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一直不叫他们起身。
帝辛一直不讲话。
他微微闭着眼睛,有很长的时间几乎是睡着了。
直到一名老臣熬不住,咚的一声倒下去了。
帝辛慢慢地站起来。
他走到高台的正中央,他的脚下,正好是姬发的尸体。姬发的身上很多鲜血,他一米五三的面容,隐隐地全是雍正帝的死不瞑目。
可是,帝辛知道,这一切,只是一个幻觉。
只是屏幕上的一个投影。
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会再次出现,成为大清赫赫有名的一代帝王。
可现在,他无心解释。
他只是淡淡地:“你们都是忠臣,你们也都是好人,这一点,寡人十分清楚。不过,寡人却是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大暴君,以后,你们的后代会叫我商纣王,所以,今天的惩罚才是刚刚开端……废奴法令,即日开始执行,如有违逆者,严惩不贷……”
众人惶惶不安,没有再敢反驳者。
他顿了顿:“今后,停止一切战争,一切大型祭祀活动,什么都不干……整个大商,只做一件事情……”
所有人都死死盯着他,等着他说下去:只做什么事情?
他面无表情:“种粮食,存粮食。”
文武百官惊呆了。
“从今年秋收起,你们开始把所收获粮食的一半上缴国库。解放后农奴所开垦的土地,税收十成交一成,其余全部积蓄起来。另外,取消一切的酿酒作坊,取消一切但凡会浪费粮食的活动。如有违令者……”
他看了看地上的微子。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一起看向地上的微子和箕子。
“他们的今天,便是你们的明天!退朝!”
众人战战兢兢爬起来,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可是,许多人已经吓破了胆,只走了几步就跌倒下去,又挣扎着爬起来,又走。
好一会儿,朝堂上才干干净净。
只剩下姬发的几名随从还被五花大绑仍在台下。
侍卫队长看着帝辛,意思是:大王,现在该怎么办?这些家伙杀不杀?
帝辛淡淡地:“无关人等,杀之无用,先把他们全部关起来。”
月色下的朝歌,冷清,死寂,跟漫天争相辉映的繁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受德一直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整个人仿佛被钉子定在上面似的一动不动。
吴所谓想起白天看到的情景,又看看这个黑暗中的大魔王,长嘘一口气:“这情节不对劲啊,故事的走向也有问题了。你之前说了不能篡改历史,也无力逆天改命,可现在,微子和箕子已经死了,就连姬发也死了,而按照时间推算,远在周方国的姬昌也已经病死了。既然姬发父子都已经先后去世了,那大商会怎么样?千秋万载地存在下去?”
受德淡淡地:“历史不容篡改!”
吴所谓觉得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姬昌父子死了,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你的掘墓人已经没有了,那你告诉我,今后谁会站出来灭了你?”
“姜老头还没死!”
“要不我把姜老头也杀了?”
“杀不杀都没关系。微子和箕子之所以死,是他们公然偷盗太庙的祭器和酒器,叛国大罪,罪不容赦。而姬发就不说了,他带了一群人和一大批礼物到朝歌到处贿赂重臣,以谋朝篡位,他不死,那我就是圣父了……”
受德意味深长:“做圣父被雷劈!”
他难得幽默,可吴所谓却一点也不觉得可笑。
“既然如此,把姜老头一并干掉永绝后患,可不就是了?”
第947章 真正的气数(一)
他摇头:“姜老头一介平民,无权无势,目前为止也没对大商造成什么危害,你说,以哪条罪名去杀他?”
“他勾结姬发,呃……就是我这个假的姬发……这也算卖国罪了……”
“你也说了你是假的姬发!目前为止,姜老头无非是吹点牛比而已。老百姓无法卖国,顶多只能卖自己!”
吴所谓有点震动。
是啊,老百姓哪有资格卖国?顶多卖卖自己而已。
能卖国的,永远只是那些手握大权之人,比如微子箕子,其他人想卖国也没有那个资格和能力。
所以,目前为止,姜老头死不死有关系吗?
