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军号声在这一刻响彻天地。
北风骤起!
“扬帆,渡江!”
数百艘舟船同时升起了船帆,都不用儿郎们奋力拖曳,便在呼啸的北风下鼓起,向着南岸的方向。
而这些被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就像是一块移动的海上大陆,带着山岳倾覆般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缓慢却有力的向着南岸迫近。
就在江对岸,同样听闻声响的李芳远第一时间从军营中冲出,双目圆睁。
“大君,明军渡江了。”
压根不需要副将的提醒,李芳远的视力很好,哪怕就算是视力不好,那一块正在缓慢移动的海上大陆,他也看的清清楚楚!
“明军将领,竟敢用连环船。”
李芳远自幼熟读中原兵法史献,当然知道连环船,他想不明白,常茂怎么敢的。
难道他就不怕自己一把火将明军烧一个全军覆没吗。
可扭头间,李芳远望着猎猎吹动的吹动的中军旗帜又瞬间明白。
时下,是北风!
换言之,自己就算想要派勇士赴死驾船纵火,甭管成与不成,都没办法火烧三军。
火攻计不可行,李芳远也不难受,他不奢望老天能赐他一个诸葛亮,若是这样的话他还积极备哪门子战。
“连弩机、投石机准备!”
即使天时不在自己这边,李芳远也毫不担心,他对自己的战前部署非常有自信。
上百架连弩车、投石车面前,明军也不过是活靶子而已。
伴随着李芳远的一声令下,数百块巨石和无数足有婴儿手臂粗弩箭呼啸而出,倾泻向百丈宽的鸭绿江面。
其连绵浩荡之势,不比早前的雨幕要弱。
在这由巨石和弩箭组成的雨幕下,明军不可避免的出现伤亡,可这由几百艘战船组成的海上大陆却是丝毫不见受阻,依旧向着南岸迫近着。
八十丈、六十丈、三十丈。
近了,越来越近了!
常昇拿出从常茂那里借来的望远镜,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江对岸的敌军,看到遥遥远处那悬挂着李字大旗的朝鲜中军营。
这一刻,常昇屏住呼吸,举起了自己的手。
“先登!”
先登,明军需要先登,需要打开一个桥头堡。
江对岸,李芳远也同样屏住了呼吸。
“两翼骑兵冲阵,不可让明军立足。”
大明需要桥头堡,李芳远不会让明军如愿的。
离着南岸还有两三丈的时候,无数明军健儿从这块移动的海上大陆上一跃而下,涉着潜水冲向江岸。
“橹盾手,组阵!”
丹东卫指挥使虞安强大声呼喝着下令,在他的命令下,数千名军中力士抄起一人高的橹盾冲在了最前面,身后,是一队队弓弩手和长矛兵。
橹盾,外包铁皮,整体成弧形状,左右两侧各有上下两个半月状缺口。
力士们围作一圈,将橹盾插于地面之上,两两贴合,便组成了一个圆。
在这个圆圈内,便是长矛手和弓弩手。
只在顷刻间,南岸江边,明军便组成了十几个这般规模的圆阵。
在兵法中,这种阵叫做圆形阵,但它还有一个别名。
刺猬阵!
橹盾自带的半月牙缺口在合圆时,就会和旁边的另一面橹盾组成一个完全的圆孔,这个圆孔的作用。
长矛兵们将一杆杆粗长锋利的刺矛沿着上下两个圆孔捅了出去。
上面的用来捅人,下面的用来捅马。
“刺猬阵吗。”
负责冲击明军阵脚的朝鲜将领李成佐望而一笑,他久经沙场,这种专为骑兵冲阵所创的阵法自然也没少遇到,因此并不忧心。
“以为我朝鲜儿郎就不会骑射之术了吗?”
李成佐令旗一挥,原本浩浩荡荡冲阵的麾下骑兵立刻悬住战马,放下手中绰着的长刀,转而拿出背负在身后的长工,自箭袋中取出狼牙簇,挽弓引箭,射往那一个个宛如刺猬般的明军军阵。
中原王朝发明出刺猬阵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就苦练骑射来对付中原王朝。
战争,就是一个双方都在努力精进,研究对付敌人的过程。
无数战争利器就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不停进步。
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面对骑射战术,虞安强同样是报以不屑冷笑。
他自洪武十二年入伍,迄今二十年了,和蒙古人打了那么多年的仗,早就有了应对之法。
论骑射,蒙元人说第二,全天地间就没有谁敢说第一了。
连蒙元都能赶走,大明还怕骑射?
