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肃静,不得喧哗。”
  “下官知错。”
  对于考官们,只要不作弊,侍卫们管的很宽松。若是考生在号房喧哗;他们肯定直接把人拉出来,先关进牢房再说。
  而对于考官,侍卫们只是让几个负责誊抄的考官换了位子,这样他们负责誊抄的答卷就不一样,避免了作弊。
  反正他们誊抄完后,另有考官会一一核对其誊抄结果与考生答卷是否对应,当真严谨无私。
  对于所有内帘考官来说,考试的九天和之后评卷的二十天里,他们都不能踏出内帘一步。
  每位考官每日除了誊抄和评卷,吃喝拉撒都在自己的屋子里。
  除了主考官们外,其他人甚至连洗热水澡都得找侍卫通融,并不比考生好很多。
  这也是为了避免考官与外界接触,收到消息而在评卷中做手脚。
  对于侍卫们,别看他们地位低,但皇帝下了命令,若是能抓到一个作弊的考官,侍卫就可以官升三级。而若是他们帮着考官作弊,四十大板和流放就等着他们。
  重赏、重罚的规矩交织下,为本朝的科举考试严守着最后的公平线。
  毕竟出身的差距已经很大了,无数寒门子弟考科举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若是连科举都没有一丝公平可言,这个朝廷还怎么让人信服。
  誊抄的考官们换了位子,被点名起来的人纵然有万般不乐意,也只能照做。
  要知道他们负责誊抄的人脚边是没有火盆的,毕竟身边都是答卷,若是被烧了,这责任谁都担待不起。
  所以,他们好不容易才把自己的凳子坐暖和,这会儿就要挪窝,能情愿就出怪事了。
  周光珍就是被‘连累’点起来换作的一位翰林。
  他作为考官,倒是可以穿夹袄,但为了誊抄方便,也不能穿的太厚。
  脚边还没有火盆,冷是必然的,他极不情愿的坐在刚刚出声那位翰林的座位上,重新拿了一份空白答卷纸,毛笔蘸饱了墨水,开始负责誊抄。
  当周光珍翻开黎锦的答卷,看着一个个大小相当,形状方正,笔触流畅圆润的字体,也是被惊讶到。
  要不是‘挪窝’过程中有点冷,他指不定也要高呼‘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字’!
  周光珍忍不住去细看每一个字,他觉得每一个字都整齐流畅,笔笔到位,十分规矩,看上去赏心悦目。
  他想,“好看是好看,但看不出风骨了啊。”
  毛笔字要看出风骨,最明显的就是笔锋处。比如‘勾’‘点’‘撇’,在写的时候通过收笔来展现写字之人的狂气。
  但黎锦的字在这些方面都很规矩,会让人忍不住赞叹太过整齐秀丽。
  故此,周光珍才会有上面那句感慨。
  但当他开始动笔誊抄的时候,就发现字迹不是没有风骨,每一竖、每一横都端正无比,字迹浓淡干湿也都适宜得当。
  周光珍忍不住敲自己脑袋,心里自嘲道:“这哪是没有风骨,整篇文章就是答卷之人的骨气啊!”
  这也是他打眼一看,就被震撼到的原因。
  馆阁体超于楷书,但却脱不掉楷书的影子,楷书本来就讲究端正整齐。
  他们身为翰林,不知看过多少整齐的答卷和书法,刚刚能忍不住赞叹,当然不仅仅因为通篇字迹整齐,更是因为挑不出一点不对。
  ——原来,答卷之人对书法的运用早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周光珍想要慢慢的誊抄,仔细去品味这篇书法作品……不对,这张答卷,但每位翰林的工作量都是一定的,他还是得在规定的时间里抄完所有答卷。
  所以,他只能快速的誊抄。
  周光珍内心不禁有些遗憾,生平能见到这么好的字,却没时间细细品味。
  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但当他继续誊抄的时候,周光珍就发现,这篇文章不仅字好,就连内容都是逐一递进,环环相扣。
  答卷之人讨论的点子新颖又不超脱实际,仔细去想,其实现的可能性很高很高。
  周光珍不禁崇拜起来,如果不是还怕掉了乌纱帽,他真的想拆开封条,看看这份答卷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
  这样的才情正是平生罕见。
  只可惜周光珍怂,他不敢这么做。
  他只能默默地抄完后,依依不舍的把这份答卷放在誊抄完的那一摞上面,然后再被侍卫拿走。
  周光珍能成为翰林,又是此次会试的考官之一,自己本身学识就十分出色,一手柳体更是十分出色。
  他是六年前出身二甲的进士,更是所有进士中年纪最小的,就连同年的状元郎,他都没这么钦佩过。
  如今,却十分佩服这位素未蒙面的举人来。
  周光珍想,若是礼部主考官和他想法一样,那这人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成为会元,他也就能知道这位到底是谁了。
  想到这里,周光珍不禁十分感激之前出声的那位,他现在挪窝可是挪的心甘情愿,不然,怎么有机会为这样的答卷誊抄呢。
  而之前出声的那位翰林,抬起头瞥见周光珍眼里的兴奋和赞赏,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他怎么就不能淡定一点呢!
