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已经投靠靖王的,只要有眼光、思虑周详的,已经在权衡局势。
这种时候,很多李博远之流,在靖王这里就很被看重了。
可想而知,带着这样一群人,真能扑腾出什么结果吗?
上一世,已经官居二品的王韬、和三司使副使洪兴等要害部门的官员全力支持。还有邵毅自己,不但莫洪等一干护卫,还有他之后带起来的几千人,全部投注在靖王身上。
即使那样,也没算计过皇帝给太孙铺就的道路,最后被堵在皇城外,前后夹击命丧当场。
这还不算成郡王那只经营了几十年的黄雀,当时一定在暗中伺机,靖王一家没有了成功的可能。
而这一世,一切都不存在了,无论靖王还是成郡王,都逃不脱皇帝的手掌。他说那些话是好意,怎奈靖王听不进去。
邵毅暗自摇头,话归正题:“东溪那边,因矿区往京城方向的道路无法通行,矿区已经停工,矿工也都领了工钱,遣散回家了。”
姜翰皱眉,事情的内幕已经查明,邵毅又带着惊惧来找靖王,应该想借住靖王之力,让道路尽快疏通吧?
既然如此,他干嘛还要把矿工全部遣散?
可再转念一想,如今是隆冬季节,即使靖王和李博远沟通顺利,李家管事这就赶去东溪各村劝说村民和矿区合作,却也不会顺利。
那么多村民的情绪是很容易被鼓动的吗?鼓动起来之后,又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平白抚平的吗?
当日那么多村民齐心协力给矿区捣乱,是因为有李家管事许以厚利。这厚利可不是针对几家几户,而是针对近三十个村落中各家各户而言的。
如今,各村落因李家管事挑唆,和矿区闹得不睦。这时候,挑唆之人说撤就撤,而村民们却要留下来面对矿区的怒火和损失。
事情哪里是那么好协调的?
想来这段时间无法运出乌金石,矿区的储量已经很大。若矿区村民短时间不妥协,辞退矿工就是必然之举了。
姜翰很担心,邵毅会向李家讨要相应的赔偿。
幸亏靖王昨日没来,今日和邵毅约谈的又是他。否则,若真面对了邵毅的赔偿要求,怕是靖王也不能立即给出回答。
现在是他在应对邵毅,还有个推脱的余地。
这种时候,姜翰只能顺着邵毅的话虚应着,并不涉及实质问题,“是啊,如果道路情况短时间无法解决,歇工一段时间是明智之举。”
邵毅不置可否的笑了笑,继续说道:“承安希望靖王能说服李大人,让这三个管事、还有之前曾在东溪村落游说过村民的仆从,尽快走一趟东溪,把他们之前曾做过的许诺取消,并向当地村民保证,以后他们绝对不会再出现在东溪地区。我会派人在当地接应。”
他说着,还起身向姜翰拱了拱手,说道:“此事着急,还望靖王殿下能帮承安劝说李大人答应,我们也好尽快派人赶赴东溪,平息此事。”
就这么简单吗?
姜翰心中惊讶,却也连忙起身还礼:“邵校尉客气了,如此简单的要求,在下一定尽力替邵校尉说项。不过,这终究不是王府事务,殿下是否会应允,答应之后是否能说动李大人,在下却是不敢打包票的。”
“有姜先生这句话,承安已经很感谢了。”邵毅再次道谢。
两人再落座后,姜翰才带了些诚意问道:“邵校尉手上已经有了确凿证据,想来把这些证据放在李大人面前,他总也要顾及一二,说不得就答应那些下人去往东溪。这么简单的方式,为何邵校尉要绕好大个圈子,找到殿下这里?”
邵毅此行已算圆满,已经在专心吃饭了,听到姜翰问话,笑着说道:“我若拿着这些东西直接去胁迫李大人,李大人一时想不开把事情闹大,我这名声还要不要了?还有,殿下若知道承安如此行径,怕是会比现在更加恼怒吧?”
