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九皇子气急,道:“若是张彦一行回来,日后的礼部、水师和钦天监岂不是都成了东宫的人?”
  小钟妃其实也很绝望的,智商被碾压这种事,谁试谁知道。不过小钟妃也得承认,这回南下的京营兵士如果尽数回来了,他日兴建水师,带回南下的校尉冯景极有可能在日后的水师中担任要职。
  “皇儿别慌,许是林家借着和牟尼院那老贼尼的关系,放出消息虚张声势也不一定。这回南下的京营兵士以北方人为主,就算贾敬这一年来练兵抓得紧些,这些官兵又如何抵得上常年在海上讨生活的海匪?这又是风浪又是海匪的,张彦一行哪那么容易逃出生天?再说,早就有消息说厦门一带的风浪早停了,若是张彦一行真的平安,早就该有消息了。”
  九皇子听了,心下稍安。
  至于张彦一行有没有那么容易逃出生天,反正一波三折是少不了的。
  虽然王家覆灭已经年余了,但是当年王家在海贸生意上经营之深,做这一行当的船长、船工尚有王家余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然,张彦一行碰到的是真王家余孽,还是拿了其他人的好处蓄意闹事,却不好说了。总之,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为了重金酬劳什么都敢干。
  当然,贺文实和柳征也十分重视这次试航,不敢有丝毫怠慢,新船坞内,戒备森严,所以新海船的下水仪式倒是十分顺利。
  而且也不知道是钦天监五官保章正纪罡的择吉本事确然那么高明,还是巧合,新海船下水那日风和日丽,天气极好,但凡是来观礼的,自是配上一番吉祥话,越发显得朝廷第一艘海船下水十分顺遂。
  下水之后便是试航,海船打造出来并非只是做面子工程的,太宗皇帝非常想在海贸上有所建树,这新海船试航也是要满足远海航行要求的,马虎不得。
  所以这次试航,不但要求载货航行,还要求航行的距离不能太短。当然,试航期间,也不宜出远海直接到国外,所以这次定的试航路线是从松江出港,到琼州岛登岸。再从琼州到粤海,沿海北上驶入天津卫。这样算下来,若是顺风水上,整个试航大约是两个月可以完成。
  如此一来,既能兼顾若是新船在航行途中出现问题,可以就近靠岸修整;又能保证此次航行有足够的强度证明新船能够抗击风浪。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样漫长的航行都在近海,之前那些打劫同行的海匪,为了以后继续把持海贸生意,也会破坏这次航行。
  得知朝廷定下的航线之后,贺文实和柳征都十分担心这个问题。当然,张彦南下的时候,也知道此次试航未必顺利。
  下水仪式之后,海船择日出海,原本礼部官员已经观礼完成,可以回京复命,不过张彦经过考虑之后,依旧决定随海船试航。
  越是品级越高的官员,责任越大。自己若是只在海船下水仪式之后就回京,试航顺利便罢,若是试航出了问题,必有政敌借言官之口说三道四,甚至有碍仕途。
  当然,随船出海也会有风险,但是平安归来之后,政治资本是不一样的。不说别的,眼看礼部周尚书就在这几年致仕,到时候若不出意外,吏部尚书就是在左右侍郎里面选。
  原本张彦只是右侍郎,若是论资排辈,多半是左侍郎升尚书,右侍郎升左侍郎。现在张彦捞到这么一趟远差就不一样了,能将整个试航的流程跟下来,以后周尚书致仕的时候,张彦不说有把握升尚书,至少也能勉强一争。此等机会,张彦怎能放过。
  于是,张彦带着礼部仪仗与京营带出来的三百名官兵尽数登船。除此而外,海船上还配了松江府守备军中调来的部分士兵,论武装能力,还真不弱。
  这次航行沿海岸线一路南下,遇到风浪的日子没几日,而且这新船也足够结实,并未出什么问题。倒是遇到了好几次海匪,不过海匪对于训练有素的经营官兵来说,只是乌合之众,几次冲杀未果,海匪自己反倒折损不少。
  直到海船航行至粤海境内,便安生了不少。
  此时史鼎已经带着老保龄侯夫人回了粤海。史鼎再是个明白人,之前也是离京多年,对京城的消息,多半会受承恩公夫人和保龄侯夫人的误导,这回史鼎回京,算是亲眼瞧清楚了京城的局势,果断站定立场。