  考官们加班加点忙了半宿,而黎锦又在寅时刚出头就起床,准备去参加第二场考试。
  有了第一回 的经验,黎锦再次看到泡澡检查身体,心里的接受程度也高了点。
  第二场主要考策问,不同于第一场的写文章,策问翻译过来就是简答题。
  第二场分为五道策问,每一道由若干小问组成,大致可以分为训诂、水利、兵制、国之策略问题等等。
  训诂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名词解释,主旨在于解释词义、音韵、语法、修辞等等,考验的还是学生的基本功。
  训诂题在整个会试中占的比重不大,因为一般人都可以写的很准确。
  但若是这一场掉链子,那却是会影响整个会试的排名评定。
  而水利、兵制等都与往年考的问题大不相同,从去年万云参加会试那会儿开始,考题就不单单是‘水利制度需要用什么方法改进’,而是加了算学问题进去。
  比如万云就跟黎锦说过,他会试那会儿直接就考了‘治水需要多少石头和泥土,才能防洪’。
  这就得学生十分了解每年的降雨量、河床高度等才能作答。
  黎锦写完训诂题,看到水利算经题,他早有准备,开始打草稿计算。
  过了会儿,隔壁的仁兄似乎也做到这一题,黎锦甚至听到他叫喊:“完了。”
  最近的题目也确实越来越刁钻了,但也更加落在实地,让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人不再有投机取巧的机会。
  第三场考试是时策,答卷最后还有作赋和作诗,黎锦在诗词方面钻研不多,写完时策草稿后,先把诗作写好,再做誊写。
  整整九天的春闱就以黎锦写完诗作作为结尾。
  他走到家门口,小包子像小炮弹一样撞进他怀里,黎锦把书篮递给小茶,然后把小包子抱起来。
  包子用手抓黎锦的耳朵,只摸到一手冰凉。
  他直接整个人抱着爹爹的脖子,小脑袋瓜也蹭着爹爹,“包子给爹爹取暖。”
  前两次黎锦回来都很累,又要为第二日的考试做准备,秦慕文没让包子缠着爹爹。
  小包子都感觉自己这个小火炉不称职了。
  黎锦抱着他回屋,秦慕文端着姜汤进来,“驱驱寒气。”
  黎锦被两人的‘糖衣炮弹’砸中,挨个揉了揉脑袋。
  其实秦慕文原本想要雇人给黎锦送披风,这样黎锦考完出来就能直接穿上。
  但此次四千多考生,考场外无数人家都在等着给自家少爷送披风,经常找不到人。
  有找人的时间,黎锦都能走回来了。
  秦慕文转念一想,也是这个道理。
  故此,他就留在家里给黎锦煮姜汤喝。
  会试结束,三月中旬便会放榜,而今年的新科贡元(考中会试的举人)基本上全都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之后,那才可以称得上进士。
  在黎锦这个朝代,只要参加了殿试,除非贡元犯下极大的错误,比如报名顶替等,一般情况陛下都会赐予其进士称号。
  只是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为进士及第;二甲三十到四十人左右,是叫进士出身;其余全是三甲,称作同进士出身。
  真考完了会试,黎锦心里反倒轻松不少,他感觉自己对名次都有些看淡。
  像现在这样,每日去工部研究,给人答疑解惑,每日也都会有新的收获。
  翌日,工部的同僚们见到黎锦出现,一个个都很是惊讶。
  “先生,您怎么不多休息几天?”
