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崔季舒连忙翻看名册,然后答道:
“徐骞。”
高澄仔细想了想,不是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但六岁的小孩能有这份见识,确实少见。
高澄对崔季舒道:
“没有子嗣的英烈,由你主持寻找嗣子,兴建学舍之事我也交由你去操办,三天后,我要所有遗孤都在学舍就学。”
哪怕将来有人不愿意进学,要从军征战,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崔季舒没有犹豫,当即领命。
他与杨愔一样,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很靠谱的,能力无需置疑。
高澄交代过后,便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只打算等学舍办起了,再去视察。
经过宗圣里,寺内正在上演伎乐杂戏,人声鼎沸,哪有半点佛门清净的样子。
高澄还要继续慰问之旅,分发抚恤。
四处奔波,总算将四百亲卫的抚恤尽数发放,不止视察了高隆之新建的数十座寺庙,沿途更见识到了洛阳佛学昌盛。
回到府中,高澄枕在尔朱英娥腿上,久久不能平静。
建阳里,仅有民二千余户,却设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座庙宇,而洛阳城中合计共有二百二十里。
回忆起那妇人要将抚恤供奉寺庙,换取亡夫魂魄安宁,高澄觉得有些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在北魏中后期得到迅猛发展。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到如今太昌二年(533年),短短四十年的时间,洛阳兴建寺庙一千三百余所,僧尼不可计数。
据高澄所知,历史上高欢迁都邺城后,邺城极盛时有寺庙四千余座,而等到北齐立国,全国僧尼总计两百余万,占到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并不是时任营构大将军,负责增筑邺城的高隆之,一人的过错。
但一想到未来会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产,不纳赋税,这让一贯精打细算,小家子气的高澄血压飙升,简直快要脑溢血。
高澄也不在乎夜色已深,迫不及待地把高季式唤了过来,由他领着侍卫护送自己前往高隆之府上。
“世子深夜造访莫非有大事发生?”
高隆之亲自出府迎接,疑惑道。
“高侍中将有祸事,澄特来知会。”
高澄不急着进门,回答道。
高隆之脸色一变,他沉思许久,始终想不到自己做了什么错事,于是开口询问道:
“还请世子细说。”
“如今天下未定,多有兵事,欲兴征伐,钱粮为重,高侍中受任营构监,却将财物挪用,大肆兴建庙宇,此事一旦被父王知晓,他又该如何作为?
“纵使高侍中劳苦功高,父王也必须严惩侍中,否则人人效仿,哪还有钱粮供养大军。”
第九十二章 方略
高澄一席话,惊得高隆之脸色大变。
他笃信佛教不假,但真与自己的前程相计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还请世子直言教我,今日之恩,隆之必不敢忘。”
高澄本来就是存了帮高隆之一把的心思,自从自己替高隆之出头,崔季舒打了元宝炬三拳,他与高隆之的关系便越发密切。
尔朱英娥又从高乾、李元忠的手上救下高隆之家眷,更让高隆之对高澄夫妇感恩戴德。
这位自己人必须要保,万一高欢将高隆之撤了,换来一个刘贵,那才叫头疼。
“这里可不是谋事的地方。”
站在府门外的高澄神情轻松地笑道,似乎早有计策。
高隆之对小高王的智略很有信心,见他成竹在胸的模样,紧绷地心弦也放松下来:
“还请世子随我入府。”
两人在府中商量许久,高澄这才告辞离开,被高隆之送出府门。
