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梁书》记载,侯景对王伟言听计从,甚至‘表、启、书、檄,皆其所制’‘规摹篡夺,皆伟之谋。’
攻破台城以后,各地勤王之师纷纷退去,王伟认为援军虽多,却没有统一的指挥,建议侯景应该主动出击,逐一击破。
可侯景得志便骄,不纳王伟之计,听从了萧正德之言,选择据守台城,任由义军四散,也为后来的败亡埋下伏笔。
侯景祸乱江南,王伟居功甚伟,然其被萧绎所俘后,萧绎怜其才甚至有心宽恕,若非王伟曾在一篇檄文中,讥讽萧绎独目,断断不会落得钉舌剜腹的下场。
这样一位大才当面,高澄不可能视若无睹,王伟于南征,大有用途。
侯景得知高澄诏王伟入朝,自然不舍,却也不敢违命,好在自己还有另一名幕僚索超世辅佐处理政务,便也依诏放行。
王伟辞别了侯景,乘车北行,来到洛阳的时候,温子昇已经回朝,萧衍一番歧视性言论也随之传遍了京畿地区。
也许是说得次数多了,温子昇似乎把自己也给骗了,昭德元年(548年)三月十二,在朝堂上再度提起时,神情愤恨,由不得人不信。
高澄还未表态,陈留郡王彭乐便进言道:
“臣愿领三万精兵,为陛下将吴地老贼擒来洛阳问罪。”
其余将领,也不甘落于人后,纷纷出列请战。
高澄见众将求战之心甚坚,又问文臣们的意见。
尚书左仆射崔季舒最先出列,对道:
“陛下止战养民七年,如今府库充实,足可供应大军南征之需,臣素闻‘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如今伪梁辱及君上,群臣无不痛心疾首,臣请陛下应众臣之请,南征伐梁,以雪此耻。”
文臣们纷纷附和,高澄又问起水师大都督厍狄干,如今水师有多少战船。
厍狄干回答道:
“如今水师有大小舰船千余,其中最大者,名为五牙舰,共十艘,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柏竿,竿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
高澄颔首,至少在明面上他有了一支庞大的水师,只是还未经受实战考验。
眼见群臣尽皆求战,本就是幕后主使的高澄自然不会再去推脱,他当即命司马子如拟诏,历数萧衍之罪,向民众宣示南征。
又下诏抽调三河地区半数州郡兵,共征发十五万外兵,往滑台集结,梁、广二州六万鲜卑战兵往洛阳集结。
下诏授斛律光大都督一职,领陕州三万鲜卑战兵西进,协助王思政、潘乐二人镇守关陇,以防宇文泰北上。
高澄同时又以王思政全权负责西线,节制斛律光与秦州刺史潘乐二人,各关守将,若无王思政之令,严禁出关浪战。
届时王思政麾下除一万长安战兵,五万关中州郡兵以外,还有潘乐麾下一万战兵,陇右五万州郡兵,以及斛律光西行的三万战兵,共五万战兵,十万州郡兵,想来也足以支应关陇战局。
第三百六十六章 讨梁檄文
‘齐昭德元年三月辛亥,檄谕江南之人,曰:
‘梁氏往因南朝齐末,萧衍老贼,本为旁支,妄念圣宝;侥幸得志,胠箧重器。饕鬄为孽,枭獍逞凶,弑旧主而居其位,绝人嗣而窃其国,禽兽之行,人神共愤,此萧衍之罪一也!
‘既有梁氏,忝为国主,数度舍身于庙宇。不问计策惠庶民,专以讲法兴释家。广建寺院,虚耗府库,屡征劳役,民不堪扰。嗟乎!一人崇佛,万民齐哀,此萧衍之罪二也!
‘遍观史籍,纲纪荒废,无过于梁者。其人遥制朝堂,放纵公卿,是以宗亲大臣,狂纵不法;凶残荒悖,斮民骨髓,百姓困苦,危亡已兆,此萧衍之罪三也!
‘夫闻人以信立,故有商君立木,曾子宰豚,更何论于国主。昔太祖遣使梁氏,与之盟好,墨迹未干,即生兵祸,为君无信,此萧衍之罪四也!