姜翰略显尴尬。靖王不但没应邵毅之邀前来商量此事,甚至连个回话都没给,直接无视了。虽然刚才他做了解释,但那解释苍白之极,连他自己都不信。
靖王对邵毅的态度不言而喻。
如果邵毅再隔开靖王去拿捏李博远,靖王对他的观感一定更加恶劣。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把调查得来的东西拿给靖王,让靖王去找李博远,不但更容易成事,还能更好的掌控他。
这件事情上,邵毅处理的非常好,只可惜大好的苗子,和靖王殿下不是一路。
他惦记着李家不给东溪村民赔偿的情况下,怕是难以说服村民修补道路。若吃饭的这段时间,邵毅回过神来可怎么办?
于是再小小的闲话几句,见邵毅放了筷子,姜翰提出要给靖王回话,以期尽快把事情办妥,两人便相互道别离开。
姜翰这趟差事办的不错,靖王很是诧异,既然邵毅手中有如此硬核的证据,居然没提更多要求,只是让李家管事去东溪各村走一遭,取消之前的约定即可。
甚至都不提若村民不肯退缩,定要拿到相应的好处才会让出道路,那时又当如何。
不单是靖王,连姜翰也很好奇,希望落空的众多村民不肯让步,朝廷又等着用乌金石,邵毅怎么解开困局?
不过,那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了,若真事到临头,也只能怪邵毅他自己思虑不周,总不能和靖王府红口白牙敲定的事情,他还敢在事情进行不顺利之后才反悔吧?
李博远那里完全不是问题,靖王把他找来,那份材料往他面前一搁,他这一通翻看,冷汗立时就下来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再次奔走相告
生怕李博远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靖王还在一旁凉凉的提醒着:“每个月,你要买十万斤乌金石,胃口不小啊。朝廷已经有了章程,乌金石是要由朝廷调配管理的。每个月从朝廷手中抢十万斤乌金石出来,不知这事儿若是有人问责下来,李大人将做何解答?”
“这个,”李博远额头冒着冷汗,“每个月十万斤乌金石,邵毅他也不可能给啊。卑职不过想让那些无知村民给他下绊子,让他无法供应工部使用量,把他的开采资格让出来,谁知道会被他查出来了!定是那厮买通了当地村民,可恶!”
靖王眼神淡淡的看着他:“和本王说这些没用,你的这个解释,会让所有人认同吗?”
“”李博远无语。这是真真的真实情况,但在朝为官,又是大家族,相互利益纠葛,总有不对苗头的家族和势力,哪里能保证所有人都看他顺眼的?
靖王接着说道:“即使所有人都认同了你的解释,这种事说出来,难道很好听吗?”
不好听,甚至煽动这么多无知农人无端产生某种对抗情绪,对于皇权来说,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李博远一点儿没矫情,面对如此劣势,他的动作很快。
第二天一大早,也是赶着天还未亮,李家的三个管事和十几个曾经在东溪村落奔波跑腿的仆从,就登上几辆马车。随车的还有几个家里的护卫好手,一路荡起滚滚尘埃,往东溪而去。
这几个管事和仆从虽然很麻利的启程,但心中却是在打鼓的。
他们当时接到差事,去往东溪各个村落,游说那些族老、村长的时候,那可是豪气冲云霄,信誓旦旦的要替村民们谋取长久好处。
反正他们要不来乌金石就是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他们的错处。
可如今的情形是,好处的影子都没见到,他们就要去找那些村民族老,收回原来的许诺,承认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杜撰。
虽然有家里的护卫跟着,但面对乌央乌央的村民,护卫没什么用啊。
这些管事和跑腿战战兢兢的脑补着,到了地方之后可能会有的场面。生怕他们说出实情之后,那些穷得眼睛都在冒绿光的刁民把他们撕了。
事实上,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莫洪已经掌握此次事件领头的身份信息,李家管事到来之前,他就派人给各村能主事的人送信,召集他们去当日那个族老所在村子的村口,理由是有事相谈。
同时为了保证李家家仆的身份安全,特意让展府大管事去东溪县衙门请了衙役和捕快前来。
这时的东溪各村都是愁云惨淡,如此情形,绝对超出村中老少及权威人士的预计。
