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的开始便是正式故事的开端,芙洛拉的父亲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不已,没有人会迎娶一个被诊断患有顽固性「歇斯底里症」的女人。尽管他的女儿面如娇花,聪慧过人。
一把年纪的老先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愿意用全部的财产换得女儿病情好转,又或是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
而就在此时,落魄贵族爱德华已经在赌场中败光了家中的最后一份财产,家中大宅被抵押,他在一堆古旧之物中发觉了过世的父亲与一位富有的男爵的通信,男爵在信上提到自己有一个患上「歇斯底里症」的女儿,愿意用一切的财产换得一个称心如意的女婿。
爱德华计上心来,他决定去迎娶这位男爵的女儿,换得大量财产。在去之前,他写了一封信给男爵,表明自己的诚心。
“亲爱的男爵先生,我从亡父的信中感觉到了您的悲伤,我十分明白您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依照我的拙见,能治疗贵千金的病症的并非药物,而是一颗赤诚的、属于爱情的心。如您不弃,我愿意分担您的忧愁,愿意凭己之力换得令媛的爱情,治疗她的病症。”
男爵收到信后欣喜若狂,邀请爱德华前来相聚。而芙洛拉也从家中的佣人口中套出这个消息。
第三幕便是讲述爱德华应邀而来,他入住在旅馆的低等房里,却趾高气扬看不上与他同住一个档次房间的人。
“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谁都不比谁高贵。”一个贫苦的医学生说,他的面容清俊脱俗,名叫罗里。
“这番话你留着骗小孩,三岁以下才有可能会相信你。”爱德华十分不屑。
“既然你自诩尊贵,又为何与我们住同一档次的房间呢?”罗里反唇相讥,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鄙夷。
“骏马总有一时之困,你们应当与我在同一个屋中感到荣幸,不久以后,我将成为这个镇上最富贵的人。”
爱德华的话音刚落,一个小个子、穿着考究,自称名为乔治的人对他的这番话表示了由衷的欣赏,并将爱德华的房间升至上等。
爱德华喜笑颜开,立刻与乔治相交。
乔治同时也邀请了罗里一起去上层房的酒吧中同座,罗里严肃拒绝,夹着一本《医学宝典》熬夜苦读。
第四幕则是爱德华日间去拜访男爵,他不但竭尽奉承之能,讨得男爵的欢心。
而且在通往阁楼的楼梯上对着紧闭的门朗诵了一首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男爵十分感动,他诚心认为有一位好女婿到了门前,决定等女儿「病情好转」一些,安排两个年轻人见面。
但是到了第五幕,爱德华向乔治坦诚他并不想迎娶男爵的女儿,乔治于是向他推介自己的孪生妹妹,爱德华见到皮肤白嫩的乔治,想象他是女儿身的模样,不由得想入非非、心潮澎湃。
他们这番对话被路过的罗里听到,罗里大声斥责爱德华与乔治,爱德华辱骂罗里,但是乔治却对罗里青眼相待。
第六幕中,乔治去寻罗里,罗里正在熬夜苦读。
乔治见了,称:“嘿,现在当医生不必像你如此熬夜苦读。”
“当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怎么对他的患者负责。”
“可是对于女性疾病,你只要说一声你得了歇斯底里症就行,这是一个万能的病症,镇上一半的女人都患有这个病,剩下一半的女人马上也要患上这个病。”
“希望你听过一个词叫做对症下药。”
罗里对乔治的态度十分冷淡,但是乔治没有生气,他在最后,十分真诚地对罗里说了一句:“罗里,你会成为一名好医生。”
在第七幕中,乔治邀请爱德华到了一座豪华的房间里,安排他与自己的妹妹相见,乔治的妹妹果然美丽动人。
爱德华向乔治的妹妹倾吐心意,又将那一首《她走在美的光影》里朗诵了一遍。
他去握住乔治妹妹的手,被乔治的妹妹推开。
“听闻你已经是一个有婚约在身的人,我们应当保持距离,请你离我远些。”
“噢,那个婚约不过是一个幻影。”
“幻影……怎么说?你不是诚心向男爵家的小姐求婚?”
