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夏家和夏晏容的脑子不知怎么长的,迟迟没见动静。
京城闺秀和年轻妇人脑子倒是好,但她们没门路啊。
她们之所以没上赶着找夏晏清,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芷容县主那一群人曾经给大家捎过话,明确表示把夏晏清排除在闺秀交往圈子之外。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夏晏清不愿意和她们来往。这些闺秀怕的是上赶着去了,没和夏晏清搭上关系,反而又被京城闺秀圈子给摒除了。
那她们就真的是孤家寡人,走投无路了。她们又没有夏晏清的本事,可以无视这种摒除,依然能嫁到好人家、嫁给好儿郎,过得开心自在。
鉴于种种原因,夏晏清在宣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少和各种女眷在路上偶遇。
有希望能和她攀上交情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有几个有过一面之缘的年长女眷。只不过,年长女眷的马车旁,很有可能会跟着一个年轻公子。
这种情况有一次两次,邵毅大概会不知道,可多来这么几次,他总能知道消息。
这,这还了得?!
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不,试着处处?
邵毅立即就急眼了,这叫什么事儿?
这时的邵毅,完全顾不上前不久夏梓堂才警告过他,没事儿别去窑场找他家妹子。
冒着被夏梓堂嫌弃,甚至再次切磋武艺的危险,邵毅急着跑去窑场,找夏晏清再三确认,是否有身份不明的人在路上和她搭讪?
这问话,着实让夏晏清呆滞了好一阵儿,才看向待客厅伺候的心容和心秀。
邵毅这家伙,发的哪门子神经啊这是,好端端的,跑来问这种话,还是当着丫鬟的面。
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和他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
这时再把人支开,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夏晏清狠狠的瞪了邵毅一眼,才没好气的说道:“我每次出行,马车前后都是跟着人的。若是有来历不明的人,那根本就没机会靠近好不好?”
还有一句话,夏晏清没敢说,这邵毅,他谁啊?这么理直气壮的跑来质问她这种事情?好像捉奸似得,简直岂有此理!
只不过,邵毅和她的情况着实特殊,这么伤人的话,她还真说不出口。
邵毅不是一时着急,忘了房间里还有别人,而他要是再这么藏着掖着,这一世的阿灿有家、有家人,做生意又是如此顺畅、如此如鱼得水,他啥时候才能有机会和她更进一步?
邵毅眉头依然紧蹙,好像遇到天大的事,“我听窑场的护卫说,这几天有几个女眷带着家中子弟,和你搭讪说话呢。不用说,一定别有企图,你可不能不当回事。”
夏晏清倒也不否认这个,只是,这家伙管得是真有点儿宽,“只是之前见过的几位夫人,见面打个招呼而已,我又哪里管得了人家身边跟着谁。”
夏晏清说的是实情,但他就是很担心啊。
“其实,这段时间,京城很多家族都在打听你是否有打算再嫁。夏姑娘,你是否有打算再嫁?”邵毅干脆问道。
一旁伺候的心秀听得眼睛都直了,这位邵公子对自家姑奶奶什么心思,她们略有猜测。
虽然这位有纨绔的前科,但也是有皇族血统的,而且是初次娶妻,真的不在意自家姑奶奶的和离身份?
另外,自家姑奶奶可不是寻常的和离妇,是不愁嫁的,只不过,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求娶之人有多少真心,那就不好说了。
若自家姑奶奶打算再嫁,相较于那些不明心意的人家,这位邵大爷还是有机会的。
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懂不懂,哪有这么急吼吼上来找人家姑娘询问的?
心容已经在连声咳嗽,变相警告邵毅说话有问题了。
夏晏清按了按额角,郁闷良久,才说道:“我暂时没有再嫁的打算,真的没有。我父亲和兄长都是支持的我的,不管谁来搭讪都没用。所以,绝无忽然被人提亲或者定亲的事情发生。”
这下,连心容都不咳嗽了。她家姑奶奶这是对邵公子做出保证呢吧?保证她不会嫁人,或者保证不会嫁给他人?
心秀更是把求助的目光看向心容,这是啥情况?怎么她有点儿不明白了呢?这不是她家姑奶奶的风格啊!
