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薛蟠和陆安都是秀才了,陆先生自认为没有本事教下去,就要辞馆。
薛蟠却不想陆先生离开。
他们相处了近两年,已经有感情了。而且薛蟠觉得陆先生教的实在是好。
最后,薛蟠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他们薛家在金陵,一共八房,加上叔伯堂兄弟,其实是大族。但是走科举的,实在是没有几个,大多都是商户,都是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过日子。
这样子是不行的,后辈不成器,是撑不起家业的。
独木不成林,薛蟠希望薛家越来越好。
薛家是商家,连个族学都没有,家里重视的话请私塾教孩子读书。家里不重视的话,就直接做了纨绔子弟。
如今薛蟠虽然不是薛家的族长,却是是薛家的嫡枝,主事人,他觉得应该重视薛家族学的事情。
薛蟠直接将薛家祠堂旁边的两进院落改了改,改成了薛家族学。
后面那一进,让陆先生和陆安住,前面这一进,当做学堂。
凡是薛家的子弟,都可以免费进学堂读书。
薛蟠也害怕薛家族学变成贾家那样,所以给了奖惩。每个月都考试,前三名有奖励,而后三名有处罚。
如果考上秀才,每人奖励一百两银子,考上举人,奖励五百两银子。让这些学生们没有后顾之忧。
薛蟠开了祠堂,将族学的安排一一说明,让薛家族人送孩子入学堂,让陆先生当学堂的先生。
“先生,如果你管不过来,有至交好友,也可以请来二三个,同您一同管理族学。”
陆先生走了后,陆安还在薛家住,住在薛蟠院子的厢房中,和薛蟠一起读书。
乡试三年一次。上一次是去年,他们刚刚回金陵的那一年。下一次还在两年后,薛蟠松了一口气。
他如今的知识积累还很浅薄,如果现在考举人,考上的机会很微乎其微。两年以后,自己或许可以拼一下。
算一下时间,两年以后,宝钗十五岁,刚好及笄,到时候再给宝钗说亲事,还是能赶得上的。订好了亲,在家中再留上二三年,到十七、八岁再出嫁。如果那时自己能考上进士,宝钗自然在婆家受重视。
而两年以后,林姑娘正十三岁。一般上女孩子十三岁左右定亲,自己到时去林家提亲,有举人的功名,以林大人对自己的赏识,往好处想想,有那么一丝机会,林大人是会许婚的。
况且自己还有一个杀手锏。
林家数代单传,到了林姑娘这一代,更是只有林姑娘一个。
薛蟠可以答应林大人,此生绝不二色,不纳妾,没有通房。如果将林姑娘嫁给自己,等林姑娘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可以和林姑娘姓林,继承林家的香火。
想来如此条件,林大人会答应的。
这一切,都建立在他考上举人的基础上。
美好的生活,都需要自己好好努力呀。
不过林如海的身体,薛蟠还是很担忧的。
上一世的时候,林如海是在贾元春封为贤德妃前去世的,正好是二年后的九月初三。而下一次乡试在八月举行,放榜一般在九月十五日以前。
不过上一世林如海认为林姑娘终生有托,心中已经没有牵挂,这一世有林姑娘陪着,林如海担心林姑娘的未来,应该能多活一段时间吧。
薛蟠也想如今就去林家提亲,不过他有自知之名,如今的自己,配不上林姑娘。
用宝钗的话说,就是他怂了。
他确实是在面对林姑娘的问题上,格外谨慎。他不希望一次提亲不成,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
薛蟠在扬州安排了人,一但林如海的身体出现什么变故,就立即通知自己,让自己有时间应对。
薛蟠在京都的药店一直在收购珍贵的药材,每两个月往薛家送一次。每次薛蟠都将从京都的药铺中寄过来的人参、鹿茸、何首乌等补药,让福儿给林家送去,只希望林如海能长长久久的活着。
虽然林如海数次推辞,但是薛蟠还是两个月送一次。时间长了,林如海就默许了。
这次正好在童子试发案之后,薛蟠特意给林如海写了信,将自己的成绩给林如海说了,感谢林如海的赠书之恩。
如今最迫切的是,给薛蟠重新找一个先生,举人或者进士功名的。
