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陈妃被赐死,元春便是惶惶不安;她在宫中与陈妃往来交好,如今陈妃却因巫蛊而被诛,便是她对陈妃巫蛊之事一无所知,但只需有人进谗言说她有知情不报之罪,她便是未被株连也要彻底失了宠。
许是忧思过甚所致,元春竟是怀胎七月就早产了,生下一个病弱的公主。
因战火兵起,皇帝连大公主的洗三和满月宴都未大办,只吩咐给公主赐下赏赐,简单办了庆宴。直到公主满月才给公主赐下封号,和安公主,愿公主平安长大。
元春诞下公主,最失望的便是荣国府,若贵妃能诞下皇子才是莫大的荣耀,不过公主诞生也同样是可喜之庆。
而宫外的保宁侯府大奶奶也生下了一个姑娘,唤作陈怡宁。
盛萍抱着小怡宁满心疼爱,满月宴时嫣玉来送过祝礼,听说了姐儿的名字还同盛萍调侃笑起:“听着姐儿的名字,倒似同我们怡姐儿是嫡亲姊妹呢。”
“宁姐儿的名儿还是夫君与我商说着起的。我说玉妹妹家的怡姐儿毓秀钟灵,我们姐儿也向怡姐儿借福,唤作怡宁便好的。”盛萍才说来缘故,望着襁褓中睡得正甜的婴孩,又不由笑着叹起,“若宁姐儿是男孩子可就好了,日后能讨了怡姐儿做媳妇。”
听她这话,嫣玉也笑道:“姐儿可都还小,只你这做娘的早早就为姐儿操起心思。”
不过嫣玉是很庆幸宁姐儿不是哥儿,不然盛萍还要心心念念着讨怡姐儿做儿媳妇的。
盛萍疼惜的望着女儿:“总听母亲说,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不经意时孩儿就长大了。我看着宁姐儿啊,怎么看都看不够,怎么也舍不得,总想将她一直留在身边,就这样看着她。”
嫣玉没有办法理解一个母亲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念叨起十几年后的事情,担忧着孩子成亲以后将会如何。
宁姐儿倒是很讨人喜欢,乳娘抱下去喂过奶,就乖巧在摇篮里睡着。
嫣玉尝试抱过宁姐儿,软软的婴孩身上有淡淡的奶香味,让嫣玉想起怡姐儿。
保宁侯府二奶奶王氏是王家的姑娘,她也是年初嫁到了保宁侯府,因盛萍有孕之故还是王氏跟着保宁侯夫人管理事物。
盛萍还在月子,宁姐儿的满月宴就是王氏跟着保宁侯夫人在张罗。
张夫人来保宁侯府看望女儿,还担心着盛萍作为宗妇要被王氏压过一头。
嫣玉对她们这些藏在肚子里的小心思看得清楚,不过毕竟是与她无关的事,倒不如只当不知不问的俗人。
京城多事之秋,而春闱过后的进京举子也在殿试过后将迎来金榜题名时。
李公子中了二甲第八名,李家一片欢喜相贺,亲友也送贺帖到李家贺喜。
英莲的夫君是二甲十四名,同进京的秦举人却是为二甲之魁传胪。
从前谁也料想不到秦举人竟有这般造化,本来贾家要将二姑娘嫁给秦举人,结果却不识真珠白白丢了个传胪女婿。如今的秦太太邢氏出身微寒,但与秦举子夫妻情笃,倒是一段良缘。
贾敏听说秦举子命题金榜,既欣慰又遗憾;欣慰于她毕竟是没看错人,当初她为迎春相说了这门亲事也是好的,只是可惜迎春终究是和秦举子无缘。这本是陈年往事,秦举子娶了邢氏女为妻,迎春也嫁给柳三爷,不知何故如今还有人拿此事出来相说,好似非要定出一个是非才罢休。
如今诸事尘埃落定,探春的亲事也就提上日程。
探春的未婚夫婿却未能如其他人这般名题金榜光耀门楣,不过读书之事也有天定之意,如李公子、秦举人这样能初次就考取功名一路顺遂的还在少数,便是半鬓白发的举子也不可谓少;贾政还宽慰着女婿不必心焦,一边催促着成亲之事。
嫣玉并无去为探春出阁观礼,盖因那日刚好接到了穆莨的家书。
穆莨不是喜欢长篇大论的人,偏生这次他的家书却很厚,将黄皮信封都装得鼓起来了。
拆开信封,其实里面是一幅巨大的折迭起来的画卷,画中是黑夜星空。
西北有异,飞星过天,天狼星动。
也就是说如今西北战事确实是与那窃飞星逃下人间的星将有关。
