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第一神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氏第一神医-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卫刃想了想:“臣也可以入赘。”
  说来卫刃没有父母也没有亲人,朋友也寥寥,还都是未成亲的公子哥——他其实没有亲眼见过这个时代的男女作为夫妻应该怎么相处。
  林姜发现他对这方面很陌生,就总是给他灌输些新时代的夫妻相处之道,潜移默化影响他。
  比如既然两个人都出去工作,家务当然要一人一半,不能只指望女性里外一手抓;比如家里的事儿要共同做主,没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的一言堂;再比如平时常回娘家走动,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等等。
  卫刃全盘接受。
  这会子听皇上说起入赘,卫刃也自然而然点头:“臣蒙陛下救命之恩,当年将我从卫家村带走。可臣到底姓什么,原也不知道了。”
  皇上原是开玩笑的,听卫刃这么说,简直下巴都要掉了,不由问道:“难道孩子姓林你也无妨?”
  卫刃认真道:“臣与她商议过此事,已经定了,若是将来有的话,出生后一个跟我姓,一个跟她姓。”
  皇上震惊地望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才僵硬扭过脖子对画眉公公道:“朕的太医院正,只怕是给朕的龙禁尉统领下了药!”
  作为大周子孙,当今皇上,他当然完全不能想象,自己的孩子居然会随母姓,这简直,这简直是……指鹿为马啊。
  皇上脑海里忽然蹦出了这个词儿。
  直到卫刃告退了,皇上还在痛心疾首。
  一个没看好,捡来的孩子就变成了畏妻如虎的怕老婆人士。
  其实对卫刃来说,他之前未曾想过要成婚,对什么夫妻相处之道不感兴趣。而现在,他有了想要共度一生的人,那么就想要过两人都喜欢的一生。
  他哪怕再没有眼见过,也到底耳闻过,哪里能不明白,林姜对他渲染的许多话,许多夫妻相处之道在京城男人们听来,简直是惊世骇俗有辱大丈夫雄风。
  可卫刃无所谓,他想过的,是跟她的一生。不是按着规矩,按着旁人眼光过的一生。
  他从来是个冷僻性子,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
  十月里,林姜的医馆已经色色齐备,就差人员了。
  而医馆初开,林姜也没准备立刻把所有大夫都召齐,她只预备依着太医院这样的建制雏形,按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千金方(妇科)等,先各招两名坐诊的大夫,几名学徒。至于‘口齿(口腔)’‘痘疹(皮肤)’等小一些的科,就暂且随缘,宁缺毋滥。'1'
  与好多医馆要到处求著名医坐诊不同,林姜这里,想要进医馆来坐诊的大夫不要太多。
  别的不说,太医院里这么多的太医、副使和管勾学徒,他们家里就多是世代从医的世家。
  子孙辈多少都会些医术,只是太医院的名额金贵,一家子顶多俩人进来就顶天了。其余的学医者虽不足以进入太医院,但在外头任何一家医馆坐诊,也都是合格的。
  若有机会,他们当然想进皇上亲笔题名的大医院。
  林姜再次感慨:这个时代的医疗资源,实在是太过于垄断了。
  ……
  在世人看来,林姜的医馆还有一重令在野大夫都趋之若鹜的好处——据说坐馆的首席大夫,可能是前任太医院院正,秦老。
  在从宫里离开,经过了一年多的休养后,秦院正那本来稀疏的头发都养回来不少。
  整个人的精神气儿也跟原来不同了。
  林姜是逢年过节一定会去拜会秦老的,她之前出版的长命百岁方,也曾第一时间把初稿送去给秦院正,请他老人家指点。
  论起经验之丰富,医道之老道,林姜一直对秦院正充满了信任。当时秦院正也认认真真戴上老花镜,给她认真审核初稿,还提出了不少意见。
  这回医馆竣工的时候,林姜就上门拜见去了。


第1卷 第75章 
  林姜从前年节下上门拜访秦老; 就见他老人家在没了太上皇的压力后,身体倒是逐渐硬朗,就是在家里闲着似乎有些焦躁。
  每回跟她说起来子孙; 一点儿也不是笑呵呵的慈爱老人样子; 反而流露出在宫里少见的暴躁; 只说他们都不成器; 不肯上进; 又恐他们将来传承不下秦家的医道。
  林姜知道这是忙惯了的人,退休了有些不适应。而且秦院正确实是水平高超; 平素在太医院看太医们; 也就罢了,可现在闲下来; 倒回头看自家这些没考入太医院的子孙的医术,那真是血压逐日走高。
  要是秦院正在家颐养天年; 林姜也就不打扰了,但看他这种典型的退休综合征; 林姜就询问秦老要不要出来坐馆。
  听说是皇上恩准; 林姜自己一手打造的医馆; 秦院正就有了三分心动,等跟着林姜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后,秦院正的心动就变成了十分,走的时候; 连自己办公室都选好了:“那间外头种着几株好松的小院敞亮。”
  林姜一口答应:“好嘞,那就是您的名医诊室了。”
  这一日; 秦府上下子孙都觉得烧了高香:父亲(祖父)今天没有骂人哎!
