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敛财人生[综]- 第1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胳膊伸出来一比,一个粗壮有力,一个纤细白皙。

    回家的路上清宁嘚吧嘚吧的跟她妈说清平学校的事,“……咋这么烦人呢?教育局一说去检查,下面的老师就跟疯了一样,啥都扔了,只叫应付领导的事。学习也不学习,排练节目有啥用啊。就是老师写好的稿子叫学生背的熟练,然后一遍一遍的练……这是不负责任,得跟我爸说说……”

    你爸不管文教卫。

    “这些弊端你看在眼里就行了,要改变得到你们这一代人身上……”林雨桐这么说。

    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还是更相信老师。当年一个个的都是把老师批斗的不行不行的。当年有多瞧不上,如今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就越是厉害。事实上,大部分老师都挺好的,放学留下来,盯着孩子背诵,没责任心的老师谁管你?

    至于说对上级领导重视,还在于工资的问题。

    表现好了,就是希望工资能批下来。老师也得养家活口,也得吃饭供养孩子念书。

    人之常情嘛!

    “不管是啥事情,你都别急着下结论。在心里多思几番,翻过来倒过去,在你的位置上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考虑。”林雨桐借机教孩子,“对别人不要过于苛刻,宽容一些,大度一些。”

    总的来说,做人还是得厚道。

    精明跟厚道这并不矛盾。

    一路上说着话就回来了,一进门清远就抱怨,“怎么不带我?”

    你玩的野的根本不着家,我怎么带你?

    快到五一了,有新通知下来了。林雨桐不光是县劳模,还是市劳模,省劳模。

    这个没有争议。

    开发区就是再大家的眼皮底下,发展起来的。

    如今看那建筑,说是雨后春笋一点也不为过。真是一天一个样儿。

    最早建好的是工业区,等到八月份,基本就全部能投入生产了。厂子一开工,人气就带动起来了。

    靠着工业区的那一片有个小商业街,跟着同步建设。

    哪里没有对外卖商铺,还是作为一个便民的设施。小摊位按照小时计时收费,卖早点可以,卖中饭晚饭也可以,晚上摆夜市也行。反正摆几个小时收几个小时的钱。

    类似于这样的小商业街,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就是怕将来这路边摊不好管理。

    都有了不怎么花钱还遮风挡雨的地方,大家也都知道去哪里能做生意,哪里能买东西。习惯了就成了自然了。

    林雨桐如今天天催的是批发市场和酒店的进程。

    厂子开始生产,就必然会对外销售,也必然会有外地客商前来。

    这两个地方都是跟那边有这直接的关系的,得赶紧。

    已经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施工了,林雨桐还是觉得慢。

    四爷说她:“你是心急。”

    啥事都不能一步到位。

    急什么啊?

    谁说都不顶用,上火啊,牙疼啊。

    那边通知说省里开表彰大会,得赶紧准备。

    她是真不想去,但这事不去真不行。当天去当天回,清远想跟着,不带!

    小老太就叮嘱开车的秦芳:“可得小心着些……”

    小姑娘点头如捣蒜:“肯定开的稳稳的。”

    林雨桐就跟小老太说:“机场这说话就开通了,等暑假的时候,带您去南边看看……”

    小老太笑着说好,说这一辈子啥都坐过了,就是没坐过飞机。

    出来一趟了,反正当天就回,给小老太买了西餐店做的糕点,又给孩子买了披萨,这些在县城里还是没有的。

    到家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小老太竟然也没睡,笑呵呵的跟俩孩子做一块看电视呢。

    林雨桐笑着进去,笑容微微顿了一下,看着小老太的脸愣了几秒。

    小老太看孙女:“看我做什么?给孩子们买东西了,忘了给我买了?”

    那哪能呢?林雨桐收起那一瞬的不自然,“有蛋糕,新做的,您尝尝。”

    清宁欢呼着接过去,“妈你去洗手,我来切……”

    四爷正好下来,见林雨桐站在一边,表情有些不对,就出声道:“这事避着我吃啥呢?”

    清远招呼他爸:“有好吃的!快来!等到这么晚也不算亏了。”

    张婶帮着清平拿碟子,林雨桐往四爷那边走了两步,低声说了两个字——绝汗!