前头有侍卫掌灯,高澄与高季式聊着正事,自己的身份注定了他不能如平家子弟一般孤身外出。
而原主遇刺的前车之鉴,也让高澄在高欢起势以后,便急于组建自己的卫队,每次出行都要卫士相伴,护他周全。
襄阳城外,卫队遭遇重创,增补人手已经迫在眉睫,高澄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交由高季式在汉军之中选拔四百人。
高季式也将在此事之后,卸任亲信都督一职,往京畿军中统领三千部众。
亲信都督的人选也要开始考虑,不止如此,孙搴、陈元康被先后调往晋阳,而杨愔又外放,替他控制东荆州。
身边得力的幕僚只剩了崔季舒、赵彦深两人,一人计短,众人计长,老是自己一个人想办法,高澄都快分不清自己是上位者,还是一名幕僚。
是时候扩充幕僚班底了,高澄将主意打到了叔父高琛的身上。
回到府中,高澄终于放了高季式回去歇息,自己也不去看三位美妾,径直往书房独坐。
‘父王安好?母妃安好?澄安好。
‘襄阳之战后,澄日夜苦思,如何彻底杜绝部众私自劫掠一事。
‘多番走访,澄认为士卒贫困才是劫掠频发的根源,整顿军纪,一味严刑峻法或可起一时之效,但终究不是长远计较。
‘澄以为当设军饷,分发钱粮给士卒,如今各军多为将领私人部曲,若以渤海王府的名义发放军饷,也可改变兵为将有的格局。’
‘军饷数额,澄不敢置喙,但请父王一心独裁。’
写到这里,高澄短暂停笔。
北魏劫掠成风的根源还是钱财问题。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国,一直到孝文帝太和八年,近百年的时间里,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俸禄制度,莫说士卒,就连官员也领不到薪水。
在此期间,北魏所奉行的是班赐制度,即天子亲征之后,将所得物资分发给将士,同时鼓励将领征战时,自行解决物资供应,所获物资同样由军中将士瓜分。
也正是因为班赐制度,彻底养成了北魏军队劫掠成性的风气,军纪好一点的尚能约束,军纪差一些的,如崔延伯、高澄的遭遇都是明证。
冯太后主政后,北魏开始汉化进程,而治理国家的主体也由武将转变为文官,为了应对这一转变,孝文帝太和八年,在冯太后的主持下,班俸制终于在北魏颁行。
北魏立国百年后,公务员们终于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但这是官员福利,底层士卒依旧指望在战争中劫掠维持生计。
高澄相信高欢一定会心动,以发放军饷的阳谋改变军队私人部曲的性质,纵使聪明人看破其中的奥秘,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现实,毕竟军队指挥权暂时还在自己手上。
若是反对发放军饷,谁又敢直面士卒众怒。
高氏集团兵为将有的现象十分严峻,仅高澄的京畿军团,高敖曹的五千汉军、尧雄的三千河北兵都具有私兵性质。
而侯景、贺拔胜移镇地方,却带着部曲随行,其实也是一种兵为将有的体现。
这些士卒姓侯、姓贺拔,但绝不会姓高。
现在问题只剩下一个,军饷从何而来?
高澄提笔继续在纸上书写:
‘自冯太后以来,佛教多受推崇,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洛阳寺院庙宇侵占民舍,多达三分之一。
‘及至河阴之事,朝臣死难,其宅院庄园,多由家人捐献于庙宇。
‘这些寺院占据大量田地,僧尼自身不事生产,驱使贫农耕种,却免于赋税徭役,致使国朝用度短缺。
‘澄以为大魏崇佛,钱财用之于佛,高氏当抑佛,钱财取之于佛。
‘以寺院钱粮,养高氏之兵,何乐而不为?抑佛之事,澄请主持。
‘道武帝因寺庙暗藏兵刃而发难,澄授意侍中高隆之新建寺庙,兵刃甲胄可轻易藏于其中,效前人之智。
‘同时,澄将分派密探,查访僧尼为恶之事,张榜公告,不使天下物议加之于父王。
‘纵有非议,澄愿一肩当之。
‘此事关联甚重,澄不敢怠慢,但澄忙于征战,幕府多有空位以待贤才。
‘叔父开府谘议崔暹,以举贤为好,其人又多有才干,孩儿恳请父王为儿索之,以助澄为父王分忧。
‘澄百拜叩首,愿父王体态康健,成就故汉太祖高皇帝之伟业。’