都不用虞安强下令,每一个圆阵内的千户官便自行做出应对。
弓弩手们放下了手里的弓弩,取出身后背着的一块块大概只有一尺见方的小型铁盾,举过头顶。
如此一来,不管是来自外部的进攻还是头顶的进攻,明军阵营都做了完全防护。
骑射,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李成佐这下实在是没办法了。
这是铁王八啊。
眼见明军还在源源不断的登岸,可自己根本啃不动面前这几十个浑身是刺的明军桥头堡,强行穿插袭击登岸明军,反倒会有被包饺子的风险。
事不可为不能强为,李成佐这点道理还是懂的,遂命令手下又围着射了几轮箭后,见实在没有什么有利战果便下令撤退。
他们真正的依托不在进攻,而在那几十座坚固的坞堡上。
本身双方的战争立场就是常攻李守。
这场抢滩登陆战,李芳远方面本身也没寄希望能重挫明军。
这可是建国三十年就打了三十年仗,亲手灭掉蒙元王廷的大明,怎么可能被一个小小的鸭绿江拦住脚步。
“我啃不动你们的刺猬阵,现在,就看你们怎么啃动我一手造出来的坞堡阵。”
李芳远冷笑着,下令鸣金。
鸭绿江大明是渡过了不假,可这场渡江战役,可才刚刚开始。
第三百七十四章 常茂的纠结
常茂如愿以偿的将自己的战靴踩在南岸的土地上,但他并没有显得多么高兴。
“此番强渡,三千儿郎命丧江中。”
三千条人命换来渡江胜利,常茂就觉得胸口一阵发闷,再看看眼前二里地外那星罗密布的坞堡阵,常茂就更难受了。
真正的攻坚战才刚开始啊。
“如果不能尽快拔除这些坞堡南下,时间一旦拖久,就会给李成桂在开京调兵遣将的时间,朝鲜再弱,凑一凑,从各道征募个三四十万军队出来问题还是不大的。
到那时候,咱们就得灰溜溜的撤回辽东。”
经过一次强渡,常茂现在也知道李芳远这个对手不是什么轻易之辈,后者占了便宜就走,并不急于求成,而且布阵严谨。
除去这七十余座坞堡之外,李芳远的中军就在这坞堡阵中扎营,两翼辅以骑兵机动,并非是那种困守孤城式的防守战略。
“都说说看,有什么想法。”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常茂还是问了一下大家伙的想法。
王弼久在辽东,参加过洪武北伐和收复辽东战役,是在场众人和蒙元朝廷交手最多的一位,他给出了一个师夷长技的办法。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四征高丽,自开京一路打到庆尚、全罗两道,最后是济州岛,高丽全境沦陷宣布亡国,元朝在高丽置征东行省,扶持傀儡担任高丽国王兼征东行省宰相,自此及后,高丽王室不得有谥。
三韩之地与我们中原相同,善于营造坚城堡垒,而蒙古人呢善骑射奔袭而不善攻坚,缘何反而能灭南宋、灭高丽?”
王弼没有先说办法,而是先说了当年蒙元灭高丽的历史典故:“蒙元以主力骑兵散作小股多点渗透,在高丽境内四处焚烧粮草、掳杀百姓,迫使高丽军离开坚城堡垒处处救援扑火,元军主力在其统帅头辇哥的率领下大兵压境,接连攻克包括高丽西京(今朝鲜平壤)在内的五十余座重城。
高丽国土沦陷一半,主力尽墨于野,不得已撤往南韩继续抵抗,最后终难逃全境沦陷、举国而亡的下场。”
不需要王弼说办法,在场的人就都听明白了王弼的意思。
师夷长技。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常茂眯起眼睛:“眼下李芳远带着十万军在此与我等对峙,后方必定空虚,我军有五万精骑,都是在北地作战多年,屡屡战胜北元的骑战精锐,让他们学蒙古人深入敌后,纵火焚粮,以战养战,确实可以逼着李芳远主动放弃防线回援。”
朝鲜和中国一样,是典型的城镇……农村文明,大量百姓居于城池中抵御侵略,但耕地可是在城外。
粮食若是被烧完,那困守一座死城还有什么意义呢,最终还是难逃被饿死的风险。
忽必烈帐下两大名将就深谙这个道理,一个是前面讲的头辇哥,另一个嘛。
大汉奸张弘范!
