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甫冲范勇招了招手,后者便快步跑到近前,肃容垂首:“少师有何吩咐。”
“不要那么紧张。”陈云甫冲范勇笑笑,示意自己找后者来不是什么要紧的大事,只闲叙道:“现在,广西都司有多少屯卫所?”
范勇沉思想了想,而后言道:“不多,只有七个卫,三万两千多人,有耕地二十一万八千亩。”
一百四十万百姓,三万多军卫,比例占到了四十多比一,勉强算是一个正常的水平。
陈云甫点点头,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他似乎想到该如何处理广西的问题了。
广西现在的问题就是人少,因为人少,所以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也就是,无主之地。
换言之,对广西进行有别于其他省的土地改革政策就不会有任何阻力。
一张白纸嘛,怎么画都行。
生产建设兵团制度!
这真的是灵光乍现,陈云甫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个想法,可这个想法一诞生,陈云甫就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广西,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可以实现土地国有化改革的省份,因为广西的地,都没有主。
而在推动土地国有化改革之后,广西的现状是完全契合生产建设兵团制度的,两者达到了历史与生产实际惊人的契合度。
何况,生产建设兵团制度本就是古代军垦制度进化过来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土地的归属性质上。
是私有土地还是国有土地,只要把这一点搞明白,那就好理弄了。
而且现在广西的情况也差不多摆在这,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落后好啊,落后,就说明没有完全成熟的社会生产体系,方便朝廷直接上马大政策,进行大改造。
要是像直隶、浙江那样,啥土地政策都不好推行。
而且陈云甫还有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广西都司和广西税课二合一!
由广西都司全面接手广西的生产任务和收税任务。
生产、建设、税收一条龙。
广西都司说不准就可以拆分成两个机构,分别是广西生产建设兵团和广西兵团税务稽查司?
或许如此一来,可能会影响广西都司的士兵战斗力,不过。
那重要吗?
完全不重要!
广西的防务或者说朝廷的防务,将来势必还是以职业军为主,不可能依靠地方军屯卫所打仗。
现在是建国初期,地方的军屯卫所兵都是老兵退役带下一代,所以战斗力十分惊人,可明后期的地方军屯卫所兵战斗力怎么样,大家也都心里有数。
所以,还重要吗。
只要朝廷有钱有粮,以大明朝的体量,维系一支八十到一百二十万的常规职业军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这个数字,你就问上帝怕不怕吧。
一念至此,陈云甫便谓范勇道:“范将军,你这段时间可以多了解一下桂林以及广西各税课的情况,比如盐课、铁课等,看看都是怎么做的,包括矿业的开掘到冶铁到制成成品。
还有,多组织一些聪明伶俐的年轻军户,识字看书,让吕藩台安排人,多教一下朝廷现在的税法政策。
到时候两册合一、税法革新的事,估计要你们广西都司来推行实施了。”
范勇惊诧的一个劲直眨眼。
都司不是属于军队的吗,怎么陈云甫让他插手政务呢?
