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太师-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云甫无声笑笑,叹息间呼出一口酒气,言语道。
  “去吧,过两年孤会去印度看你的,那个地方事关中州五百年基业,除了你,让谁去孤心里都不踏实,你是孤手把手带出来的,只有你,能替孤看好藏州。”
  杨士奇长身而起,随后拜下身来顿首说道:“臣,定为大王肝脑涂地,求报大王恩泽之万一。”
  “起来,快起来。”陈云甫走过去扶起杨士奇,替后者抻了抻衣摆,含笑道:“孤信,孤最信的就是士奇你了,坐。”
  两人重新落座,陈云甫看向杨士奇问道:“和孤说说,去了印度之后,你打算怎么做。”
  后者斟酌着,慢声言道:“清丁、重教、抑学、扩产、兴建。”
  陈云甫面无表情,只是从鼻音中嗯出一声来。
  “继续说。”
  “臣去藏州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清查丁口,厘丁之计为国之根本,弄清楚印度到底有多少丁口,生活习性如何、生活方式如何,臣才好对症下药的进行施政。
  臣为外族,想要在印度稳定住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效法如今德里苏丹国的突厥人,倚重印度当地的宗教,利用他们的宗教来控制他们的百姓,实现国家稳定,不给中州、给大王带去麻烦。
  圣人王化、开蒙启学不适合印度,所以要抑学,不办任何学堂,只要不让当地的百姓启蒙开学,他们就会一直愚昧下去,一代代,三百年内皆如此。
  南印度公司已经到了,臣会和南印度公司一道,在印度扩大生产,以实现物产丰饶、衣食禀足。
  最后便是多修阔道、河渠、港口、城池及神寺,阔道可以让生产之物畅行流转,河渠为水利可灌溉农田,保护粮食,港口用于与中州行商运物,城池可集中管理百姓,而神寺。
  印度百姓不能没有神寺,朝廷也不能让印度失去他们的神寺。”
  杨士奇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去印度的职责,更清楚在陈云甫的心中,印度的定位是什么。
  同一个根茎上长出两朵花,一朵枯萎了,另一朵就会长得极其鲜艳。
  若是并蒂而生,那将都无法艳压群芳。
  陈云甫许是有些醉意亦或者累了,一直闭目养神,听到杨士奇的话后也没多回应,反而说起另一件事来。
  “工科院那边又搞出了个新东西,是给马车用的专用轨道。”
  “马车的车轮在轨道上通行,这样可以大大节省马匹的力气,它便可以拉动比原先载重量超过四到八倍的货物且行进自如。
  孤去看了,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造价有些昂贵,用铁铸成的轨道,每一里地,就需要大概六万斤的铁,而眼下一斤铁,十五文。
  也就是说,每一里地仅铺设轨道的造价就高达九百两。
  南京府做了一份规划,仅南京城内的六条轨道全长就长达一百二十里,需用银十万八千两。
  可南京的货物哪里是南京自身生产的,这都是从外省地方运进南京来的,漕运或者陆运,漕运的河道疏浚、陆运的京道扩修这两项工程还好做一些,可要是说铺设一条甚至多条从南京往地方的马车轨道,这笔数字,太大了。
  仅用料钱就昂贵到天文数字一般,还有工人的工钱、日后维修的费用。
  铺设一条跨府乃至跨省的马车轨道,就意味着朝廷要将驿站沿着轨道来设立,以期保护轨道,防止铁轨被百姓熔断偷盗。
  孤没看过预算,但心算了一下,南京离着北京得有三千四百里吧,一里地连料带工大概是一千一百两,三千四百里地,三百七十万两,不现实啊。”
  杨士奇一直默默听着,起初是不明白陈云甫说这事的原因,但听到后面逐渐懂了,不过没急着开口,只老实听着陈云甫继续向下说。
  “轨道马车,可以让运力翻四倍到八倍,也就意味着可以让运输的效率提高四倍到八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孤可以让西北的盐价控制在十文钱一斤,可以让云贵的粮价控制在五文钱一斤。
  可以让所有穷的地方都富起来,不是他们兜里的钱变多了,而是物价变低了,吃饱穿暖这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可以实现的。
  士奇,你说这件事和开疆辟土比起来,哪个才是真正的功盖万古?”