许升在外面找了好久,同在京都一样,找不到愿意上门来的举人或者进士。这些人,都更愿意去找一个官方的职位,哪怕薛蟠出高价都不愿意来当先生。
薛蟠原本以为,自己成为秀才,已经和之前不同了。如今的现实证明,他依旧是士这一阶层的最底层。
如果实在没办法,薛蟠和陆安只能去金陵的府学上课了。府学老师皆是进士和举人,老师是不缺的。不过那里上课都是一个班一起上课的,有甲级班、乙级班和丙级班。薛蟠如果去,开始时一定会在丙级班,然后才能一点点升到甲级班。
丙级班上课的进度太慢了,而甲级班的人,都是已经将需要学习的知识学习完了的,要开始为了乡试冲刺了。
而薛蟠,很多新的知识都没有学习,乡试虽然也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是有时也会考到其他儒家的典籍,比童子试内容更深,更广。这两个班级都不适合他,他需要有个老师,按照他的进度,因材施教,节省时间。
薛蟠看林如海给他的书籍自学,但是没有人讲解,很多地方,他理解起来很吃力,这速度也太慢了。
薛蟠正在两难之间。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0…09…01 21:31:34~2020…09…02 19:39:2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游手好闲妞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阿拉拉朵 2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9章 乡试
这时; 福儿从扬州回来,带回来了林如海的书信,还带回来了一个人。
林如海的信中写道; 此人名叫沈益; 是个举人; 是他乡试时的同年和好友。
沈益的学问和他比,都是不差的。如果没有意外; 定能考上进士。不过沈益比较倒霉; 考进士的时候; 不是要守孝,就是生病了,一直有各种的变故。连着五、六次都是这样,最后更是伤了右手,直接绝了仕途。后来沈益就不再考试了,直接寄情于山水,游山玩水去了。
正好沈益这一段时间,路过扬州; 来林家做客。他言谈间提及自己不打算再游历了,想安稳下来; 在杨州坐馆教书。
福儿将薛蟠给林如海的药材都给了,然后言谈间提起薛蟠正在找新的先生,林如海就将沈益举荐了过来。
薛蟠特意去见了沈益。
沈益年约五十; 长长的胡须中夹杂着银灰; 整个人看着和林如海完全不同。没有儒雅,反而有一股洒脱的感觉。看着不像个儒生,而是像一个剑客。
薛蟠将自己这一段时间中,积攒下来的问题问了; 沈益对答如流。
连续数个问题都是如此,薛蟠就将沈益留了下来,做自己的第二个先生,住在陆先生之前住过的院子中。
这位沈先生和陆先生不太一样。
陆先生严谨,恪守师生的本分。在学堂中,除了学习的东西以外,一般不会多言。
沈先生却不一样,沈先生洒脱、豪放、豁达、不羁、喜画画、爱饮酒。讲起课来,天马行空,却又总能落在实处。
在几个学生中,沈先生和宝钗最投缘,教了一段时间书后,提出要认宝钗当自己的弟子。
沈先生明明看出宝钗的女儿身,却一点都不在意。想将自己平生所学,俱都交给宝钗,尤其是一手画技。
沈先生当初伤了手,手不能长时间使劲,不能拿重物。但是他寄情于山水,又想将自己所见画下来,偶尔用用笔是可以的,只是画不出特别精细的东西。
因此,沈先生自创了一种泼墨画法,画出来的东西,大气磅礴。宝钗一看就喜欢上了。
宝钗想拜师,征求薛蟠的意见。
薛蟠当然没意见,既然沈先生都不介意收一个女徒弟,薛蟠当然不介意宝钗有个师父。
直到很久以后,薛蟠和宝钗才知道,这沈先生有多么的了不得,不过这是后话了。
既然有了先生,薛蟠、陆安和宝钗就在薛家安心学习。
两年后,乡试开始。八月初八,薛蟠和陆安准时进入贡院,而宝钗乘坐在马车中送他们过去,看着他们入场,心中既紧张又羡慕。
乡试,又被称秋闱。总共考三场,每次考三天,一共九天时间。
也就是说,薛蟠和陆安要在贡院的号房中,总共呆九天时间。做题,吃饭,睡觉,方便都在狭小的号房中。宝钗想到这,又有些同情。想在科举上出人头地,不仅要学问好,还要有一副好身体,心理素质也要过硬才行。