  “瞧这没眼色的,还不端凳子来。”
  “我倒茶去。”
  清水都吏司的员外郎大人原本正跟祝善商量什么,看到这一幕,他们也只是笑着,并不阻止。
  员外郎知道他们工部的官员在外面都有多高傲,黎锦也是真的有本事,在学问上还不藏私,才能被其他人这么尊敬。
  祝善瞧着好友,笑道:“你这员外郎都没这待遇。”
  员外郎感慨:“再过几年,我指不定都得叫他一声大人啊。”
  除了万云,黎锦没跟其他人说过自己不打算入仕,毕竟这话传出去陛下得如何做想?
  黎锦虽然不在乎名誉,但他也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往死里作。
  他是想做实事的,只是官场的来回应付不适合他。
  黎锦在都水清吏司过得滋润,而翰林周光珍则在期待自己还能誊抄到黎锦的答卷。
  只可惜事与愿违,分到他手里答卷再也没有人像黎锦写字那么出色了。
  此时,答卷已经誊抄完一部分,评卷的考官们也开始为每份答卷作点评。


第137章 
  一般情况下;会试的评卷时间和乡试一样,都是十天到二十天之间。
  黎锦参加的这场会试考生只有四千人;按理说评卷时间应该为十五天左右。
  但这次算是恩科;礼部评卷后得把考中的答卷呈给皇帝过目;所以时间稍微能久一点。
  黎锦现在心态平和,再也不像之前出成绩时候那么紧张。
  二月底;临近放榜了,祝善见他依然日复一日的前往船坞,忍不住问他都不担心能不能中的问题么。
  黎锦答道:“大概是因为考试的次数多了;所以才比以前都淡定一些。”
  祝善:“……”考的次数多?
  他没记错的话,黎锦每一场都是直接中第一;也就是说,他每一场只考了一次,这叫次数多?
  祝善想起自己当年一直中不了举;才潜心钻研算经;倒是有了另一番收获。
  他决定不跟‘考霸’谈论科举的事情,于是生硬的转了话题:“等过几日,工部、礼部、兵部有蹴鞠比赛;京城书院也参加,你体力不错;要不要参加去玩一下?”
  黎锦想,他不在工部当值,也没在京城书院念书,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不过;倒是可以带着夫郎和孩子们去春游。他们家去年十一月来京城,天气寒冷,且不说包子和小山豹,就连秦慕文都没出过几趟门。
  如今天气回暖,给俩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的话,确实可以带出来玩耍。
  三月初二,一大早,黎锦和秦慕文就给俩孩子开始穿衣服。
  小山豹好像知道爹爹要带他出去玩,乖乖的伸着胳膊套上厚实的棉衣,“爹!”
  而一向听话的小包子这边却出了点问题。
  因着包子今年就算六岁了,给他换衣服这件事由秦慕文来,黎锦在院子里等候。
  过了会儿,黎锦居然听到秦慕文说:“包子,听话。”
  黎锦有些诧异,他家包子向来乖巧懂事,秦慕文也从来不以长辈的姿态压着孩子,怎么今儿居然如此严肃?
  不过,夫郎管教孩子的时候,自己千万不能去唱反调,还是安心的等着。
  过了会儿,秦慕文带着小包子推门出来。
  黎锦当下眼前一亮,因为包子没穿秦慕文事先给他准备好的厚实棉袄,而是穿了稍微薄一点的夹袄,外面披了一件靛青色带着兔毛滚边的披风,头上扎着一个小啾啾,缎带上垂着莹润的珠子。
  配着包子纤长的睫毛和白嫩的脸颊,活脱脱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
  小包子真实年纪四岁零八个月,个头窜过了三尺(一米多),虽然小手肉嘟嘟的,但骨架小。
  这么穿非但不显臃肿,反而凸显了几分贵气。
  秦慕文牵着小包子的手,唇角带着无奈的笑意。
  京城比较大,郊外走过去得一个多时辰,黎锦就提前雇了辆马车,准备了两个能抱在怀里的暖炉,带着一家人出发。
  小包子起来的早,沿途问了两遍:“阿爹,咱们还要多久才能到?”
  秦慕文都说还得半个多时辰。
  随后,小包子就忍不住倦意,靠在秦慕文怀里休息过去。
  秦慕文把披风给他盖在身上,然后小声对黎锦说早上的事情。
  原来他想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