“可是,你别忘了,他可是金银子!金银子啊!你不杀他,他就活成金银子了。到时候,就真是养虎为患了。”
“21世纪已经回不去了,他也成不了金银子了。”
“切,他分明是从大商活到了21世纪。这老家伙之所以现在还没发现自己到底是有什么了不起的天赋,所以才一直苟且萎缩,可一旦他发现了自己的能力,比如能够炼制鬼奴之类的,只怕他很快就会发展壮大,不可一世了,他实际上比姬发等人的威力更大,姬发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
“21世纪不复存在,金银子就会不复存在!”
“21世纪明明已经存在!”
“你不能把一部电影当成一个真实的存在。”
吴所谓一怔。
“如果现在就杀了姜老头,很可能比鲁星人便不会现身了,我们也就无法跟他们正面交锋了……”
吴所谓骇然:“你居然要和比鲁星人正面交锋?你疯了吗?比鲁星人可是外星人,你怎能和他们交锋?”
“正因为他们是外星人,才必须和他们交锋不可!”
“为什么?”
“只有干掉了他们,才能干掉一个东西。”
“什么东西?”
“气数已尽。”
“气数已尽!???”
气数!
天命。
中国无数的高人,军师,谋臣,他们统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窥探天意,谋算命运——他们最爱对新的主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旧主气数已尽。
可以说,每一代末代帝王所灭亡的原因都逃不过这一句:气数已尽。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气数?
为什么气数会尽了?
又为什么每隔几百年,就要来一次气数已尽的把戏?
吴所谓叹道:“你还真的相信气数?”
受德站起来。
他走了几步,看了看天空。
他头顶是看不到天空的——那是厚厚的丝茅草编织的屋顶,不过很是洁白整齐,倒不像是王宫,而是某一个隐士的居所——只是,这居所很大而已。
“我说了,大商已经气数已尽。”
既然气数已尽,那走了姬发就还有张发王发。
“我去,姜老头口口声声说气数已尽也就罢了,你也说气数已尽?莫非真的是那两个比鲁星人掌控了一切?”
“你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
“换一个角度?”
“你还记得《我在大商的日子》里所讲述的大商灭亡的最终原因吗?”
“这……不是吧?书上写大商末年,连年天灾人祸,整个北方几年寸草不生,干旱无比,因为粮食颗粒无收,所以才造成了众人的反抗。可是,我们来朝歌之后,没有发现有什么干旱啊,而且,前天不是才下了雨吗?”
受德再次抬头看了看天空。
好一会儿他才淡淡地:“还有两年,就要开始大旱了。”
吴所谓愣了一下。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气数已尽,其实,都指的是大干旱,粮食绝收!这样的大天灾在这三千年中一共爆发过四次,没有任何人逃过了劫难!”
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大人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气象史》,在这本书里,竺可桢指出,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小冰川时代。
所谓小冰川时期,便是指仅次于冰川时代的寒冷时期,虽然比不上造成一切生命毁灭的大冰川时代,但由于气温大幅度下降,自然会引发全球各地的粮食剧烈减产。
曾经风靡一时的2012年世界末日之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从2012年开始,全球便进入了小冰川时期,据说,这个时期会持续30年左右。
2012年之后的几年,的确全球气温发生了剧烈变化,格陵兰冰川逐渐溶解,全球气温升高,有些地方又达到极度的低温时代。这种极端气候的此起彼伏,谁也不知道在二三十年的时光里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有一天真的大爆发了,会不会也造成粮食绝收,干旱连年,从而流民四起?
