扶住沈益,口中说道:“师父不可,折煞我了。”皇上在沈益面前,连朕都不自称了。
  沈益,在皇上心中,是他的师父和恩人!虽然两人只接触过短短几日,但是沈益将皇上从污泥中拉出来,又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最终登上了皇位。
  可惜沈益嫌拘束,坚辞不受太傅的位置,皇上只能给了沈益一块腰牌,让他遇见事情可以拿着腰牌去找官府帮助,作罢了。
  沈益和皇上叙了旧,就将自己又收了一个弟子的事情说了。
  皇上笑道:“原来薛蟠的妹妹,诚郡王妃竟然是您教导出来的,我的小师妹!怪不得!”
  自从宝钗建了皇家女子学院,宝钗就进了皇上的视线,皇上对宝钗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一定的关注的。
  沈益抚须笑道:“是呀,以后,你这小师妹还要你多照顾才是。”
  沈益从来没有求过皇上办事,如今难得开口,皇上自然答应:“我一定好好照顾小师妹,师父放心。”
  皇上毕竟是皇上,虽然沈益和皇上有师徒的缘分,但是沈益有分寸,不会指导皇上做事情。女子科举是移风易俗的大事,沈益自然不会直接要求皇上立即革新,让女子也能参加科举。
  不说皇上会不会听沈益的,即使皇上如今同意,女子科举做官能不能实行下去,也是一个未知数。改革,不仅仅是皇上同意就可以的,这牵扯到民俗民情和利益之争。
  沈益如今只是将宝钗的身份在皇上面前挑明。如此,以后宝钗想做什么事情,也更容易得到皇上的支持。
  皇上想封沈益为太傅,沈益摇了摇头,还是拒绝了:“不必了,老朽老朽,已经老了,就安享晚年了,不想在官场上折腾了。”
  皇上无奈,只能同意了。
  不说宝钗办学院的事情,单说之前使团进了京都,很是让人开了眼界,看了热闹。
  金发碧眼,原来这世间还有这种和大庆长相完全不同的人。而且还有一个国家的使团是女子带队,其他国家的使团中也不乏女子。
  大庆百姓一边觉得有失体统,外邦之人缺乏教化,不及大庆是礼仪之邦,一边又看的津津有味。
  外邦使团提处开放口岸,和大庆互市的要求,皇上和朝臣廷议数次,决定再开放一处口岸,开放互市。
  如今大庆只开了广州一处口岸,只许广州十三行代表大庆政府和外邦交易,对外来贸易限制很严格。
  如今水师已经练了起来,外贸利润不菲。皇上和朝臣商议,广州口岸现行的政策不变。除了广州口岸之外,将宁波口岸也放开。用宁波作为试点,看看开放口岸的利弊。以后试宁波的情况而定,要不要继续开放更多的口岸。
  而薛蟠,被皇上外派出去。皇上任命薛蟠为宁波市知府,正四品官,总理宁波事务,将宁波口岸经营起来,包括和外邦进行贸易,征收商税的章程。
  贾琏由正五品水师千户,升为正四品水师都司,统领宁波水师事务。手下兵额,由一千人,成为八千人,不足之处,贾琏可以自己招募兵员。


第120章 绛珠居士
  薛蟠将黛玉和薛太太一起带去了宁波上任。
  宁波港口之前被启用过; 后来随着禁海策略,又荒废了。很多住户被内迁,如今人烟稀少; 一片荒芜,所有的东西需要薛蟠自己重建。
  这宁波的政务; 皇上给了薛蟠职权,让薛蟠可以自专。
  薛蟠颁布了第一道政令; 宁波地界三年不征收田地赋税。第二道政令; 官府将在宁波修建码头,不派徭役,而是官府雇佣民工修建; 官府管一日三餐,根据工种不同,还有不同的酬劳可拿,从二十文到一百文不等。
  很多之前内迁的住户,见免赋税和不派徭役,都纷纷回迁; 甚至附近几个县市的人都迁了过来。很多家中有多余的劳动力的人家,都去码头找了活做。
  薛蟠忙着修建码头; 在码头旁边修建仓库,制定税收的章程。
  而贾琏以自己原来水师的班底; 招募新的水师成员,如荆绩这样跟着贾琏一起的老兄弟,这次也都有了官职,根据出海的功劳,做了千户或者百户。贾琏将水师招募好之后,就开始训练水师; 从宁波港口出海,将航线上面的海盗清剿干净。
  薛蟠根据大庆的农税和商税,以及对外贸易的利润,暂定普通商贸之物征收三成税。只要交税,在宁波地界,就享受官府和水师对所有商户的保护。
  宁波允许民间商人和外邦之人交易。虽然要缴纳三成商税,如果用仓库,要缴纳租借的费用,但是和外邦交易,其中胡椒、玻璃、瓷器、茶叶等等的交易,一转手,三倍甚至十倍的利润都不止。而且这边有水师,水师不停的在海面上游曳巡逻,也保证了商家的安全。
  民间商人自然蜂拥而来。
  外邦看宁波这边交易比广州那边自由很多,对外邦人士也不排斥,允许外邦人交易互市,甚至可以在宁波上岸,在城中住下,因此外邦之人更多的选择在宁波这边进行通商贸易。一时间,宁波港口商贸蔚然成风。
  宁波港口开放,禁海政策已经取消,大庆的商家开始造船,想出海到外邦去开展商业。
  薛蟠知道后,自然大力支持,在宁波开了船厂,开始造船,或卖或租给大庆商家。
  两年时间,宁波已经从一个荒废的乡镇,变得繁华程度不下于府城。商铺林立,大小商家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各行各业的商行都在宁波有了驻点,各种各样的厂房也在宁波附近开了起来。
  随着宁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涌来,宁波收到的商税也是连年增多。开设口岸的第二年,宁波一年征收商税已经有五百万两,不仅养水师绰绰有余,还能每年给朝廷缴纳三百万两的税收。
  宁波之地和外面格外不同的是,此处随处可见一些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异域之人。宁波此处男女大妨很弱,女子上街或者做生意,是寻常事情。这种现象,随着宁波的发展,往大庆各地扩散了开来。
  皇上收到薛蟠的奏折,看到宁波的发展,不禁击掌赞叹,赞道:“薛卿真是朕之肱股之臣!”
