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都说酒色伤身,往后我再不能滥饮了,你们要时时劝阻。”
  众人尽皆应诺,只有高季式嘟囔道:
  “分明是世子量浅,却怪罪在酒水上面。”
  高澄懒得去搭理这个酒鬼,这种人要是能被劝住,也不会灌死了孙搴之后,又把自己给喝死。
  高季式是昨天才回的邺城,先前被高敖曹带回了冀州为亡父修墓,待大墓封土,高敖曹把高季式带回邺城的同时,顺道回了晋阳听用。
  高澄河北一行只两件事,重新分配田亩与主持科考,虽然都带着些遗憾,但终究落下帷幕。
  遗憾在于两次分田都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允,不能触及豪强的利益,科考也只是授予些卑贱官职。
  九月初八,高澄授意陈元康在城中设下几处隐秘的听望司据点,安排好人员探听民情消息。
  九月初九,一行人正式启程往齐地而去。
  九月十四,高澄终于抵达了青州治所东阳城。
  魏晋之前,临淄从来都是齐地的精华所在,挥汗如雨便是形容临淄的繁华景象,而《史记》更是有‘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的评价。
  两晋以来,割据势力陆续在青州筑城,刘裕灭南燕,毁南燕都城广固,刘宋、北魏先后以东阳城为青州治所。
  孝明帝,也就是尔朱英娥第一任丈夫,熙平二年(517年)又在东阳城南郭新筑南阳城。因此,临淄也逐步从关东大都会沦为青州齐郡下辖一个县。
  高澄在抵达河北之时,早已传令青徐各地:九月十八将在东阳城举行科考,之后又发命令,获得考试资格的人无论是否录取,尽皆给予盘缠,鼓励贫苦学子积极参考。
  河北有一个月的空隙是要用来重新分配田地,高澄可没有闲情在青州久等考生汇集。
  进入东阳城后,高澄命陈、杨、崔三位幕僚与赵彦深等人一起准备科考布置,并在明日开始录名。
  自己则在斛律光、高季式的陪同下,率领亲卫慰问夏州移民。
  六镇之乱以来,夏州饱受战乱,民不聊生,而青州经过邢杲、清河崔氏短时间内领导的两次十余万人的大规模民乱,元气大伤,因此,北魏朝廷将一部分夏州之民迁来青州安置。
  高澄慰问过后,又巡察了一番田亩分配,回到临时居所,他直言崔季舒工作得力,并让他出面邀青州士族各家头面人物在府中宴饮。
  崔季舒却不敢居功,青州豪族势力跟随清河崔氏建义,却被尔朱仲远的部将平定,遭受重创。
  之所以少有强换公田之事发生,自然是畏惧新兴的高氏集团,选择持观望态度,他们可不是跟随高欢创业的河北士人。
  九月十五,高澄在府中宴会青州名士,对他们支持分田一事大加褒奖,并重申禁止以私田换公田的行为。
  这一次高澄长了心思,提前往身后侍女壶中兑了许多水,引得众人交口称赞小高王好酒量。
  九月十八,又是一个艳阳天,有了河北的经验,青徐科考更显从容,一切有条不紊。
  阅卷之后,再是授官,无论中与未中,都对高澄感恩戴德。
  青徐科考后,高澄辗转于河南各地,主持科考、巡视地方之余,更是坚决打击侵占公田的行径,贤世子之名在某个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广为传颂。
  十月二十七,南梁建康,宫城之中。
  一名头戴白帽,身批僧袍的老者听闻传言后,在大殿之上感叹道:
  “未曾想,索虏也有麒麟子。”
  高澄当然不知道自己被萧衍赞作麒麟子,即使知道了,他会更介意那句索虏的贬称。
  十二月中旬,高澄在陆续巡视河北、青徐、河南、三荆之地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四个月的洛阳城。
