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连过去数日,没有等来萧绎的使者,却得知了萧绎在浔阳新宫引火自焚的消息。
萧绎此人猜疑心重,却也刚烈得很,他知道高澄的企图,却是宁死也不愿落得萧纲、萧纶的下场。
高澄得知消息,虽感慨,却也气恼,当夜便去了瑶光寺,给萧绎的妾室如夏氏、袁氏等人带去了孝服。
第四百四十八章 招揽
萧绎自焚,浔阳宫城一场大火并没有阻挡吴明彻大军入城的步伐,杜氏众人纷纷不愿渡江,纷纷南下投奔陈霸先。
吴明彻领部众扑灭大火后,便向建康报捷,也没忘了往洛阳送去消息。
高澄原有的谋划是让萧绎求援,自己顺势逼退吴明彻的军队,控制江州,将萧绎作为傀儡。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东梁占据江州,让高澄只得重新梳理对江南的布置,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吴明彻以灭国之功,掌控江州绰绰有余。
真要说一点准备也没有,便是自欺欺人,原时空中,萧绎就曾在江陵城中纵火,以图书十余万册殉葬。
但江东的军事层面,便需要重新找个代理人,高澄随即将目光投向了柳仲礼。
之所以是柳仲礼,而并非韦粲,无非是柳仲礼骨头更软。
韦粲毫无疑问是个硬骨头,侯景之乱中,兵败之际,左右劝他避贼,韦粲却巍然不动,喝叱子弟拼死御敌,随他战死的亲戚有数百人之多。
这样的人物不可能被收买,高澄敬重他忠义的气节,也没想过拉拢。
而柳仲礼则不同,能够坐视萧衍与其父柳津被围困建康,自己却在城外饮酒作乐,不忠不孝之人,正是吴明彻在江东的替代人选。
昭德五年(55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经过建康朝堂一番扯皮,萧纲下诏,以其子萧大心为江州刺史,封浔阳郡王,又以吴明彻为江州都督,封郡公,领兵三万,掌江州军事,辅佐萧大心。
再命柳仲礼领剩余兵马押送俘虏回朝。
消息传到浔阳,吴明彻摆酒,专为柳仲礼设宴以作践行。
可柳仲礼存了一份小心,担心吴明彻摆的是鸿门宴,要杀自己,夺取兵权,怎么也不愿意进城,直到一人以吴明彻使者身份走进柳仲礼的军营,才终于请动了他。
“柳将军很惊讶?”
来人虽然只是穿小卒袍服以作遮掩,但柳仲礼却认出了他,正是前些时日投奔北齐的西梁大将王琳。
“莫说是柳将军,就连王某自己回到浔阳城,得吴帅接见的时候,也是惊讶得很。”
王琳自问自答道。
“吴明彻究竟是何意?他就不怕我向朝廷揭发!”
柳仲礼沉声问道,他着实没有想到吴明彻居然在背地里投靠了北齐。
王琳笑道:
“此宴非是吴帅所设,是代齐主所请,柳将军可愿与我入城?至于揭发,柳将军也大可将我绑去建康。”
柳仲礼沉吟再三,终于随王琳进城,甚至只带了两名亲信,都没让卫队随行。
既然把话都讲明白了,是代高澄设宴,自然无需担心安危,反而是要防止走漏了消息。
外人将柳仲礼看作有勇无谋的莽夫,但也只是外人误解,柳仲礼还是看得清天下大势。
荆南为北齐所有,江州掌控实权的吴明彻更不用说,已经在背地里降了齐,江东又有齐人驻军,如今四梁之地,也只剩了陈霸先在广州欲行篡逆之事,没有了长江天险,以岭南一隅之地,何以抗击北齐。
无需为自己做太多心理建设,柳仲礼心中的天平已然倾斜。
此番愿意随王琳往浔阳城中赴宴,便是有意结下高澄抛来的橄榄枝,总要为自己与子孙的富贵考虑。
入城之后,柳仲礼更是意外见到了鄂州刺史侯景。
侯景与王琳秘密渡江,称不上冒险,此时萧大心还在建康才动身,江州处于吴明彻的掌控,安全得很。
“柳将军,别来无恙。”
庭院中,侯景举盏与柳仲礼示意道。
两人也算老相识了,当初柳仲礼为竟陵郡守,而侯景则是荆州刺史,二人常有交手,柳仲礼这辈子的胜绩,大部分都是靠着守城,在侯景身上刷的。
柳仲礼从容入座,遥敬侯景:
“不曾想侯刺史也来了江南。”
二人各自饮下一杯,侯景放下酒盏,问道:
“为王事奔波而已,只是柳将军今日赴宴,可是愿与我等面北事君?”
