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哒!
    林雨桐跟她应付,“做这个干啥,我不缺鞋穿。”是真不缺鞋。
    小老太本来就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再加上蔡婆子给外孙女也实诚,又有亲姐姐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呢。那脚上的鞋都是新的。踩到人家猪圈里了,没事。回来亲姐就给顺手洗涮了,拿双新的叫她穿,人家说了,“旧的留着,我下地穿。”反正姐妹两个,手脚大小都是一样的。
    这大嫂子赶紧夸她的鞋,“……鞋底子都是好布料……是你大娘专门为我留着做婚鞋的……”
    这‘你大娘’,说的是她妈李大娘,能从金大婶头上扯下一绺子头发的主儿。
    好吧!人家硬要给,她也就接了。
    回头人家又去找英子了,“……你说咱们姐们间有啥,跟你说啊英子,咱们才是同命相连,都是被这老金家的给坑了的……穷成这样还装什么有钱人……”
    英子心说,真没人装有钱人。穷成那样你家又不是没看?好几拨的人来金家,把金家的家底挖的不比谁家都清楚。这会子说金家充有钱人骗婚,把她一黄花大闺女给骗进来……
    还真是呵呵哒!
    何小婉跟英子和林雨桐的脾气又不一样,李仙儿说的时候,那位跟着她家男人沾染上一点二彪子气的妯娌就怼了一句,“干嘛留下啊?当天就走了多好,也不用再这穷坑里蹲着了。”
    人家说的实诚的很,叫李仙儿一时不知道怎么答话。心里给老三家的贴上个‘二百五’的标签,心里不高兴脸就耷拉下来头往下一低脖子梗着,走路时脚踩在地上咚咚的。
    何小婉呵呵一笑,回头就跟英子学了。
    英子说她:“你得罪她干嘛?”
    “我管她?”何小婉白眼一翻,又不指着她吃饭。
    一大家子过日子,有个不和谐的因子这很正常。桃花娘就说金大婶,“你是烧了高香了。”
    为啥呢?
    还不是除了那李仙儿,其他几个儿媳妇正经不错。
    老二家的那媳妇吧,就跟老二那人一样,两口子厚道。人不一味的老实,也肯定不滑头,对谁瞧着都实诚的很。别的不说,就只金家的老五,这几个嫂子进门之后,那老五身上的衣服什么时候出来都是干净的。脚上的鞋,也都是一双接一双的新鞋。
    老三家憨憨的,没心眼,有啥话,高兴的不高兴的都往出说,说了就完了跟谁都不记仇。那老两口瘫在炕上不能动,老三家的媳妇又不嫌弃脏,伺候的亭亭当当的。这媳妇不会干针线活,但没事啊。又老二家的帮衬呢,她这个妯娌脚上穿的,老三老五脚上穿的,都是老二家的做的。
    这两口子出门就替老二家的扬名声,一张嘴就是我二姐怎么怎么样。
    老四家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孩子好不好的,都是一条巷子里长大的。有数的很。
    你说这样的几个儿媳妇都到了金家了,她孟大蚕的运道还不好?
    羡慕死个人了。
    人家这么说金大婶,金大婶也笑,“是!做梦都能笑醒。”
    可随着天一天比一天冷,金大婶觉得她这短暂的好日子好像又要到头了……
    第992章 悠悠岁月(9)三合一
    农历的九月末,天就真的冷起来了。有老人孩子的,都开始烧起了火炕。
    小老太的屋子算是最暖和的屋子。炉子是四爷弄的,炕的烟道,又被四爷重新整修了一次。小老太跟人家夸四爷,“……这炕点一把柴就满炕热……其实不用烧炕,就炉子点着,着炕头都是热的……孩子非不让,你说着多浪费……”
    听着的人心里不得劲,但还得接着小老太的话往下夸。
    为什么?
    谁叫咱们贪图这个温度呢。
    农闲的时候嘛,都清闲的很。有些老太太为了省下自家的柴火,白天就带着活计出来了,跟小老太作伴,坐在炕上一块儿做做针线活。就是那小年轻媳妇,今儿把睡着的孩子一放,明儿说借着你家的热炕头发点酵面。
    林雨桐还怕小老太一人在家闷的慌了,谁知道人家那头热闹的都差点想不起她是谁来。去了问一声说:“奶,给你烧炕……”
    小老太就赶人:“忙你的去……”帮着她烧炕的人多着呢。
    隔三差五的还有老姐妹住在这边陪她唠嗑的呢。
    林雨桐放心了,这段时间还真是挺忙的,忙着啥呢?
