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此刻变得静止,但在静止中却又突然跳到了另一个画面。或许,难以理解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吧。
“唐公子、孟姑娘。”陈抟的声音在门外响起,“王酒胡先生、鱼海棠姑娘到了。”
“见过公子,见过孟姑娘。”
“唐大哥好。”
进入屋内,王酒胡、鱼海棠打招呼道。
“各位,坐吧,既然人都到了,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年会吧。”作为中华月报的大掌柜,海无影说道,“中华月报已经出版了两期,二个多月以来,读者人数直线上升,这就证明了我们的报纸受到了百姓的认可。下面,就明年的计划,大家一起来商议下,看看该如何发扬光大。”
“唐大哥,王先生,我先来说说。”大主编孟忆襄首先言道,“第一,我们需要扩大报纸的量,这个量包括报纸的销量,按照我们的预想,希望到明年年底我们的销量可以达到每期十万份,为此,我们需要有两点改进之处,一是要扩大发行的渠道,不能只局限在长安城内,而是要向外拓展,这里面最大的难度在于,该如何运送?还有就是印刷工坊的制作能力,能否跟上?其次,这个量也包括了缩短报纸发行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将现有的一月一期改为一月双期,这同样也牵涉到印刷作坊的制作能力。”
“另一点就是要从报纸的本身内容上加以改进。”孟忆襄继续讲道,“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长安城的读者最希望从报纸上看到政局方面的内容,比如,官府有什么政策,物价能否走低,时局是否稳定等等,另外是对诗词歌赋的兴趣,也就是文化方面。为此,我们打算单独设立时政编辑部和文化编辑部,以适应读者的需求。”
听完后,海无影道:“印刷作坊的事情,我想应该没问题,王酒胡,这点就交给你了。”
“是,公子。”既然海无影这么说了,王酒胡自然没有意见。
“如何运送到外区,我会同官府方面沟通下,看看能不能使用他们的驿站通道,估计问题也不大。襄儿,如果要达成上述两点,除了你说的难度之外,报行的人力可以跟上吗?”在海无影看来,任何事情的关键都在于人,而孟忆襄所说的难度反而不是什么问题。
“从目前看应该可以解决,近些时日,希望来我们商行做事之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优秀人才。”
“好,人才,才是我们报纸发展的关键。”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年会 二
第一百九十六章年会(二)
“关于明年报行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我赞同襄儿的看法,从量和质两方面进行改进,只要能将我们大家所想到的办法落到实处,就必定可以使我们的报纸更上一层楼。”停了停,海无影继续说道,“襄儿,有关的详细计划,你和海棠以及报行的主要人员一起起草,毕竟你们最为了解报行的实际状况,等年后我们再开一次会,另行商议并确定其中的细节。”
“嗯,唐大哥放心。”
“报纸是个新生事物,对此,任何人都没有经验,你们要敢想,敢于开天下之先河,即便走了什么弯路也没有关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前进。时代总会向前发展,新事物也必会取代旧事务,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止。”
“等等,唐公子,我可以说话吗?”鱼海棠突然插话道。
“海棠姑娘,当然可以。”
“唐公子,我怎么觉得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呢?”
“我?”
“嗯,唐公子,我总有种感觉,你好像很了解报纸似的。”
“是吗?”海无影笑道,“或许是我比你们都要敢想之故吧。好了,明年的计划日后再议,对于即将出版的报纸,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有关新年刊报纸,目前还有两个问题。”
“襄儿,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时政的,近两日里,我们的记者私下打探到,朝中发生了巨变,从神策军军使杨复恭的管家张绾被朝廷捉拿起,一直到以杨复恭为首的北司集团被皇帝解除兵权,这无疑就是皇权一方将对立势力清除的一次大行动。甚至可以说,这件大事乃是目前这位皇帝自登基以来所做的最大也是唯一的一次大快人心的行动,目前,京中百姓对此之传闻乃是众说纷纭。所以,我们想针对此事进行详细的报道,以树立我们报纸的权威性。但是,我们同样也无法了解到这方面的详细情况。(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无弹窗广告)唐大哥,你和王先生交游广阔,可否替我们打探下实情呢?”
“这个啊?”海无影考虑了片刻后道,“襄儿,我和那长安府有些交情,此事就交给我去办吧。”
“好,唐大哥,不过要快,不然就赶不上个新年的第一期了。”
“没问题。”
报纸是传播的工具,在信息传播落后的唐代,中华月报可能是唯一可以传播的民间正式途径了。在报纸创刊时,海无影就曾经想过,创建中华月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其充当朝廷对外的窗口。眼下的朝廷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位,要召开记者招待会更不现实,与其要设置这样一个部门,倒不如就让长安府来担当这个角色。
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都十分不喜阉人掌权,在他们看来,内侍和外戚一样,作恶远胜于行善。罢免杨复恭等人之事如果广为宣传,自然可以给海无影执政带来极大的赞誉。
当然,这也能为中华月报增添色彩,虽然算是假公济私,但也是一箭双雕。
孟忆襄点点头,接着言道:“第二个问题嘛,海棠,你来说吧。”
“好。”鱼海棠笑道,“第二个问题其实十分简单,只要唐大公子出手即可。”
“什么问题?”
“新年到了,这新年贺岁诗词之压轴大作还得看唐大哥的了。”
海无影哑然失笑:“没问题,海棠姑娘,去年元旦时,我曾经写过一首贺岁诗,名叫《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并无旁人知道,我先将这首《元日》读给你们听听。”
“唐大哥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元日》乃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名作,从字面上看,这首诗非常好懂,乃是一首描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作者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以及富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
从深层次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赞美了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倘若再结合海无影现在的心情,则也十分适合。
除旧迎新,新桃换旧符,这不就是象征着朝廷的新气象,暗喻了当今皇帝的改革吗?