  史鼎也知道朝廷在海贸专营的事上下了很大决心,不然也不至于自己只是在不知朝廷消息的情况下介入了海贸,就被诏回京城。那史鼎回粤海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整顿粤海防务,打击匪患,为海贸专营铺路。
  但凡做官做得好的,解读朝廷政策的能力都不会弱,史鼎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朝廷的海船行至粤海海岸线之后,就没遇到什么滋扰了。
  至于张彦一行因何耽搁,前半段的发展和传回京城的消息一样,朝廷海船从粤海返航北上,行至厦门的时候遭遇风浪。
  但是朝廷这艘海船是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术,加上朝廷方面派遣的不少能工巧匠共同打造的,算得上当时船舶工艺的顶尖水平,抵抗风浪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加上船上确实也有极有经验的船工,懂得通过观察星象、云层、动物行为等方法判断天气。也是因此,朝廷的船避开了风浪最猛烈的时候,在金门岛避风修整。
  金门原本就是出海捕鱼的船只修整的地方,岛上零星分布着渔村和渔民,有自然村落。但是因地方小,并未设朝廷守备军。倒也有民团等自保的组织,以前还算安生。
  朝廷南巡之后,有些海匪的漏网之鱼便逃到了金门,时常滋扰百姓。当地百姓倒也告到县里数回,但是朝廷守备军一来,海匪就坐船逃到了澎湖,待守备军一走,海匪又上岸打劫,当地百姓不堪其扰。
  朝廷的海船刚进港避风的时候,当地百姓还以为又来了海匪,但又觉海匪没有这么大的船,才敢出来看。听说是朝廷的船来避风的,当地百姓又跟来了救星一般,将金门岛上的情况说了。
  管他试航的队伍具体职能是什么呢?在百姓眼里,既然是当官的来了,就得解决百姓的问题。
  这次张彦一行的任务只是试航,但是遇到海匪也不能不管。再说,也不是张彦一行不想管,海匪就会不上前滋扰的。于是,张彦叫来当地的村长、里长等人,吩咐说朝廷这回确然有擒匪妙计,但是需要当地百姓配合,不能暴露朝廷将士的行踪。
  只要能剿匪,百姓自然是肯配合的。于是,当日夜里,村长、里长们连哄带吓的将消息挨家挨户的通知到了。百姓听说一旦走漏了消息,朝廷就不剿匪了,自然吓得守口如瓶。
  经过商议,张彦和京营校尉冯景心生一计。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计策,无非是传出朝廷海船风浪中仓促进港,触礁损坏了,一时间没法返航的消息,诱敌深入。
  刚开始,盘踞在澎湖的海匪是惧怕朝廷官兵的,除了加强老巢的防御外,还不停派人外出打探金门朝廷大船的情况。
  但是风浪停了之后,朝廷大船并未起航北上,反而是在不停的卸货,在金门租了房舍做仓库,暂时存放,说是要检修船只。
  朝廷严打这数月,海匪的日子没那么好过,看着朝廷大船上一抬又一抬的货物往下搬,哪有不眼红的?
  刚开始海匪还以为是这一切皆是陷阱,不敢轻举妄动;日子长了,见朝廷船只不但不走,船上的人还许多都下了船,在金门租房居住,便觉朝廷船只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海匪开始谨慎试探,小规模进攻了几回,朝廷这边迎敌的也只是派礼部跟来的仪仗为主,虽然占着居高临下的优势没让海匪攻上船来,但是也叫海匪试探出朝廷这边的人确然不擅海战。
  几经试探之后,海匪终于大举进攻。
  而进攻这日,不但守在朝廷船上的官兵战斗力增强不少,还四面八方有渔船包抄过来,切断了海匪逃往澎湖的退路。
  那些包抄过来的渔船之上,自然不是什么渔民,而是先前下船租赁居住的京营官兵,正紧苦练了一年水战战术的兵士。虽然这是头一回实战,但是训练有素的人,战斗力自然不同。
