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晏清原本在抿着嘴笑,听到夏涵的话,差点失态笑喷了。
众人原本已经侧目,听到夏涵的话又齐齐转回来,想看看夏梓堂是个什么表情。
“去!小孩子懂什么?净胡说。”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愿看到的结果
夏梓堂居然敢凶她家大孙子,姜夫人立时就不乐意了:“我觉得涵哥儿说的不错,你那话听着,怎么都是在眼热晏清有本事。来,涵哥儿坐祖母这边来,别怕你四叔,有祖母在,他不敢欺负你。”
夏梓堂默默地把头扭开,他之前也曾是母亲百般回护的宝贝疙瘩,没少从父亲手中把他解救下来。
可自从有了大孙子,他就退居第二了。然后有了孙女,他继续退,退居第三。小妹回来,他排第四。再然后,他自己的女儿出生不能提了,再说就更没面子了。
感叹完女儿赚银子的本事,姜夫人说出她心中的疑虑:“朝廷官员那么多反对,晏清依然把轴承卖给朝廷,赚了户部那么多银子。这个事儿,日后不会给晏清惹来麻烦吧?”
她这话是问夏珂的。
夏珂倒是没考虑过会不会给女儿惹来麻烦,皇帝推动的事情,那就是做过权衡,确认有绝对的好处才会实施。
在他看来,自家女儿这个银子其实不赚也是可以的,她那轴承是合众人之力研制出来,主要为了乌金石运输更具效率。
既然清韵斋的目的达到,朝廷需要的话,把制作方法进献朝廷,也算是作为子民的一份忠心。
奈何自家女儿是个财迷,而且,不论朝廷还是他们这些拿朝廷俸禄的大臣,绝没有立场要求一个女子,用她自己的东西对朝廷做贡献。
他想着这些,便没及时回答姜夫人的问话。
夏梓希见父亲不语,给母亲解释道:“母亲担心的有些多余,朝廷的银子哪里是这么好赚的?朝廷在晏清这里已经得了足够的好处,区区一万两银子而已,和朝廷得到的好处相比,何止九牛一毛?怕是连一根牛毛尖也比不了。”
夏梓堂也忙附和:“是啊,这有什么?前面还有邵毅呢,他那是什么事儿都没做,一转手就赚了朝廷两万两银子。有他在前面挡着,晏清这一万两着实不算什么。”
夏珂原本还想很正经的,对姜夫人说些什么,结果被这俩儿子一说,还真是就不用他说什么了。
再想想,他这女婿选的,和女儿两个人凑成一对,真是足够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干。以后成亲了,岂不是连个约束和提醒都没有?
看来还得敲打敲打邵毅才好,至于自家女儿算了,这丫头有主意着呢,谁让丫头本事大呢。
姜夫人看着夏珂无语的样子,不太敢相信两个儿子的话了,追问道:“老爷,晏清这事儿办的,真没关系吧?还有承安,唉,他这下手可真是够狠的,少赚几个银子就好了嘛,一转手就两万两银子,难怪人们眼热。”
这小两口今日两万,明日一万的,这得多拉仇恨啊。
夏珂失笑,说道:“没事的,子希和阿唐说的都不错,朝廷买轴承技术不但一点儿不亏,反而对朝廷大有好处。一些官员不痛快那都是暂时的,待看到朝廷得到益处,那些怨言自然就没了。”
“那就好,”姜夫人放心了些,“这几日若是有别家女眷上们提及此事,我就是敷衍起来也能安心些。”
按说眼看着就要过年,各府都是忙碌,年前一般不会有相互拜访做客的事情。
但她这女儿每每出人意表,眼看着年底,各府都在盘点这一年的收支,她居然额外赚了朝廷一万两银子。
对于很多世家大族来说,一万两银子很不至于让他们动容。但这是赚朝廷的银子,那就不一样了。
就像长子所说,朝廷的银子哪里是这么好赚的?这还是计划外的银子,户部的这种支出,那都是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复,再多有揪扯,中间指不定多少人得利之后,才能把事情办下来。
她女儿呢?差不多就是说一不二的样子吧,就把一万两银子的足额拿了回来。
鼎盛之家的闺阁女子,每月的月银也不过十两。一般官员之家,女儿家的月银通常是二到五两。
她女儿做生意的银子就不说了,那得看清韵斋的账册才能知道赚了。可这次,那可是实打实的一万两银子,是女儿家从朝廷户部赚来的。
可想而知,各府的夫人和太太们有多羡慕她的好福气。
杨氏和高氏也有些兴奋,她们是早几年嫁进夏家的。夏家二房门风很正,但家底却薄。