听到海无影读完,孟忆襄喃喃地重复了一遍道:“这首《元日》言简意赅,又贴切新年,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都是他们身边之事,而且,这首诗的意境中也含有深刻哲理,正如前面唐大哥之言,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落没事物。”
“好,太好了!”鱼海棠高兴道,“我一会就去安排,有了唐大哥这首《元日》,我们这个部门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
第一百九十七章 眼力
第一百九十七章眼力
“海棠,唐大哥的这首《元日》的确写得不错,就作为新年诗词的压轴大作吧。”
“嗯,这个当然。”
“好,那就只剩下时政篇幅。”孟忆襄看向海无影,眉目间似乎也在笑着,“唐大哥,这事就拜托你了。”
“襄儿,怎么和我还客气上了啊?”海无影笑道,“再说了,我也是中华报行的一员嘛。”
“哈哈。”事情得以解决,鱼海棠心情颇好,立即插话道,“孟大主编,唐公子也是我们报行中人,你怎么就偏偏和他客气,对我却总是横眉冷对呢?”
“有吗?”孟忆襄知道鱼海棠的用意,故意愣道:“我怎么不记得了?”
“没有吗?”
“当然没有,我对我们的鱼主编一向是毕恭毕敬地。”
“还毕恭毕敬?我怎么一点都没感觉到啊。”鱼海棠转头又对王酒胡撒娇道,“王先生,您是长者,您来给评评理。”
孟忆襄随即赞同道:“对,王先生公正,我也来听听。”
“这理嘛,还得唐公子来评。”一个是未来的皇妃娘娘,王酒胡自是不敢得罪,另外一个又是伶牙俐齿,王酒胡也不想得罪,所以只能将皮球踢给了海无影。
“我?和我可没关系,王酒胡,人家海棠姑娘可是在问你啊。”
王酒胡讪讪一笑,岔开话题道:“各位,时候不早了,我在东市新开了一间酒楼,不如一起去那里吃晚饭吧。”
“好啊,王先生,你是长安首富,得请我们吃大餐哦。”
“鱼姑娘,好说好说。”王酒胡心里松了口气,“唐公子,您有时间赏光吗?”
“好,大家都去,我们报行自组建以来,还没有在一起吃过饭。”
沿着宽阔的大道,一行五人径直北行,到了东市门口,则改由王酒胡带路,向东而去。
腊月的傍晚,天气寒冷,冷风阵阵,时不时地吹过。
抬头西望,只见天边的晚霞渐渐地隐去,黄昏,已经在风中悄悄地降落下来。
饶是如此,东、西两市的夜市却是人流攒动,热闹非凡,无论有钱没钱,百姓们都在积极地准备年货。
进入东市,众人明显放慢了脚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蜿蜒而行。
孟忆襄一边走一边感叹道:“夜市的开放乃是明智之举,不仅让长安城的百姓在夜晚多了一个去处,也增加了这些商人的收入,使得京师渐渐恢复了生机。”
“不错。”鱼海棠附和道,“闲暇之时,我也喜欢来此逛逛。在我看来,这是官府为我们百姓所做的唯一善事。”
“两位姑娘,开放夜市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我听说,为了此事,朝中一度争论不休,认为违反了祖宗之法,最终还是当今皇上力排众议,坚持开放两市并打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现在看来,其好处甚多,除了刚才你们所说的两点之外,连官府的税收也增加了不少。”
“是吗?王先生。”鱼海棠笑道,“没想到这皇上还有如此眼力。”
孟忆襄哼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王酒胡愣道,“孟主编,什么不可能?”
“当今皇上昏庸无能,除了会打球,哪里能想到这些利国利民之举,我看啊,一定是朝中另有高人。”
王酒胡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海无影,接着道:“孟姑娘,此事应该不假,你知道,我与朝中不少要员关系颇佳,他们之言应该无误。”
孟忆襄摇摇头道:“我还是不信。对了,王先生,以你之见解,你会相信吗?”
“孟姑娘,以前我不信,但现在嘛,我绝对相信。”
“为何?”
“孟姑娘,你还记得今年三、四月之间,广为流传的太宗帝仙灵一事吗?”
“当然记得,莫非,莫非王先生认为那些传言是真的?”
“是不是真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从和我相熟的那些官员口中得知,重生之后的皇帝和之前的皇帝大不一样,甚至可以讲判若两人。孟姑娘,不瞒你讲,我认识皇上也有些年头了,和你相比,我对皇上的认识应该更多。所以,我才认为那些官员之言并无虚假。”
“有这可能吗?”孟忆襄想了想道。
对于王酒胡,孟忆襄还算认可,虽然他是一介商人,但给孟忆襄的感觉是,王酒胡乃是一位有诚信讲信誉的商人,因为王氏商行在民间的口碑就是如此,这是整个京师百姓共同认可的。
“这种可能的确微乎其微,但事实却是如此。至于其中的原委,我也不明。”说到这里,王酒胡再次看了看海无影,之后又道,“孟姑娘,虽然我是一名商人,但也是大唐之人,我自是希望如今的大唐能够像太宗时期一样,国富民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所以,我认为,中间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传闻出现之后,我朝出现了一位明君。”
“明君?”孟忆襄的语气中明显带着嘲讽的味道。
“孟姑娘。”王酒胡正色道,“打破坊市制只是皇上变革的第一步,而北司集团的覆灭则代表了皇上收回大权,力图变革的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