按照推算,这次的小冰河时期,当在2030年前后达到一个高峰期,也就是霍金历次耸人听闻的:世界末日之说。
只不过,大多人都认为,按照现代的科技发展,尤其是转基因生物的大规模发展,真到了粮食绝收的那一天,凭借转基因技术,也很可能可以提供几十亿人食用的食物。
2030年时代世界灭不灭绝不好说,可殷商末期,小冰河时代导致的人口大灭绝以及大商王朝的覆灭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在21世纪的那几年中,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思索大商王国的真正原因。在我的统治末期,虽然谈不上夙兴夜寐,可是,也兢兢业业,却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各地流民四起,盗贼横生,最后,才走投无路……”
帝辛并没有酒池肉林,也没有炮烙之刑,更没有什么苏妲己作祟,事实上,他还一直希望能废奴,结果,还是亡国了。
到亡国的时候,就连朝歌的奴隶们都反了——就因为他们听说周天子会提供一口饱饭,所以,完全不顾曾经想废奴的帝辛,而是欢欣鼓舞地投向了周天子。这该是何等样的悲剧?
所谓的人心向背,到底是什么一种玩意?
或者说,谁能给饭吃,人心就倒向谁?
“奴隶们倒戈是因为想获得食物,他们因为从未受到解放,也不能理解解放之后能得到什么好处,这我是完全能理解的。我只是不能理解这气数是为了什么?我无数次想,难道真的是气数已尽?难道真的是天命所归?可是,这气数到底是什么东西?”
第948章 真正的气数(二)
曾经发出这样的哀叹之人不止一个,还有明朝的崇祯。
崇祯也算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皇帝了,据说他死后,清军占领北京之后,搜查出皇宫库存的银两不过区区几万两。
也就是说,崇祯省吃俭用,夙兴夜寐,可最后还是没有能敌得过亡国的命运,最后,这哥们和商纣王差不多,干脆将自己吊死在了皇城里。
要说崇祯能力不行或者各方面都不行,那他的老祖先朱厚照、嘉靖等人就更不行了,可是,他们却能维持那么长久的统治,偏偏到了崇祯,一心想要做点什么,却什么都不行了?
难道真的是气数已尽?
“我研究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知道真正的气数到底是什么,直到我看了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原来,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都和小冰河时代有关……”
竺可桢在书里讲述,从能收集到的资料和史料来看,几乎中国历史上巨大的几次动乱都和天灾有关,也就是小冰河时期造成的。
最著名的便是殷商末年到西周初年,那是气象历史显示的第一次小冰河时期,这一次,北方干旱长达几十年,甚至好些颗粒无收,饿殍千里。饥饿的流民忍无可忍,铤而走险,到处抢劫杀人,最后变成了史书上记载的“奴隶起义”——实际上则是长久的灾荒导致了流民的亡命相搏,为的是一口口粮而已。
而彼时的周方国,恰好处于风调雨顺的南方,躲过了这次冰河时期,所以顺理成章成了大商的掘墓人。
而东汉末年、三国、西晋则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据说,东汉末年的时候,汉族人口还有六千多万,可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统一时,只剩下七百七十万人口。到五胡乱华之后,则惊人地锐减到了四百万而已。
盛唐风华,在国人眼里那是永久的灿烂辉煌,可谁能想到,经过五代十国之后的晚唐大乱,到北宋统一初期,人口竟然从六千万锐减到了区区两千万。
至于明朝末年就更是惨烈了,连年的大旱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先后揭竿而起,再到清兵入关,人口已经从一亿两千人万锐减到了五千万。云贵川尤其是四川等地,彼时全省人口已经只剩下几万了。
成都在几千年的每一个朝代中都是处于一线城市的地位,可到了张献忠时期几乎被杀绝了,成都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须知明朝末年的时候,从南美洲传来的土豆、红薯、玉米等高抗旱作物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要是没有这些救命粮,可以说,只怕还剩下不了五千万人口。
如此惨淡的历史,全是因为了一句“气数已尽”——也就是说,这几次大动乱都是因为遭遇了小冰河时期,造成了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但凡稍微了解一点点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中国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揭竿而起,必须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