  而林姜要请前任院正; 自然要上禀皇上。皇上本觉得希望不大; 因他是见过秦老上书告老时; 那副头发稀少颓丧莫名的样子的,觉得林姜请不动。
  谁料林姜回来,只道顺利请出了名医。
  皇上听闻她连秦院正都能请出来,当真是觉得难得,还开玩笑道:“先后两任太医院院正在同一家医馆,既如此,朕在匾额上就写民间太医院如何?”
  林姜笑道:“皇上御笔,也可以写太医院分院。”
  当然最后,皇上的题字并没有用这样戏谑的名字。
  因皇上是个不忘初心的人:他可没忘了,当时同意林姜建医馆,是为了神仙跟前的面子工程。要不是林姜提起,传授她医术的神僧让她‘悬壶济世’,皇上还未必同意林姜立这个医馆呢。
  于是,皇上非常务实的为医馆起名为【仙来医馆】,算是给神仙一个交代。希望神仙注意到他这位非常重视医道传承的皇帝,然后再次降下神迹,广赠仙药,免了他大周子子孙孙的病症。
  听闻皇上已经御赐了匾额,在家里闲的转圈的秦院正根本坐不住,着急要出山看诊,就想让林姜先收几个大夫就把医馆开起来,别搞什么大规模寻人了。
  林姜却劝他,既然有了皇上的匾额,也有丰厚不需要考虑的经济基础,那就要一炮打响名声。
  广告费和前期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林姜是请了不少人手将‘皇上亲题仙来医馆’要开张的消息,按圆周辐射到京城周边的城乡小镇甚至村户里。
  这里头也少不了卫刃的好邻居,五城兵马司指挥使的帮忙。
  五城兵马司管京城内外治安,手下兵丁小吏颇多,平时京郊各地压制不住的治安问题,也都会上报他这里请求京中支援。他本来也会按时派人去周边乡镇走访巡逻,这回顺带就将医馆的消息带出去,果然效果极佳。
  不但如此,林姜还早备了报名表,与消息一并下发,让有意报名的大夫填报名表,先筛出一部分来。
  因京城内外报名的人太多,秦太医不免担忧:“陛下亲赐名的医馆,又月俸丰厚至此,自然多得是大夫要动心。可这般招人,会不会让各村都没了大夫,全都来京城,倒叫当地村民百姓看不上病受苦?”
  林姜不期从前只关注医术的秦老也会关心这个问题,就忙与他解释了一番。
  她指着报名表道:“这些表都是给发当地官服或是村正,表有两种,一种是要来坐馆的报名表,还有种是申请来进修的表格。”
  “进修?”
  林姜又先给秦老讲了遍何为进修。
  她知秦院正必是能理解进修的好处:“正如秦老所说,医道多半是家族传承,极少有人愿意传给不相干的外人。但是这样一代代往下传,很可能出现越传医术越差的情况。”
  就像金庸笔下的降龙十八掌,是一代代往下传没错,但遇到个资质差的帮主,学不会十八掌,只学会十六掌,那下一代就少两掌了。如此几代下去,最后可能就剩几招。
  不是谁都有洪七公那样的资质,人家自己就能根据极高的武功造诣,聪明才智补全降龙十八掌。
  无论什么行业,天才都不会太多,绝大部分人其实都需要系统的培训。
  “所以我想着,不如让各地的村医和乡医报名上京来,然后挑点可塑之才培育一两年,再让他们回去造福村民。”少点庸医误人的事件。
  秦院正先是颔首表示深刻赞同,之后却又忽然一个醒悟,忙问道:“可他们还愿意回去吗?”
