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晋-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庄晏一开始还以为我金陵文坛在故意折辱他,嘲笑我金陵人不知礼节,他哪知小圣人当时虽然年少,但的确已经是白鹭书院第一人

    那一场文斗至今还历历在目,那庄晏自己受不了失败的刺激,吐血三升,倒地不起,当时我金陵文人吐气扬眉的吼声,差点将房顶都给掀了。

    看着讲得满脸激动,就差唾沫横飞的青衣读书人,不由得问道,李斐,你怎么跟亲眼见过一样?

    那青衣读书人腰一挺,胸一抬,不才,在下曾就读白鹭书院,有幸和小圣人同在白鹭书院学习过,那一场文斗也的确是在下当场经历,当时的热血沸腾外人也道不出其万一。



    第8章

    迎来一片惊讶,只知道这个才识几天的友人来自金陵,没想道还有这等经历,幸会幸会。

    李斐赶紧拱了拱手,不敢不敢,不瞒大家说,我以前在金陵是出了名的不学无术,是小圣人那场文斗让我自觉应该发奋读书,可惜那场文斗后,小圣人就被陛下带去了洛阳。

    这下轮到洛阳的读书人兴奋了,小圣人来了洛阳,那也是精彩无比,那庄晏不服输,第二年又带了他大魏无数名士前来一雪前耻,可惜气势汹汹的来,却无一不是惨淡收场,灰溜溜的离开。

    第三年,第四年其他国家的名士也参与了进来,没想到这庄晏开启的挑战却成了我大晋每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坛盛事,小圣人的称谓也是这么在一场一场精彩的文斗中传出来的。

    如果是他人称上一句小圣人,那是谁都不服的,但周复礼,哪怕他国文人,也说不出个挑剔的理来。

    这一路上都是停不下来的谈论声,作为大晋读书人,每每谈起,哪一个不是热血沸腾,连路途的颠簸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周复礼在他们眼中,在大晋读书人眼中,就是一座丰碑,读书人的丰碑,礼教的丰碑。

    这时,声音却突兀的停顿了一下,你们闻到没有,什么味道

    好香,难道是附近村子炊烟的味道?

    不可能。他们大晋的村子什么样他们又不是不知道,再说这食物的香味,连他们自家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出现在普通的村落。

    这时,他们已经靠近路边的小山包,香味越来越浓郁。

    还没有反应过来,几个穿着粗布麻衣,但洗得干干净净的孩子就跑了过来。

    这些孩子昨晚上可是彻底洗漱了一番,还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因为小圣人说了,他们做的是吃进嘴里的食物,得干干净净的。

    一群孩子开心得不得了,但跑过来后又发现不知道该怎么说,毕竟是第一次。

    憋了半天,小嘴一张,上面有凳子可以坐着休息,河风吹着特别舒服,还有茶水可以喝,不要钱。

    对对,我们还有串串。七嘴八舌又补上了一句。

    茶的确不要钱,反正都是白开水,小圣人说了,不管别人吃不吃串串,都先将茶端上一杯。

    马车上的人的确颠簸得有些疲累了,而且赶了这么久的路,听到茶自然地就觉得有些口渴。

    至于要不要钱他们倒不是特别在意,只是村头摆的茶铺子?也不知道这么偏僻的地方以前都是卖给谁。

    还有传来的香味实在让人好奇,如果他们看得不错,香味应该就是从旁边的山包上传来的。

    想了想道,各位,我们一路颠簸,多少有些精神不济,就这么上去拜见小圣人,难免有些失礼,倒不如在这里先行整顿一番

    其他人一想,也有理,拜见小圣人前,怎么也得整整衣冠。

    于是三三两两下了马车,向旁边的山包走去。

    走上山包,不由得一愣。

    脸上河风吹拂,眼下河如玉带,身后青山碧绿。

    特别是还有一排摆放好的木墩子供人休息,真是一个歇脚的好地方。

    一群孩子笑得更开心了,小圣人说了,他们上来了就别想走,用串串香死他们。

    第11章 开张

    一群读书人,一走上这个山包,就特别满意,比起杂乱闹市,这里反而更符合他们的心境。

    这个时代,名士风流如同刻印在他们骨子里面的东西,诗人的浪漫词人的不羁,被所有人尊崇向往

    但这也是一个扭曲的时代,在如此物资贫乏的时代,却追逐着精神层次的遍地开花,思想太过浪漫太过不切实际,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物资发展

    且不说这些。

    他们一上山包,就看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至少他们以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过。

    一个奇怪的炉子,上面摆着一口锅,锅里红星点点,颇为美观,锅的上方白烟袅袅,很快被风吹散,他们一路闻到的香味应该就是锅里面散发出来的。

    锅的四周围了一圈木墩子,供人围坐?