    那两头作为实验的猪该出栏了。
    吃饲料的猪,一百来天就能出栏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已,毛猪差不多的体重都在一百百十斤到两百斤这个量上。
    畜牧站的这些人,就看着两姑娘抽空忙活,然后那猪就跟吹气球似的,大了起来。
    刚开始也没人在意,可慢慢的都开始重视起来了,这两头猪在最后的这两月里,差不多都成了宝贝。几个站长都开始写起了成长记录。猪身子多长,多高,多重。一周的时间里长了多少,这期间都是怎么喂养的,一天喂几次,每次大致能吃多少。
    不管谁来记录,记录的有多详细,都绕不过一个人——林雨桐!
    等猪上称之后,过了二百斤了,这些人看着林雨桐的眼神就跟看见金元宝似的。
    这猪伺料这个概念这个时候他们心里还是没有的。但三个月能把猪养成这样,这就是一双金手啊!
    在一百二三十斤的时候,乔站长就按捺不住,猪长这么大可以了。
    林雨桐跟他说,“真不着急,再长一个月,六七十斤肉呢。”
    这不是平均一天长两斤吗?两头猪就是四斤。
    一家儿要是一天有四斤肉,这过的得是什么日子?给个省长都不换。
    如此又忍了一个月,结果叫人喜出望外,两头猪一头两百零三斤,一头是两百零八斤。
    这还得了?!
    电话一个一个的打出去,打给局里,打给公社主任。
    这位主任可比乔站长能稳的住。
    四爷和林雨桐叫钱翠翠带着上门的时候,笑的特别和蔼,“想着你们回来,你们倒是沉得住气,等到现在。”
    说笑着就把人往里面让。
    “明主任,没拿的出手的东西,可不好登门。”四爷笑着跟人家握手。林雨桐只站在后面抿嘴笑。
    钱翠翠的舅舅叫明光,早些年上过战场,受伤退伍之后,才在地方上当起了干部。那个年代军转正是很普遍的现象,不算是什么个例。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带着军队的作风。说话办事往往是说什么是什么,半点含糊都没有。
    像是林雨桐这次的事,要是从一开始告诉他,说三个月我能给猪养到两百斤,信不信他直接一脚给踹出来。还得骂一声瘪犊子,敢到这里来信口开河。
    而如今不一样了,真家伙在那放着呢。那猪真不是吹起来的。
    具体是怎么样的,这里面有没有弄虚作假,他自己的外甥女是亲自参与了的,了解的应该是最清楚。
    明光对这两口子要上门的事,心里是有谱的。
    能接着临时工的事,刚好安排进去。平时对自家的外甥女,又周到的很。照顾生活就不说了,这里面牵扯到工作的事呢。就这唯二的参与人员,跟翠翠换个正式工,那是绰绰有余的。
    自家的老婆带着外甥女招待那个长了金手的姑娘,他带着这个年轻人就进了里间。
    这小两口子的事他听自家外甥女说了,也旁敲侧击的找人打听过。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他给的词是藏龙卧虎。
    没错,农村就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
    给年轻人递了烟过去,四爷接了没抽,反倒拿起火柴给对方点了烟。
    一个烟圈慢慢的吐出去,明光吸了吸鼻子,“满囤是吧?怎么想的,说说?”
    四爷的想法肯定不是那么简单谁都能看明白的。
    只能说看第一步四爷想怎么样而已。
    第二天,第一步的成效就看出来了。先是公社,再是县上,最后是地区,一拨一拨的人往小小的畜牧站跑。局里几乎是火线的速度,就给林雨桐和钱翠翠转成正式工了。
    怕的是什么?怕要人啊!