心容无声摇头,作为姑奶奶的丫鬟,向夫人和老爷告状这种事是坚决不能做,也不敢做的。
但是,以后这位邵公子在的情况下,一定不能让姑奶奶离开她们的视线就是了。
邵毅却听得大喜,追问道:“真的吗?真的暂时没有再嫁的打算,是吧?”
“真的。”夏晏清也是无奈了。
“那就好。”邵毅立即就安下心来。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阿灿对自己身边的人从来不说假话,他相信她。
不过,他还是提议道:“虽然这样,我觉着,你身边还是应该多跟些人才好。万一什么人因为无望,心生恶念,你身边又没有足够的人手,那可就不好了。”
夏晏清撇撇嘴,不屑道:“邵公子不会又推荐你家那些护卫吧?我可是有根底的人,有歹人把我劫走,首先着急的应该是朝廷。所以,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邵公子就不用担心了。”
她应该说,着急的是皇帝,皇帝应该怕不小心把望远镜的技术泄露出去。
邵毅尴尬的笑笑,说道:“那就算了,只是,你路上小心些却是应该的,不熟悉、不认识的人不要和他们多说话。”
夏晏清点点头,心里却犯愁,邵毅这事儿,还真不好办。
她是真没有吊着邵毅的意思,也和他说明白过。但人家惦记着上一世心爱的人,非她不娶,这种执念谁也说不出什么。
可这个媳妇是她,这可就不好办了。她大概可以肯定,邵毅上一世的阿灿,真的是穿越之后的她。
夏晏清瞟了邵毅一眼,她一个正常女人,而邵毅对古代女子出来做事一点儿不排斥要不,试着处处?
邵毅被夏宴清看的莫名其妙,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怎么忽然之间,就左一眼右一眼的瞟着他,满眼都是算计的?
夏家老宅那边还真撑得住,虽然庆平侯府的提醒让吕老夫人、李夫人和夏晏容心烦不已。
但夏家老宅有吕老夫人坐镇,她不待见夏家二房,夏氏一族的女眷就算想巴结夏珂一家,那也得斟酌一二。
更不要说夏晏容从心底里不愿意向夏晏清服软,不愿承认自己,真的就不如那个柴禾妞。
所以,即使夏家门庭若市的那几天,夏家老宅也只有李夫人和孙氏出面,带着自家没出阁的女儿走了个过场,便臭着脸离开了。
对于褒奖夏晏清的宣旨地点,如果选在老宅,虽然他们上上下下都觉得没面子,但好处也毋庸置疑,勉强能接受。
但二房直接驳了老太爷和他们所有这些人的面子,去那做工的下贱地方接旨,这样子还想看她们的好脸色,当她们真是那趋炎附势之徒吗?
在这纷纷扰扰的日子里,在兵部和宁国公等几个勋贵知晓并秘密安排下,前两批共三十六支望远镜秘密送往西北边境。
他们并不知道望远镜制作的具体始末,只知道这等神物是将作监秘密制作,只供军队使用的秘密武器。
是的,兵部几位大佬和几位战功赫赫的勋贵,都认可望远镜称得上是秘密武器。
第三百四十章 国家经济
这些熟知行军打仗的将军和兵部官员,是在皇城东南的角楼拜见的皇帝。皇帝先发给到场六人每人一个望远镜,由孙从山孙大总管给他们做了使用说明。
然后,这几位见多识广的大人物就被彻底震撼且征服了。
他们通过望远镜把京城内外、能看到的地方看了个遍,确定没出现幻觉,才意犹未尽的把望远镜从眼睛上移开。一个个摩挲着手中竹节样的小铁筒,不约而同的喃喃念叨着“千里眼”这三个字。
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这东西对于他们、对于军队和战争的重要性。
再看看皇帝召见的他们几个人,分明早已经知道这事儿,而且有可能本就打算给军中使用的。
这有六支呢,这可是神物,不知陛下是从哪里得来的,居然有六件之多。有这六件神物,边境将士会少流不少血的。
皇帝很满意这几个将领和官员的反应。他这个皇帝当得就是这么英明,就是这么有预见性!这下知道什么是真龙天子、上天眷顾了吧?