“自然不是,我不会真心爱慕她,我的心里只有如云彩般的你。若她不是男爵的女儿,若她没有如此的财富,她便如同脚下污泥,我连触碰都不愿。”
“那么你便是因为财产而迎娶她?”
“我不是因为财产而迎娶她,我是为了我们二人有更好的明天,金钱只是一个石砖,铸就的是我们的城堡。”
乔治的妹妹忽然后退几步:“若她的父亲听到此番话,你猜他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他不会知道的。”爱德华说。
“他已经知道了。”男爵从门后走出来,第七幕戛然而止。
没有乔治,也没有乔治的妹妹,这一切都是「病人」芙洛拉,没有一位得了「歇斯底里症」的病人能够头脑清醒地拆穿一个骗子的骗局,所以最后一幕是一场舞会。
“父亲,我想我可能需要出去一下。”
芙洛拉提着裙摆穿过热闹的大街小巷,风将她一头秀发向后吹,她奔跑到了一家旅馆里,敲开一间房门。
开门的罗里满脸惊愕。
他看到了穿着女装的乔治?
罗里揉了揉眼睛。
女装的乔治居然还挺漂亮!
芙洛拉冲他伸出手:“这位先生,我能邀请你跳一支舞吗?”
作者有话要说:
第43章 芙洛拉和她的歇斯底里(这章算番外)
根据诺利·斯克的戏剧《歇斯底里》改编的电影《芙洛拉与她的歇斯底里》于近日登上了大银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这一部戏剧作品第四次登上大银幕。
《歇斯底里》讲述了一个乐趣横生的故事。男爵小姐芙洛拉被诊断患上了顽固性「歇斯底里症」。
而全小镇有一半的女人患上了这个疾病,另外一半女人马上也要患上这个疾病。
有一个伪君子式的落魄贵族爱德华妄图利用芙洛拉的「歇斯底里症」迎娶她为妻,可是芙洛拉却女扮男装考验了爱德华,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新版的《歇斯底里》没有改变故事的内核,而是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元素,不但增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且首次将《歇斯底里》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作者诺利·斯克最希望看到的一种戏剧呈现形式。
众所周知,诺利·斯克是电影家克洛莉丝的化名,在她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不用真名发表作品是一件十分常见的现象。
她曾经在回忆录中书写到她希望有朝一日《歇斯底里》能够被拍摄成一部歌舞电影。
因为她在写作《歇斯底里》时脑海中浮现了人物载歌载舞的场景,《芙洛拉和她的歇斯底里》在点映期便受到了评论家的青睐,有人认为这会成为近十年来最好的歌舞片。
在电影上映前期,我们有必要来分析和讨论一下被四次搬上荧幕的戏剧《歇斯底里》背后的故事。
《歇斯底里》的片名来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种常见的病症「歇斯底里症」。
当时,人们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是家中的天使。如果她们做出了任何不符合这一形象的行为,便会被认为是患上了「歇斯底里症」。
当时的女性随身携带嗅盐,一旦她们感觉到身体或者情绪上出现了异常便会闻一闻嗅盐。
在现代看来,「歇斯底里症」是一个十分荒唐的病症,可这一点在当时很少被人意识到。
戏剧的作者克洛莉丝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种病症的荒唐。
她在回忆录中所写,她当时向一位男士发出了共舞邀请,而周围人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都异常震惊,她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被解读成患有「歇斯底里症」的证明。
从此事起,克洛莉丝阅读了大量医学资料。然后便开始了《歇斯底里》的写作。
《歇斯底里》第一次投稿到了当时最有名、最权威的文学杂志《周末评论》,被拒稿,但由于当时候的出版商共用一个办公厅,所有的编辑会在一起共进午餐。
所以《风潮杂志》的编辑阅读到了这部作品,这部戏剧作品最终也由《风潮杂志》最先刊登出来,作为第一百期的纪念,也是它的最新专栏「mosike」的第一篇作品,后来在杂志第一千期时这部作品又再版刊登。
《风潮杂志》是当时最知名的女性读物,在《歇斯底里》尚未刊登出来时,它只是女性床头柜上随手翻阅的一本杂志。
虽然它指导女性的妆容、衣着、生活情趣,可是从未有人将它当做一本严肃的读物。
