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百五十九章 皇帝的银子有用

    曾家下人也有出去办事的,对琉璃砖瓦的敏感程度,他们可比其他人家都要强烈的多。

    一个小厮听闻消息,还专门去清韵玻璃行看过实物,才飞奔回家禀报。

    由不得他不着急,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消息或者趣闻。对于曾家来说,市面上出现了真正琉璃做的砖瓦,这就是正经的商业讯息,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给家主的。

    曾家家主曾立群是从管家口中听到的消息,当时就坐不住了,吩咐道:“即刻让人去清韵玻璃行,把他家的新货每样都买两件回来。”

    管家刚应下,还没转身,曾立群又补充道:“是谁去清韵玻璃行看到的琉璃瓦,把他叫进来回话。”

    其实,曾立群没必要这么着急,他把传回消息的小厮叫进来,听小厮详细描述了琉璃瓦的外观形状色泽之后,买琉璃瓦的人也回来了。

    四种颜色、三个档次,十二块琉璃瓦、十二块琉璃砖,一溜儿放在檐廊的台阶上。

    曾立群都不用上前仔细看,就知道自家供应皇宫的琉璃瓦,和眼前之物差距有多大。

    闻讯而来的增加子孙,在他身后站了一圈,看到用真正的琉璃做出来的砖瓦,一圈人的表情,没一个轻松的。

    这种东西一出来,妥妥的就是要砸他家饭碗了吧?

    诚然,夏家的琉璃瓦和琉璃砖价格是高,但是,天底下的有钱人有多少?京城的有钱人有多少?这些讲究奢华的达官贵人会不舍得那几个银子?

    还有皇宫,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宫会买不起一两银子一片的琉璃瓦吗?

    可以预见,夏家的琉璃瓦一经推出,曾家的产出那是真不够看了。

    皇商资格?想都不用想,和清韵斋的琉璃瓦相比,曾家的,那就是真正的瓦片,可以把琉璃两个字去掉了。

    这次清韵斋搞出的动静,居然比之前哪次都大。

    之前的平板玻璃,虽然可以称之为开创历史先河,推出了一种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物品。

    但玻璃这东西,在当时,大家谁都没本事制作,所有人只能充当消费者。

    而且玻璃行业也不存在抢占谁家买卖的危机,就算很多府邸用上了玻璃门窗,原来的麻纸门窗没市场了,但也没对任何行当产生过威胁。

    天下纸业,那是有很大市场的,各种草纸、麻纸、宣纸,使用范围、适用场合极大。糊窗棂的麻纸,还真没几家造纸作坊是靠这个吃饭的。

    但琉璃瓦就不一样了,那是很多大族富豪或多或少都会使用的,琉璃砖瓦也一向都属于高档品。

    如今,这高档品被清韵斋的出品一比,那就什么都不是了,原本意义上的琉璃砖瓦,基本上可以沦为穷嫌富不爱的地步。

    这世上,做琉璃砖瓦生意的,可不是只有关家和曾家,还有很多作坊,都是靠烧制琉璃瓦赚钱的,这些琉璃瓦的品质连曾家也不如。

    如今再被清韵斋的出品一比,是真正羞于用琉璃两个字冠名了。

    清韵斋,这是真的要夺大家饭碗了啊。

    有打算修缮房舍的府邸,要用到的琉璃瓦,原本由各家分摊的生意,这时怕是会被舍弃。各家府邸会在原来的计划上,再追加几倍银子,转而采购清韵斋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还有那些没有修缮计划的,眼见得这么灿烂的东西,很可能像姜夫人那样,把家中小部分地方修缮更换一下,给自家院子增加几分亮色。

    凡此种种,和原来的琉璃瓦商家是没什么关系了,大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朝廷确定一家皇商,那是会扯到多方利益的。

    就在人们纷纷猜测,清韵斋弄了这么一出,皇宫在建筑这一块,有没有可能更换一家供应商的时候,皇帝经常小憩的仁心苑正殿檐下,也整整齐齐排列着二十四个样品的琉璃砖和琉璃瓦。