得到了确凿的答案,嫣玉倒放下心来;既然那星将已经露出马脚,而星君府下来抓拿他的人已是等待良久,无论如何都该是将要尘埃落定。
尽管穆莨没有在家书中提到他的情况如何,不过他既能清楚地画下这幅画,想来应是并无大碍,可见前段时间京城的种种传闻实属不尽不实。
不过旁人见了这幅画可就不晓得穆莨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以为穆莨是糊涂了,连字都写得不利索了。
嫣玉将这幅画重新折迭起来,藏在屋里的暗格中。
其实本来这也并非不可告人的机密,只是嫣玉对此一向谨慎。
皇后还将嫣玉召进宫中,便是劝慰着榻宽心,说前线战报已是转危为安,东安郡王也无大恙,让她无需太过忧心。
嫣玉满口应下,表现得忧心忡忡的样子,好似对穆莨的情形也是方才闻说。
只是不能随意说起前朝之事,嫣玉垂眸低眉听着郁明惇惇之语,才偶有接话。
“母后也很是担心,你在太后面前可莫要说错了。”郁明想起又嘱咐道。
“太后并不知道?”嫣玉闻说如此还很是惊讶;先前诸多谣言传得沸沸扬扬,宫内宫外都传说着,这样竟能瞒着太后,实是不可思议。
郁明只是叹息:“也是有不长眼的在母后面前乱嚼舌根,母后又是病情加重了。还是陛下好生抚慰母后,令下面的人都不许议起,又有南安太妃进宫陪母后叙话,母后这才半信半疑着。”
虽是这样说来,但恐怕太后并非相信,而是已经明白其中因由。
如今太后病重,还有很多人潜藏在宫中四处挑弄是非,已见居心诚然凶恶。
“嫣儿,因你我是自小一起长大的姊妹,有一言我才与你相说。我若说你,你可莫要恼我。”郁明又作担心之语,嫣玉见她神色认真也便长吸了一口气道:“娘娘待我们如若亲妹,姐姐的话,我自是听的。”
郁明点头:“听说许多消息,真真假假都是不作数的。如今东安郡王传信归来,想来定是安平无恙;你自小便博古通今,岂不知古来一将功成,便再不能身退了。陛下和王爷是舅甥,但他也是君王;我怕啊,怕这有朝一日,陛下便如先皇那般,突然就不再是我的陛下了。”
听着郁明这大逆之言,嫣玉只觉万分惶恐。
若陛下成了先皇,岂非是说穆莨也将会重蹈覆辙,落得像老东安郡王那般结果?只有穆莨借此消隐,才是保全之策。
第92章
郁明所出的二公主;刚好出生在大军凯旋捷报飞传之日,皇帝大喜,赐号宁至公主。
旁人都感慨宁至公主生得好;生在这凯旋之日,尽得陛下与太后的恩宠;贵妃所出的和安公主虽是皇帝长女,与宁至公主年岁相近,出身和恩宠却都被宁至公主压了一头,同为皇家女命运却注定不同。
只是在二公主满月之日;贵妃却一病没了。
说起贵妃贾氏的死,宫中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太医说贵妃因早产诞下体弱的和安公主;也已是伤了身子,出了月子也仍是落红不止。
可怜和安公主年幼就没了亲生母亲,在这宫中长大更是艰难。
皇帝后宫中除却诞育了皇长子和二公主的皇后;高位嫔妃中便是和安公主的生母贵妃贾氏和已故的陈妃;太后病重也是无暇照看公主;况且贵妃之死又冲了皇帝最疼爱的宁至公主的喜福,连着皇帝对贵妃的女儿都不甚在意。
嫣玉对宫中近日之事未太在意,大军凯旋归京;不日将到京城,穆莨也要回来了。
只是却听说了贵妃亡故;就接到了一封奇怪的信;是一个聋婆子将这封信送到东安王府说是她家姑娘求交给王妃的。
嫣玉看了信;便知是惜春送来的。
信中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救我!
惜春本是打算在年春时入宫参选为史籍司的女官;却因在参选之前惜春突然染了急病,才未能成行。如今惜春又派人送来这封信;让嫣玉不由有些不解;惜春好好的在荣国府中,便是遇见危难自有老祖宗和宁国府她的兄嫂做主,缘何就求救到她这里?