  杨士奇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若如此,大王之功,倾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加在一起也难以望其项背。”
  “孤就快四十了。”
  陈云甫一直闭着眼,只是搭在椅子扶手上的手指不停敲动着,显示出陈云甫此刻的心并不如面上那般平静。
  “十年前孤和姚广孝说过,孤要创一个大世出来,孤那么年轻,一定可以实现,但一晃十年过去了,孤想想,孤也没立什么了不得的功绩啊。
  国家还是这个国家,除了金银多了些还有什么,国土反而比十年前还小了许多,孤说,孤不追求中州国土面积的大小,只在乎中州到底强不强大。
  现在,孤看到希望了,看到让所有中州百姓全部富起来的希望,虽然很难实现,但有希望总比没希望的要强。
  事在,人为啊。”
  杨士奇目光炯炯的看向陈云甫,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后者的意思。
  你说陈云甫岁数大了之后好大喜功也罢、忧国忧民也好,但这件事,陈云甫要做,还要做成!
  覆盖全国的铁轨工程!
  这可是比重建一座万里长城加一个大运河还要浩大的工程。
  什么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件事做成了,中华民族的史书上,陈云甫这一页最耀眼!
  甚至有可能,陈云甫一个人的篇幅将占据整部中华史的半壁江山!
  只靠中州,这个工程不可能实现,哪怕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也不可能实现。
  陈云甫怕自己看不到那一天。
  杨士奇站起身,撩袍拜在地上,额头紧紧贴于地面之上,声音洪亮而坚定的说道。
  “大王要做的事,一定会做成,臣愿为大王之伟业,肝脑涂地。”
  “这可不是几百万、几千万两的小工程,而是几亿乃至几十亿两的花销,需要几千万的民夫劳力,这伟业真能成?”
  杨士奇昂起头,一字一顿用最坚定的语气说道。
  “事,在,人,为!”


第四百七十章 杨士奇的劝谏
  在杨士奇启程离京前,先他一步离开的反而是陈景和,这小子兴冲冲的带着自己的媳妇和陈雅熙南下去了广东上任。
  闺女去,完全是因为情郎在广东,两口子也一年多没见到了,陈云甫自然也不忍心继续拦着。
  至于什么时候成亲,陈云甫打算等自己忙完手上的事去印度的时候,顺道在广东就给操办了。
  直到现在,男方那边还不知道陈雅熙的身份。
  “儿子闺女一走,孤在这南京城便觉更孤单了。”
  陈云甫的子嗣不多,但也不至于像朱佑樘那样只有一个独子,七个孩子五男两女,便是离开两个,身边还有五个孩子,只是存在感稍有些低而已。
  因为陈云甫也没想过怎么去刻意培养,孩子长成什么样,想做什么,都放任。
  刻意培养什么的,去和陈景和抢位子吗?
  南京城里可还有一个朱允熞呢。
  对于朱允熞的安排,陈云甫还是挺上心的,这不,陈景和一走,陈云甫便找到朱允熞。
  “孩儿拜见叔父。”
  在陈云甫的书房中,朱允熞穿的很素净,并无皇室之尊荣。
  “起来吧。”
  陈云甫颔首,笑道:“允熞,快来坐。”
  “谢叔父。”朱允熞规行矩步,甚至是有些拘束的坐到陈云甫对面,垂首问道:“叔父唤孩儿来,是有什么训示吗。”
  “你今年,十九了吧。”
  “回叔父话,是的。”
  陈云甫便点点头,嗯出一声来:“十九,大小伙子也该成亲了,你婶娘前几天和我提过一嘴,说也该给你考虑一门婚事了,大明,总不能一直没有皇后。”
  听到陈云甫意为自己许婚,朱允熞的表现就远比陈景和要懂事的多,他起身作揖。
  “一切都听叔父的。”
  “思韵吧,孤觉得你俩挺般配的。”
  朱允熞抬起头,有些惊愕的眨眨眼。
  这陈云甫口中的思韵,叫陈思韵,听姓也能猜出个大概,是陈云甫的二闺女,巧儿所生,今年十六岁,要比陈景和小四岁,比朱允熞小三岁。
  让陈思韵嫁给自己做大明的皇后,朱允熞到不认为这是陈云甫打算进一步控制他们老朱家,因为陈云甫完全没这个必要。
  “在孤眼中,你和景和他们一样,都是孤的孩子,思韵嫁给你之后,你就是孤的女婿,老百姓还说过,女婿能顶半个儿嘛。”
  陈云甫起身,把朱允熞重新拉回到椅子内,轻拍后者肩头:“你成亲之后,孤就可以更名正言顺的将你带在身边,一些事,可以慢慢交给你来处理。”
  “那景和哥呢?”