    曾家和与曾家有关系的官员,心有惴惴的担心自己以后收入惨淡,可皇帝却只是在估量,夏家女子往外倒腾权贵富豪之家银子的手段够不够高明。

    结果看过之后,再问过价钱,心下极为满意。夏家女子果然有本事,而且对富豪之家购买力的揣摩也很到位。

    这些东西没有琉璃摆件那样用天价,而是把价格定在了一个既可能让人心疼,但又绝对买得起的范围内。

    所以,完全不存在把人吓退的情况。

    现在的皇帝,几乎可以看到,各家大族府中散出的大量银钱,分作无数份。国库的、各家店铺的,所有原料、制作、购买之中的佣工,甚至从清韵玻璃行提货搬运的苦力,都能从中分得一份收入。

    皇帝想到夏晏清之前曾提议的、调整赋税的建议,这时就很有点后悔了,后悔没在这件事情上多询问一下下。

    如果他过问了、插手了,或者在这个生意上,也可以把赋税做些调整。

    看着放在檐下台阶上、被阳光照射的流光溢彩的四色琉璃砖和琉璃瓦,想到缺失了一块的税收,皇帝肝疼不已。

    唉,悔不当初啊!

    都怪他当时小瞧了夏氏,于是便没想到琉璃制作的建筑材料会如此漂亮,漂亮到那些讲究面子奢华的权贵富豪抵挡不住,会拿银子消费。

    至于皇宫琉璃瓦的供应商曾家,还有那些肝儿颤的官员们所担心的事情,在皇帝这里,一点儿发生的可能性都没有。

    皇帝回到仁心苑正殿,对上孙从山的视线时,很是得意的笑了笑,说道:“朕的意思,希望清韵斋能做些精巧物什,能把那些大族富豪的银子多掏些出来。嗯,夏氏做的不错。

    至于皇宫嘛,朕的国库和内库的银子,那都是有正经用处的,可不能浪费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事情上。”

    他提议夏氏女高些奢侈物品,那是为了算计大户的银子。皇宫,那是多大的宅子?换琉璃瓦、算计自己,怎么可能?

    再说,皇宫历经多少个朝代,年代久远,那都是有历史沉淀的。

    难道少用几块华丽的琉璃瓦,就能动摇那深沉久远的历史积淀?就能动摇皇宫无可比拟的地位?简直是笑话!

    孙从山小心翼翼的提醒道:“清韵斋的琉璃瓦如此优质,会不会影响原来烧制琉璃瓦的作坊,导致很大一部分人没了糊口的事项?”

    皇帝笑着摇头,这个事情,在得知清韵斋打算烧制真正的琉璃瓦时,他就想过了。

    皇帝很肯定的说道:“不会,能用二两银子买一片琉璃瓦的府邸不多,还有大批财力不足,但又想要红砖碧瓦的人家,依然会使用原来的琉璃瓦,着实没必要担心这个。”



    第三百六十章 拜访

    清韵玻璃行的琉璃砖和琉璃瓦上架只一天,第一批货就卖出去大半。

    这大半货物并不是哪家要修建宅子,成批购买。而是好多人家,听闻清韵玻璃行的琉璃瓦,和以往那些琉璃砖瓦不一样,好似真的琉璃。

    所以,各家掌管庶务的公子老爷们吩咐家奴,把不同品种的琉璃制品各买了一些,拿回去看新鲜,或者说是开眼。

    之前不多天,朝廷刚指定清韵斋和关家合作,共同开发玻璃新技术。这才几天,清韵斋就又闹出这么个新鲜玩意儿,而且还如此精美。

    开发玻璃技术的消息虽然轰动,但那是朝廷指定并参与的生意,其中获利最大的怕是朝廷。

    所以,那档子事儿虽然广受关注,但动心和眼热的人却很少。

    但这琉璃砖和琉璃瓦就不一样了,光是这炫美的色泽和外形,就让人忍不住的喜爱,忍不住的想把这炫美和亮丽,留在自己的视野中。

    清韵斋的确是出琉璃的,但那是琉璃摆件和琉璃首饰,据说工艺都很复杂,价格也极高。

    琉璃摆件最少也得半个月出一次,一件或者两件。有时候,半月这个时间会拖得更长。一年也出不来几件。

    琉璃摆件,那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人家清韵斋还不接受预定,能买到的人,那都是有顶好机缘的。