  他一眼就瞧见了出府相迎的尔朱英娥,本想行大礼拜会,却意外见着了元仲华的小身影。
  “夫君,你快随我去趟姑姑府中,她都要落发出家了。”
  只来得及与尔朱英娥用眼神交流,高澄就被元仲华拉上她的马车,往元明月府中驶去。
  原来高澄离开的这些时日,随着渤海王府卫士一连看守了四个月,城中流言越发不堪,有人说元明月被高澄圈做了禁脔,也有人说高澄是准备将她献与高欢作为玩物。
  这让高澄很是气愤,都怪贺六浑这人好娶寡妇,连带着他也脏了名声。
  高澄在途中就曾听见传言,说是洛阳贵人们都在打探他回城的具体时间,打算将妻妾关在府中,不敢让他瞧了去。
  而寡居在家的贵妇们对此同样在意,时不时在渤海王府外游走,期待与小高王来一次邂逅。
  来到元明月府外,高澄遣散了看守的护卫,如今他回了洛阳,自然不怕元修再来骚扰,再说渤海王府卫士总守在这,也确实不是回事。
  高澄叩动门环,在府中管事的带领下,来到后院一间禅室。
  跪在佛前蒲团上的元明月转过身来,她带发修行,一袭青色薄纱居士服罩在身上,隐隐约约能看到白皙的臂膀。
  这让高澄的视觉大受冲击。
  他很生气,好好的一个妇人为何要看破红尘,小高王回来了,怎么会让她再受委屈,当即出门,让元明月府上婢女为她换上常服。
  由于担心元明月再犯,高澄将衣袍收走。
  一番安抚后,这才离开。
  别过依依不舍的元仲华,高澄回到渤海王府,径直去寻尔朱英娥。
  “下官拜见皇后殿下。”
  “爱卿平身。”
  “殿下快瞧瞧,下官为殿下带来了什么。”
  说着,高澄献宝似的拿出了一件青色薄纱居士服。
第六十三章 末路
  渤海王府新置了一间禅室,传闻禅室中供奉了孝庄帝的灵位,尔朱英娥会以一身居士服与高澄入内祭拜。
  消息传出了渤海王府,人人都赞小高王有大胸襟,能够容忍妾妇心念前人。
  禅室内生起了火,暖洋洋的,忙碌了一天,刚刚回府的高澄枕着尔朱英娥大腿,丝衣上早就没有了元明月残留的香味。
  在元子攸的灵位前,高澄内疚道:
  “女居士若是觉得我轻贱了你,便不要再勉强了。”
  “高檀越莫要这般说,你诚心礼佛的模样,贫尼也是喜欢的。”
  尔朱英娥摩挲着高澄年少稚嫩的面庞,轻声道。
  她很感激高澄没有放置尔朱荣的灵位,至于孝庄帝,她巴不得让那人见着自己幸福的模样。
  高澄记得尔朱英娥自入府以来,少有出门,他关心道:
  “女居士整日住在府上是否会觉得烦闷?”
  尔朱英娥却摇头拒绝道:
  “外间天寒地冻,还是在府中舒适。”
  “待天气暖和,我带着居士去洛水畔走走。”
  高澄还是怕她闷出病来,提议道。
  “高檀越莫不是要让贫尼穿着这身衣裳出门。”
  高澄瞧着那透光的丝衣,赶紧摇头:
  “自是要换一件的。”
  “高檀越又有了什么主意?”
  尔朱英娥问道。
  高澄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结果尔朱英娥自觉切换了一种身份,逼问道:
  “爱卿还不从实招来。”
  高澄赶忙爬起来,恭敬道:
  “启禀殿下,下官近来对契胡服饰颇有兴趣。”
  感情是对异域风情有了兴趣。
  尔朱英娥羞恼道:
  “就知道爱卿没安好心思。”
  “殿下不愿?”
  “还要爱卿替我备好骑射服饰。”
  ……
  太昌二年(533年)元旦,由河北被派往洛阳担任太常卿的李元忠,奉天子之命前来晋阳慰问。
  晋阳城中,渤海王府,高欢领着家眷设宴款待李元忠。
  高欢让家眷一一与李元忠见礼后,其中就有怀有身孕的小妾王氏与穆氏。
  “元忠在洛阳可还安好?”