  刚开始,海匪们还存着轻视之意,直到发现朝廷大船上和包抄过来的渔船上,兵士的战斗力都比之之前有天壤之别,才知道上了当,然而此时海匪的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海匪在京营官兵和随船松江守备军的夹击之下,首尾难顾,死的死,伤的伤,还被活捉了匪首和一批俘虏。
  冯景虽只是五品校尉,那也是正紧京营出身,凭本事一步步升上去的,而且能被贾敬安排出这趟远差,本身就足见本事。有本事的人,取得胜利之后往往都会想怎么扩大战果。
  譬如冯景捉拿匪首之后,也没想着立即回京,而是策划着端了盘踞在澎湖的海匪窝,立个更大的功劳风光回京。
  于是,冯景审问了匪首,让其交代澎湖的地形、工事、防御布置。刚开始匪首自然也有搪塞误导之语,冯景便找来金门去过澎湖的渔民和那匪首对质,但凡发现匪首说谎就是一顿毒打。如此折磨数日下来,冯景从那匪首口中得知的信息和去过澎湖的渔民说的差不离了,也和其他被活捉的海匪说的情况差不多,才安排进攻。
  冯景先对被活捉的海匪进行的分化,嘴硬不肯投降的,捆了手脚严加看守,肯投靠朝廷的,让其带路,朝澎湖进发。
  按航海速度,金门至澎湖需要一日一夜。因有熟悉这一代的海匪和渔民做向导,朝廷军一早出发,在次日天亮之前便可偷袭澎湖海匪据点。
  不过海匪老巢易守难攻,若是强攻,朝廷军总要有些折损。冯景便令投靠的朝廷的海匪乘被朝廷缴获的小船回澎湖,骗老巢中的海匪说已经控制了朝廷海船,海匪头目带人守着,许多货物搬不回来,速求增援。
  将剩余海匪骗出来后,朝廷军趁天还未亮,视野不清时合围。待得包围的船只靠近,海匪才情知上当,但是乌合之众哪里敌得过训练有素的兵士,很快败下阵来。
  这一仗,冯景带队将盘踞在澎湖的海匪残余剿得七零八落,大获全胜而归。只如此一来,朝廷的海船在金门也多有耽搁,京城那边关于朝廷海船遭遇不测的各种传闻已经沸沸扬扬。
  就在定慧大师送出当归,京城舆论渐渐扭转,长康宫笃定张彦一行无法逃出生天的时候,南下参加试航诸人的消息终于传回了京城。说是朝廷的海船寻到了,正在回航途中,至于耽搁的具体原因,依旧没什么说法。
  剿灭了盘踞在澎湖的海匪之后,张彦一行没再遇到什么阻碍,十余日后,顺利抵达天津卫。这时,南下试航队伍诸人顺利回来的消息传入京城,至于试航途中具体出了什么变故,依旧无人知晓。
  因这次试航是载货航行,到了天津卫之后,还需要卸载许多南货,张彦一行入京还得数日之后。但是天津卫到京城,若是快马报信,也不过数个时辰的事,海船到港的当日夜里,京城各派系都已经陆续得到了准信。
  于是,张彦一行还没入京,首先牟尼院定慧大师的名声就传开了。当初满京城传得多么吓人的事,说着张侍郎一行尽数葬身海底,还是定慧大师说了当归,这不果然就当归了么?
  甚至次日开始,京城有些人相互见礼都用当归二字做吉祥话。
  太宗皇帝知道这个消息自然是高兴的,但是高兴之余,又对钦天监的官员发了一次怒。
  这算怎么回事?你们原是在全国术士中通过比拼筛选出来的佼佼者,通过专门的考试入的钦天监,结果大部分拿着朝廷俸禄的官员测出的结果就这么贻笑大方?那钦天监里头到底有多少滥竽充数的人?
  虽然说钦天监在舆论上,很多时候反应了朝廷的意志,但是古人还是很相信黄道吉日、顺应天意、天人合一这一套的。大小事,都要选个吉日、吉时;如果钦天监的官员这么不靠谱,那素往的朝廷大事的择吉你们都择了什么?
  这件事就让皇家越想越膈应。
  然后太宗皇都没在朝会上商议,直接将文丞相等几个重臣叫到宫里商议一番,就定了速发邸报抄送全国,于明年招钦天监官员。至于这次测算错的,全都免职。
  这样一场闹剧下来,留在钦天监的几乎只有持重的人和东宫的人;长康宫一系全军覆没。
  这还不算,就是民间许多蹚了这趟浑水的寺庙道观,若是测错了的,香火也少了不少。当然,大的寺庙、道观在话术上都留了余地,虽然当初的预测解读起来是张彦一行凶多吉少的意思,现在人家也可以自圆其说。但是你再自圆其说,能跟人家牟尼院直接送出当归比?
  如此一来,牟尼院香火鼎盛,口碑更上层楼。
  黛玉虽然出门不多,但是消息是灵通的,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