“那婆子可还在?”嫣玉向柳妈妈问;柳妈妈应声就下去带了那聋婆子过来拜见。
那聋婆子的姊妹是惜春的奶嬷嬷,算来她也是惜春的亲信之人,因她耳聋不能在主子面前做事,府上就只当散福让他们在庄子上做活。
嫣玉问起她话也是艰难,那聋婆子也不晓得什么事,只说是四姑娘让她将这信来交给东安王妃。
嫣玉无奈,只细想着何时能与惜春寻个良机相见,问得清楚缘故。
但这个打算还未成现实,嫣玉就从贾敏口中得知了些许关于惜春的事情。
自从贵妃元春亡故后,贾家就打算着再送一个姑娘进宫为妃;本来探春便是最好的人选,探春容貌出众,聪慧能干,在姊妹之中除了元春便数探春最为出众,只是可惜如今探春已是许配了人家,荣宁二府适龄的姑娘就只剩下一个惜春。
贾家想要将惜春送进宫中为妃,以替代元春承蒙圣宠,光耀门楣。
可惜春并不愿意成为宫妃。惜春想要入宫成为史籍司的女官,也不过是以图避世,像宝钗一样在宫中能寻得一寸容身之地,不至于在府上身不由己地受到摆布。但若进宫便将无可避免地卷入宫中是非,如元春那般聪慧的女子在宫中都红颜薄命早夭亡故,更何况是惜春。
嫣玉倒没想到竟是因为此事,很是震惊:“贵妃方故,舅舅就这般迫不及待地要将四妹妹送进宫中,未免也太无情了。”
贾敏也感慨:“元丫头年少进宫,全然是为了家里才留在宫中。”
贾家费尽心思想要送惜春进宫,却借口说是为了和安公主。
“和安公主是贵妃留下的孩子。如今贵妃娘娘不在了,公主没了生母,在宫中实在可怜;便是陛下怜悯为公主找一位娘娘做养母,若待娘娘日后有了自己亲生的孩儿,只怕也未能对公主视如亲生。但四姑娘和贵妃娘娘是同宗姊妹,这必然是不同的。”
嫣玉听到这种说法就很不满。
世事本就不能尽如人意,便是惜春进宫为妃也未必能以贵妃之妹的身份直接抚养和安公主,况且宫中是非争斗不断,以惜春这般性子只怕要被生吞活剥了。而且便是贵妃不在了,和安公主也是皇帝的亲生女儿,陛下和皇后自会安排公主,也轮不到旁人对皇家公主指手画脚,皇帝必然不会喜欢这样的;若连累得公主也失了君心,才真是害了公主。
其实若说是为了和安公主,倒不如说是为了让惜春进宫有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而不至于落人话柄,说贵妃刚刚薨了,贵妃的娘家就迫不及待地又送一个姑娘进宫争宠。
“所以才说这可实在是失了良策。”贾敏无奈说起。
“若四妹妹能不入宫闱,可就好了。”嫣玉也是若有所思地想起,并将惜春曾让聋婆子给她送来求救信的事告诉贾敏,“母亲,四妹妹也是不愿进宫的。况且贵妃娘娘薨逝,恐怕也并非如我们所知这般情形,四妹妹入宫岂非是羊入虎口。”
贾敏听说这般事情还是很意外:“都说贵妃娘娘骤然薨逝恐非寻常,如此说来还的确是不寻常的。”
就像陈妃的死一样,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贵妃薨逝恐怕另有内情,却都不敢乱说。
嫣玉经常初入宫中,也太知晓其中几分缘故。
元春薨逝和陈妃有关,同样也和贾家有关。
和安公主并不得皇帝宠爱,而在宁至公主出生后的对比也愈发明显。
元春只以为是自己连累了公主,因她和陈妃有所牵连,才让陛下也不喜欢公主,甚至担忧日后皇帝会因此迁怒了荣宁二府;元春知道陈家在宫中尚有残余势力,于是故意让他们以为陈妃被赐死和自己有关,最终元春被陈家在换了汤药,才骤然亡故。
元春聪明一世,却偏偏为了和安公主糊涂至此,才真是感慨唏嘘。
她赌皇帝皇后会对和安公主怜惜几分,便是这几分怜惜,也能保和安公主平安长大。她也赌皇帝会查出是陈家将她害死,因此会对她的家族宽容几分;元春侍奉皇帝不久,却也看得明白皇帝对她偶有的几分宠爱不过来源于她的出身,可荣宁二府却和昔日甄家纠缠不清,待日后皇帝定会清算贾家,也许皇帝会看在她生下了一个公主又枉死于陈家之手,会宽容几分。
如她所愿,皇帝查出了元春之死的真相,只是如今西北未定朝堂未稳,暂且不能将陈家连根拔起,就只能将元春被害的真相暂时压下。
皇帝会怜惜和安公主,也许会对贾家宽容两分;但若贾家迫不及待地将惜春送进宫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