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你在南边的时间长,想过没想过去香港。”林雨桐问道。
    林二姐一皱眉,“怎么没想过,但这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要是能去呢?”林雨桐又问道。
    林二姐狐疑的看了一眼林雨桐,“常住?”
    “常住。”林雨桐低声道:“不过,现在坐飞机方便,回来一趟也不困难。”
    “能去我当然也愿意过去。”林二姐深吸一口气,“但我过去干什么?”
    “这个咱们慢慢说。”林雨桐心里松了一口气。这家里也就林二姐出去最合适。她性子不本分,也一直在帮林雨亭的忙,但是属于她自己的事情,却完全没有。
    林二姐一咬牙,“行!反正你也不会坑我。我也想看看外边的繁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去国外看看。”
    心可真野!
    两人算是基本说定了。
    正说着话,就听见院子里,林爸的声音传了出来,“老大,咱们不能可着自家人坑吧。”
    林雨桐赶紧进去,才发现四爷手里拿着两捆股份凭证。肯定是从林大哥手里买的。
    林大哥尴尬的要死,“爸,我没让妹夫买。”
    四爷就笑道:“爸!看您急的,这也花不了什么钱。大哥这任务早点完成,对他是有好处的。”
    比如,提升副厂长。
    一旦提升了副厂长,在以后厂里有什么重大的决策的时候,他就能先一步知道。那么,自家的消息才能更灵通。
    花这一万块钱,值得!
    林雨桐好说歹说,才把林爸的气给消掉了。
    这个假期,四爷还办了一件事,就是托人找了一个小保姆。
    十六岁的四川姑娘,叫小芳。
    “叫她跟雨生住在一个屋里,家里做饭洗衣服,都需要一个帮手。往后你也没那么些时间做这些琐事了。”四爷拉着林雨桐的手看了看,“现在没事了,家里请小保姆的多了。双职工家里,孩子老人没人照顾,都是这么干的。”
    林雨桐看了小芳一眼,也没反对。
    四川的水土养人,小姑娘生的白白嫩嫩,小小年纪,手艺还不错。家常便饭没有什么问题。
    有人分担家务,林雨桐一下子就轻松了起来。
    将考研的课本都翻了出来,慢慢的啃。
    隔了两周,四爷回了一趟京城,说是找好了导师,还给弄回来一份导师给的书目单子。
    “下周咱们去书店看看,要是书店没有,就得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书,外面鲜少有卖的。”四爷摇了摇头,看着神情却不怎么好。
    “怎么了?”林雨桐问道。
    “云师傅的书,印刷了六千册,可是出版社要求作者自销两千册。”四爷摇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个可悲的民族。”
    林雨桐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个年代静心做学问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贫。能不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睛,不为金钱动心,殊为不易。
    “都说,如今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林雨桐摇摇头,“脑体倒挂严重,但这毕竟是暂时的。”
    “等造导弹的去卖茶叶蛋了,这个国家也就完了。”四爷的脸色沉重,坐在书房了久久没有说话。
    林雨桐赶紧转移话题,“自销这事,没跟云师傅说吧?”
    四爷摇摇头,“这事我看着办。先不告诉云师傅。省的他心里难受。”
    搁在谁身上,谁都难受。
    林雨桐笑道:“还不知道多少教授,遇到这种事呢。就是想推着自行车去摆摊卖书,人家也没给咱们经销许可证。还真是只能求熟人买了。”
    说着,就从四爷的包里掏出成品书来,一本才六块八毛钱。
    就这样,也卖不出去。
    “书呢?”林雨桐问道。
    “先放回四合院了。”四爷叹了一声,“两千本书,咱们那屋子堆的跟库房似得。”
    “咱们先把钱垫上吧。”林雨桐笑道,“然后再将这些书,赠送给各个大学的图书馆。有人读了,书就有价值。”
    四爷一笑,也只能这样了。
    等料理完这些,林雨桐才拿了两斤红糖,三斤鸡蛋,两袋子奶粉,去看红姐生的孩子。
    孩子刚满月,是个男孩。因为生在国庆,就被取名苏国庆。
    “你们好歹取名的时候费点心思吧。”林雨桐抱着孩子,嫌弃的道,“你到大街上一喊国庆,保准有人答应,可能都不止一个。”
    红姐就哈哈大笑,“可不是吗?我也这么说他,我说当爸爸的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呢,就这种水平,白瞎了那一肚子墨水。”
    林雨桐摇着孩子,“孩子将来埋怨你们,看你们咋办?”