  便是在京城,最好的大夫也只在宫里,只有太医院有挑挑拣拣的余地。而那些考不进太医院的大夫,也总有一处坐馆,吃喝不愁。可以说大夫不是个人口饱和工作。
  他们这般费心培训了一番医术,这些乡医随便去找个医馆坐诊,也要比回村里去收入多,他们还肯回去吗?
  林姜带笑:“所以要签契书。”
  说着拿出黛玉帮忙拟定的契书请秦院正看,正是规定了凡事‘进修’类大夫,出馆后,必得回乡十年以上,方可离乡。
  其实这个契书也是防小人不防君子。
  国人根子上就是恋家的,而且落叶归根的固执,在这个朝代可比现代强多了,京中这些官宦人家长辈故去,还嘱咐子孙扶灵回乡呢,必要葬在家乡土地上才能瞑目。这些乡医,许多是愿意回去的。
  何况这衣锦还乡,可比落叶归根更荣耀百倍。
  加之京城居大不易,连大皇子的母家都在京城住不下去,何况这些没有根基的人,坐馆挣得前也不够在京城买房买地的,还不如回乡去过好好的小日子。
  再加上医馆这一封有官府朝廷加持的契书,让他们必须回到故乡去建设,就是可行的。
  至于那些签了契书返乡,却还是一门心思搞钱,学了医术跑路去坐馆的,就得承受下压力了:早有一纸官方文书送到他家乡去了,要是不怕全家在故乡抬不起头,不怕爹娘被人戳脊梁骨,就都得履行合约。
  真有头铁为了钱什么也不顾的,也正好抓两个典型,给旁人看看后果,才知道违约的下场。
  如果说契书是大棒,那么林姜还准备了胡萝卜。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才是最保险:她特意设立了培训后回村传医的奖励制度。
  只要该村医回去,将医术传给村中其余子弟,再带着徒弟上京通过一场基本考核,就可另外领一笔‘传授医术’补贴,连路费都给报销了。
  在这个封建社会,或许她没有办法改变最好的大夫都为帝王家服务这个事实,但她起码能尽自己的力量,把在民间的大夫吸纳进入她的医院,进行下系统培训,再还给人民群众。
  秦院正听完了她的整个计划,很是欣慰,老眼中泪光盈盈:“若真能推行下去,让各地医生来京城好好学学常见病的诊治,少些庸医滥诊,就是无数百姓的福气了。”
  林姜给他倒茶:“您老好好保养,会看到那一天的,况且这项大事,且少不了您老人家的带领呢。”
  反正秦老在家也急的骂人,与其只骂自家人,不如出来训一训基层大夫,造福下民众。
  秦院正连连点头:“你放心,我这把老骨头还是能顶用的。”
  这样造福病人的事儿,他必然会尽力而为。至于将来大周天下医道的昌盛,他看不看得到没关系,他只看着林姜年轻的脸庞,就有无限的希望。
  或许是十年,或许是三十年五十年,她还这样年轻,只要她一直坚持着做下去,那就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至于医馆的考核,林姜也早就准备好了,一场笔试一场面试:林姜负责出笔试题——有请六万三千道考试宝典出山。这考试宝典不能白买,考完她正好用来考旁人。
  过了笔试的人,再由秦院正负责面试,用他老人家灼灼目光来面试,选出合意的人选。
  关于人选标准,林姜很赞同秦院正的观点:医术暂且差点没关系,但本心和悟性不能差。
  有秦院正这样的老师,加上丰富的资源金钱做后盾,原本没有机会学习,因而医术有些差的乡野医生,都是未雕琢的璞玉。
  林姜相信,经过秦院正之手,他们一定都能有一个质的飞越。
  医馆开张的那日,林姜还在太医院当值,并没有请假出宫。
  皇上倒是特意召了她过去:“怎么,你的医馆开张,自己都不去看看?”
  林姜非常义正言辞答道:“陛下,臣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臣是陛下亲封的太医院的院正。臣万事还是以陛下为中心的。”
  皇上满意颔首。
  而林姜也明白帝王之心:说到底,皇上能够支持到这一步,已经是大周历代帝王之冠了。这要是搁在把女医馆整个取缔的成帝手里,这些事都是天方夜谭。
  林姜总不能给皇上留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