他们信奉老古人说的那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们已经穷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
只有那些大富大贵的人家,他们有机会积聚更多财富,有机会赚取更多银子。所以,做出让步的一定是那些人。
村民们却忽视了,他们现在已经有了可以得到的东西,甚至已经开始得到。在他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就要失去了。
他们只看到矿区开采的乌金石越来越多,已经聚成几个小山头。不用进入矿区,站在矿区围墙远处,都能看到冒尖的乌金石矿堆。
他们再等,等矿区撑不住的那一天。终于,矿区方向出来一队马车,车上满载着黑漆漆的乌金石。
就像村民们希望的那样,车队没走多远,坑洼崎岖的道路已经无法成行。
甚至有一辆马车不查之下陷进一个土坑,满满一车乌金石,散落了一半。若不是严冬寒冷,村里的村民都窝在屋里,怕是那一车乌金石瞬间就会被村民们一抢而空。
于是,稀稀拉拉几个看热闹的村民,目送这队马车灰溜溜的掉头,返回矿区了。
就在各村村民奔走相告,等着矿区的主事向他们低头妥协的时候,村里出去做事的矿工和杂工们,带着结算的工钱回来了,回来的灰头土脸、意兴阑珊。
这种结果,让原本信心满满的村民们大感意外,甚至还有人义愤不平的责问在外务工的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打发回来了?矿区雇工时,那是签了书的,凭什么说不用就不用了?
然后就有人提醒,那份书的前提是,村里的人要帮忙维护乌金石运输线路畅通。当日村中派去的代表和矿区谈崩了,那些书以及失去了效力。
之后,矿工们在家人及邻里的追问下,复述了他们被遣散的原因。
矿区运输乌金石的马车被破坏的道路所挡,最后又退了回来。
紧接着,矿区主事莫洪就召集矿工,说明了当前情势。既然运输道路不通,乌金石无法运送,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开采下去。矿区众管事商议之后,决定停止采矿,所有工人结算工钱回家。
村民们面面相觑:居然停工,不再采矿了?
乌金石不是很赚钱吗?这种挖出来就能运去换银子的买卖,那些有钱人们难道舍得就这么扔掉,一点争取的想法都没有吗?
当时大家都义愤填膺,认为他们能齐心合力和为富不仁的恶势力做斗争。可事到临头,人们的想法就不统一了。
尤其在矿区做事的务工村民,矿区的事情虽然辛苦,但能吃饱饭、有厚实的棉衣穿,住处也不错,火炕火墙都有,是他们有生以来过的最暖和、最满足的冬日。
更重要的是,如此好的境遇,他们还能赚工钱回家。
若常年在矿区做事,家中妻儿老小也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矿工的家眷的心情也是灰暗的很,上个月,他们在外务工的亲人捎回来的工钱,那真是很大一笔呢。几乎所有人家都在计划,每月都有这样的收入,家里能添置些什么,或者该给孩子们暖暖和和的做一身棉衣。
可是,矿区停工了,本已到手的希望就这么没了。
这么多年的苦日子过下来,各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们,从来没这么失落、颓丧过。难道他们的苦日子真的就到不了头了吗?
也许他们有机会改变这一切的吧?可现在呢?
就在人们在各种情绪中煎熬的时候,矿区来消息了。
各个村落的村民们再次奔走相告,是矿区那个凶叨叨的莫洪改主意了吧?他们还打算采矿的吧?
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妥的感觉
各村老少爷们雀跃着,前往榆树屯村口。
那些曾经在外务工的汉子们心中带着期盼,也是冒着严寒,早早就往村口聚集。还有临近村子的矿工,只要能走开,也都往榆树屯过来听信儿。
从家里去矿区做事的近两个月里,这些人就壮实了不少,精神头也大好。可回家才十几天,家里的菜糊糊就把他们又喝回了原形。
再看家里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每天精打细算的分着那搀了干菜的贴饼子。要说不后悔当时的决定,不心酸现如今的冷清,那都是假的。
他们不回来,家里的口粮就少一个人分。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