随后,皇帝才让孙从山把望远镜收起来,得意洋洋的带着众将官回到勤政殿,商议望远镜的配备。
在商量望远镜初步配备时,又让军中大佬惊掉了下巴:三,三三十六支,如此神物,皇上居然有三十六件!什么时候开始,神物也会论堆出世了?
皇帝好心情的让几位重臣平复了好几次心情,才告知他们,这种神物是将作监制造的,这是第一批,因怕时间赶不及,所以先把这第一批送入军中。
之后看使用情况,酌情配备。
这次召他们觐见,一个是让他们真正见识军队的配置中,将要增加一种秘密的军用物资。其次,是要商议一个稳妥的使用限制。
所以就有了之前提到的,三十六支望远镜秘密送往边境。
将作监制造的望远镜都有编号,在军中的领用,明确要求一定要确定到人。除了把领用人一一记录在案,还要他们对此事严格保密。
除了任务完成上交,其余时间必须做到人在望远镜在,人亡望远镜必须销毁,决不能让除他们之外的任何人知道,世间还有此等神物存在。
每年的二三月份,正是草原上青黄不接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困局,北夷人经常会组队,进行小规模的边境骚扰,烧杀抢掠。
若草原上有雪灾或者旱灾,边境的情况会更加恶劣。通常会有中小规模的北夷骑兵有组织的侵袭,突破防守薄弱的边境线,进入大梁朝境内,劫掠财物和人口离开。
几位武将表示,这一批望远镜虽然不能保证覆盖全部边境线,但分发给防守力量薄弱的边境哨所和斥候,一定能发挥奇效,今年的开春,边境形势一定开创历史先河,是大好之象。
这批望远镜送走,曲江那里也承诺,很快就会有第二批,数量更多的望远镜,交付使用。
虽然有去年年底那两桩案子的阴霾,但今年开春,望远镜给皇帝带来的希望,让他的心情好了很多。
皇帝有了好心情,也就有时间考虑大梁朝如今的银钱分布状况。
大梁朝建国到现在,已经一百五十余年。这一百多年,足够很多权贵和富豪积聚了巨额财富。
在玻璃这一块,皇帝很欣慰的看到一个能让有钱人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办法。
之前遇到灾年,遇到战事,朝廷财政吃紧,想要那些家财万贯的家伙们出些力,那叫一个难,简直就是剜他们的心头肉一般。
玻璃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物品,它能改善居住环境,耐得住风吹雨打且保暖。可以说,能让人一年四季心境敞亮,是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的物品。
但寻常百姓家,终其一生也只在为一家老小能吃饱肚子而奔波劳作。
家境殷实些的人家,才能买上那么几块,稍稍享受一下房屋的通透敞亮,也就心满意足了。
而大量往出掏银子的,却是地主、乡绅、富豪和权贵之家。依照玻璃的稀罕程度,二十两银子一块,不是个大数目。但是,架不住豪富之家的府邸大、房屋多。
在银子变成玻璃的时候,这些银子从那些豪富府邸流出,分作多部分。
一部分作为税收进入国库。
很大一部分作为工钱,让很多百姓做工赚去,用来养家糊口。通过各种矿石的开采、挑选、破碎、运输,直到送入玻璃作坊。
其中用工无数,也成了玻璃行业兴起之后,流通银子中占去的很大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则是让原料生意和玻璃制作生意的东家赚了去。
这种把整宗银子分开,让大家消耗的路子还是很不错的。
商贸繁荣、税收增加,百姓有事做、有钱赚,银子在拆分流通的过程中,就是百姓生活和国力的欣欣向荣。
皇帝的想法很简单,但也挺难。玻璃这种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但又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的起的东西,是否能通过改进制作方法,让玻璃价格更低廉一些,能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还有清韵斋的琉璃,一直走的是权贵富豪的路子。在不至于把琉璃价格降低的情况下,能否增加品种和产量,把富豪家里的银子更多的掏出来。
庆元帝大概是第一个能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