这不是犯了大不讳的错误。
“没事,你不用担心。”
陈云甫拍了拍范勇的肩头,宽其心道:“具体怎么做,本辅现在也还没拟好章程,等本辅回京之后,自然会上禀陛下,到时候你会接到圣旨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内阁的详细指示,按照指示做就行。”
“是,末将领命。”
想不明白的事为什么要去想,范勇也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兵,顶了天算是一个混上将军身份的老兵而已,和陈云甫想不到一块去,老实听话比什么都强。
一旁站着的吕一然也是这么想的,反正陈云甫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听令便是。
如果真要能改变广西的现状,那他这个广西左布政使算是跟在后面捡功劳。
这叫什么,这叫背靠大树好乘凉。
有陈云甫来替他操心广西的发展,多省事。
他倒是乐的自在。
第三百一十三章 韩国公薨
想做就做,打从心底有了生产建设兵团制度的种子后,陈云甫是一刻都坐不住,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陈云甫在广西看了四个府,足迹遍布十九个县,甚至去了很多山里的其他民族村落里进行实地调研。
不仅要了解这些山民、村民的生活情况,也探讨了关于土地、赋税、丁徭等朝廷政策对他们的影响。
得到的调研结果还是让陈云甫相当满意的。
民风淳朴且简单,或许你也可以称之为愚昧,反正这些百姓的想法倒是简单,只要能吃饱,随便朝廷怎么折腾。
话说,这么多年,也没见朝廷管过广西的事啊。
这次是怎么了,连宰相都派下来。
“广西比之广东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广西没有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的宗族势力,而且广西的少族也不像贵州那些个土司般,喜欢和朝廷作对,这是好事啊。”
有了调研结果在手,陈云甫瞬间斗志昂扬,他拉着杨士奇开始整理这一个多月来的所有调研成果,而后一一与广西户政方面的官员进行比对和数据分析,得出了还算积极的结果。
那就是在基于广西眼下的生产情况,朝廷出面将七百多万亩耕地完全国有化,同时免除广西三年粮赋,是可以实现的。
以前百姓是耕地交赋,以后是耕地交租。
同时限制土地的流转买卖,任何百姓想要脱离土地生产,可以选择加入到筹备中的广西生产兵团中,从事其他的生产作业。
如果有一天,广西生产建设兵团能扩大到五十甚至一百万人的规模,那么广西眼下落后的现状,是一定会得到改善,甚至是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一点,陈云甫丝毫不会怀疑。
现在所有的调研工作已经基本了解清楚,陈云甫便不再耽搁,和吕一然、范勇两人各自交代一番后,便匆匆登上马车,踏上回京的道路。
来时刚过完年,回去的时候,便已经到了五月中旬,时间啊,可真是不经用。
陈云甫简单估算一下,等自己抵达金陵的时候,估计都该六月份了。
从桂林到金陵,路途可是不短。
他坐的还是马车,要是驰骋的话,估计能快七八天。
“派人快马回报通政使司,告诉他们,本辅要回京了。”
陈云甫望向金陵方向,心头一片滚烫。
自己这趟远门没有白出,两广更是没有白来,针对广东广西不同的环境和背景,自己都拿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也算是除却心头一大患了。
等回京之后,得找老大哥报个喜。
一提起老大哥,陈云甫又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朱标现在的身体怎么样了。
其实那时候朱标拉着自己和沐英拜把子之后,陈云甫心中就大概有了一个数,那就是老大哥的身体可能还是在不断的恶化中。
正如历史上那般,朱标的身体不是一天跨的,而是长期的高压和过于敏感脆弱的心,导致朱标积病日久,最终一命呜呼。
换言之,朱标是寿命走到了尽头,哪怕宫廷御医、内科圣手倾全国之力拼了命替其延续,也最终没能和阎王抢回来。
自己的出现,哪怕已经提前干扰历史线,让老大哥比原时空的身体好上那么三分,但也仅仅是替其延续一定的寿命,而不是治愈。
朱标究竟能撑到哪一天,谁心里都都没底。
陈云甫还在牵挂老大哥朱标,却不知道,在此刻的莫愁湖行宫,李善长已经先朱标一步走到生命的大限。
这可真和老朱没一点关系,李善长是自己大限到了。
“善长。”
太上皇朱元璋此刻就坐在李善长的床榻边,握住这个跟随自己三十多年,一步步帮助自己成立功业、建立大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的手,黯然神伤。
“咱身边那么多老弟兄,终究还是都到了这一天,现在连你也要离开咱了。”
李善长望着朱元璋,用力的咳出几声,好让自己郁在喉结的气顺开,得以说话。
“陛下,老臣要走了。”
“咱知道。”
“在老臣走之前,老臣想和陛下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望陛下,能往心里去。”
朱元璋微微偏首,抬袖擦了一下眼角。
自从退位之后,连朱元璋自己都没发现,他现在越来越容易被感情所影响,大概是莫愁湖那优美的风光在随着四季的变化而苍翠、凋零,使得朱元璋越来越容易伤春悲秋。
他,不再是那个坚强如一块顽铁般的洪武大帝了。
“你说,咱听着。”
“第一件事,老臣想说说您。”李善长紧握住朱元璋的手:“老臣知道,知道陛下这些年不容易,扛着国朝一步步从一片废墟走到盛世江山,所以您比任何人都更在乎这个国家,比任何人都更加痛恨那些贪官污吏。
可陛下,再如何痛恨,也不可迁怒,不能枉辜株连意气用事,国家很大,大,就需要人来治理。”
朱元璋勉强笑笑,拍了拍李善长的手:“善长,这事你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是标儿当皇帝,咱,不管事了已经。”
“老臣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当今陛下。”李善长提起朱标来,眼神里焕发一丝光彩:“当今陛下英明睿智,颇有您八成的风采,他选贤用能、宽仁开明,是不世出的一代明君,日后必可成就更大的丰功伟绩。
可是,老臣听说陛下他的龙体已经愈发的糟糕,是吗?”