    地区直接给要过去怎么办?谁都知道这姑娘如今就是个下金蛋的母鸡,当然了,这话
    绝对没有骂人的意思。
    别看只两天时间,闹出的动静不小。县上说要办企业,公社说有自己的考虑,要自己办。等地区那边来人了,人家那边也说要自己办。
    这个时候不要提什么私营企业,那根本就站不住脚。
    这事到底会怎么结局,用四爷的话说,等过了年,自然就吵出结果了。迄今为止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林雨桐成了正式工了,不光成了正式工,还小小的升了官。因为畜牧站成立了一个小办公室,叫技术科。林雨桐任科长,下面就两人,一个是钱翠翠,一个是刘壮。
    一个小股级单位的科长,算啥官?
    正式工每月有三十八快钱的工资,还有三十斤粮票,因为科长的关系,福利上比别人稍微能多拿点,其他的真没有了。
    而四爷呢?四爷被公社新成立的企业办给招收进去了,做了临时工办事员。每月有五块钱的工资,外带四十斤口粮。
    林雨桐不知道是不是四爷跟那个什么明主任商量的,但这办法是不错。有四爷这根线牵着,不管是地区还是县上,都不可能抛开平安公社单独去运作这个事情。实在不行,这个办厂子的地点,必须选在平安镇。
    金家一下子就出了两个干公的,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儿。
    这代表的意思,就是能拉扒家里人。
    比如畜牧站如今有上面的给的专项资金了,这猪圈羊圈鸡舍都得建起来,为的是好做实验的嘛。然后乔站长很会做人,直接就告诉林雨桐,说:“你人头熟,看看找什么人合适……”
    那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这整修也是大活,要是干的好了,大家能过个肥年。况且这是在家门口干活呢。省心又放心。
    这话当然交给金老二了。至于他找谁,怎么干,那是他的事。
    家里的老三老五都带出去了,一个小工一天也有五毛钱的工钱呢。英子是个吃的了苦的,带着何小婉都去了,两人就做小工,其实做的一点也不比 男人差。剩下的都是一个队上的人,有钱赚了,对林雨桐也就更和善了,都觉得这是给整个大队给整个二组办了事实了。一家有上几块钱,这日子就好熬上不少呢。
    畜牧站要给牲畜买一些陈粮搭配在饲料里,这也算是原材料了。以前是不好买,现在好买多了。有上面给的批条,县上的粮站、各个公社的粮站,都大开绿灯。林雨桐手底下过的粮食正经事不少。有些事发霉了,但有些其实比各家吃的都好些。先是紧着畜牧站自己人,“……价钱低,自己吃送人都行,要是要,赶紧的抓紧了时间……”
    从乔站长到老于头,各家都买了不少,谁家还没几门穷亲戚呢。
    再下来是给四爷开后门,叫公社的那些谁想要也趁早,如此又分了一批。
    给金家的林雨桐已经预备下了,又是蔡婆子跟小姨那边的,给小老太预备的一水的白米细面,以后不吃杂粮了。
    这里面还有何小婉娘家的,也都预备了两口袋。
    这数量加起来可是不少了。按说该是够了吧,结果金大婶这人吧,也太实诚了。一听这信儿,直接就去了她娘家。好家伙,她自己就兄弟姐妹十个!最小的那个跟金老二同岁,也都成亲了。这亲戚的亲戚一家带一家的,这得多少是个够啊。
    一瞧这个口子不能开,林雨桐赶紧说就五口袋的量,多了真没了,咱家的亲戚您老看着分,我是再弄不来了。
    就这金大婶也满意,去了娘家说话的声气都高了,这可算是给娘家办了大事了。
    其实叫林雨桐说,金家想办法把这粮食吃下,给人还债算了。四爷给拦了,“债是债的事,到时候再说……”
    不能这么糊里糊涂的给还了。再说了,这要不叫大家都沾点好处,估计是不行,早就闹开了。
    这边照顾了娘家,那边李仙儿不乐意了。
    凭啥啊?凭啥家家都有好处,就我娘家没有?
    这事找不到林雨桐身上。先是林雨桐跟英子人家是一个娘家,再是何小婉那边人家金怪趁着晚上给送去了,连金家这边都没惊动,主要是怕补贴那边补贴的太过了,他自家的老娘心里不舒服。
    何小婉还多留了个心眼,明面上自己用自己干小工挣的钱给娘家买了二十斤麦子送去了。
    如今又是金大婶的娘家,算了一圈,可不就只她李家没沾到便宜吗?
    粮食当然不是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