也就是灭亡南宋时顶替伯颜的蒙古南征主帅。
严格来说,头辇哥这招就是跟张弘范学的。
张弘范是汉人,最懂汉人的弱点,他在早年随伯颜征襄阳的时候,就搞出了一个‘一字城’战术,将整个南宋襄阳、江陵防线一分为二,最终取得大胜,成为南宋亡国的初始点。
不过这种办法看似好用,也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点。
那就是需要己方兵力倍于对手。
忽必烈灭南宋的时候,虽然麾下正儿八经的蒙古嫡系军队不多,但架不住伪军多啊。
当然,那个时代说汉奸,有点牵强,人家的身份准确来说是金朝汉人。
也就是黄河以北地区生存的汉人。
若是赵宋王朝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有澶渊之盟、靖康之耻,河北大片土地还是汉土的话,忽必烈上哪招募几十万辅军。
所以南宋亡国、崖山之痛谁也别怪,怪他自家祖宗不争气。
现在王弼提出了这个办法,眼见到常茂很感兴趣,便主动请缨道:“常帅若是同意,那这事就由末将去办吧。”
“先等等。”
常茂摆手:“容本帅在考虑考虑。”
考虑?
王弼一怔,这种军机大事还有什么需要考虑的,能打胜仗的战术就是好战术,兵贵神速这个道理都不懂吗。
可很快王弼就明悟过来。
灭了朝鲜之后,三韩之地是常家的啊。
常茂这是不想三韩之地化作处处焦土废墟啊。
别看现在仗还没打完,常茂已经把三韩之地看作自家的基业了。
毁灭自家的基业,想想都心疼。
故而王弼也不好再多劝,抱拳拱手就离开帅帐,留下常茂、常昇兄弟俩自己商议。
“大哥。”
等到王弼离开,常昇亦是好奇问道:“王弼的主意不错啊,您还考虑什么,兵贵神速。”
“你不懂。”
常茂一叹,反问道:“二弟,你知道这次咱们征朝,从严震直那贷了多少债务吗。”
“啊?”
这问题问的常昇一头雾水:“为国朝征战,还要咱们花钱?”
自古以来,将军领兵外征,打出去多少军费那都是朝廷买单,哪有让主帅掏钱的道理,常昇听着都新鲜。
常茂见常昇不懂也是笑笑:“九州会你没参加,不懂也是正常。”
“辽州是咱们常家的,朝廷出钱出兵替咱们打仗,这钱,当然是咱们常家出了。”
“这样啊。”
常昇一咂摸,也确实是这么个意思。
“那,咱们家欠了严震直多少钱?”
“现在光是粮食、军备,就已经高达五百万两了。”常茂掰着手指头给常昇算了一笔账:“这还不包括后续各种物资,给二十万大军开的兵饷和奖钱,不包括日后东南水师配合出兵进攻济州岛,实现南北包抄的军费,不包括战后死伤将士的抚恤钱。
严震直这一次,给咱们常家准备了三千万两的战争国债!老二,三千万两啊,按照一年百五的利息,光是息钱,咱们一年就要还一百五十万两,你说说看,多少年咱们能还完。”
一年百五,二十年翻一倍。
常昇顿时抽了口子凉气。
他现在可算是明白为什么常茂要犹豫了,把三韩之地打成一片废墟,他常家日后就要被这笔国债压到喘不过气了!
第三百七十五章 李芳远很能沉住气
军帐之中,常茂和常昇兄弟俩还在纠结,帐外大步走进来一个少年,正是那个当初在常家和陈云甫侃侃而谈,颇得陈云甫喜爱的小常琦。
这次北征朝鲜,常家的儿郎可是倾巢而出全来了。
打赢了,应有尽有,打不赢,呵呵。
“大伯、爹。”
常琦走进来冲两人道了礼,正在对坐皱眉的二人也回过神来,见到常琦,常茂脸上露出了一丝笑。
“琦儿来了,过来。”
看着眼前一身甲胄的常琦,常茂夸赞道:“吾家麟儿长大了,这一身甲胄在身,端的好生英武。”
得到夸赞的常琦羞赧一笑谦虚应答。
旋即看到二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