朱元璋眼角抽动了两下,默默点头:“没错,前两天突染风寒,现在还不能视政,如果不是善长你今日突然病危,咱,可能就要去皇宫,替标儿把控大局了。”
“一旦陛下他,真有什么不测,太上皇您可曾想过如何处置吗?”
“咱,扶允炆继位。”
李善长嘴唇嚅动几下,似乎想说什么,最终还是点点头。
“允炆太子殿下仁明孝友、机敏聪慧,可为新君。”
朱元璋便开心起来,连连点头道:“是的,咱也是这么觉得的。”
李善长是多想说些不同的意见,可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底还是有忌讳的地方。
想想自己的后代子孙,李善长终究是只能幽幽一叹,不复多言。
便打算把话题引到如今的内阁首辅陈云甫身上,结果刚张口,猛然一口逆血涌上。
“噗!”
“善长!”朱元璋吓住了,而后望向昏厥过去的李善长连忙大喊御医。
几名一直守在门外的御医闻声连忙入内,又是把脉又是扎针,最终,一个须发皆白的御医叹了口气。
“陛下,太师他,薨了。”
永乐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太子太师李善长薨!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三百一十四章 老大哥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李善长去世的讣告,陈云甫是进到直隶境内才收到的,当得知这个消息后,陈云甫同样震惊了许久。
谁能想到呢。
对于李善长,陈云甫没有太多的交际,他甚至都没怎么见过李善长太多面,毕竟,他入仕的时候李善长就已经开始逐步退隐。
为了避讳,不被胡惟庸案牵连到。
而且李善长的地位在大明朝太高了,不是陈云甫现在做个内阁首辅就能媲美的。
想想当年,要不是李善长,申国公邓镇何德何能可以混上北伐副帅,跟着朝廷大军去镀一层耀眼夺目的功勋金环在身上。
可以说,李善长的话,连朱标都要给面子。
他是名副其实的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从朱元璋堪堪还只是一个小军阀开始,一直辅佐着到开辟国家,到治理国家再到兴盛国家,哪一个地方没有李善长的功劳呢。
而让陈云甫开心的一点,大概就是李善长这一世的死法了。
寿终正寝。
而不是被冠上谋逆的大罪株连满门。
其实就历史上李善长坐谋逆罪而死还有过一段典故,当时有一名叫做王国用的御史言辞激烈的怒斥朱元璋,说他给李善长扣谋逆帽子简直是贻笑大方。
“太师贵为国公,死后必定追王,流芳百世,其家族儿娶公主、亲居高官,已经达到人臣之巅峰了,又怎么会追随胡惟庸谋逆?难道胡惟庸当了皇帝后,能把皇帝的位置让给太师吗?最多也就是一个国公,一个王。
既然左右都是国公是王爵,李善长何必冒着诛九族的风险造您的反呢?”
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理亏,所以没有杀王国用。
因为没有被指谋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