    “他敢?”苏杭摇着奶瓶进来,笑道,“这多有纪念意义啊。”
    林雨桐见苏杭拿着奶瓶,赶紧问答:“咱们这里能订到牛奶了?”
    苏杭苦笑道:“什么牛奶,这是我在附近的村里买了一只奶羊。在老乡家里寄养着。每天过去取好几次奶。要不然怎么办?她的奶水不够吃的。”
    “找李叔,去屠宰场定猪蹄,一顿一个,先吃着。”林雨桐看着孩子,就道:“实在不行,就只能靠羊妈妈了。”
    第388章 那个年月(117)一更
    这周周五晚上,几个孩子在急着赶作业。因为周末回回城里,所以,他们得在周五晚上将作业写完。
    四爷不知道在写什么,林雨桐拿着书啃,浓茶喝了一杯又续一杯,到如今再念书,才发现什么叫做岁月不饶人。精力和脑力,感觉跟前两年差了很多。
    书房的门,是推拉的玻璃门,外面响起轻轻的敲门声。
    “进来。”林雨桐放下书,转过身。来的肯定不是几个孩子。他们要是有事是不会来敲门,都是在客厅里高声询问。果然,见小芳推门进来。
    她两只手无意识的放在前面,搓着衣服角,“林大姐……”
    “有事?”林雨桐问道。她对这姑娘还是满意的,手脚麻利,眼里也有活。
    “明天家里是不是没人在?”小芳低声问道。
    林雨桐恍然,“是啊。我们回城里。你自己在家吧。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冰箱里都有。我们周日晚上回来。你只要准备后天晚上的晚饭就好。”
    “不是……大姐!”小芳低声道,“我想问问,家里没人,我能不能不在家里呆着。”
    林雨桐一愣,“你一个人不敢住?”
    小芳连连摇头,“不是……不是……我就是想进城,给我一个……老乡帮忙。反正家里也没事……您放心,我星期天晚上肯定按时回来。我不在家里吃饭,还给家里省了粮食。要是实在不行,您扣我一点工资也行。”
    林雨桐指了指一边的凳子,“坐吧。坐下说。”
    小芳脸涨的通红,“要是不行,就算了。”
    林雨桐就笑道:“你去给你老乡帮忙,帮什么忙?”家里的住家保姆,尤其是照顾孩子的,最怕的就是跟外面不好的人有牵扯。
    小芳见林雨桐不像是恼了,才低声道:“我老乡,在外面开了一家小饭馆,周末人多,我正好去搭把手。”
    四爷就抬头,“你们都是农村的?”
    小芳憨憨的一笑,“是。都是农村的。”
    “农村出来打工的多吗?”四爷也转过身问道。
    小芳点点头,“去年才一两个,今年多了一点。大部分都去了深圳。我跟着……老乡来了京城。”
    四爷将书合上,“不是农村包产到户了吗?如今日子也该好过了,怎么都想着往城里跑?”
