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榛一怔,急促地呼吸几次,神情似笑非笑,似哭非哭。末了,埋进兄长怀里小声抽泣着。
纪决轻拍他起伏的背脊,阖眼,低低的一声叹息。
到底夫妻五载,纪榛难以将沈雁清的生死大事置身事外。在得知对方无恙过后,担忧渐褪,做噩梦的次数亦愈来愈少。他暗暗下决心,不论如何艰难,他定会一点点将沈雁清从心底深处剥离出去,直至再也不关切对方的任何事宜。
横竖再无交集。
—
蒋蕴玉驻扎漠北近两年,与漠北最强劲的游牧民族契丹多次交战,和契丹大王子耶律齐更是数次交手。多番斗争后,二人皆赏识对方的谋略,亦敌亦友,签订休战协议后,耶律齐曾来过汉军的军营。
而这次是他时隔半年多再次到访。
耶律齐是契丹王的嫡子,年近四十,已封了王爵,最有望继承王位。
纪榛听闻耶律齐将到访,十分好奇游牧民族的皇子与京都的有何不同,难得没有赖床,跟吉安一大早就躲在营帐后远远观望。
未见人先闻声,男人的笑声洪亮如钟,“小将军不必如此客气,父王知本王来你营中,特地嘱咐本王将腌制多日的牛腿带来,我们吃个痛快,再商量大事!”
纪榛探出个脑袋,看清耶律齐的身形后,跟吉安同时嘶的倒吸气。
耶律齐高壮如山,虎头豹目,身穿土灰铠甲,双肩披盖棕毛,护心甲上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鹰,若是远点瞧,还以为是丛林里的一只凶猛的棕熊。纪榛看向他宽厚的掌,毫不怀疑谁要是敢惹这王子不痛快,对方一拳就能把人震得肝胆碎裂。
他惊得发愣,忘记把脑袋收回去,耶律齐警戒性极强,鹰隼一般锐利的眼睛射过来,吓得纪榛双腿发软。
“何人偷窥?”
纪决迈出一步道:“乃我之胞弟,失了礼数,还望大王子莫要见怪。”
纪榛藏不住了,只好走出来,怯怯地瞥一眼一个抵三个他的耶律齐,弱声唤:“哥哥。。。。。”
耶律齐并未生气,大掌一挥,“既是秦先生的弟弟,一同享用我契丹的美食。”
纪榛像鸡崽见了老鹰,不敢造次,“多谢大王子。”
蒋蕴玉噗嗤一笑,惹来纪榛怒视。走过纪榛身旁时,他附在纪榛耳边打趣道:“这回倒不分个高下了?”
纪榛狠狠地踩一下蒋蕴玉的脚背,哒哒哒走去找吉安,却见吉安比他还要没出息,竟是吓得瘫倒在地。
他悠悠一叹,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漠北哪哪都好,就是这人长得未免太大个了些。。。。。。
露天宴席已经设好了,蒋蕴玉和耶律齐坐于主位,其下是一些将士,纪榛随兄长坐一桌,边大快朵颐边听他们说话。
其中单是“议事”二字就提了不下五次。
所议何事?虽兄长从未跟纪榛吐露只言片语,但纪榛也朦朦胧胧地猜到了丝缕。
纪榛不爱读正书,却爱看些野史。有一章节讲到谋逆,因过程太过残酷,他记得清清楚楚。
驻扎在疆外的将军不满天子暴政,策划造反,欲辅佐仁君上任。因兵马不足,将军与虎谋皮,向匈奴和胡人借兵三万,承诺事成减贡,再永结友好之邦。
将军率军马一举攻向龙城,岂知天子为保皇位,竟不顾疆域百姓,主动割让城池十座换取胡军倒戈。将军与精兵被围剿后生擒,暴戾的天子将之倒挂在城门前,用利刀一片片剐了肉,折磨三天三夜,于其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开膛破肚,肠子哗啦啦流了一地。
而因勾结外邦,百姓亦对将军深恶痛绝,竟是暴尸多日,人人都可上前踩一脚。。。。。
纪榛猛地打了个寒颤,嗓子眼像上了锁,口中的腌牛肉几次都咽不下去。
他抬眼看着与耶律齐谈笑风生的蒋蕴玉,耳边响彻着冲天的大笑声,分明是极为和睦豪爽的一幕,他却细细打着抖。
自古失败的谋逆者皆是惨烈下场,蒋蕴玉和兄长定比他心如明镜。可明知前路险恶,二人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他又岂能因为一则野史就打退堂鼓?
纪榛咕噜噜地喝了几口烈酒壮胆,又盯着盘里烤好的羊肠,夹一筷子胡乱塞进嘴里咀嚼。
纪决低声道:“怎的吃得这样急?”