高澄拿起信纸,仔细审视一番,字虽难看,但内容倒是把该说的都说到了,不仅帮高隆之开脱,更为自己开口求要崔暹。
至于承受非议,也只能是他了,高欢这人平生好扮红脸,这得罪人的白脸人选,可不就落在高澄头上。
倒也无所谓,小高王暂时不敢彻底清查田亩,统计人口,担心触动豪强利益,影响高氏根基,可仅仅一群僧尼他又担心什么。
欺善怕恶之事,高澄当然做不出来,但问题是,你们这群僧尼,也称不上善吧。
至于豪强,也蹦跶不了多久,一旦这件事情办成,关东之军尽成高氏私兵,小高王推行严格土断,想来大家也是支持的。
这封密信事关重大,不敢像以往一样差遣信使,高澄深思熟虑后,还是选择了他的表哥,段韶。
第九十三章 感情深浅
第二天清晨,段韶被唤来渤海王府。
高澄手持短刀割煮好的牛肉,吃得正欢。
“表兄还没用膳吧?快坐,快坐,我早让膳奴给表兄备上了一份。”
高澄热情招呼,却让段韶把心提起来了,他苦笑道:
“子惠有话就直说,只要不是讨要我新纳的妾室,我统统答应。”
“孝先在说什么!我高子惠不好女色。”
高澄板着脸反驳一句,让婢女替自己擦干净了手,又屏退了众人,这才掏出信封,说道:
“我有一封密信急需呈交父王,事关重大,不敢假手外人,我在孝先与明月之间犹豫许久,终究是孝先与我多了一层表亲,关系更为密切。”
段韶闻言精神一振,他接过信封,笑道:
“斛律光粗俗不堪,哪是值得托付大事的人,子惠且放心,我必定不负所托,既然事情紧急,韶即刻出发。”
接过信封,将它好生收入怀中,段韶告辞道:
“既然事情紧急,韶即刻出发,子惠可还有言语需要转告。”
高澄立即起身,亲自将段韶送出府门。
临行前,高澄还特意嘱托段韶为他向陈元康带去问候。
洛阳的太阳又怎么会忘记流落在晋阳的那株向日葵。
才送走段韶,高季式也在收拾行囊,准备南下挖高敖曹的墙脚,为高澄拣选四百锐士充作护卫。
高澄领着侍卫将高季式送出城南平昌门,道别后,又转向城东大营,视察留守士卒的训练情况。
斛律光得知高澄来意,赶紧命人召集两人部曲。
高澄与斛律光站在高台上,台下是排列齐整的一万州郡兵。
上了战场是什么表现暂且不知,但至少现在看起来像模像样。
斛律光请求高澄发号施令,随着高澄一声令下,一场临时大演武正式开展。
最先开始的依旧是定靶步射,斛律光不愧神射之名,经他操训两个月,全军总体由先前十中三,提升到了十中五、六,甚至有一部分士卒能够达到十中七、八的标准。
高澄点头之余对随行的军中文吏们说道:
“你等去将十中七、八者单独登记造册。”
南征时候,各部弓手稀稀疏疏的箭矢可满足不了高澄。
搜刮寺庙财物后,定要充实武备,多造箭失,往后遇敌,也不废话,先齐射几轮再说。
谁不想学袁绍威风凛凛的喊上一句:
‘看谁人能抵住我这箭阵!’
步射之后便是高澄想出的步战法子,一万士卒分为十军,使用木棍两两对战,木棍一端被浸染了颜料的粗布包裹,身上沾了颜料之人即算阵亡。
高澄又命人牵了一群肥猪进营,激励众人道:
“今日步战操演,获胜五军可食肉三日,落败五军必须看着胜者食肉。”
这主意有点损,没肉吃也就算了,还得看着别人大快朵颐,堪称双倍折磨,但确实充分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
随着步战开启,校场顿时闹哄哄的。
“我都捅到你了,你怎么还能还手!”
“我临死换命不成吗?”
“哎!你往哪捅啊!我还没有子嗣呢!”
“你小子别照着头打呀!会出人命的!你还来?我跟你拼了!”
这一幕幕,哪像是两军交战,分明是两千人规模的械斗。
高澄咳嗽了几下,强掩尴尬,笑道:
“短兵相接,重在气势,将士们都很有精神嘛。”
众人也纷纷附和。
眼见第一场交手,不少人头破血流,高澄又重申,不许照着脑袋打。
这场步战操演,他已经放弃了,只要不死人就行。
果然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士来做。
五场交锋先后有了结果,胜者喜悦,败者丧气。
高澄宽慰败方,大声说道:
“你等不必气馁,好生研习武艺,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