‘其罪累累,罄竹难书。’
‘往者晋祚衰微,故有南北对立二百三十又一年,骨肉分离。
‘太祖武皇帝,以微末之躯,寄凌云之志,披荆斩棘,草创基业,欲使南北之民,合为一家,然天不假年,中道薨逝,以为遗恨。
‘齐主继承父志,得天兆,顺民意,受命践祚,拥百万之师,率万里之国,养民七载,百姓殷实。
‘然江南之民受梁氏奴役,故兴义师,以步骑八十万,水师二十万,吊民伐罪。
‘今传檄天下,咸使闻知。’
昭德元年(548年)三月十三,即高澄应众臣之请决意南征的第二日,一篇实际由高澄口述,司马子如润色的讨梁檄文,由洛阳向各地传播。
檄文传至江南,以高澄、司马子如肚子里那点墨水,自然不被竟陵八友之一的萧衍看得上眼,却也把他气出个好歹。
御极四十八年,还真没人敢这样指着他的鼻子骂,至于所谓的百万大军,萧衍是半点不信。
好歹也给南梁当了这么多年的家,且不提高澄有没有这么多军队,真要征发百万大军南征,那得要多少民夫,还真就全梭哈,以后不过日子了。
萧衍与朝堂公卿治国多年,知晓其中虚实,但一些地方官员与升井小民,又如何能够分清,尤其是淮南之地,更是多有恐慌,不少百姓扶老携幼渡江,以避兵祸,以致多有难民涌入建康。
所谓八十万步骑,二十万水师,确确实实是恐吓之言,毕竟高澄练了七年,拢共也才五万水师,不过吹牛也不犯法。
此番南征,高澄预计携带五万骑卒,十万步卒,共计十五万战兵,再由三河地区抽调十五万州郡兵为辅兵,共三十万大军南征。
十余年前,他就在河南、河北设置马场,培育战马,吞并关陇后,又新得河西马场。
虽然如今的河西马场远不及北魏巅峰时期有马二百余万匹的盛况,但经过七年时间的恢复,也与秀容川马场、并州马场,以及河北、河南等地马场一起为高澄供应了大量战马、挽马。
故而这五万骑卒可不是单骑走马的骑马步兵,而是一人三马的精锐骑士,不过真正优良的战马也仅一人一匹,另外两匹多是用来奔袭时代步的寻常马匹。
除士卒以外,高澄另行征发三河与关中民夫各十五万,共六十万人作为后勤,只有陇右之地太过遥远,才得以免于征召。
六十万民户,三十万将士,以及各类马匹,人马用度每日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户部的官员们这些时日劳心劳力,调拨各地物资,甚至许多地方用来平抑粮价的常平仓,都被输往洛阳,以保证大军南征供应。
与此同时,兵部、工部也在抓紧时间,打制更多的兵械与攻城器械。
不过无论是民夫征发、还是州郡兵召集,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调度。
高澄命大都督厍狄干领水师先行,开赴淮北前线,自己则在洛阳汇聚粮草与将士。
昭德元年三月二十八,南征诏书下发仅十六日,广、梁二州六万鲜卑战兵尽数抵达洛阳,听奉大齐天子号令。
高澄以广阿郡王窦泰为洛阳留守,命可朱浑元、刘丰二人各领原京畿军万人,与统率禁军的领军将军王士良一道受其节制,镇守洛阳。
窦泰在高澄麾下,角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再被作为先锋大将使用,而是被放置在后方,为高澄把家给看好。
高氏从来不缺少猪突猛进的骁将,譬如彭乐、高敖曹等人,作为先锋,都不会比窦泰差。
只是在有资历担任留守的将领之中,唯窦泰最能让高澄放心,至于让三名心腹领嫡系部队随其镇守洛阳,不过是以防万一而已,并不存在十余年前平定徐州民乱时分兵,以慕容绍宗领京畿军步卒,又任王思政为副将,暗中交代慕容绍宗若有不轨举动,立即诛杀这种情况。
此番追随高澄亲征的将领有安平郡王斛律金、永昌郡王高敖曹、陈留郡王彭乐、安德郡王韩轨以及大将高季式、慕容绍宗、暴显、皮景和、綦连猛、元景安、叱列平、步大汗萨、斛律平、斛律羡、斛律羌举、慕容俨、薛孤延等人分别领兵。
薛孤延由于在高澄建国时,仅为永固县公,故而未得王爵,斛律金之兄斛律平与他一样的情况,信都元从出身的二人,都只是在爵位上仅一步之遥。
又如前文所述,以陈元康、王伟、王纮、王峻四人为智囊,又诏户部尚书崔季舒随军统筹后勤,由尚书令高隆之兼管户部。
窦泰作为洛阳留守,仅只具备京畿地区剩余兵力的最高指挥权,关于政务,依旧以三省分权运行,由中书监司马子如、中书令杨愔二人负责决策,由侍中窦泰、高乾、崔暹负责审核,再由总领庶政的高隆之负责执行。