    然后就是旁边老大一个木头架子,一层一层的,每一层都平铺着用竹签串起来的菜?让人一览无遗。

    这是在干什么?

    还没反应过来,一群孩子已经热情的倒好茶,将杯子往这些人面前送。

    他们特别听周复礼的话,反正人一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就上茶。

    条件反射的接过杯子,杯子都是用竹筒做的,朴实得紧,但又多了一份素雅在里面,让人感觉多了一份说不出的乐趣和雅致,似乎用竹筒喝茶也颇有意思。

    往竹筒里面一看,这些读书人不由得一笑,难怪这些孩子刚才敢开口说茶不要钱,当时还惊讶了一番,毕竟茶叶可不便宜。

    竹筒中不过是一些清水,清澈见底,意外的干净。

    他们赶了一路,正是口渴的时候,清水也行。

    抬起杯子喝了一口,然后不由得一愣,这味道好独特。

    特别是张嘴的时候,稍微有风吹进来,就感觉嘴巴里面一阵清凉。

    泡了薄荷的茶水的确有一股独特的清凉感,这些孩子最喜欢喝一口水,然后将嘴巴张得老大,让风吹进嘴里,感觉那种独特的清凉,感觉特别好玩。

    出人意料的解渴。

    一群孩子将茶送上后,就眼巴巴的将别人看着,毕竟以前他们也没有做过买卖,偏居山野也没见过什么世面,都不知道拉拢拉拢。

    还是这些读书人找了个木墩子坐下后,对那冒着白烟的锅子特别感兴趣的问道,小孩,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这是串串,特别的好吃。这才七嘴八舌的接话。

    你们要吃吗?小心翼翼一脸期待的问道。

    一群读书人一愣,这些孩子在做生意?居然没见到一个大人在这里守着,还真是

    其实现在已经接近中午了,肚子难免有些饿,他们虽然自带了干粮,但闻着眼前的香味,突然就觉得他们带的那些干粮一点都不香了。

    而且看那些摆得规规矩矩的菜,也的确干净。

    加上他们刚喝了别人不要钱的茶,又在别人这里休息,要是不买点什么总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读书人脸皮薄,周复礼让这些孩子不问缘由一上来就递茶,不就是这个原因。

    看着颇为有趣,要不我们就试试。有人说道,关键是闻着真馋人,拒绝不了啊。

    可高兴坏了一群孩子,这边坐,围起来围起来。

    有人问道,你们这个叫串串?怎么卖的

    一串一串的串起来,名字倒是贴切。

    一群孩子紧张了,有些小心翼翼的答道,一串一个铜板。

    价格是周复礼定的,但他们觉得太贵了,一个串儿上就就那么一点点菜。

    他们父母花一天时间上山砍一捆柴,还得背去洛阳卖,老大一捆也就卖二三十铜板。

    也就是说一捆柴才换二三十个串串,他们小嘴巴巴几口就能吃掉。

    不过这些读书人没事儿一样走过去,一个铜板的单价实在无法让他们上心,他们平时要是加个荤,可远不止花费这点。。

    也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围着锅坐了下来。

    古时候没有什么社交工具,他们来洛阳进行春闱,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也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开诗会词宴,参加春闱的读书人一起交流,算是读书人之间的交流盛事,所以现在来自不同地方的读书人围坐在一起,倒是方便了他们互相认识,也就少了些突兀感。

    这种交流方式似乎还更亲近了些。

    看着已经烧开的锅,有些不知道怎么下手,这个怎么吃?