  “胡嗣宗和孤说,说广东的情况复杂,担心景和去了无法处理好,可他若是连广东的局面都招架不住,那又何谈处理好国家的大局呢。
  让他在广东好好锻炼吧。”
  朱允熞的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若说陈云甫将自己和陈景和调一个位置,自己去广东从县令开始锻炼,把陈景和放到中央,那朱允熞一点都不意外。
  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
  这一瞬间,朱允熞都怀疑自己和陈景和到底谁才是陈云甫的亲生儿子。
  不过换言之,这大概是因为陈云甫更重视陈景和吧。
  毕竟给了后者真正锻炼的机会。
  “孤已经决定在全国铺设马车轨道,这是一项极其浩大、青史未有的国家工程,事关我中州几千年的基业,孤要亲自把关。”
  陈云甫和朱允熞说起这件事来:“宋晟那边只要将德里攻下,杨士奇会立马启程动行赶往印度,彼时,这项工程就会在第一时间启动,到那个时候,你就要替孤坐镇中枢来处理国政,孤会让胡嗣宗、杨荣他们辅助你。”
  “孩儿怕自己做不好。”朱允熞诚惶诚恐的说道:“叔父创下的盛世,早已非汉唐可以媲美,孩儿年幼稚嫩,哪里有能力掌控大局。”
  陈云甫安抚道:“你不用担心,小事的话你可以多听听胡嗣宗他们的意见,大事就上军政院讨论集体表决,如果实在是悬而不决的,再和孤说。”
  朱允熞本想着继续拒绝,却被陈云甫打断。
  “就这么定吧,你先回宫。”
  “。。。是,孩儿告退。”
  话以至此,朱允熞便是心中再如何惊疑惶恐,也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起身离开。
  他前脚走后,书房中便出现一人,正是杨士奇。
  后者望了一眼书房的门,坐到陈云甫对面,小心翼翼。
  “大王真的决定释政于皇家?”
  “允熞是太宗的子嗣,日后也是孤的女婿。”陈云甫点了点头,眼神中有着温柔和慈祥:“孤当然要让他接手国政。”
  杨士奇焦急道:“可如此一来,太子那,大王,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啊,若是二帝相争,与国有大害。”
  “孤何尝不知?”陈云甫叹息,但立场却是丝毫不见动摇:“手心手背都是肉,孤不会做曹操,更不会做司马懿。”
  杨士奇重重一叹,他只觉得陈云甫实在是太过于仁慈了。
  “大王,自古改朝换代本就是司空见惯之事,王朝更迭,兵强马壮者居之天公地道。”
  “没错,不过你说的是更朝换代,孤说的是政治。”
  杨士奇拧眉,这不说的一回事吗?
  “孤给景和、允熞的支持将会是一样的,不偏不倚,他们俩的将来,谁有本事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或者说国家的话语权,那将是他们俩人自身的造化。
  像荀孟之变那样的恶性党争确实祸国殃民,但他们两人这,孤会亲自把关和引导,把恶性党争变成良性党争。”
  “何以国分两派。”
  “一个禹王世系、一个中州皇室,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陈云甫道:“当年周公共和,尚且能领导国家,定我华夏,到今日缘何就不能并存,非要你死我活。”
  杨士奇有心想说这是陈云甫的一厢情愿,但话到嘴边终究是不敢开口。
  心中却是存了主意。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陈云甫看了杨士奇一眼,像是看透了后者:“不仅你,还有嗣宗他们,你们想的是孤一死,你们就拥着景和上位,彻底架空中州皇室,大权独握。”
  杨士奇大惊失色,连忙起身下拜。
  “大王万寿无疆,臣等万不敢存此忤逆之心。”
  “太祖爷听了那么多年万岁,活到万岁了吗。”
  陈云甫摆手:“太祖当年定下的祖宗成法,到今日,不也被孤给改的改、废的废早已不存,是啊,孤一死,这国家哪里还轮到孤指手画脚。
  孤既然如此定,那就有如此定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