    绝汗如油!

    林雨桐在小老太的脸上看见了。

    没病没灾,不痛不痒,但就是到了大限了,能怎么办?

    四爷钻了林雨桐的手,坐过去,看着俩孩子这个给小老太喂一口,那个给小老太喂一口。这个说这层奶油好吃,那个说夹层的蓝莓酱最可口。

    小老太高兴,“是比当年在大上海吃到的,味道更好了。”

    俩孩子就笑,主要是我们喂给您的呗,滋味就不一样。

    林雨桐吸吸鼻子:“那是过去,您现在去上海,只怕早不是您记忆里的样子了。机场下个月就修好了,有直达上海的航班,到时候带您再故地重游去……”

    小老太摆摆手:“这一辈子,遭过罪,可总的来说老来是享了孙女的福了……”

    “您还得接着享我的福呢?”清宁嘿嘿就笑,用手指点了奶油点了弟弟的鼻子又点小老太。

    小老太抬手作势要拍这臭丫头,嘴里念叨了一句:“调皮……”然后手就慢慢垂下了。

    林雨桐的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奶……”她带着哭腔叫了一声。

    俩孩子后知后觉的,知道情况不对了。

    清远轻轻的拉小老太的手摇了摇:“……您这还没吃完呢,咋睡着了?”

    清宁手里的盘子掉到地上了,转身就去找电话:“电话……电话……叫救护车……”

    天若杀人,医者难医!

    四爷起身,将小老太抱着放回房间,林雨桐找了衣裳出来,给趁着身体还软,帮着梳洗完,利索的把衣裳给穿整齐了。

    救护车来了也无济于事,只遗憾的宣布,人没了。

    人没了,但也不能在县城治丧。

    将人放到救护车上,直接回镇上。

    这边救护车一响,惊动一片,这边人还没抬到救护车上呢,那边该知道消息的都知道了。

    乌泱泱的来了半条巷子的人,明光亲自过来之后,来的人更多了。

    老孙也过来了,帮着招呼,安排人手送人回去。

    老三得到消息的时候晚了,过来人给抬到车上了。

    一家子跟着回去,一进村子,就一大片等着的人。是柳成知道消息给村部打了电话,该知道的都知道了。

    英子把宅子都收拾利索了,哪里停灵哪里做礼房哪里待客,亭亭当当的。

    半夜一点,半个村子都灯火通明。

    棺椁四爷早就踅摸好木料叫人做出来了,前两年悄悄的给放在杂物房里。平时也是锁着的。小老太并不知道。

    提前办寿材这没啥忌讳的,还冲喜呢。

    那帝王从年轻的时候就修建陵寝,也不没忌讳吗?

    就这,林雨桐也没敢叫小老太知道。

    谁都有走的那一天,小老太年纪大了,就怕有个措不及手。

    可不真就措不及手,早上走的时候,还好好的,面色红润,说话中气也足。等晚上回来,就这样了。

    寿终正寝,临走没有受一丁半点的罪,是带着笑高兴的走的。

    用大家的话说: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这也是唯一叫人觉得安慰的地方。

    林雨桐和四爷自然是要披麻戴孝的,后来认了英子,那英子和老二就也跟着。老三就说了,“咱家就剩这一个长辈了。老人对咱们不错。哪个孩子去了,都没薄带了。我给奶披麻戴孝。”

    如此一来,金家的都跟着披麻戴孝。

    赵爱华的俩儿子都回来了,正儿八经的穿着白,但袖子上却用红布抱着。

    到了曾孙子辈分,都是得披挂红绸子的。

    这意味着喜丧,是该欢喜的事情。

    金家本来就有十个孩子,再加上外姓的两个,光是挂红的,就十多个。

    人家说的时候都会说:哎呦!看这老太太的福气,这么多人给挂红呢。

    这是长寿且子孙繁茂的象征。

    好些人就说,福禄寿喜四样,小老太这辈子占全了。是一等一的有福之人。

    又有人说,人家积德啊。不由的想起当年捐款的事。

    林家成拄着拐杖来了,瞎子爹林家娘,专门从省城回来,按照辈分,老太太给他们养了孩子,是恩人也是长辈。披麻戴孝不过分。

    如此一算,穿白的,带红的,满满的一院子。

    齐家也来凑热闹,一个个穿着丧服,乌泱泱的一大群人,屋里跪不下,就跪在巷子里。

    不少人私底下就说:这后辈有出息了,这上赶着来当孝子贤孙的就多。

    说的就是齐家这样的。

    还专门找人给四爷和林雨桐捎话,说是齐家坟里有老太太的地方,叫把小老太给葬过去。

    才不!