过去她们在京城女眷圈子走动,那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混在众人堆里一点儿不引人注意。这两年却渐渐不同了,无论公婆和丈夫在外的声望,还是小姑子给家中带来的财富,夏家二房在京城上层圈子里,都是上升的势头。
如今人们提起夏家,只要不带后缀,那都是说的吉水巷她们府上。
夏家主宅,人们现在都称呼夏学士府了。为了这个,她们一家回夏家老宅过年过节时,没少看吕老夫人和妯娌们的脸色。
这两年,每年正月里参加宴会,吉水巷夏家都有让人羡慕的话题。今年临近年底,清韵斋又被皇帝拿到朝堂上说事,待到正月各府开始宴请时,夏家婆媳一定又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夏珂很能理解姜夫人的担心,别说喜欢家长里短的内宅妇人,就是朝廷官员这几天提起这事儿,对他有个能赚朝廷银子的女儿,那也是各种心情复杂。
说白了,很多官员之所以对此持反对意见,本质上都是小肚鸡肠,见不得这种好事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几天的确有很多人在热议此事。
朝廷购买民间技术,不过是个小小的铁质部件,居然花了户部一万两银子,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
其中自然有人不在意清韵斋赚了一万两银子,而是看到,朝廷若是能广泛应用轴承马车,会给朝廷运输带来多少便利,能为朝廷节省多少开支。
但也有人在各种消息中,梳理出他们在意的内容。
就比方说,靖王和昌平坊李家,还有成郡王,都从自己的渠道打听到刘务和曲江的对话,知道连续投料技术进行的很顺利,即将成功。
这件事,南北通货行下辖的玻璃作坊一直都在做,而且是下了大力气的,但进展甚微。
位于唐州的玻璃作坊,柳大富也在这方面投入了一些精力。只不过略作尝试,发现毫无头绪之后,为了减少没必要的投入,暂且搁置了。
但却不等于他们放弃了这项技术。
如果连续投料产出的玻璃,真的会让玻璃价格大幅度降低。那么,这项技术出来之后,除了清韵斋和关家,别的玻璃作坊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只能关张。
无论李家还是成郡王,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第五百二十三章 各自算计
所以,就在人们视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夏珂那个女儿本事很大,最终会走到哪里?对此各种议论的时候,成郡王府外院书房,成郡王、姜翰、禁军步军司虞侯吴伯安坐在房间里,面色都是凝重。
他们正是在商量刚从户部打听到的消息。
也就是刘务把曲江请到户部,想用关家作坊的玻璃技术遥遥无期打击曲江时,得到曲江很肯定的回答。
对于那些商贾和手艺人的事情,刘务没什么保密意识,随口和人感叹时,就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他的本意是在遗憾,能做出这么多事情的为什么是个女子?不成想,让有心人得到了他们打听不到的机密。
而成郡王这几位面色之所以凝重,却不单单因为这件事。还因为吴伯安在禁军升职不顺利。这已经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论资排辈也应该升迁的吴伯安,在成郡王动用多人运作的情况下,居然把这个本该到手的职位弄丢了。
这两年以来,这种事已经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
当初,吴伯安从一个普通禁卫开始升迁,一步步的,进行的非常顺利。所以,这次失利让他备很受打击。
在成郡王府几个幕僚的刻意引导之下,他对他现在的状况也感到了愤懑。对皇帝、对禁军统领、对步军司都指挥使也怨恨不已,认为正是在这些人治理下,朝廷朝纲败坏,让自己这样一个有用之才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他的这种情绪是成郡王喜闻乐见的,这次商议获取关家作坊的玻璃技术,需要禁卫军兵士从中做些事情,便把他也叫来了。