自从童子试过后陆安生病,他们更是注意体质的锻炼,就是害怕考试的时候支撑不住。
乡试的主考官是京都派过来的翰林或者内阁学士,薛家之前已经打听过了,这次金陵的主考官是一个翰林编修,名字叫做宁远,是十年前的进士。而且薛家打听到了宁远的喜好和他曾经写过的文章。
他比较喜欢质朴的文风,反对辞藻堆砌、言之无物、语句空洞。
沈益看了宁远的文章,对薛蟠和陆安说道:“你们这次很幸运,遇到一个务实的主考官,你们的文风很合他的胃口,好好发挥,应该可以榜上有名。”
说着,沈益将宁远的文章仔细一句一字的分析,说了宁远为何这样写,喜欢别人怎么写。分析过后,又告诫道:“这只是一个参考,不用太过在意,保持住自己的风格,不要因为模仿别人而丢掉自己,学成个四不像,这种一般都被考官不喜。”
乡试考试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包括经义、诏、判、表、诰、策问等等。
其中最难的题目当属截搭题。因为科举已经举行多年,四书五经上的语句基本上都出过题,已经到了出无可出的地步。因此,有些考官就会另辟蹊径,将两本不同书上的语句各截取一部分,搭在一起出题。这种题目,审题难,是考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做题更难,要将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自圆其说,逻辑自洽。(注1)
九天后,薛蟠和陆安都从贡院出来,蓬头垢面,脸色青白。不过还好,他们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像有些人,是被官兵抬出来的。
宝钗连忙让跟过来的小厮将两人都搀扶着放到马车上。
马车上已经铺好了软褥子,他们上去后,就让他们躺着休息。等接到了家里,家里已经熬好的浓粥和参汤,还有大夫等着,就害怕他们在考试中落下病来。
大夫给他们诊过脉后,说道:“两位公子还好,就是疲劳过度,多歇息几日补补元气就好。这参汤一人可以喝上一碗。”接着指着薛蟠说道:“这位公子还有些忧思过重,如今还不显眼,时间长了恐怕会影响身体。等以后要放宽心态,多排解自己。”
“忧思过重?”宝钗有些黯然,哥哥为了薛家,为了自己操了那么多心,自己一定要好好开解哥哥。
实则薛蟠忧思过重,不仅是因为科举,薛家和宝钗,更多是为了林如海。
等了三日,薛蟠和陆安缓过来劲。他们将自己的答题内容都写了下来,交给沈先生,沈先生看完后说道:“写的都不错,如无意外,应该能在榜上。”
宝钗也花了几天的时间,将考题的内容答了一遍,沈先生看过后,自豪的说道:“我沈益的弟子,果然不同寻常,不输男儿。”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宝钗听见师父如此说,心中五味陈杂。
薛蟠身体恢复过来后,已经八月二十六。离上一世林如海去世的时间……九月初三只有八天,扬州那边没有消息传来,证明林如海身体无恙。
但是薛蟠还是焦躁不安,他没有办法在金陵再等下去。他害怕,万一林如海在九月初三那天出什么意外,他追悔莫及。
薛蟠顾不得如今还没有放榜,给薛太太说了一声,将家中所有的药材药丸子打扫一空,带着福儿直奔扬州,他要在扬州林家守着,以防万一。
到了扬州,已经九月初一,薛蟠见了林如海。
林如海和三年前比,身体更加消瘦苍白,明显病弱了很多,但是还是可以走动的,薛蟠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贤侄此次来,所谓何事?”林如海不解的向薛蟠的问道。
“学生刚刚参加过秋闱,特意来感谢大人当年的赠书和荐师之恩。”薛蟠编了个谎话说道。
“不知贤侄此次考试,感觉如何?”林如海有些感兴趣的问道。
“沈先生说,如无意外,应当榜上有名。”薛蟠回答道,带着些微求表扬的神态。
“不错。”林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