侯景不想绕圈子,柳仲礼既然愿意来,已经说明了许多事。
果然,柳仲礼一口应下:
“承蒙齐主错爱,仲礼喜不自胜,这本就是我所期望的,又怎会拒绝。”
说罢,柳仲礼向北跪拜,赌咒发誓,愿为齐臣。
吴明彻闻言笑道:
“如此我等便是自家人了,日后自当守望相助。”
扶起了柳仲礼,吴明彻又问侯景道:
“侯刺史此前说天子密诏,需得招揽了柳将军才能道来,不知陛下有何指示?”
侯景不慌不忙从怀里拿出一份密信,递给吴明彻,也为柳仲礼解释道:
“这江南的士族,都被萧衍老儿惯坏了,侵占田亩,藏匿隐户,陛下对此颇为忧虑,我等为人臣者,自当为君上分忧。”
柳仲礼有所悟,高澄是要对江州士族出手。
吴明彻看罢密信,果然不出所料,便是让他来做这个恶人,上表建康,要求清查江州土地、户籍。
割肉的刀子切在别人身上,自己当然感觉不到痛,吴明彻小心收好密信,与侯景道:
“侯刺史尽管回复陛下,明彻定会把江州打扫干净,绝不遗祸患于君上。”
“如此甚好。”
侯景含笑点头。
三人与王琳一起喝到天明,柳仲礼带着满身酒气回的军营,望着大营门口的梁字旗,柳仲礼驻足许久,最终化作叹息。
他清楚的知道,萧梁已经完了。
萧纶被送往洛阳幽禁,萧绎自焚而死,萧纪为陈霸先所杀,如今只剩了萧纲,虽然跨有江东、江州,但吴明彻与柳仲礼这两员领兵大将在背地里已经以齐臣自居,真要倾覆社稷,不过举手之劳。
柳仲礼领军回建康的途中,吴明彻即向萧纲上表,请求索括地方,盘点田亩、户籍,以充实国库。
难道吴明彻不惧士族报复,愿意出这个头,萧纲自无不许,江州是拿下了,可他还欠着高澄三十万匹布以及大量军资。
开源节流,再是节俭,也不如开源来得收益更多。
第四百四十九章 构陷
建康朝堂为吴明彻酬功,本是以其为江州刺史,又担心他坐大,于是命浔阳郡王萧大心出镇。
可萧纲已经是五十年纪,又恐将来太子登基,有强藩皇子,国家再度陷入内战而分裂,才有了吴明彻与萧大心的军政搭配。
吴明彻向建康请求索括江州,没收士族豪强侵占的土地,将隐户编为税户,虽是高澄幕后主使,但对建康的国库也不无裨益。
萧纲立即应允,但当然不可能让儿子萧大心在士族面前来当这个恶人。
既然是吴明彻倡议,便也顺水推舟,由他主导,原本所谓的军政分治,却成了吴明彻因主持人口、土地清查,最终独揽江州军政大权,萧大心这个江州刺史来到浔阳,只是虚有名位,并无实权。
而柳仲礼,连着几年灰头土脸之后,这一次终于以先锋大将的身份在西征江州的战事中立下功勋,又重新收获了萧纲在能力上的信任,率领大军押解降卒入京后,以都督京畿军事之任,驻守朱雀航。
随着萧绎自焚身亡,段韶也回兵京口,萧纲特意命人邀请段韶往建康赴宴,酬谢其在江州战事期间,为自己逼退陈霸先的军事威胁。
只是段韶另外接到消息,不曾往建康城去。
原来萧纲眼见江州重归版图,便有心振作,除去段韶这个所谓驻梁齐军的统帅,将齐人赶回江北,而设下了这场鸿门宴。
但架不住江南通齐之人太多,见请不动段韶,萧纲也终于歇了心思,把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江州。
江州已经乱了,吴明彻手段太狠,所谓清查士族户口、田地,完全就是冲着抄家去的,也逼反了江州士族,纷纷武力反抗。
可吴明彻麾下实实在在三万精兵,岂是豪族奴仆、部曲所能抗衡,偏偏武力反抗又授人以柄,吴明彻再无顾忌,杀得江州士族噤若寒蝉。
建康渔民时常都能看见上游漂浮下来的尸首,连段韶都在暗地里向吴明彻抱怨,杀人之后弃尸长江确实便捷,但也要考虑下游之人的感受。
吴明彻于是改水葬为火葬,但他杀伐太过凌厉,无数人往建康鸣冤,萧纲三令五申让吴明彻控制清查的规模与力度,吴明彻始终置若罔闻。