此番出兵,高澄还将带走丹阳郡王高洋、常山郡王高演二人,对这二位嫡亲兄弟的不信任态度显露无疑。
第三百六十七章 东北局势
三河地区十五万州郡兵正往滑台(河南滑县)集结,该有的战争准备高澄一点也没少,甚至早在派遣温子昇往南梁之时,就已经有八支使团分别出使,其中六支使团往柔然、突厥、吐谷浑、库莫奚、契丹、高句丽抚慰其众,勿使其在自己亲征之时,于背后生乱。
另外两支使团承船出海,往朝鲜半岛促成新罗、百济联合北伐高句丽。
小高王抚慰高句丽,跟煽动新罗、百济,给其后院拱火并不冲突。
如今的朝鲜半岛呈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新罗、百济于半岛南部地区东西并立,成吴蜀之态,而北方的高句丽则据曹魏之势,囊括汉江流域及其北部。
但高句丽的国土并非只有朝鲜半岛中北部地区。
公元前38年,扶余王庶子朱蒙率众南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辽宁新宾)境内建立高句丽政权,成为汉朝边境封国,国主以高为姓。
之所以说渤海高氏是个大染缸,高句丽人出力最大,自孝文帝以来,渤海高氏发迹,便多有高句丽归附之人攀附,如时年七岁的高颎,祖上迁徙至渤海郡后,便也自称渤海高氏,其父高宾如今正在北齐朝堂担任谏议大夫一职。
高句丽立国至今已586年,在晋末动乱以前,高句丽就已经征服周边许多封国,蚕食汉代故土,又趁五胡争霸中原之际,大肆扩张领土,即至今日,其向西囊括辽东,隔辽河与北齐辽州相望,往南占据朝鲜半岛大部,威慑新罗百济,东邻日本海,向北与靺鞨毗邻。
经后世考证推测,隋炀帝北征前,高句丽有常备军六十万人。
须知高澄如今治下,也才二十六万步骑战兵,五万水师,四十万州郡兵,共七十一万常备军。
小高王原本是不信的,但根据听望司北衙主事李远这些年的调查统计,也大体佐证了这一数字,如今高句丽国中有常备军四十万,此时距离隋炀帝北征,尚有六十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赶上了气候变暖的好时节,想来增加二十万常备军并非天方夜谭。
自汉末寒冷期以后,尤其公元六世纪起,气候逐渐回暖,到如今六世纪中叶,步入温暖期,高句丽国内粮食产量得以增加,只不过这一波温暖期的最高峰要到唐朝全盛时期,小高王再怎么养生,只怕也看不到那一天。
托气候变暖的福,如今河北地区少有霜灾,当年六镇在河北叛乱,正是恰逢霜旱之灾,不得已而求活。
北齐现在的繁盛,有高澄一份功劳,当然也要庆幸他处在一个好时候,真把他扔去明末的极端小冰期,他或许能比崇祯干得好,但让他去创造一个民殷国富的盛世,只重农耕的话,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高句丽的野心无需过多阐述,从一县封国,到如今幅员数千里,他们可不是南梁那般守成的国家。
高澄始终犹疑,自己一旦举大兵南下,凭张亮那两万辽兵,能否替他看住辽西,当他把心事告知杨愔后,杨愔便献策鼓动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使其如蜀吴联合,北伐高句丽。
高澄闻言大喜,于是在其余六路以外,又增添了去往新罗、百济的两支使团。
东北地区高句丽、突厥、库莫奚三方势力自东向西分布,高句丽位于最东方,库莫奚人位于最西方,契丹则夹在两者之间,向南隔燕山山脉与辽州东部接壤。
早些年葛荣祸乱河北,以及随后刘灵助掀起的河北大起义,使得河北北部多有民众逃亡东北,盘踞在辽河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契丹部落也趁势兴起壮大。
只是契丹尚且处于部落阶段,并未形成部落联盟,其众共分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八部,八部联合,实力不逊西邻库莫奚,但终究只是一盘散沙,据史书记载,直到唐朝初年,契丹八部才有了共同的联盟酋长。
张亮麾下辽兵,便多是与契丹