    琉璃首饰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说是不但琉璃难得,而且打磨工艺极其繁复。

    有这两种物品捧着,琉璃一直有着高贵超然的地位。

    而现在,真正琉璃样的砖和瓦,居然就摆在了眼前,最贵的才一两八钱。虽然那质地和琉璃摆件、琉璃宝石没法比,但这的确是真真的琉璃,没跑了。

    夏家女子,所有这些物品的技术,都掌握在夏家女子手中。

    这是很多人家看到琉璃砖和琉璃瓦时的第一个念头。

    很自然的,就想到那是个女子,她的人生还很长。正常情况下,女子的人生不是留在娘家过的,她真正的人生应该在夫家。

    如果哪家操作的好,这样惊才绝艳的女子,和她所掌握的平板玻璃、玻璃器皿、琉璃砖瓦,所有这些足以让世人震惊的技术,就会自然而然的归于夫别家。

    而且如此惊天的好处、惊世的技术,并不需要用银子来买。

    一时间,一直在悄悄留意、悄悄和夏家拉近关系的家族,心思动的更多了。

    过去,能动这种心思的人家还算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资格兴起这种念头的,那都是要够得上一定门槛的大家大族。

    要不,就是自家有拿得出手的、很优秀的子弟。要不,就是显赫的权贵之家。

    一般的官宦人家,还有学识、前途一般般的儿郎,根本就不用往前凑。就算凑过去也没机会,反而会被人笑话自不量力。

    夏晏清是否再嫁,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事情。所以,和夏家女眷拉近关系并不需要临时起意,也不突兀。

    有几家和姜夫人关系不错的女眷,在琉璃瓦推出的第二天,就分别递了帖子,约定了拜访日期。

    这些女眷,就有太师刘建府上的长媳乔夫人。

    太师刘建是三朝元老,在先帝面前很受重用、也很得脸。当今圣上即位之后,刘太师参与的政事少了,但皇帝面对他的时候,总得给三分颜面。

    刘建入仕很早,刚踏入仕途,就颇得当时皇帝的赞赏。这么多年走过来,一直顺风顺水,官运亨通。

    也正因为这么多年的仕途走得顺畅,家中未见波折,所以府中人丁很是兴旺,四个儿子,若干孙子,如今的重孙都到了能打酱油的年纪。

    家族枝繁叶茂固然是好事,但主子多了,伺候的下人则会成倍数的往上窜。贴身伺候的,做杂事的,照料衣食住行的,哪个都少不了。

    太师府光是大厨房就有两处,其它各房各院的小厨房,和使唤的厨娘也比别家多上不少。

    如此,太师府的财务状况堪忧,急需得到改善。所有可以用的办法中,联姻是最方便快捷、且有效的途径。

    对于很多人家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嫁女的人家,可以借助太师傅的权势得到好处。娶财力卓然媳妇的太师府,则依靠媳妇的资产缓解自家的财务压力。

    缓解一个大族财物压力的媳妇人选,夏家那位和离回府的姑奶奶,是自古以来最最上佳的人选。

    照着如今的形式来看,夏氏的嫁妆那都是小事,带不带嫁妆都没关系,关键是夏氏这个人。

    只要能把夏氏娶进门,那就是在家里栽下若干摇钱树,只等着源源不断的银钱从树上掉下来。

    所以,从去年的平板玻璃问世之后,原本和姜夫人只是泛泛之交的刘家长媳乔夫人,从谈论玻璃的神奇、和夏晏清的惊人聪慧开始,便和姜夫人热络起来。

    算起来,乔夫人是最早开始有行动的女眷之一,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一点儿不显得急迫。反而因谈论玻璃和琉璃而产生的、对夏晏清的赞誉,让姜夫人觉得很有亲近感。

    经过将近一年的来往,两位夫人的交情由远及近。每次参加宴会,两人都能坐在一起聊上一会儿。甚至单独递帖子拜会也有过两次,只是让乔夫人比较遗憾的是,两次都没见到正主夏晏清。

    这次,这种遗憾依然在继续。

    乔夫人这次的拜会,距离清韵斋推出琉璃瓦的日子,已经过去五天,街市和权贵之家对琉璃瓦的热议也有了减缓的趋势。

    姜夫人自己没觉得这种拜访有什么不对,但夏珂却提醒了她,无论什么情况,和这些女眷的谈话,都不要涉及女儿的亲事。

    即使再嫁,那也事关女儿一生。

    对于这个,姜夫人的郁闷无以复加。

    照着自家老爷的意思,女儿有了这等本事,女婿反而更不好选了。很难保证,很积极的希望结亲的人家,图的不是女儿赚钱的本事。

    这样,女儿出嫁,岂不是给夫家当了个没工钱的掌柜?

    现在的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