但自从「mosike」专栏开启以后,它成为了女性创作、女性书写的主要阵地。
而《歇斯底里》无疑起着一个开天辟地的作用。后来,克洛莉丝成为《风潮杂志》的主创人员之一,她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通过《风潮杂志》的平台与读者见面。
《歇斯底里》与读者的第一次会面,情形说不上太好。在它刊登出来的第二天,晨报、日报上便出现了不少评论它的文章,有一位严苛的剧情家指出这一部作品大有哗众取宠之嫌,他认为“诺利·斯克以一种跪在女人的裙角边的姿态写出了这一部作品,他以「歇斯底里」这一个病症博人眼球,他认为的芙洛拉是一个若阿弗洛狄忒一般美丽又智慧的女人。
可是这典型是一个失心疯、无可救药的女人,剧中的最后一幕也正好表明她的歇斯底里症并未痊愈,也无法痊愈。”
也有剧评家认为《歇斯底里》表露出一种讳疾忌医的态度,更尖锐的剧情家猜测诺利·斯克是一个女性作家。
而且是一个自怨自艾、蓬头垢面的老处(女),他们的言辞更加尖锐「戏剧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它让女人走开」。
尽管也有剧评家从剧作本身入手,分析它的剧情,探讨戏剧的人物介绍。
可是对这部戏剧的议论更多在于它带来的社会效益上。在《风潮杂志》当期出版之后,至少有一半的伦敦女性开始认真检查自己的身体,据当时一名名为莉莲·庞德的淑女日记记载,她也曾经被诊断患上「歇斯底里症」,可是在看完《歇斯底里》这部戏剧以后,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正患有「歇斯底里症」。
戏剧刊登的第二天,伦敦的诊所中排起了长队。不过她们不是来诊断治疗的,小姐夫人的手上拿着同一本《风潮杂志》,她们问了医生一个大同小异的问题:“到底歇斯底里症究竟指的是什么?”
因为戏剧中的男主人公罗里有一句台词是——如果有一种病能够囊括世界上所有病症,那么这种病也就不算病了。
克洛莉丝本人在看到对戏剧的指责以后,同样以诺利·斯克这一笔名进行了回击,针对那一句「戏剧是一种高尚的文学形式,它让女人走开」,她从古希腊的九位文艺女神开始论述,文艺从未让女人走开,戏剧也从未让女人走开。而如果那位剧评家的母亲看到剧评家的言论,可能会让他走开。
抓住了商机的剧院经理将《歇斯底里》搬上了戏剧舞台,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不仅仅是伦敦,巴黎、柏林的戏剧舞台上也开始演绎这部戏剧,争议也一直持续着。
但这又是克洛莉丝乐于看到的,她认为有争议的作品越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便会有更多的人去探讨她所想要解答的问题。
她所想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呢?
“女孩子们,无论是多大年龄的女人总是可以被称作是女孩子的,她就像月亮一样流动、易变,有阴晴圆缺,捉摸不定。”
月生百相,女性也是,正视自己的欲望,接纳自己的本性,有病治病,歇斯底里只是一种荒唐的烙印。
在文章的最后,该说一点八卦、一点巧合。
克洛莉丝写作《歇斯底里》的缘由是因为她邀请了一位男士共舞,这被视作是不合礼仪的举动。
当时她邀请的那位男士是大名鼎鼎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位侦探先生在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达西小姐也拥有了「福尔摩斯夫人」这一身份。
但是在戏剧的写作和刊登之际,两人尚未确定彼此的心意,也尚未许定终身。
侦探先生从不看文学作品,他也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夫人在很早之前就对自己有过隐晦的告白。
还值得一提的是,《歇斯底里》刊登的一个月后,有另一篇论文出现在了医学报上,作者是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终生挚友约翰·H·华生,他记录了好友和自己非凡的冒险。
但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他从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歇斯底里」这一个病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文章中广泛引用了《歇斯底里》原文的台词。
另外,将《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