“真难吃!”纪榛呸呸两声,又嘟囔着给自己壮胆,“我才不怕割肠子。。。。。。”
谁没有肠子呢,有什么了不起的?他说过的,有兄长在,他什么都不怕。
作者有话说:
勇敢榛榛,不怕割肠!
第56章
一场惨绝人寰的天祸过后,大衡朝损耗严重,经济萎靡,恶事频发,想必需极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疫前的安稳盛世。
沈雁清当日无令回京乃是大罪一桩,天子念他治疫有功,将功补过,并未降职,只罚俸禄半年,也算小惩大戒。至于陆尘与院判等人,皆有不同程度的嘉奖,或加官进爵或金银赏赉。此外,一封圣旨送至王府,天子褒赞王铃枝乃当代巾帼豪杰,赐“英云郡主”封号。
沈母得知儿子只是被罚俸禄,长吁一口气,“散财去难,好在陛下还是念着你的苦劳。”又啼泪说,“你应承母亲,往后这些事可不许再冲到前头去。”
沈父亦是长叹,“你在锦州这半年,我与你母亲寝食难安,虽我知晓你是为了天下百姓,但你也要可怜可怜我们这颗父母心。”
“让父亲母亲担忧,乃儿子的不是。”
沈雁清安抚好双亲,走出庭院,掩唇低咳几声。裕和即刻呈上披风,“大人,这天渐渐冷了,大夫嘱咐过你不可受凉。”
沈雁清倒没有推脱,三两下将披风系好,轻声说:“今日在市集遇见英云郡主了。”
裕和不知他为何突然要提起王铃枝,正想发问,沈雁清却更像只是自言自语,又接着道:“回主院罢。”
近半年沈雁清和纪榛都不在此,主院没了两个主子,显得冷冷清清。奴仆日日都不落打扫,倒一贯的干净整洁。
只是前日沈雁清回主厢房后第一眼就发觉原先摆在镜台的匣子不见了,他歇都没歇一口气就唤来收拾的奴仆询问。一问才知沈母来过,见匣子中有粉玉便拿走了,幸而其余的东西都还留着,搁进了柜里。
对旁人而言,里头恐怕只是些不值钱的破烂玩意儿,可沈雁清却魔怔般拿了不肯撒手,一件件细细抚过,最终将那串纪榛曾视若珍宝的彩绳戴在了自己的腕上。
他坐下来,环视着主厢房,竟是每一寸都能清晰地捕捉到纪榛的身影。
纪榛喜欢半躺在那台美人塌上看话本吃蜜饯,也曾站在窗边笑意盈盈伸手去接檐角落下的冷雨,还有那架意寓琴瑟和鸣的奢丽婚床,数不清多少回纪榛盘着腿坐在上眼巴巴地等他入眠,困得脑袋都一晃一点也不肯先就寝。
滴滴点点,回想起来分明都是些乐融融的记忆,可愈是美好,愈是渗入骨髓的酸疼。
他亦忘不了他垂手可得的温良与爱慕被忿恚的眼神、滚烫的泪珠、冷漠的背影和拒绝的姿态逐渐取代,笑与乐荡然一空,哀与愁卷土而来。
这半年之长他时常想,利与情不可尽得,若他能当断决断割舍一物,不至于陷入两手空空的痛局。太贪心的人,注定二者皆失。
幸喜时至今日,孰轻孰重,他心中终于有了不可移易的定夺。
沈雁清轻抚腕上细韧的彩绳,仿若能借此触摸到拥有此物之人的温度。
相思太浓,他缓缓合眼,唯只能在飘渺的梦里,讨一场空欢喜。
—
军帐当中,气氛凝重。
耶律齐从鼻子里哼出气来,“本王明白将军之意,可我也得对我契丹的勇士着想。契丹师出无名,胜了自是两家欢喜,若败了大衡朝的天子问罪起来,我契丹又该怎么自处?”
蒋蕴玉拧眉,“此战只胜不败。。。。。”
耶律齐抬手高声说:“小将军,你我交战多次,我敬你少年雄杰,也知道你骁勇善战,客套话就不必多说了。战场上一日不降旗,谁胜谁败,谁敢做担保?”
林副将性子冲,回:“我做担保!”