    一群孩子赶紧答道,可以自己在架子上选喜欢的菜,也可以让我们帮你们拿,将串串下到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吃完的竹签就扔旁边的篓子里,到时候方便数。

    听上去挺有意思,岂不是说每种菜都能尝上一尝?

    三三两两开始选菜,自己摸索了起来。

    旁边的几个炉子也围满了人,还加了凳子,赶紧将准备好的装有底料的锅放了上去。

    有了开始就顺利多了,一边看着锅里的菜一般谈论着,论古今,论时政,论文章,论名士

    甚至比平时的诗会词宴还要热闹,今日之事说不定要传遍洛阳。

    等锅里的串串熟了,提着串颇有意思的往嘴里一放。

    然后讨论声突然就少了起来。

    他们闻着味道就觉得这串串应该别有滋味,但没想到居然这么好吃。

    口中的味道丰富到了极点。

    也对,连吃惯山珍海味的司马荷华小世子都能为了吃上串串每天跋山涉水。

    其他还没有动手的人一看别人这表情也忍不住了。

    这串儿拿着就吃也方便,赶紧也尝尝味道。

    这一尝就停不下来。

    看得外面没有位置的人一愣一愣的,读书人啊,斯文斯文。

    心里这么想着,但身体却城实,各位同窗,我等也加个位置如何?

    看着吃不着,这不是让人浑身难受嘛。

    于是,在第一圈外面又围了一圈。

    这些孩子也没有闲着,见人的杯子里面没了茶,赶紧提着个壶就去满上,见锅里的菜少了,赶紧上前询问要不要帮忙拿菜,见炉子里面的火小了,赶紧加一点柴火

    忙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

    明明是乡下的一个小山包,热闹得却超乎想象。

    那些读书人也惊奇得很,无论什么性格,一起吃上几口串串,居然都放开了,聊天聊地好不痛快。

    这也达到了周复礼的目的,将这些人阻在这个地方。

    好不容易第一批人吃饱了,又有新的读书人加入。

    一群孩子开始换底料,准备新的一锅,第二批继续

    吃饱了的人等着结账,顺便吹吹风,欣赏欣赏风景,暇意非常,也没想着立马去拜访周复礼,这个时间是饭点,哪有刚好饭点去拜访人的。

    这些孩子没读过书,更不会算账。

    不过周复礼将知墨安排来了,知墨虽然算不来复杂的账,但数数他还是会的,周复礼将一串定价为一个铜板也不无这个原因。

    等知墨数完竹签开始收钱,一群读书人也有些惊讶,他们不知不觉居然吃了这么多,平均一人怎么也得五十串往上了。

    不过味道的确绝了,这钱花得值得。

    而一群孩子,看着放筐里的钱,直接就有些傻眼了,这得有多少啊他们平时有一个铜板在身上都能高兴好久。

    要不是他们现在忙活不过来,他们能傻乐呵得跟白痴一样。

    以及还有点小羞涩,地里的一棵菜他们都能串出好多串儿。

    不过问题还是来了。

    首先茶水没有了,他们准备的好几壶茶水居然这么快就消耗光了。

    几个孩子提起茶壶往山上跑,我们去请知墨他娘再帮我们烧一桶。

    再然后就是菜也快没有了。

    他们准备的菜其实挺多的,估计周复礼也没有想到会来这么多人,往年在洛阳太傅府都是陆陆续续来的,所以倒没觉得有多少。

    我们家地里还有一些菜,我去拔一点。

    我们家地里也有。

    然后又红红火火去拔菜,今天绝对是他们最充实的一天。

    拔来的菜就现场清洗,串成串儿,总算是供应上了。

    看着这些孩子认真的洗菜,穿串,异常的仔细,每一张菜叶子都认真的清洗。

    这也是周复礼告诫他们的,宁可不卖,也不能将不干净的食材端上桌,他们记得特别清楚。

    吃东西的人看到这一幕也颇为满意,哪怕现在上菜的速度慢了不少。

    周复礼算着时间从山上走下来的时候,山包旁的马车都停了好长一排。

    他不得不下来,不然饭点一过这些人就该上山了。

    山风徐徐,吹动周复礼月白色的袍子,吹得额头上的束带向后飘飞。

    风波不止,却吹不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