“陛下,吴明彻不尊上令,其人假借清查,打击不从,臣以为其心或有反意。”
韦粲的一席话,深得萧纲认同,吴明彻自独掌江州大权后,听调不听宣,行事越发张扬大胆,本以为只是又一次土断,没想到却是对江州士族挥起的屠刀。
才出牧,便有如此行为,真要让他久镇地方那还了得。
萧纲随即下旨,试图将吴明彻调回江东,以韦粲替代。
然而朝廷使者却被吴明彻赶回建康,吴明彻也随即向洛阳报信。
高澄接连得知萧纲欲图段韶,又想实控江州,泥人也有三分火气,更何况小高王。
“得让萧纲明白,江南是谁的天下。”
高澄凝眉与韦孝宽冷哼道。
不久,建康城中流言四起,皆是对韦粲的构陷之词,中伤之言,不堪入耳,而群臣纷纷上表弹劾,仿若亲眼见闻。
所谓众口铄金,韦粲难证清白,萧纲不得已将其逐离建康。
韦粲才离开建康,萧纲又遣人追上车马,带去言语,希望他留待有用之身,再图将来。
萧纲与韦粲主臣多年,素知其为人,又怎会相信那些流言,所谓贬谪,不过是群臣逼迫太甚,不得已而为之。
韦粲注视着使者离去,将目光移向滔滔江水,面上泛现一丝苦笑。
哪还有将来。
自己之所有有今日,皆是为天子出谋划策,试图摆脱北齐的操控。
但如今的际遇已经让他明白,无论是外镇的吴明彻,还是建康朝臣,暗地里通齐之人不知有多少。
更让他绝望的是柳仲礼也在弹劾的大臣之中。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柳仲礼当然也可以狡辩自己错听人言,这才附表弹劾,但韦粲更相信他也是受幕后之人主使。
在禁军之外,柳仲礼与吴明彻分掌江东兵马,若二人皆以背梁事齐,则国事再无挽回的余地。
萧梁天子的使者刚走,京口又来人,为韦孝宽送信。
韦粲与韦孝宽皆是出自京兆韦氏,也算同族,只是血缘关系就远得很了。
这并非是一封招揽韦粲的书信,相反,韦孝宽在信中直言不讳,就是自己向他泼的脏水,并表示萧梁将亡,齐主不会亏待了萧纲一家,希望韦粲莫要再生是非,使萧纲与高澄翁婿失和,将来不仅害死萧纲一家,连他韦粲自家子侄都要遭受牵连。
韦粲看罢,心如死灰,原来北齐对江东的操控比自己想的更深。
为萧纲谋划再多,到头来都是在将君王往死路上逼。
韦粲又回头望了一眼建康城,当场写下一封辞呈,由其子韦尼送往宫城,自己则背着骂名与他人泼来的污水,狼狈归乡。
而萧纲如何肯收下这份辞呈,他对韦粲之子韦尼动容道:
“社稷所寄,惟在韦公,不过一时失意,怎能弃我而去。”
韦尼也知道二人的交情,可是韦粲去意已决,也不是他能左右,只得坚持韦粲弃职,并非怨恨君上,只是游宦多年,白了鬓发,改了乡音,如今心力交瘁,便有心不问国事,寄情山水。
萧纲也知道韦粲受的委屈,最终同意了辞呈,却还是让韦尼带话,韦粲若厌倦了山水,朝堂的大门始终向他敞开。
此番韦粲遭受朝臣群起而攻,更让萧纲看明白了手底下的那群大臣,原来早就姓了高,再联系此前他们鼓励自己振作,更觉得面目可憎。
萧纲根本就不相信柳仲礼所谓被人蒙蔽,才弹劾韦粲的说法。
二人都是自己亲随出身,彼此知根知底,怎么可能轻信那些构陷之词。
而柳仲礼在上表之后,便将家眷接往朱雀航大营,行迹一如当年萧正德,哪怕是萧纲派遣其父柳津相召,也不曾离营。
第四百五十章 篡逆
江州有吴明彻听调不听宣,大肆排除异己,打压士族。
朱雀航有柳仲礼心怀叵测,不肯离营半步。
萧纲彻底颓了,他终于明白韦粲为何辞官而去。
白发苍苍的柳津在殿上叩首,哭骂柳仲礼不忠不孝。
萧纲只是将他扶起,再无言语,京口的段韶已经派人传来口信,居然当面训斥,扬言称若是萧纲再有异心,便将他囚送洛阳,由太子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