    小芳不好意思的道:“我们那里地少,家里的孩子又多。分了田,也没多少。家里有一两个劳力,就够用了。出来打工,比在家里强。手里也有点活钱。”
    原来如此。
    四爷扭头看林雨桐,“看来咱们不是学校,就是研究所待着,对外面社会变化,反应还真是够迟钝的。”
    林雨桐点点头,不管是学校还是研究所,都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她转头对小芳道:“那明天就一起走吧。”
    小芳赶紧站起来应了一声,这才欢喜的出去了。
    四爷却再也没翻书,而是不知道想些什么。
    林雨桐猜测,人口流动,农民工的出现,大概给了四爷一些什么不一样的触动。
    好半晌才听四爷道:“明天该去街上转一转,看一看。”
    第二天一家人进了城。这次是林雨亭开着一辆面包车来接人的。
    顺道将小芳送到靠近市区的一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外面,是一溜的简易的棚子,几个平米大就是一间门脸,卖什么都有。
    四爷将孩子留在车里,叫林雨亭看着。自己和林雨桐饶有兴致的进了批发市场。
    这里是蔬菜批发。进进出出的板车,热闹的厉害。
    小芳的老乡,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在这里卖的是担担面。
    来往的小贩,热乎乎的吃一碗,麻利的就忙去了。虽然只有两张桌子,但是生意看起来还是很红火。
    “生意可还好?”四爷站在外面看了半天,才过去问道。
    那小伙子憨憨的一笑,“挺好的。一天到晚,人都不断。天冷了卖热饭,天热了卖凉面。啥子赚钱卖啥子。”
    林雨桐就小声问小芳,“是你对象不?”
    小芳红着脸不说话。
    林雨桐就有些了然。
    两人又在市场里转了转,才回到车上。
    “没见到这样的市场吧?”林雨亭哈哈直笑,“现在有些城乡结合部,全都是来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保姆,服务员,卖菜的,卖饭的。反正城里人看不上的小买卖,他们都干。尤其是温州人,大街小巷,全都是他们。咱们城里,也有不少人闲着,但就是抹不开这个面。觉得干这些营生丢脸。宁肯在家里搓麻将,也坚决不干活。搓麻将知道吧?哎呦,咱们厂子里就有不少不务正业的,整天干这个呢。”
    以前人打牌,都是扑克。很少有麻将。现在这玩意又露头了。
    林雨桐见四爷不知道想什么,就跟林雨亭转移话题,“你这面包车是新买的?”
    “刚买的。可不敢叫爸妈知道。”林雨亭摇摇头,“虽然不如小轿车体面,但这能拉货,能拉人,多好。省了大劲了。”
    林雨桐点头,这是挺重实用性的。不在乎面子不面子。
    回到家,本来打算先去书店的,但是四爷一头埋进了书房,“咱们明天再去,我先写点东西。”
    结果,这一耽搁就是一整天的时候。吃饭都是林雨桐给他端进去的。
    晚上熬了大半宿,第二天,两人去了b大,找了经济系,四爷原先的老师张教授。
    “这是你写的?”张教授对这个学生还是有印象的。听说去读了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他还有些可惜。没想到毕业几年了,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四爷点点头,“人口的流动,推动城镇化建设。但这其中所带来的好处与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教授伸手戴上眼睛,用了大半个小时才将这篇文章看完,“文章先留下,我还要再看看。”
    四爷没有犹豫,就站起身,要带着林雨桐告辞。
    “等一下。”张教授也跟着起身,“你可以将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大课题。好好做出几篇好文章来。”说着,还递给四爷一张借书证,“凡是想要什么资料,都去图书馆查。”
    四爷赶紧恭敬的应了下来。
    出了门,林雨桐才知道,这位张教授可不是普通的教授。而是国家在经济方面的顾问。
    算得上是如今经济学上的泰山北斗。
    难怪呢。
    两人抬腿就去了图书馆,不光借了四爷要的书,连林雨桐需要的,也一并借了出来。
    又顺便去看了程叔和冯姨。
    “如今,哪里都在改善居住环境,就是高校教师的居住环境得不到改善。”程叔苦笑道,“清苦是真的清苦。”
    冯姨就笑着对林雨桐道:“那也是他自己愿意的。如今好些部委办的公司,不都是高薪聘请他们这些教授当顾问吗?想要挣钱还不容易?”很有些挤兑的意思。
    程叔哼了一声,“哪里是什么顾问?分明就是花钱买我们这教授的招牌。能花钱买的专家还是专家吗?能用金钱衡量的教授,还是教授吗?我宁愿饿死,我乐意。”
    这倔老头!
    陪着两人说了一会子闲话,这才从学校告辞。
    要办的事都办了。林雨桐就问四爷,“接下来咱们去哪?”
    “去转转。”四爷说着,就拉着林雨桐的手。
    繁华的街道,人挨着人。到了十字路口,得看着红绿灯了。街上的车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