“林兄莫要激动。”纪决摁下林副将的手,沉思后道,“我明白王爷的思虑,其实师出有名不过是事在人为。”
“秦先生请讲。”
纪决指点舆图上的京都,徐徐道:“一月后朝臣出使契丹。。。。。”
议事声被帐外的猎猎风声盖过。
呼呼——
“公子,你还不想睡吗?”吉安剪短烛心,打了个哈欠,外头的风哗啦一声撞在营帐上,他手一抖,“这漠北的风真是非同寻常,白天还收敛些,晚上叫得跟要吃人似的,我们在京都听都没听过。”
纪榛今日吃撑着了,到现在还涨得难受,他边走边揉着自己的肚子,听着猛烈的风声也有几分惊怕,“你把帐门堵严实些。”
“嘿嘿,我早就拿大石头压着了,公子就放心吧。”
纪榛一屁股坐在软榻上,接过吉安倒来的茶消食,咕噜噜喝下一大杯。
“公子,入秋了,今夜多加一床被褥吧?”吉安吭哧吭哧将柜子里的厚被搬出来铺在榻上,“真是稀奇,京都这会肯定还凉飕飕的,漠北就跟冬天一样冷了。。。。。”
纪榛听他左一句京都右一句漠北,把喝完的茶杯搁在小几上,“你怎么总是提京都?”
吉安转身坐下,搔着脑袋,试探地问:“公子,你难道不想吗?”
纪榛没说话。
“这漠北好是好,可玩了半年,该见都见过了,我还是觉着京都好。”吉安指着自己的鼻子,“我这儿燥得都流了好几回鼻血了。”
纪榛被吉安这么一钩,也实诚地小声说:“我有点想紫云楼的糕点。”
在漠北每日不是羊就是牛,别说精致的糕点,连可口的甜食都没几样。
吉安啧啧道:“南瓜乳酪、桂花糕、核桃酥!”
纪榛越听越馋,一把捂住吉安的嘴,“你不许再说了,再说就把你赶回京都去。”
吉安呜呜叫,“我不走。。。。。”
帐内玩闹了一番,纪榛终于肯躺下来。不多时就听见小塌处传来吉安沉睡的呼吸声,他翻了个身问:“吉安,你睡了吗?”
回应他的是吉安更响的呼噜声。
纪榛只好作罢,趟直了一闭上眼,眼前全是京都的好景。繁花明月、凉亭水榭,还有被他刻意锁起的牡丹与锦袍。。。。。
他不敢再想,如果有得选,谁都不愿背井离乡。
—
金风送爽,日丽风清。
出使契丹的队伍浩浩荡荡,带去作为结好交换的物产与珠宝装了四辆马车,随行的护卫半百,使臣三人,沈雁清俨然在其中。
他静坐于马车之内,除了他外,其余两位使臣皆上了年岁,且有过出塞经验,正在交流往年的细节。沈雁清偶应和两声,对不解之事提出疑问,一个时辰后,车厢内静了下来。
半月前,沈雁清主动递呈称愿一同前往契丹,天子否决,他再一上奏,惹得龙颜不悦。而后反是三殿下作保,天子才允他同去。
“沈卿可要想仔细了,契丹远在北面,又是凶悍游民,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无人能助你。”
沈雁清似未听出其中的威慑和最后一丝挽留之意,从容应对,“多谢三殿下关怀,此去死生,臣皆甘之如饴。”
不知出于怎样的意图,李暮洄道:“待见了蒋小将军和纪榛,替本殿向他二人问一声好。”
沈雁清微微一笑称是,瞧不出喜怒。
他出使契丹一事引沈母不快,“你才从锦州回来没多久,又要去那样远的地方,全然不把我跟你父亲的劝言放在心里。”
沈雁清笑说:“我早听闻塞北风光秀丽,怎能不亲自去一睹究竟。”他顿了顿,扶着沈母进屋,“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此次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父亲母亲在京中定要保重身体。”
沈母忍了又忍,终究还是抓着沈雁清的手,问:“你是为了纪榛?”
如今这个名字在沈家轻易不提起。
沈雁清不置可否。
知子莫若母,沈母坐下来,“人家都说女大不中留,我觉着儿大才不中留呢。”她想到离去许久之人,感叹道,“我未料他当真一去不回。。。。。你是真心喜欢他,我身为母亲的也拦不住你,在漠北见了人,多说些好话,把他带回来。就说,说我再也不罚他跪祠堂了。”
说到最后,沈母又起身把粉玉找了出来,包在红布里给沈雁清,“这个也带去吧。”
沈雁清唇角微抿,“多谢母亲。”
离别那日,沈母跟着队伍走了段路,殷殷嘱咐道:“我听说契丹人能空手擒熊,你一个文弱书生,凡事不要出头,记住了吗?”
沈雁清颔首,“儿子记住了。”
沈母不知为何心中不舍至极,竟有说不完的话,“多穿衣多加被,见了纪榛,切记说好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被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