    就跟蔡姥姥挨着就行,俩人还能做个伴。老二就在跟前,随时都能照看坟场。有个四时三节的,就算是赶不回来,也有人给烧张纸。

    从第二天开始,来祭奠的就络绎不绝。从镇上到县上到市里,跟林雨桐和四爷有关系的没关系的,以集体的身份的,以个人的身份的,人就没断过。

    车多的得专门安排交警指挥交通了。

    光是花圈把整条巷子靠里头的位置堵了一半,每天还在增加。

    啥叫牌面?啥叫场面?

    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就说,好几十年,都不见这个热闹劲了。

    放电影,就在英子饭馆门口,那里挨着大路,门前空地又足够宽敞。昼夜不停的演,也不管有人看没人看,因着这都是别人送的。图就是一热闹。

    等到入殓了,英子就说,要不要添点金饰?

    林雨桐摇摇头,没给添金饰,只把老太太一直保存的那颗子弹放在她的手心里,叫带着去了。

    等到棺木合上,要出丧入葬了。

    来帮着抬棺的几百人个都不止,把老太太的棺椁是举在头上一个个的往过传递着往前走的。谁家有过这场面?

    根本不用抬,人乌泱泱的从家里能排到坟场去。都举着胳膊托着老太太。

    清宁心说:我再也不嫌弃老家的人事多了,真的!别看平时麻烦了点,真到了事上,就显出来了。你把人家的事当事了,人家把你的事也当真的很。

    就是一直不待见的大伯母和五婶子,到了事上,那也是不含糊。来回的招待女客,跑进跑出四天四夜的事,基本每天都是打个盹,醒来就去忙了。

    别看披麻戴孝的多,可这里面没一个跟小老太有血缘关系的。都是些没丝毫血亲的人。

    就是养了林雨桐,然后看着清宁和清远俩孩子长大了。

    眼泪也只有他们掉的才是最真诚的。

    可明知道别人都是假的,可这心里还是舒服。还是想着,把老人家最后一件事体体面面的给办了,叫她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走了。

    看惯了生死了,难受着慢慢也就习惯了。

    最接受不了的不是清宁,反而是清远。这孩子一下子都蔫了。

    金大婶没了的时候,清宁是记得的,而且也是明白了,人死了是怎么了。

    可清远那时候到底是小了点,有模糊的印象,但到底跟他奶的感情没跟小老太那么深。

    孩子就问他妈说:“人为什么会死了?”

    是啊!人为啥会死?为啥要死呢?

    生老病死就是这么循环的,天道就是如此。

    过了头七,一家子才回城。以后封双七三七都回来烧纸,一直要烧够七七。然后是五十天,一百天。

    清远到家就发烧了,迷迷糊糊的。

    林雨桐给灌了药,四爷看不是办法,“跟着咱们睡一段时间吧。”

    没想到一个男孩子,在这事的接受能力上有这么大的问题。

    林雨桐都没急着上班,就在家陪着清远。

    清远有时候会对着小老太的房间愣神,要么对着遗像眼泪就下来了。

    四爷就说送学校去:“转移一下注意力,就都好了。”

    好是好了,可这孩子明显像是长大了懂事了一样。

    每经历一件事,就会叫人成长一次,蜕变一次。大人只能默默的看着,帮不了他。

    但这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

    去的人去了,其实还是有些不方便的。小老太在家,也不干啥,也不叫她干啥了。有张嫂呢。以前吧,林雨桐出门就很放心。张嫂再是保姆,可小老太只要在家,孩子在家就没啥操心的。可如今没这么个人了,张嫂再是熟悉,再是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