吴伯安是没落伯府的子弟,成郡王打算一路扶持他,让他坐到禁卫军正副统领位置上,日后大用的,所以一直对他关照有加。
刚才成郡王已经对他做了一些安抚,之后才示意姜翰说正事:“姜先生给伯安说说你的安排。”
姜翰答应一声,说道:“我们安排的内线守在关家作坊,蛰伏了这么长时间,等的就是这一刻。内线已经探知作坊存放书面技术材料的地方,但让作坊兴起乱象,然后趁乱把看护的工匠和护院解决掉,趁乱偷取技术资料,再进入试验窑炉作坊,把新式窑炉外观看个大概,这项技术咱们就算彻底拿到了。”
吴伯安年纪还未到三十,自有一份冲劲。
他能跟着成郡王谋逆,自然是想替自己、替已经没落的家族谋一份远大前程。这时听到成郡王有动作,正是他立功的时候,立即显出磨刀霍霍的热情:“不知如何给关家作坊制造乱局?若是有用的到卑职的地方,王爷尽管吩咐,卑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成郡王赞许的点了点头,微笑道:“伯安能有这份赤诚,本王深感欣慰。待到大事可成,定有伯安的一份显赫富贵。”
吴伯安大喜,连忙站起,拱手一揖:“王爷抬爱,卑职铭记在心,定效忠王爷,永不背离。”
成郡王欣慰,让吴伯安坐下,他继续说道:“关家作坊这成功的时间点选的不错,再过二十多天,就是正月十五。灯节上的灯笼烛火很容易引起火灾,火灾后人流涌动,骚乱和踩踏事件在所难免。这场火灾最好由关家作坊开始燃起,不但能让我们一方从中渔利,事后也有人承担罪责。”
吴伯安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成郡王道:“这几趟祸事咱们不直接粘手,关家作坊还有别家势力,放火的事由他们来做。伯安需要做的,是在关家作坊火起之后,你带人来此,名为维持秩序,抑制火灾漫延。实则是驱赶百姓散开,让乱局更甚,也让咱们安排的人能顺利把火势迅速蔓延。本王会安排兵马司的人和顺天府衙役策应你。”
“谨遵王爷吩咐,卑职一定把这趟差事办好。”吴国安郑重说道,心中很是得意,他没看错人,王爷在这么多重要部门都安排了人,日后有机会起事,这都是坚实力量。
姜翰又和他把细节商议一番,反复叮嘱他尽量不动声色,把他当值时间安排在正月十五晚见。
一切说定,吴伯安才告辞,从暗道离开。
把吴伯安送走,成郡王和姜翰以及府里的两个幕僚,再次敲定正月十五,让他们的内应暗中协助靖王府的人行事,既能把他们陷进去,又要让他们白忙一场。
晋王府同样也在商议如何得到关家作坊的玻璃技术。
南北通货行的玻璃虽然受清韵斋压制,但作为一个盈利颇大的生意,经营玻璃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再能拿到连续投料技术,他们的玻璃生意就能和清韵斋并驾齐驱,有一较高下之力了。
那收入,绝不是现在可以比的。
这么一大笔收入,不但李博琰动容,连一向不怎么看得起做生意的靖王也动心了。追随他的人,可不单单给几个空口许诺就成的,平日里小恩小惠的笼络,花销也不少。
靖王这里没叫别人,只有他和蒋先生李博远三人商议此事。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窃取关家作坊的技术资料。想窃取技术,自然要制造条件,最后,他们如成郡王所愿,计划在关家作坊放把火。
靖王很可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没有那种破坏性的计划,只想偷到技术件。至于制造更大的骚乱,把火灾和骚乱延伸到京城和观灯的人群和街道,他却是一点儿这样的念头都没有。
他和蒋先生现在商量的是,如何让火灾发生,最好能烧得大一点。那样,牵制的人会更多,制造的混乱也大些。
关家作坊研制的是玻璃技术,既然要烧制玻璃,燃料当然存的比较多。其中,乌金石占了一大部分,易燃的木材一小部分。有了这些,引发火灾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一旦火起,趁着关家作坊混乱,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