  见礼后,高欢慰问道。
  “不如当年,遥想信都建义之时,轰轰烈烈,好不快乐,如今却清闲了下来,只有世子常来探望。”
  李元忠叹气道。
  高欢大笑,指着李元忠,对陪坐在身侧的娄昭君说道:
  “当初就是他杀了尔朱羽生,逼我起兵反抗尔朱氏。”
  娄昭君举起酒盏,敬道:
  “多谢先生为大王坚定决心。”
  李元忠赶紧起身回敬,而后向高欢戏言道:
  “大王若是不许我侍中之位,我便要再去找人起兵。”
  “找到愿意起兵的人不难,难的是能找到像我一样能成事的。”
  高欢不以为忤,感叹道。
  李元忠似乎深有同感,附和道:
  “就是没有了像大王一样能够成事的明主,所以我才不愿再去找呀。”
  高欢闻言抚须大笑,两人回忆往昔,好生欢快。
  宴饮期间,城外晋阳大营内,在高欢的军令下,兵卒陆续归营,这是高欢入主晋阳以来第五次以征讨尔朱兆的名义召集军队。
  第二日,高欢来到晋阳大营,以窦泰领骑兵为先锋,自领大军随后,第五次发兵北上攻打秀容尔朱兆。
  先前四次半道退兵的行为彻底麻痹了尔朱兆,他怎么也想不到高欢会在临近元旦之时兴兵。
  因沿途关隘将领多被听望司细作收买,窦泰得以一日一夜奔袭三百里,尔朱兆匆忙召集元旦期间被遣散的部众,所得却不多,不得已在赤洪岭迎战。
  可惜士气低迷,人心溃散,大败逃往穷山,窦泰在后紧追不舍。
  尔朱兆从白马上翻身下来,喘着粗气,所剩不多的亲随们也都是狼狈模样。
  他突然仰天大笑,低下头却留下两行热泪。
  “我曾与贺六浑两次杀白马盟誓,山提,今日你为我再杀一匹白马。”
  尔朱兆早就累了,他对家奴侯莫陈山提吩咐道。
  侯莫陈山提持刀朝白马连捅数下。
  尔朱兆盯着倒在地上奄奄一息的白马,眼中却看到的在阳曲川、漳水畔两次同高欢盟誓的场景。
  ‘贺六浑今日立下盟约,愿尽心辅佐颍川王,若违背盟约,贺六浑愿身受天谴,子孙断绝!’
  ‘尔朱兆愿与贺六浑共享富贵,有违此誓,尔朱兆愿身死族灭,为万世唾弃!’
  昔日之言,犹在耳边,可早已经物是人非。
  尔朱兆闭上双眼,昂首喊道:
  “伯德!”
  “仆在。”
  少数几位未与高欢联络的心腹,西河郡人张亮应声答道。
  “孤为颍川郡王,不可刀斧加身,你与山提将我缢杀,再去投奔贺六浑,他必不会为难你等。”
  “大王不可呀!”
  众人纷纷跪地劝阻。
  “如今无路可去,孤不愿再受辱于贺六浑,念在主仆多年的情分,还请莫要迟疑。”
  尔朱兆决绝道,他想保有最后一份体面。
  张亮与侯莫陈山提拿着绳索两端,站在尔朱兆身后。
  “大王,我等将遵王命,大王可还有话要交代?”
  张亮颤抖着声音问道。
  尔朱兆终于睁开双目,他看了眼洛阳的方向,道:
  “你告诉贺六浑,若还念有一丝香火之情,莫要害了我女儿的性命。”
  “仆谨遵王命。”
  张亮跪地叩首,而后起身与侯莫陈山提一起将绳子绕过尔朱兆的脖子,两人用力勒扯。
  尔朱兆青筋暴起,眼球凸出,他的舌头伸了出来,本能的挣扎着。
  慢慢地,挣扎开始放缓,身体一阵阵的抽搐,最终再也没了动静。
  张亮与侯莫陈山提松开了绳子,众人都在张望着他。
  “去个人送信吧。”
  说完这句话,张亮瘫坐在地上,仿佛先前勒死尔朱兆已然用尽了全部力气。
  高欢得知尔朱兆身死,命亲信进山细看究竟,得到证实后,高欢让降人下山,确保了安全,自己才领着亲卫与张亮过去。
  看着尔朱兆的尸首以及旁边毙命的白马,高欢久久不语。
  终于,他问向张亮:
  “颍川王可有遗言?”
  “大王有言,高王若是念及昔日香火之情,请善待大王之女。”
  张亮照实答道。
  “知道了……”
  诛灭尔朱氏的目标终于达成,高欢站在山顶,似乎感觉到了一丝空虚。
第六十四章 兴亡
  站在穷山之上缅怀过往,高欢命人将尔朱兆厚葬,随即回师秀容川。
  慕容绍宗得到高欢不会加害尔朱荣、尔朱兆家眷的保证后,与尔朱荣遗孀北乡长公主带领余众归顺。
  高欢与北乡长公主有过冲突,上一次见面,他曾抢走公主三百匹战马。
  如今两人地位转换,高欢却当先向北乡长公主行礼。
  “渤海王莫要折煞了妾身。”
  北乡长公主不敢受他的礼,连忙避让。
  高欢表示会将北乡长公主与尔朱荣两个幼子送往晋阳奉养,见北乡长公主神色不安,高欢安抚道:
  “公主请放心,贺六浑曾受天柱厚恩,绝不会欺凌孤寡,儿子阿惠又与天柱之女缔结良缘,彼此恩爱,更不会为难妻族,待到第三代人,曾受天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