  因为宁波发展顺利,其后五年,皇上又陆陆续续的开放了厦门、福州、上海等口岸,具体情况参照宁波制定的政策。
  但是宁波因为口岸开放的最早,还是大庆最繁华的沿海城市之一。
  将公务的事情理顺,薛蟠闲暇之时,常常带着黛玉出去闲逛。有时他们会登上商船,到近海甚至真真国和茜香国游历一圈。他们穿上异域的衣服,漫步在和大庆环境迥然不同的国土上面。
  黛玉看着外面的东西,很是新奇。毕竟,之前她一般都是待在家中,很少出门。
  黛玉没有想到,如今能不带帷帽,自在的出门,而且以前只能在话本中看见的东西,如今都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游览大庆的山水,看着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海面,欣赏异域风景,体验人生百态,黛玉的心境和原来变化很多,不再拘泥于内宅,而是看向更广阔的天地。
  黛玉喜欢写些诗词,写完后就放在自己房间的匣子中。
  一日黛玉写完没有收起来,薛蟠无意间看见。
  黛玉的诗词充满灵气,不像是薛蟠自己做的诗词,虽然他也能做出诗来,但是满是匠气。
  而黛玉的诗词风流别致,浪漫多姿,最开始还有些哀愁悲伤之态,后来则开阔大气许多,而风流浪漫不改。
  薛蟠看的入神,没想到黛玉回来看见。她急忙将自己的诗词从薛蟠的手中抽出,对着薛蟠嗔道:“你如何将它们都翻出来了?”
  薛蟠从后面将黛玉拥入怀中,笑道:“娘子的诗词做的如此之好,为何一直放在匣子中,让它们不见天日?”
  黛玉一边整理诗稿,一边俏皮问道:“状元郎觉得我做的诗词好?”
  薛蟠将头搁在黛玉的肩膀上,诚心夸道:“比状元郎做的好,十个状元不及也!”
  黛玉羞窘道:“不过是胡乱写写,哪有你说的那么好?你又是哄我开心。”
  薛蟠将黛玉松开,走到黛玉的前面,按住黛玉的手,将诗稿从黛玉的手中拿走,看着黛玉真心说道:“这是我的真心话,娘子做的诗,确实比我好的多。”
  黛玉笑道:“那就多谢夫君的夸赞了。”
  薛蟠将诗稿握在手中,将这些诗词一字一句重新读了一遍,还是不忍将它们还给黛玉,让黛玉重新放在匣子中,就此埋没,不被世人所知。
  薛蟠将诗稿放在书桌上,坐在书桌前的椅子中,将黛玉拉了过来,让她和自己并排坐下,将她圈在自己的怀中,看着桌子上的诗稿,问道:“玉儿,你想不想让这些诗词刊印出去,让世人得知?”
  黛玉听完一诧,说道:“闺阁之词,焉能传到外面去?”
  薛蟠劝说道:“玉儿,你看看如今外面的天地,可还和之前相同?女子并不是非要禁锢在内宅之中的。你之诗词,远胜绝大多数男子,我不忍心让它们在这故纸堆中,不见天日。”
  黛玉还是有些犹豫。
  薛蟠知道黛玉在担心什么,继续劝道:“世人对女子多有苛责,女子诗词流传出去,确实容易招惹是非。玉儿,你可以取个别号,我去操作,不会让这些诗词和你联系起来。自宋以来,诗词中有婉约一派,文风侧重儿女风情,你这些诗词放在其中,并不显女气。”
  薛蟠将黛玉最近这一年写的诗抽出来,指给黛玉看:“而且,这一年来,你的诗词开阔大气,只要不说,谁能认定你是女子?”
  薛蟠说完,又叹气道:“只是这样,只要这世间风气如此,就无人得知这些诗词是你所写,委屈你了。”
  黛玉看薛蟠真心为她委屈,心中熨帖:“夫君不必如此为我委屈,这名利,我并不在意。你既然思虑周祥,将这些刊印出去,也不妨事。”
  薛蟠知道黛玉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不过他却是很在意,他很想有一天,世人都知道,这些绝世好诗都是黛玉所做。
  薛蟠想到自己和宝钗所努力的方向,他相信,终有那么一天。
  薛蟠问道:“玉儿,你想起一个什么名号?”
  黛玉一时想不出,笑道:“夫君帮我取一个吧。”
  薛蟠想到红楼梦中所说,黛玉是绛珠仙草所化,心中一动,说道:“不若你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